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凋落物

凋落物

凋落物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3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909260篇;相关期刊289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福建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4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等;凋落物的相关文献由357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玉盛、陈光水、何宗明等。

凋落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3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09260 占比:99.89%

总计:910301篇

凋落物—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熳; 张丽敏; 武亚楠; 严令斌; 袁冬梅; 喻理飞
    • 摘要: 土壤碳是重要碳库,其对碳的吸收与排放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为探究植物群落凋落物与土壤碳之间的关系,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亚热带湿润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草本(Herb)、灌木(Shrub)、乔林(Arbor)和顶极(Climax)4个植被恢复阶段的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分组法将土样分为粒径>250μm的粗颗粒有机碳(CPOC)、粒径在53~250μm的细颗粒有机碳(FPOC)以及粒径<53μm的矿物有机碳(MOC)3个组分。研究表明:(1)随着植被群落向顶极的恢复,凋落物量、凋落物碳含量、凋落物碳投入以及土壤有机碳(SOC)都呈增加趋势;顶极群落阶段(Ccs)的土壤总有机碳(TOC)比Hcs、Scs、Acs的TOC分别多232.14%、44.15%、10.45%;凋落物量对凋落物碳投入的影响贡献更大;(2)颗粒有机碳与总有机碳比值(POC/TOC)的均值约为84%,约是MOC/TOC均值的5倍,表明研究区内SOC易矿化,可被利用的有机碳含量较高,而稳定性有机碳含量较低;凋落物碳含量与MOC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凋落物碳含量与土壤稳定性有机碳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 欧阳旭; 刘金良; 王婧; 岳雷
    • 摘要: 以陕西黄龙山林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天然林林窗-非林窗、天然林林窗-人工林林窗2组对比,分析凋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腐殖质层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表明油松天然林林窗比非林窗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凋落物C、N、P养分,人工林林窗比天然林林窗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凋落物P供应植物生长。
    • 周丽丽; 黄鹏; 李树斌; 蔡丽平; 吴鹏飞; 马祥庆
    • 摘要: 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福建三明市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成龄林及过熟林)杉木人工林各季节不同凋落物组分的热值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的能量输入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各凋落物组分的灰分含量、干重热值及去灰分热值差异显著(P成龄林[7924.80 kJ/(m^(2)·a)]>幼龄林[6987.45 kJ/(m^(2)·a)]。
    • 杨立宾; 江云兵; 周甜; 崔福星; 朱道光; 徐飞
    • 摘要: 为探究冬季雪盖下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碳亏缺”假说的全球一致性,在大兴安岭寒温带落叶松林采用人工堆雪的方法设置50 cm厚的有效雪被,并在雪被下布设不同质量的落叶松针叶作为凋落物,依据凋落物的质量分别设置自然对照组、凋落物去除组、凋落物加倍组和凋落物多倍组,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真菌ITS基因ITS1区进行测序,分析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并结合土壤化学特征探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雪盖下添加不同质量凋落物的土壤化学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添加凋落物降低了土壤pH,增加了土壤有机碳(OC)、总氮(TN)、碱解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其中凋落物多倍组中的OC、TN、AN、AP和AK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但其pH却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凋落物去除组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但其TN、AN、AP和AK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土壤真菌测序共获得1089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各组共有的OTUs数量为390个,特有OTUs的数量随凋落物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各组共检测到真菌11门42纲97目193科352属534种,其中伞菌纲(Agaricomycetes)的红菇属(Russula)为优势菌群.各处理间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Beta多样性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真菌被分为3组,其中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与OC、TN和AN含量均呈显著相关.研究显示,凋落物的输入对寒温带落叶松林雪盖下土壤真菌的生物量和Alpha多样性没有显著改变,碳元素和氮元素可能是影响冬季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限制性因子.
    • 梁梦芳; 刘何铭; 江山; 陈开超; 陈云奇; 杨庆松
    • 摘要: 林下密集蕨类层在森林尤其是受干扰森林中广泛存在,对森林更新具有强烈的过滤效应,能够改变林下层的多样性,影响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生态学研究,对揭示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论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特征,从机制上解释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类阐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通过资源竞争、化学互感、动物取食策略和机械干扰等途径影响森林更新的过程;探讨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对森林演替动态的潜在影响。最后,简要指出了目前林下密集蕨类层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 尉剑飞; 王誉陶; 张翼; 张昊; 李建平
    • 摘要: 研究植被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其耦合关系,是解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植被养分动态平衡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控雨-滴灌装置模拟3个降水梯度(自然降水的50%,100%和150%),分析了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及土壤的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化学计量特征随降水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叶片C,N,P含量和凋落物C,N,C∶N,C∶P和N∶P值在50%降水处理下较高,根系C,P,N∶P在150%降水处理下较高;土壤全氮含量在150%降水处理显著低于50%和100%降水处理。降水变化下,叶片、根系、凋落物与土壤之间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均有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凋落物、根系及土壤之间元素耦合关系较强;植物生长易受N,P元素限制,降水量不足P元素限制作用加强。
    • 许淮江
    • 摘要: 对泉州森林公园不同年龄阶段(10年、20年、30年)的马尾松林凋落物含碳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阴坡相对于阳坡凋落物碳含量相对较大,这主要由于马尾松自身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马尾松属阳性树种,特喜光,阳坡阳光充足,水热条件适合其生长,故阳坡凋落物碳含量较大。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邓承佳; 袁访; 卜通达; 梁红; 宋理洪
    • 摘要: [目的]揭示土壤动物在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土壤系统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凋落物袋法,以贵州中部地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圆果化香树和翅荚香槐)为研究对象,进行持续1年的原位分解,通过排序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体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间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差异显著,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质量损失率最高,木本植物凋落物翅荚香槐损失率最低。一定范围内,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平均增加了24.89%的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15.34%)大于大型土壤动物作用(9.55%);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在分解前期较后期大。从凋落物袋中共捕获土壤动物13733头,分属2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前气门亚目、长角䖴目、短角䖴目、伪蝎目、中气门亚目、蚁甲科在凋落物分解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结论]除草本植物外,黔中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分解前期贡献较大。
    • 王丽丽; 马忍忍; 张晓薇; 郭超; 刘国栋
    • 摘要: 南四湖优势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研究是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必不可少环节,是保持湿地多种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采用单一凋落物方法,利用尼龙分解袋对当地优势植物芦苇和荷花的凋落物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在240 d的分解过程中,荷花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高于芦苇的分解速率,在分解前期62 d前,芦苇的分解速率基本与荷花持平,但在62~240 d中,芦苇的分解速率明显低于荷花速率;240 d后,植物芦苇、荷花的失重率分别为原始值的45.67%、45.27%;分解过程中的C/N变化、芦苇N值的波动变化不大,荷花的N变化极大,先迅速上升再迅速减少,明显影响了荷花分解的速率。
    • 安晓楠; 王云琦; 李一凡
    • 摘要: 【目的】探讨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在酸雨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为优化缙云山森林管理,指导林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缙云山2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进行4个不同酸碱度:pH 4.50(对照)、pH 4.00、pH 3.25和pH 2.50的酸雨模拟实验,结合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分析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并计算分解系数,定量分析模拟酸雨下2种典型林分的凋落物分解变化规律。【结果】①经过0.5 a的分解,对照、pH 4.00、pH 3.25和pH 2.50处理下针阔混交林质量残留率均高于常绿阔叶林,分别高4.60%、3.78%、4.22%和5.39%。其中,对照针阔混交林凋落物损失率达到半衰期与全衰期的时间为1.62、6.98 a,常绿阔叶林为1.29和5.56 a;不同酸碱度酸雨淋溶下针阔混交林凋落物损失率达50%和95%的时间分别为1.47~2.00和6.35~8.43 a,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23~1.50和5.33~6.48 a。②对照、pH 4.00、pH 3.25和pH 2.50各处理下针阔混交林的分解常数k值分别为0.43、0.47、0.40和0.35,常绿阔叶林则分别为0.54、0.56、0.51和0.46,k值随着处理pH的降低呈下降趋势。③研究区pH 4.00的模拟酸雨一定程度上对林内凋落物的分解有促进作用;pH 2.50和pH 3.25的模拟酸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同林下调落物的分解。【结论】重庆缙云山模拟不同酸碱度酸雨对2种典型林分的凋落物分解速率影响显著,常绿阔叶林分解速率总体高于针阔混交林,温度制约凋落物分解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