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二叠系

二叠系

二叠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0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1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494430篇;相关期刊251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通报、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安徽省2014年青年地质学术讨论会、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等;二叠系的相关文献由2833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基安、张顺存、柳益群等。

二叠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1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94430 占比:99.80%

总计:495433篇

二叠系—发文趋势图

二叠系

-研究学者

  • 史基安
  • 张顺存
  • 柳益群
  • 周立发
  • 魏建设
  • 李红
  • 李文厚
  • 卢进才
  • 张锡麒
  • 李增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雨; 文龙; 陈聪; 汪华
    • 摘要: 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纪时期位于稳定克拉通边缘,受到海西运动、东吴运动和峨眉地裂运动的共同作用,发生构造-沉积分异。本文采用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成藏要素组合的研究思路,在川西地区开展新一轮研究工作,揭示了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确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盆地二叠纪以拉张伸展背景为主,总体呈现“南部隆升、西部裂陷、北部拉张”的沉积格局。二叠纪多期构造运动共同导致了川西地区一系列台内裂陷的形成,叠加二叠纪时期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栖霞至长兴期的多期台缘发育。川西北地区发育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两组断裂体系控制该区岩相古地理格局,其中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控制了泥盆纪至二叠纪栖霞期沿上扬子台地西北缘发育台缘带,呈北东向展布。茅口至长兴期台缘带受克拉通边缘及台内裂陷共同控制,在川西地区呈北东向展布,梓潼—老关庙地区沿裂陷发育呈北西向展布,在剑阁一带,栖霞、茅口、吴家坪和长兴组多期台缘带叠置发育。川西地区二叠纪多期台缘控制了多层系优质滩相储层和礁储层叠置发育,是川西地区二叠系规模孔隙型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多期古裂陷、多期台缘带和成藏期大型古隆起三元素耦合有利于油气规模聚集成藏。川西多层系台缘带具有纵向叠置,平面呈北东向大面积展布的特征,具备万亿规模资源潜力,是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重要勘探接替领域。
    • 张宇; 曹清古; 罗开平; 李龙龙; 刘金连
    • 摘要: 二叠系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勘探时间最早、目前勘探活动最活跃的层系之一。茅口组气藏按其储层类型可以分为裂缝型、岩溶缝洞型、热液白云岩型、滩相白云岩型和泥灰岩型5类,以岩性气藏为主,在不同区带、不同组段气藏类型表现出差异多样化特征。在梳理前期茅口组勘探成果和分析不同类型气藏特点基础上,明确了台缘滩、台内滩和深缓坡等有利沉积相带与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后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表生岩溶作用、褶皱和断裂等构造作用叠加形成多类型的储层,是四川盆地茅口组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相(貌)控岩溶缝洞型储层、滩相白云岩储层和茅口组一段泥灰岩储层具有连片大面积分布、储层品质好等特点,是未来主要的勘探领域,川东北和川南-川东南是茅口组勘探最有利地区,多种类型和多个领域叠合可以形成立体勘探格局。
    • 陈占军; 任战利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石炭系—二叠系气藏储集层致密,气藏单元内不同部位的含气饱和度具有明显差异,含气规律复杂,气藏压力系统不统一,储量分布整体非均质性较强。与常规砂岩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比较,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单井动用地质储量和单井储量动用半径随井底压力的降低而增大;生产至废弃压力时,单井动用地质储量和单井储量动用半径达到最大值。根据上述认识,通过分析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时储量的分布规律,建立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的物质平衡方程,得到累计产量与井底压力的关系式,进一步分析了2种求取启动压力梯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致密砂岩气藏单井动用地质储量和单井技术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为致密砂岩气藏开发井网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为了便于应用,改进理论计算方法,提出单井动用地质储量简化算法,对未开发区块井网部署具有参考价值。
    • 寇琳琳; 李海龙; 李振宏; 董晓朋; 崔加伟; 黄婷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烟筒山构造带局部零星出露二叠系红泉组,由于尚未发现古生物化石,该套地层仍缺乏精确的年代学约束。同时,该地区地处北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过渡带,二叠纪沉积物源究竟来自于北东方向的鄂尔多斯地块,还是北部的阿拉善地块,或是西南部的北祁连地块,由于露头的局限性,也一直缺乏系统的沉积学方面证据的支持。以二叠系红泉组底部的凝灰质长石砂岩为研究对象,在碎屑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基础上,对该套地层的沉积时代及物源进行了重新厘定。研究认为,二叠系红泉组底部凝灰质长石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序列主要包括264 Ma、1811 Ma、1928 Ma、2348 Ma、2465 Ma五个峰值,其中264 Ma年龄峰值的锆石为同期火山喷发凝灰质火山灰的产物,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的起始时代,因此红泉组的沉积时代应该归属于中二叠世末—晚二叠世;其碎屑锆石的年龄峰值序列与华北克拉通西部北缘基底隆起带特征较一致,而与阿拉善地块及北祁连地块的年龄峰值序列相差较远,其沉积物源应该与鄂尔多斯地块二叠纪一致,主要来自于北东方向的华北克拉通西部北缘基底隆起带。该研究成果首次厘定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二叠系红泉组的沉积时代,其物源方向的确定为区域岩相古地理的恢复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 李艳平; 邹红亮; 李雷; 付基友; 夏雨; 谢俊阳
    • 摘要: 东道海子凹陷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在其周缘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及凹陷内二叠系上乌尔禾组获得油气发现。以凹陷内上乌尔禾组油气重点突破井为主线,结合勘探思路和理论认识的变化,将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划分为源边断块勘探阶段、下凹断块勘探阶段和源上岩性勘探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不仅带来了凹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高产油气藏的发现,同时取得几点认识:平地泉组烃源岩进入生轻质油气阶段,为上乌尔禾组近源成藏提供油气;上乌尔禾组发育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域厚层及水进体系域薄层叠置的扇三角洲前缘相为有利储集层,分布面积达3350 km^(2);上乌尔禾组具有“沟槽富砂、相带控储、孔缝控产”的油气成藏特征。油气发现集中在凹陷东部,凹陷西部尚未钻揭,以上述勘探思路及地质认识指导勘探部署,有望在东道海子凹陷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 黄玉越; 王贵文; 宋连腾; 王松; 张益粼; 黄立良; 赖锦
    • 摘要: 中国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影响页岩油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常规及成像测井方法总结归纳了研究区裂缝的发育特征,提出“常规+成像+岩心”的页岩储集层裂缝测井综合识别方法,建立了典型裂缝发育类型的测井综合识别图版。结果表明,玛湖地区天然裂缝在风三段密集发育,风一段次之,风二段中部几乎不发育。裂缝主要在长英质页岩、云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中发育,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与低角度成岩裂缝为主,开启程度高,少数被碳酸盐矿物充填,走向主要为NW-SE向。基于裂缝参数定量计算结果,结合岩性及矿物组分和地应力等因素分析了储集层裂缝有效性。研究认为,脆性矿物组分含量高、走向平行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的高角度未充填裂缝发育段对储集层有效性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与产液资料较为吻合。此裂缝测井综合评价方法效果显著,可为页岩储集层裂缝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提供方法支撑。
    • 孙浩伟; 范存辉; 张云峰; 郗爱华; 周远志
    • 摘要: 利用钻井、测井等资料,通过对火山岩薄片鉴定,结合野外剖面露头及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对川东地区二叠系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主要分布在龙潭组中部和底部,岩相主要为火山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气孔、溶蚀孔及各类裂缝。溶蚀改造是影响储层的关键因素,沉凝灰岩类中形成的溶蚀孔缝和脱玻化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火山熔岩受喷发方式和构造作用影响形成的气孔和裂缝,是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构造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具有建设性作用,构造形成的裂缝不仅自身可作为良好的储集空间,也改善了储渗关系。
    • 王鑫; 张旭阳; 黄长兵; 汪康; 顾明翔; 吴伟
    • 摘要: 利用试油数据估算渗透率是致密砂砾岩储层渗透性评价的新途径。试油、试井数据均能综合反映储层流体流动能力,其中由试井测得的试井流体系数本身就是渗透率的函数,但试井作业周期长、费用高,而试油资料较易获取。文中基于压裂试油获取的累计产液量、入井压裂液总量、压力等参数,构建了试油物性指数,进而开展试油物性指数与试井流动系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试油物性指数和试井流动系数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通过试油资料计算试井流动系数;根据试井流动系数理论计算公式,建立了以试油资料为基础的渗透率计算式,以达到渗透率估算的目的。经验证,利用该公式估算的致密砂砾岩储层渗透率与生产数据吻合较好。
    • 雷海艳; 郭佩; 孟颖; 齐婧; 刘金; 张娟; 刘淼; 郑雨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为盆地西北缘的主力烃源岩,具有较大的页岩油勘探前景。利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以及高压压汞等测试手段,对研究区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精细研究和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储层以薄层状或块状云质、粉砂质、钙质或硅质泥岩为主,且泥岩中常发育大量白云石、方解石、及硅质条带、团块或斑块。(2)研究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基质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内溶孔以及微裂缝等,以基质溶孔和晶间孔最为发育。储层物性差,孔隙度为0.4%~17.7%,大多小于3.0%;渗透率最大值为2.90 m D,大多小于0.03 m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3)研究区样品孔隙体积普遍较小,平均为0.25 cm3;均值系数平均为13.95;分选系数平均为2.44;偏态平均为0.97;峰态平均为1.25;变异系数平均为0.17;最大进汞饱和度低,平均为37.23%;退汞效率低,平均仅为25.73%。(4)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可分为Ⅰ,Ⅱ,Ⅲ等3类,其中物性好且内部孔隙连通性好的Ⅰ类页岩油储层具有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
    • 刘景涛; 黄勇; 李文霞
    • 摘要: 针对顺北地区二叠系火成岩地层岩性复杂、钻头选型困难、钻井效率低的问题,选取不同岩性的典型火成岩岩样,开展了火成岩抗钻特性参数室内实验测试,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理统计分析,建立了基于测井资料的火成岩地层抗钻特性参数预测模型,绘制了顺北二叠系火成岩地层抗钻特征剖面,分析了二叠系地层抗钻特性参数的分布规律,并据此开展了钻头选型和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顺北二叠系上段火成岩地层可钻性波动大、软硬交错显著、非均质性强,推荐选用具有高抗冲击抗磨损的SF64H3型PDC钻头配合轴向冲击器工具,其相较邻井机械钻速提高50%以上、钻头进尺提高25%以上;中段火成岩地层强度高、可钻性差、研磨性强,推荐选用具备复合切削结构的KPM1633DST型混合钻头,其相较邻井机械钻速提高30%以上,钻头进尺提高50%以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