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分解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29080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第14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等;凋落物分解的相关文献由98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万勤、吴福忠、谭波等。

凋落物分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9080 占比:99.97%

总计:929327篇

凋落物分解—发文趋势图

凋落物分解

-研究学者

  • 杨万勤
  • 吴福忠
  • 谭波
  • 张健
  • 江洪
  • 余树全
  • 倪祥银
  • 马元丹
  • 刘文飞
  • 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波; 付晓玲; 刘晓佳; 倪红伟
    • 摘要: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的关键过程,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其中凋落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野外原位分解袋的方法,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凋落物分解的进程,土壤微生物群落20:00、17:1isoω9c、17:0 anteiso、17:1 anteiso、22:0 iso、19:0 cycloω7c、18:1ω9c含量升高、 而14:0、16:0、19:0 cycloω9c、18:1ω7c、16:010-methyl含量降低;(2)与凋落物分解120 d相比,凋落物分解390 d后,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磷脂脂肪酸含量均有所增加,说明凋落物分解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养分;(3)凋落物分解390 d后,土壤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和19:0 cycloω7c/18:1ω7c比值均发生显著变化.
    • 张頔; 满秀玲; 刘思琪; 徐志鹏
    • 摘要: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凋落物在非生长季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寒温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及森林生产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寒温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白桦林、山杨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埋袋法进行分解试验,分析秋季、冬季和春季冻融期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变化。【结果】秋季是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养分释放最高的时期,4种林型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17.50%~30.60%之间,白桦林凋落物分解最快,兴安落叶松林分解最慢。冬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0.52%~5.12%之间,春季冻融期在3.12%~7.65%之间。非生长季白桦林分解最快,分解速率达1.37 g/(kg·d),兴安落叶松林最慢,为0.87 g/(kg·d)。4种林型秋季凋落物中C、P、K元素均处于释放状态,且释放率在17.45%~65.90%之间,其中白桦林C、P释放率最大,分别为28.14%、65.90%,山杨林K释放率最大为58.19%。冬季4种林型凋落物中C、P、K释放率大幅降低,N呈现累积状态,累积率在1.44%~51.54%之间。春季冻融期间,凋落物养分释放率有所回升,但不同林型受土壤温湿度影响,波动性较大。【结论】寒温带4种林型在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21.60%~42.37%之间,除山杨林N整体上呈现累积状态外,其他林型凋落物C、N、P、K元素均表现为释放,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元素C、P、K释放均以秋季为主,而N释放则以春季为主。
    • 苏卓侠; 苏冰倩; 上官周平
    • 摘要: 凋落物是植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的主要途径,源于凋落物的碳一部分以CO_(2)的形式散失到大气,另一部分以有机碳的形式输入到土壤中,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周转参与稳定有机质的形成。但土壤作为“黑箱”,凋落物向土壤有机碳转移的过程和作用机理仍不明确。结合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简要介绍了植物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并从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土壤呼吸和激发效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对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述,厘清植物凋落物分解与土壤稳定有机碳形成的关系,并提出了未来该领域亟待关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 王吉高; 柳鑫; 汪依妮; 金宝成; 赵学春
    • 摘要: 凋落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养分循环的重要途径,为探明草地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的贡献,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采用土钻法、收集器法和分解袋法研究3种石漠化(潜在、中度和强度)草地凋落物的产量、组成、分解、养分释放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种石漠化草地的凋落物组成以叶为主,占比84.39%—89.73%;凋落物产量随时间均呈现先增大再降低的趋势,在9月达到峰值;凋落物年产量相对较低,为157.16—222.40 g·m^(-2);凋落物分解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年分解率分别为59.20%、50.38%、41.24%;凋落物养分释放共有4种模式,其中有机碳释放模式为“淋溶—释放”,氮、钾释放模式为“淋溶—富集—释放”,磷释放模式为“淋溶—富集—释放”和“富集—释放—富集—释放”两种;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等4种主要营养成分的年归还量分别为15.04—34.51 g·m^(-2)、0.25—0.57 g·m^(-2)、0.025—0.06 g·m^(-2)、0.085—0.15 g·m^(-2);相关分析显示凋落物年产量、分解速率和养分归还量随石漠化程度加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 许艺馨; 康扬眉; 韩翠; 余海龙; 黄菊莹
    • 摘要: 以2014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置的野外降水量控制试验(减少50%、减少30%、自然、增加30%、增加50%)为研究平台,采用为期480d的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不同降水量处理下凋落物分解特征(碳、氮、磷释放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480d的分解过程中,各处理下凋落物碳释放速率较为平缓,氮和磷先快速释放后缓慢释放(前60d释放最快),因而碳氮比和碳磷比先快速降低后趋于稳定。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未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与自然降水量相比,减少和增加30%降水量对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较小,但增加50%降水量显著降低了凋落物全氮和全磷浓度,提高了凋落物碳氮比和碳磷比,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磷比(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凋落物氮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含量和碳氮比与凋落物氮、磷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氮磷比与凋落物氮、磷释放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小幅度的降水量变化对凋落物元素释放过程影响较小,降水量的大幅度增加会促进凋落物氮和磷释放,从而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磷供给,缓解土壤磷限制。
    • 叶贺; 红梅; 梁志伟; 图纳热; 武振丹; 王力群; 包明哲; 赵巴音那木拉
    • 摘要: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变化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子,其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研究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及其二者交互作用的响应,是揭示这些不确定性、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基础。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选取建群种短花针茅和优势种无芒隐子草两种植物凋落物,开展为期4年的长期分解实验,探究两种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实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自然降水(C)、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梯度,副区为0(N0)、30(N30)、50(N50)和100(N100) kg hm^(-2)a^(-1)4个氮素梯度。结果表明:(1)增雨和氮沉降促进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减雨反之,降水对两种凋落物影响具有差异,而氮沉降的作用不依赖于物种;(2)氮沉降缩短凋落物分解周期5.12%—14.82%,增雨与氮沉降交互缩短凋落物分解周期3.69%—28.75%;(3)降水始终有利于凋落物中碳、纤维素和木质素释放,而分解后期氮沉降对其影响不显著,凋落物分解后期主要受木质素分解速率控制。综上所述,影响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为降水,其次是氮素,二者对凋落物分解具有协同作用。
    • 李勋; 崔宁洁; 张艳; 覃宇; 张健
    • 摘要: 凋落叶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归还的重要途径,难降解物质的分解速率是控制凋落叶分解的关键过程之一,从而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进一步了解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纤维素、总酚以及缩合单宁的释放规律,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P)、檫木(Sassafras tzumu,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C)以及香椿(Toona sinensis,T)凋落叶为实验对象,将以上4个树种的凋落叶按照不同的树种组合以及不同的混合比例设置为31个混合处理后,采用凋落袋法开展野外分解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凋落叶中纤维素、总酚以及缩合单宁降解率均表现出非加性效应,且主要表现为非加性效应中的协同效应,但是凋落叶在不同分解时期的协同效应有所差异:混合凋落叶纤维素的降解率在分解9个月和12个月后的协同效应较强(74.19%和90.32%),总酚则是在分解3个月、6个月以及15个月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70.97%—74.19%),而缩合单宁在整个分解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均较强(67.74%—96.77%)。在所有混合凋落叶处理中,这些含有2—3个阔叶树种,且阔叶树种凋落叶质量占比≥30%(PSCT7111、PSCT6211、PST631、PSC613、PCT721、PCT613)的混合处理,其纤维素、总酚和缩合单宁降解率在≥50%的分解实验时期出现协同效应。可见,将马尾松与香樟、香椿以及檫木凋落叶混合后加快了纤维素、总酚和缩合单宁的降解进程,在后期马尾松纯林的“混交化”改造过程中,适当引入乡土阔叶树种可促进凋落叶中纤维素等物质的降解。
    • 苗雪松; 王嗣奇; 张彦东
    • 摘要: 为了解施氮对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采集经过3 a不同施肥处理(0 g/(m^(2)·a)(对照);5 g/(m^(2)·a)(低氮);20 g/(m^(2)·a)(高氮))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凋落物及土壤,在室内进行140 d的培养,并测定凋落物分解速率、土壤碳矿化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培养结束时不同施氮处理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为33.0%~41.6%,凋落物有机碳损失率为34.1%~42.9%,二者均表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且高氮处理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和对照(P<0.05)。低氮和高氮处理的最终土壤CO_(2)累积矿化量分别比对照降低7.6%和3.2%,低氮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培养过程中,土壤硝态氮、总有效氮(NH_(4)^(-)-N+NO_(3)^(-)-N)质量分数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表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土壤NO_(3)^(-)-N和总有效氮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凋落物C/N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CO_(2)累积矿化量与土壤NH_(4)^(-)-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施氮提高了土壤供氮能力,降低了凋落物C/N,进而导致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加快,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减少,故施氮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
    • 梁嘉玲; 莫维维; 陆湘云; 谢伟东; 张艺帆
    • 摘要: 为明晰南亚热带滨海沙地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土壤-酶活性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揭示滨海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迁移规律,以高山榕、红鳞蒲桃为优势种的两种典型次生林(高山榕林和红鳞蒲桃林)及马占相思人工林(马占相思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分类型的凋落物分解、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表现为高山榕林>红鳞蒲桃林>马占相思林。土壤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高山榕林或红鳞蒲桃林最高,马占相思林最低。3种林分类型的同一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最大值出现在8或11月。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损失量与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高山榕林和红鳞蒲桃林的土壤蔗糖酶(SUC)活性与全氮(TN)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正相关;马占相思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碱解氮(AN)、全磷(TP)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正相关。高山榕林和红鳞蒲桃林两种次生林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均显著优于马占相思人工林,因此在滨海地力的恢复和维持过程中,应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和根据乡土树种的特性营造近自然复层林,以提高沙土“自肥”能力和加快植被恢复演替进程。
    • 王文秀; 栾军伟; 王一; 杨怀; 赵阳; 李丝雨; 梁昌强; 孔祥河; 刘世荣
    • 摘要: 凋落物是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新陈代谢的产物,是土壤有机质输入的重要途径,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地区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在增加,同时,普遍认为热带地区受磷(P)限制,所以探讨干旱胁迫和土壤磷可用性对热带地区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两者是否存在交互效应十分必要,有助于了解干旱对该区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以及是否受土壤磷调控。依据植物多度、碳固持类型、叶质地,以海南三亚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的4个树种叶凋落物(铁凌Hopea exalata、白茶树Koilodepas bainanense、黑叶谷木Memecylon nigrescens、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为实验材料,依托2019年在该区建成的热带低地雨林模拟穿透雨减少、磷(P)添加双因素交互控制实验平台,包括干旱(D-50%穿透雨)、P添加(P+50Kg P hm^(-2)a^(-1))、模拟干旱×P添加(DP-50%穿透雨×+50Kg P hm^(-2)a^(-1))、对照(CK)4个处理,且4种处理随机分布于3个区组,即设置了3个重复。使用常规的凋落物分解袋法探究实验处理对4个树种叶凋落物的分解系数、碳(C)、氮(N)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叶凋落物因基质质量不同分解存在差异。模拟干旱处理对叶凋落物C、N损失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对不同树种叶凋落物的抑制作用不同,原因是干旱处理通过抑制土壤分解者活动、减弱凋落物的物理破碎作用,间接抑制凋落物分解,并且由于高质量(含N量高)凋落物受微生物分解者影响较大,所以该凋落物分解受干旱抑制程度较大;P添加处理对叶凋落物C损失存在促进作用、N损失存在抑制作用,原因是土壤中P含量的升高,提高了微生物分解高C物质的能力,以及当土壤中P含量较高时,间接抑制微生物通过分解凋落物获取养分或者促进微生物优先完成自身生长代谢需要而不是合成分解凋落物所需要的酶,导致叶凋落物N损失下降;模拟干旱与P添加处理存在显著交互效应,P添加处理缓解或反转了干旱胁迫对叶凋落物分解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基质质量的凋落物分解存在差异,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不同;在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P添加促进C损失、抑制N损失;此外,在热带低地雨林,土壤中P可用性变化可调节干旱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