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亚热带森林

亚热带森林

亚热带森林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023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绿色视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等;亚热带森林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玉盛、佘光辉、曹林等。

亚热带森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1.3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023 占比:98.64%

总计:10161篇

亚热带森林—发文趋势图

亚热带森林

-研究学者

  • 杨玉盛
  • 佘光辉
  • 曹林
  • 林植芳
  • 于明坚
  • 周国逸
  • 张丽
  • 杨智杰
  • 申鑫
  • 金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文华; 杨佳绒; 刘雅静; 朱志成; 戴冬; 刘宇
    • 摘要: 为探究亚热带森林的双菌根侵染特征和机制,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 hm;亚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样地内的38个树种共181棵木本植物进行了根系采样,观察根系的菌根真菌侵染状态,分析双菌根的侵染特征。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8个树种中,6个为双菌根树种,29个树种为丛枝菌根(AM)树种,3个为外生菌根(EcM)树种。双菌根树种集中在壳斗科(Fagaceae)和松科(Pinaceae)上,包括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硬壳柯(Lithocarpus hancei)、甜槠(Castanopsis eyrei)、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光叶水青冈(Fagus lucid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在这6个树种中,发生双菌根侵染的个体的胸径显著小于未发生双菌根侵染个体。对双菌根侵染树种来说,根系中的Ec M真菌侵染和AM真菌侵染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Ec M真菌侵染率与个体的胸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AM真菌侵染率随着个体胸径的增大而不断降低。综上,在以往鉴定为Ec M真菌侵染的树种上更可能出现AM真菌侵染,从而表现出双菌根侵染,且双菌根侵染主要出现在幼树个体上。随着个体的生长,Ec M真菌侵染逐渐增强,AM真菌侵染逐渐减弱。
    • 胡仪; 吴福忠; 吴秋霞; 康自佳; 岳楷; 杨玉盛; 倪祥银
    • 摘要: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凋落物中的易分解组分,在凋落物分解早期快速释放进入土壤并被微生物利用,参与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新鲜凋落物中NSC变化规律是认识森林土壤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之一。选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和主要造林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新鲜凋落叶和凋落枝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凋落物中NSC含量在不同月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动态,米槠、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和凋落枝中NSC含量总体上在11—12月呈上升趋势,而在2—6月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同类型的凋落物NS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米槠、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分别为3.03%—3.56%、2.18%—4.37%、3.38%—4.89%,凋落枝中NSC含量分别为1.87%—4.22%、2.88%—4.28%、2.75%—5.27%,米槠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高于凋落枝,而杉木凋落枝中NSC含量高于凋落叶。不同树种凋落物NSC含量差异显著,米槠和马尾松凋落叶中NSC含量显著高于杉木,而马尾松凋落枝中NSC含量显著高于米槠。这些结果表明,凋落物中NSC含量受凋落物类型、树种和凋落物生产节律的影响,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将改变凋落物中NSC等易分解组分归还,进而影响森林地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武盼盼; 曾利剑; 雷平; 胡丹丹; 李锦隆; 王满堂; 钟全林
    • 摘要: 【目的】分析江西武夷山南方铁杉林主要树种叶片养分含量,阐明不同生活型(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树种新鲜叶和凋落叶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再吸收效率,为揭示南方铁杉林主要树种叶片养分含量及再吸收效率对植物生活型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南方铁杉天然林内主要树种的新鲜叶和凋落叶,测定叶片碳(C)、氮(N)、磷(P)含量,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效率,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方法对南方铁杉林主要树种新鲜叶与凋落叶中N、P含量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生活型对叶片N、P含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南方铁杉天然混交林中,落叶和常绿两生活型树种间的新鲜叶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落叶树种N和P含量均显著高于常绿树种(P<0.05);但两生活型树种间的凋落叶C、N、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新鲜叶C∶N和C∶P均表现为落叶树种显著低于常绿树种(P<0.05),但N∶P在两生活型树种间差异不明显;凋落叶C∶N、N∶P和C∶P均显著大于新鲜叶,但其在两生活型树种间差异不明显。3)常绿树种新鲜叶N与P含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凋落叶N与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但斜率差异不显著(P=0.60),斜率为0.73;凋落叶N含量与新鲜叶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但凋落叶P含量与新鲜叶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4)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间叶片N、P再吸收效率差异不明显,二者均有较高的P再吸收效率。【结论】落叶树种新鲜叶N、P含量显著高于常绿树种,两生活型树种间的N、P再吸收效率无显著差异。生活型对凋落叶N和P含量相关关系斜率未产生影响;不同生活型树种叶片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活型树种具有不同的养分获取策略。
    • 李瑞; 冯继广; 朱彪
    • 摘要: 选取黑龙江五营温带森林和福建武夷山亚热带森林两个站点,通过120天室内培养实验,探讨氮磷(NH_(4)NO_(3)和NaH_(2)PO_(4))添加对两种森林表层土壤(0~20 cm)碳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通过降低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及其碳氮比来降低亚热带森林的土壤碳矿化,但对温带森林的土壤碳矿化没有显著影响;磷添加对两种森林的土壤碳矿化均没有显著影响。磷添加显著地增加温带森林的土壤净氮矿化,氮添加显著地降低温带森林的土壤净氮矿化,氮添加和磷添加均对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净氮矿化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可能由于养分可利用性和土壤性质的区别,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矿化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存在区别。
    • 郑英茂; 刘立斌; 李成惠; 韦博良; 倪健; 于明坚; 刘菊莲
    • 摘要: 我国亚热带森林生物量估算研究常基于400~900 m2的小面积样地,但到底多大面积样地才较为适宜却鲜有探究.该文以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三个1 hm2样地亚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估算木本植物(胸径≥1 cm)的地上生物量,分析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移动窗口法探讨三个次生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的适宜样地面积.结果表明:(1)三个次生林木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63.75 Mg·hm-2(大岩前)、84.70 Mg·hm-2(八通岭)和128.20 Mg·hm-2(屁股窟),地上生物量集中分配在个体数量较少的大径级个体;屁股窟次生林的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程度高于大岩前和八通岭次生林.(2)利用移动窗口法确定的三个次生林木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估算的适宜样地面积分别为2025 m2(大岩前)、2500 m2(八通岭)和3600 m2(屁股窟),森林地上生物量越高且空间变异程度越高,所需调查的样地面积越大.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亚热带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样地面积设置提供证据,并为该区域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估算提供基础数据.
    • 摘要: 青藏高原中部4700万年前存在亚热带森林青藏高原中部是认识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关键地区,长期以来备受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发布消息称,由该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古生物科考队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
    • 程醉
    • 摘要: 在我国南方的高山密林之中,生活着一种美丽又神秘的猫科动物。因为在它们全身金黄色的皮毛之上,还长着大块深色的云状斑纹,所以人们称之为"云豹"。匿影藏形的猎手云豹无疑是所有豹亚科动物当中色彩最鲜艳、斑纹最美丽的一种。它们是食肉目、猫科、豹亚科、云豹属、云豹种三个亚种的统称。其中台湾云豹已经灭绝,尼泊尔云豹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以及我国西藏地区,而云豹指名亚种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里。
    • 高艳丽; 杨智杰; 张丽; 熊德成
    • 摘要: [目的]探索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林转换为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林后的土壤氮矿化作用的变化,为评价和选择森林经营方式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天然林、人促更新常绿阔叶林和米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森林类型表层(0~10和10~20 cm)土壤的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并采用室内氮矿化培养方法测定土壤氮矿化速率,研究不同经营方式对森林土壤氮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天然林转换为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林后,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NH+4-N含量分别下降5%~13%和16%~25%,NO-3-N含量分别增加1.4%~241%和68%~871%,且人促更新林NH+4-N含量比人工林高3%~27%,人促更新林NO-3-N含量比人工林低40%~65%;天然林转换后,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林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分别下降11%~12%和27%~50%,人促更新林土壤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人工林,净硝化速率显著低于人工林.[结论]与人工林相比,人促更新营林方式的干扰活动程度低,林地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大,同时土壤净氮矿化速率高且硝化速率低,向土壤输入更多的有效性氮源.因此,人促更新方式有利于土壤氮保存和提高氮素有效性,在氮素养分循环方面比人工林经营方式更具有优越性.
    • 刘静如; 郭可馨; 谌亚; 李晗; 张丽; 游成铭; 徐振锋; 谭波
    • 摘要: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可能随凋落物分解进程和基质质量的变化不断改变.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特征,以四川盆地亚热带森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凋落叶为对象,于2011-2015年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 2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动态变化.整个研究期间,柳杉和麻栎凋落叶分解袋中共捕获土壤节肢动物3855只,分属于16目51科,且均以等节跳科和棘跳科为优势类群;麻栎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随分解进程呈现增加趋势,在分解的1079天达最高值后降低,而柳杉凋落叶则在分解的156天急剧增加后快速降低,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量具有相似的动态变化过程;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总体以菌食性数量比例最高,腐食性最低,且随凋落叶分解进程,植食性土壤节肢动物占比明显下降,菌食性则上升;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显示,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2种凋落叶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随分解进程不断降低.亚热带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受凋落叶类型影响.
    • 摘要: 4700万年前青藏高原拥有亚热带森林我国古生物学家研究发现:47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拥有亚热带森林植被。专家称,当时青藏高原中部海拔仅1500米,年均温19摄氏度,那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堪称远古时期的“香格里拉”。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70余种植物化石,且大多数种类的最近亲缘类群分布于现在的亚热带,甚至是热带地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