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蛋白酶体抑制剂

蛋白酶体抑制剂

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851127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六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第54届美国血液年会等;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相关文献由13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润涛、崔景荣、葛泽梅等。

蛋白酶体抑制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51127 占比:99.96%

总计:851484篇

蛋白酶体抑制剂—发文趋势图

蛋白酶体抑制剂

-研究学者

  • 李润涛
  • 崔景荣
  • 葛泽梅
  • 杨向东
  • 徐波
  • 袁霞
  • 郭芳
  • C·纳桑
  • P·K·辛格
  • 刘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邵荣学; 张亮; 杨贺杰; 张志敬; 乐军; 潘浩; 周辉; 全仁夫
    • 摘要: 目的:探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改善骨质疏松的机制。方法:32只雌性SD大鼠,体质量220~250 g,8周龄,分为4组(n=8)。A组和B组大鼠采用去卵巢法制备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干预;C组为假手术对照组,D组为正常组,C组及D组均给予MG132干预。分别于给药后6、12周分批处死动物,于股骨颈组织取材,行病理形态学观察,Micro-CT分析,检测组织中20S蛋白酶体活性,Wnt和β-catenin的表达。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A组,骨小梁轻度变细,呈网状,偶有中断;B组,骨小梁明显变细、变薄,不连续;C组与D组相似,骨小梁形态结构完整,排列呈网状。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表面积(bone surface,BS),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及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B组的参数比较均差于其他各组(P<0.05),A组的BS差于C组和D组(P<0.05),C组和D组所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S蛋白酶体的RFU值检测结果显示:B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组Wnt蛋白和β-catenin蛋白的灰度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抑制β-catenin蛋白的降解,从而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
    • 潘琪; 王子珍; 叶富跃; 邢伟; 林家汉; 卢剪月; 杨堃
    • 摘要: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乳胞素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和氧化损伤的作用,并探讨氧化损伤在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乳胞素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35只。将蛋白酶体抑制剂乳胞素立体定向注射入乳胞素组大鼠右侧黑质中,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旷场实验检测2组大鼠的穿梭距离、下肢站立次数和总跑动时间,前肢使用不对称实验检测2组大鼠前肢使用不对称指数,阿扑吗啡诱导旋转实验检测2组大鼠旋转行为,微量酶标法检测2组大鼠中脑黑质中羟自由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蛋白质羰基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组大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毁损程度。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乳胞素组大鼠的穿梭距离、下肢站立次数和总跑动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乳胞素组大鼠前肢使用不对称指数明显升高(P<0.05)。乳胞素组大鼠注射阿扑吗啡后出现恒向健侧旋转。给药7和21 d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乳胞素组大鼠注射侧黑质中羟自由基、MDA、蛋白质羰基和8-OHdG水平明显升高(P<0.05),GSH水平明显降低(P<0.05)。给药21 d后,乳胞素组大鼠注射侧黑质中TH免疫阳性神经元显著丧失。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乳胞素组大鼠黑质中TH免疫阳性神经元残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黑质内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乳胞素能够诱导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氧化损伤,并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
    • 强新晨; 杨华莹; 邵俊良
    •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1],发病率逐年增加,是血液系统较为常见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随着近些年来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后总体生存率有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改善,然而难治性和复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人CD38抗原为单链Ⅱ型跨膜糖蛋白,长度为45kDa,调节细胞活化、分化和增殖[2],通常在造血干细胞、T细胞、NK细胞和树突细胞中表达,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B淋巴细胞不表达,骨髓瘤细胞高量表达,成为MM免疫靶向治疗药物作用的新靶点[3]。达雷木单抗(DARA)是一种针对CD38的人源免疫球蛋白(Ig)G1κ单克隆抗体,2015年成为首个获得批准用于高危性或复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的抗-CD38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4-5],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中增加了DARA入选治疗方案[6-7],联合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可进一步提高疗效[8],临床使用病例数量日趋增加。
    • 李健平; 于文征
    • 摘要: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类少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免疫球蛋白M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淋巴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治疗后仍不能达到完全缓解,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WM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不断取得成果,为WM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及方案,临床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对WM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 赵曦; 郑黎薇; 周丹; 王春
    • 摘要: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双苄基吡啶酮(RA190)通过非ATP酶依赖性调节颗粒13(Rpn13)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途径对口腔腺样囊性癌的作用,揭示RA190对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增殖、凋亡的调节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确定ACC-2细胞表达Rpn13后,选择RA190对ACC-2细胞的合适剂量(600 nmol/L);实验分为ACC-2组、ACC-2-Rpn13-siRNA组、RA190-ACC-2-Rpn13-siRNA组;敲除ACC-2细胞中Rpn13的表达;用RA190处理ACC-2细胞;用RA190处理敲除Rpn13的ACC-2细胞;MTT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Survivin、TIP30、泛素化蛋白相对表达量;qRT-PCR检测Survivin和TIP30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敲除Rpn13后的细胞组中Rpn1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ACC-2细胞组降低(P<0.05)。MTT法检测显示,不同剂量的RA190作用ACC-2细胞后光密度(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CC-2组比较,其余3组OD值均降低(P<0.05)。与ACC-2组比较,其余3组Surviv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TIP3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RA190-ACC-2组TIP30蛋白相对表达量最高,泛素化蛋白聚集最明显(P<0.05)。与ACC-2组比较,其余3组Surviv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TIP30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结论RA190促凋亡的活动主要取决于Rpn13,Rpn13是口腔腺样囊性癌的致癌基因。RA190的调节作用可能改善口腔腺样囊性癌的预后,Rpn13可能成为治疗口腔腺样囊性癌的靶点。
    • 李朝辉; 孙忠义; 张峻玮; 聂伟志
    •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反复发作的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疾病,该病可能与蛋白酶对蛋白的作用失衡等有关。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其主要通过降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来维持细胞稳态,其功能异常会导致细胞稳态失调,从而引发包括RA在内的多种疾病。本文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进行了概述,并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R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RA相关的信号通路、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在RA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摘要: 本研究招募了至少经三线治疗(包括免疫调节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抗CD38抗体的三类暴露)后复发或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接受0.06 mg/kg和0.3 mg/kg的递增剂量后,患者每周接受一次Teclistamab皮下注射(剂量为1.5 mg/kg)。主要终点是总缓解率。
    • 徐燕; 邱录贵
    •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血液系统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药研发,患者的缓解程度及生存期均获得明显改善。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PIs)的应用是MM治疗的重要里程碑。硼替佐米的首次出现在临床上显著获益;伊沙佐米作为首个口服PIs,为临床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治疗手段;新一代卡非佐米由于分子结构的改进和作用机制的优化,可实现更高的获益-风险比。PIs也可在高危MM患者中作为重要的治疗选择。随着PIs类药物的更新迭代和研究证据的积累,此类药物已成为MM治疗的基石,新一代PIs可能为骨髓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优化的选择。
    •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为血液系统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药研发,患者的缓解程度及生存期均获得明显改善。蛋白酶体抑制剂(PIs)的应用是MM治疗的重要里程碑。硼替佐米的首次出现在临床上显著获益;伊沙佐米作为首个口服PIs,为临床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治疗手段;新一代卡非佐米由于分子结构的改进和作用机制的优化,可实现更高的获益-风险比。
    • 摘要: 近20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随着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出现和普及,患者的治疗疗效明显提高,生存期显著延长,上述两类药物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基石。同时,新的药物仍在不断涌现。如新一代的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抗体类药物及其衍生药物及小分子靶向性治疗药物,还出现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等手段。上述治疗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均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