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10

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

会议文集: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了不同土壤湿度下3a生美国凌霄(Campsis radicans Seen)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等生理参数的光响应过程,阐明其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探讨了美国凌霄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 结果表明:美国凌霄的Rn、Tr、LUE及WUE对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①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进行模拟光响应过程较好,光响应曲线曲角接近于1,随着重量含水量Wm(5.5%~19.4%)、相对含水量Wr(20.1%~71.1%)的递增,光补偿点降低,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及表观量子效率均升高,在Wm为19.4%时,达到光补偿点最低(21.61μmol·m-2·s-1),光饱和点最高(1400μmol·m-2·s-1)。②维持美国凌霄正常生长(同时具有较高Pn、LUE及WUE)的土壤湿度范围,在Wm为13.5%~19.4%(Wr为49.5%~71.1%)之间,最佳土壤湿度在Wm为19.4%(Wr为71.1%)左右,正常生长所允许的最低土壤湿度在Wm为7.7%(Wr为28.2%)左右。③美国凌霄对光照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为800~1600μmol.m-2·s-1范围内,Pn和WUE都具有较高水平,饱和光强大约在800~1.400μmol-m-2·s-1之间,LUE在100~300μmol-m-2·s-1光强范围内达到峰值。
  • 摘要:胡杨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是生长在沙漠地区少有的乔木树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了更深入阐明胡杨的抗旱机制,我们对天然生长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天然胡杨林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场采样和室内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胡杨叶片的蒸腾作用减少,气孔阻力增加。严重干旱胁迫后,叶片中的K+和Ca2+含量增加,分别为对照的1.43倍和2.99倍,而Mg2+和Na+变化不明显。和对照相比,中度干旱胁迫下胡杨叶片质膜H+-ATPase的质子转运活性没有差别,但严重干旱胁迫则使其活性降低,质膜H+-ATPase转运质子的能力下降。以上结果表明:胡杨可通过增加气孔阻力并降低胡杨叶片的蒸腾作用,选择性的吸收无机离子以及降低ATP消耗来适应干旱环境的胁迫。
  • 摘要:以毛白杨(Populis tomentosa)叶片为材料、用CTAB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并以其为模板用PCR技术扩增愈伤诱导表达启动子winp序列并插入克隆载体。测序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序列长为731bp。与NCBI GeaBank登注的(Populus trichocarpa×Populus deltoides)的愈伤诱导表达启动子的DNA序列比较,具有97%相似性。将该启动子与GUS报告基因融合构建成二元植物表达载体pWinp-GUS并转化农杆菌LBA-4404后用叶圆片农杆菌浸染法浸染转化杨树和烟草。经瞬时表达实验检测,该启动子具有表达活性。经染色显示在损伤处明显地显示出GUS基因表达时特有的蓝色,而在未损伤的部位未见有GUS基因表达;对照叶片在损伤处和未损伤处均未见有GUS基因表达所显现的颜色。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启动子分析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序列中富含植物激素响应和光响应的保守DNA序列以及机械损伤响应和病原菌侵入的锌指型转录因子WRKY结合序列。
  • 摘要: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本文首先通过产业集聚的博弈分析,指出了产业集聚具备内在的形成机制;然后从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了产业集聚对木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通过对中国木材产业区域布局现状的测度,得出了中国木材产业只处于产业集聚初级阶段的结论;最后,从企业、产业、政府三个层面探讨了推动中国木材产业集聚的策略性思考。
  • 摘要: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分析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是把握产权改革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本文梳理了国有森林资源初始权配置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探讨了混合性制度变迁将是我国未来制度变迁的基本走向;透视了国有森林资源产权理论与现实的二元悖论,指明了产权理论与改革实践的统一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分析了国有森林资源产权的物权化特征,预见了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准物权化的发展趋势。全文最终得出了混合性制度变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及产权改革法制化的结论。
  • 摘要:本文介绍了江西省林权改革第一阶段明晰产权工作的主要做法,并运用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了林权改革的实施对自留山、责任山、集体山的林地经营模式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自留山和责任山的经营模式在林改前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几乎不受林权改革影响;而集体山林的经营模式受林改的影响较大,林改之后股份合作、承包、转让等模式逐渐取代了集体统一经营的模式成为集体山林经营的重要模式。本文的最后提出了江西省林权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的建议。
  • 摘要:进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云县五路山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研究是在野外实测结合航片判读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Region Manager的基础上,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整体情况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明确了五路山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通过计算分析构建了五路山地区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地块为单位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完成了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地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提供了依据。
  • 摘要:森林作为陆地上功能最稳定,生物生产量较高的一个生态系统,有“人类的摇篮”的美誉,也被称为“野生动物的乐园,野生植物的福地,生物基因的宝库“。森林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人类积极保护自我生存环境的同时,保护森林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要是森林保护这个方针目标固定下来,永续下去,最基本的方法是使其法律化。在许多专家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仅从中俄森林保护法律体系中,若干法律制度的比较中,总结一些有益于我国森林保护的法律措施,希望我国树林保护法律制度能有所借鉴和发展。为我国森林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 摘要:本文从分析农村面源污染具有的经济学特征入手,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各级政府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中的行为,讨论了中央政府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规制与地方政府保护面源污染生产者行为的用境,从而导出政府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应该减少直接行政干预,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控制自然资源韵输入和污染物质的输出,引导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的形成,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朝着有利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 摘要:2005年夏季在青藏高原三种典型植被中选择四种优势植物: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川滇柳、唐古特白刺,分析植物茎木质部水分及取样点附近降雨、径流和土壤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来源水分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分布,并通过两项或三项分隔线性混合模型,定量区分各不同水源对植物生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不同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受蒸发和地下水共同影响,不同深度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差异明显。四种植物具有不同的水分利用来源,各不同水源对植物生长的相对贡献受降雨量影响,降雨量的增加促使植物增加对雨水的利用。同一取样点针叶和阔叶植物利用不同水源水分,这有利于缓解植物对有限水分的竞争,但其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通过阿尼玛卿山地中部高山林线树木年轮宽度年表的研究,发现高山林线附近的树轮年表中含有较高的气候信息;树木生长与当年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在对有气象资料记录的1959-2001年间的树木年轮宽度指数与7月平均气温的分析中,发现其间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1976-2001年间,7月平均气温和树木年轮宽度指数在变化趋势和相关性上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且从分析中发现7月温度是高山林线分布的制约因子,而7月的低温和多雨则是高山林线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高山林线树木生长的193年期间以百年周期和两年准振荡周期最为显著;西北干旱区中普遍存在的20世纪20-30年代高温干旱期在这里也很显著,同时本研究也发现l861-1878年是近200年来的7月气温最冷最长的时段。
  • 摘要:以红松阔叶林内早春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采伐时间及采伐强度设置10条1m×100m调查样带,分析早春草本植物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并结合TWINSPAN分析探讨了择伐干扰对早春草本植物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春草本植物群落共有23科63属73种植物,其中包括早春植物12种,主要为毛茛科、百合科和罂粟科植物,早春开花植物14种,早春展叶植物47种。早春植物、早春开花植物及早春展叶植物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随择伐干扰后恢复时间变化较小,物种数比例接近5∶4∶11。早春草本植物总个体数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采伐强度增大导致早春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下降。TWINSPAN将10个样方划分为3组4个类型,根据第3、4次划分结果,将73种早春草本植物划分为11个种组,划分结果较好的揭示了采伐干扰与早春草本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基于大气污染已经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胁迫的事实,本研究通过采集肇庆鼎湖山和南海西樵山树龄50年左右的健康、成熟马尾松不同时期木质部,采用年轮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马尾松年轮中污染指示元素S浓度年代变化规律,期望重建该地区域性大气质量的变化历史,以验证马尾松木质部S元素作为树木年轮化学分析指示环境污染历史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两地马尾松木质部S平均浓度随时间推移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两地马尾松木质部S浓度均有较大上升,尤其在最近形成的木质部中S浓度最高;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的木质部中,两地S浓度在相同时段差异不显著,80年代后,两地相同时期形成马尾松木质部中,西樵山S浓度显著高于鼎湖山S浓度;从鼎湖山和西樵山两地S元素最终年表发现,两地马尾松木质部中S浓度发生根本变化可以分为3个时期:1970年以前,S指数序列有微小的波动,上升变化的趋势不明显;1971~1985年时段,马尾松S指数呈现上升态势; 1986-2002年时段,S浓度指数维持较快的上升,结合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消耗量,对比年轮中S含量变化与燃煤历史增长趋势,可以推断煤炭消耗量是造成S元素浓度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根据两地马尾松木质部中S含量的变化情况,配合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分析,可以大致恢复研究地大气污染历史:1941~1970:污染程度较轻,大气相对清洁;1971~1985:大气污染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强,大气状况不断恶化;1986~2002:污染最严重的一个阶段。年轮中S浓度随时间推移的年代变化可以指示其生长环境中S浓度变化历史,是一种适用前景广泛监测环境S长期历史变化的生物指标。
  • 摘要:为了对受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在浙江天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以地带性顶级群落——栲树林为参照,选取不同退化程度的次生类型:木荷林、马尾松+木荷林、马尾松林、灌丛以及裸地,从轻到重分别代表5种不同退化程度。根据对这5种退化阶段群落的观测结果,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生境三方面选取了43项指标,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等数学分析方法经过两轮筛选,得到了一个包含13项指标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的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进行层次总排序,在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基础上,构建了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综合评价模型,并就模型分析结果,用生态退化指数将常绿阔叶林的退化程度分为五级:V级-极端退化(>0.85),Ⅳ级-重度退化(0.64~0.85),Ⅲ级-中度退化(O.47~0.64)、Ⅱ级-轻度退化(0.2~0.47)和I级-正常(<0.27)。再利用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关退化植被的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与模型所给出的退化评价标准较为符合,表明了本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适用性。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阿尼玛卿山地自东向西5个坡面20个祁连圆柏采样点的树轮宽度年表分析,发现采样点树木年轮宽度年表中的信噪比SNR和样本总解释量ESP的数值都较高,说明年表中含有较强的环境信息;树轮宽度年表之间的平均相关为0.35(大多都达到95%的置信程度),表明具有较好的区域一致性。聚类分析的结果使树木年轮宽度年表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而东西区域的第一主分量显示出西部树木年轮的指数序列明显长于东部即树木生长有自西向东扩展趋势以及东西树木生长变化具有不同步性的差异。东西部分树轮宽度年表中第一主分量和第二主分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和响应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西部树木生长受气候的影响明显强于东部。西部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尤其当年春末夏初及前一年秋季温度影响最大,同样降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而东部树木生长主要受降水的制约,第二主分量的响应分析显示出气候的滞后影响(树木前期生长)是非常重要的限制因子。
  • 摘要:为探讨亚高山典型群落的结构特征,对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FF)、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SF)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BF)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BF、FF和SF中出现的植物物种数分别为69、61和38种,Marglef丰富度指数分析的结果与前者分析的结果一致;FF的生态优势度最高,而BF的生态优势度最低;BF的均匀度最高,而FF的均匀度最低;BF的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最高,SF的Shannon-Wienner指数值最低;BF与FF、BF与SF、FF与SF共有的物种数分别为16、12和19种。(2)BF、FF和SF 3个样地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0.91±0.14)、(1.25±0.30)和(1.87±0.19);BF的胸径为(13.3±5.4)cm,小径级株数多(≤15cm),密度为626丛/hm2;FF样地群落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胸径分别为(24.3±7.7)cm和(24.9±10.4)cm,密度为488株/hm2、125株/hm2;SF中紫果云杉和方枝柏胸径分别为(28.9±16.6)和(22.1±14.4)cm,密度为181株/hm2、334株/hm2;仅方枝柏和紫果云杉的树高与胸径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R2>0.8)。(3)各群落中物种数量及种类与乔木层的结构特征关系密切。
  • 摘要:温州生态园是较为年青而又颇具特色潜质的城市生态园。本研究旨在为温州生态园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在分析国际生态园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实施温州生态市建设课题“温州生态园本底生境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002~2004年的研究结果,对面积为125km2的温州城市生态园的本底生境、生态恢复敏感因子,生态敏感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包括湿地基质修复、植被恢复、水质净化、景观带建设、大罗山生态敏感区生态修复、生态示范工程等6大生态建设对策措施。
  • 摘要:边界效应是目前生态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生态系统尺度上。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出现了对大尺度上边界效应的研究,但涉及内容尚少。本文以岷江上游的森林景观为例,对景观尺度上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软件从岷江上游地区2000年的遥感影像上获得3种森林景观边界上的NDVI信息,运用野外调查数据对NDVI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用NDVI反映植被生物量具有可信性。应用移动窗口法对生物量的边界效应进行定量判定的结果表明:1)人工形成的林农边界较清晰,植被过渡明显,林地边缘的生物量低于林地内部的生物量,影响域为60m,农田边缘的生物量高于农田内部,边界效应范围为60m-90m。2)自然形成的林草边界过渡和缓,边界效应类似于林农边界,林地边缘的生物量低于林地内部,而草地边缘的生物量高于草地内部的,林地影响域更深,为90m-105m,对草地的影响域较小,为45m。3)林灌边界上植被过渡特征较复杂。NDVI的分布特征不像林农和林草边界那样有规律可循,两侧NDVI差异最明显的位置出现在距边界很近的林地内部或灌木林地内部而不是边界上,影响域相对分散,总的宽度为90m-120m。
  • 摘要:本文以两种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一年生幼苗为实验材料,对初始和长期盐胁迫下叶片内源脱落酸(ABA)、钙调素(CaM)的含量及主要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动态变化及抗盐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秋茄和木榄在盐胁迫下都能提高胁迫信号物质的水平,并上调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但两种红树ABA、CaM含量及SOD和POD活性在初始和长期盐胁迫下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1.初始盐胁迫(24h,100mmol/L NaCl)下,秋茄叶片ABA含量就大幅度上升并在4b时出现峰值,CaM含量则在初始胁迫24h时才达到峰值,此间秋茄叶片SOD和POD活性也在提高,并在8h时同时达到峰值。木榄在盐胁迫初期ABA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CaM含量在胁迫4h后急速增加,盐处理期间木榄叶片SOD和POD活性也协调上升。 2.长期盐胁迫(28d,NaCl浓度从100mmol/L升至400mmol/L)下,两种红树植物叶片Na+、Cl-含量虽然逐渐升高,但其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400mmol/LNaCl处理时,秋茄和木榄叶片MDA水平及电解质外渗率只提高了20-39%。在盐胁迫强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秋茄能维持较高ABA含量和高POD活性,木榄则能保持较高的CaM含量,并在高盐胁迫下维持高SOD活性。本文就盐胁迫下ABA、CaM的动态变化及对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调控进行了讨论。
  • 摘要:Na+/H+逆向转运蛋白对植物耐盐性起着重要作用,它利用质膜P型H+-ATPase和液泡膜上的V型H+-ATPase和H+-PPase建立的跨膜质子梯度作为驱动力,驱动Na+运出细胞或运进液泡,维持细胞质内Na+稳态和Na+/K+比相对稳定,以适应盐渍环境。编码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基因已被克隆,并应用于植物耐盐基因工程。本文介绍了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基因表达、功能特性及与信号转导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对Na+/H+逆向转运蛋白在草本和木本植物耐盐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综述。
  • 摘要:调控花发育的各类功能基因大多包含同源异形盒——MADS Box,在开花植物的种间进化上非常保守。根据其它单子叶植物B和C类基因的保守区段设计兼并引物,扩增出麝香百合同类基因的部分序列;再利用RLM-RACE技术快速地克隆了LLGLO1和LLAGM2基因。多重比对分析表明:LLGLO1与其它多种单子叶植物B类中的GLO亚类基因相似性较高,并且在其蛋白质序列的C区具有GLO亚类基因特征性的PI结构基序,即MPFxFRVPxQPNLQE;LLAGM2也与其它多种单子叶植物C功能基因同源性非常高。特别是与己报道的麝香百合C类基因LLAG1同源性高达84.4%,两者只是在K区和C区的蛋白质序列差异较大.聚类分析也可以明显地把LLGLO1归入B类功能基因的GLO亚类,LLAGM2列入C功能基因类群。LLGLO1和LLAGM2的成功克隆可以为更深入的解析百合花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培育具有雄性不育等园艺性状的百合品种奠定基础。
  • 摘要:本文主要对北京地区古树名木的科学文化价值损失额的计量理论和方法作了初步探讨。古树名木的科学文化价值损失额包括科学研究价值损失额和历史文化价值损失额两个方面。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价值损失额主要表现在树种的珍贵程度和稀有程度上,而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损失额则主要表现在其具有的典故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因此,本文在对古树名木的科学文化价值损失额的计量方法进行探讨时,以树种价值为基准值,运用稀缺理论、资产评估理论等基本原理,并借鉴外溢估价法、古董的价值确定方法等一系列的方法,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价值损失额和历史文化价值损失额的计量方法分别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建立了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价值损失额和历史文化价值损失额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明确了科研价值级别系数、历史文化价值级别系数、典故系数等一系列调整系数的确定方法。为全面、准确地评价古树名木的价值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和准确的计量方法。同时也为古树名木损害的经济赔偿案件的处理提供了科学的衡量尺度和处罚依据。
  • 摘要: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本,森林自然资本指数是一个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评价森林资源状况的综合指标。构建森林自然资本指数需分别构建其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其中质量指数的构建是难点。将质量指数分解为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并用状态指数作为森林自然资本质量指数。在构建质量指数时以强可持续性原则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 森林自然资本质量状态指数的构建与以往国内外同类指数的构建有不同之处:一是为每个指标设定了基准;二是为天然林和人工林设定了不同的权重;三是指标合成时采用乘法合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森林自然资本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分析的原因认为,统计核算口径的变化是造成1989-1998年间森林自然资本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而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则是造成1999-2003年间森林自然资本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 摘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保障。 而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的关键就是要改造传统产业形态,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产业形态。本文以产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为基础,界定了国有林区生态循环型产业的内涵,从国有林区现行产业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生态循环型产业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及林业自身的优势三方面,论述了国有林区发展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必要性。认为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原则和社会经济可行性原则。最后提出了国有林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的总体设想,选取森林资源培育业,森林采伐业,林木产品加工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等为代表性产业,探讨了国有林区各产业如何实现自身的生态化、循环化,并通过构建各产业之间的生态循环型共生产业群落来实现各产业之间的生态化、循环化。
  • 摘要:本文应用DEA中的C2R模型和经过改进的C2GS2模型,借助SPSS10.0、MATLAB6.5和LIND06.1对某物流集团下属的12家物流企业进行了综合效率评价分析。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了物流企业综合效率基本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了运输子系统、仓储子系统(包括库存管理)、信息子系统和人力资源子系统等4个模块,全面地反映了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信息。(2)通过计算各家物流企业的总体有效值,掌握了它们的总体效率情况。结果表明,物流企业虽然总体有效性达到58%,但是对于个别企业,仍然存在着总体经营效率较低和资源浪费等现象。(3)通过规模效益分析得出了各个企业的规模收益情况。通过决策单元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分析,为物流企业指明了投入、产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管理者调整企业规模、改进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4)通过投入产出型技术效率模型得出了各个企业的技术效率值,并对这12家物流企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排序。通过对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影响技术效率的关键要素。不仅达到了对物流企业的综合效率进行评价的目的,而且进一步证明了应用DEA方法对物流企业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也为其他类型的企业的效率评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