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苦参碱

苦参碱

苦参碱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5篇、会议论文135篇、专利文献29482篇;相关期刊859种,包括中成药、药物分析杂志、医药导报等; 相关会议115种,包括第三届全国妇产科药学大会、海南省药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会议、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等;苦参碱的相关文献由846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升、蒋纪恺、张彦等。

苦参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5 占比:8.68%

会议论文>

论文:135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29482 占比:90.90%

总计:32432篇

苦参碱—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漪; 谢琼
    • 摘要: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结肠癌肝转移小鼠肿瘤抑制作用及对SCAP/SREBP1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肝转移模型组、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及卡培他滨组,每组12只,采用脾内注射结肠癌HCT116细胞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12.5、25、50 mg/kg的苦参碱,给药21 d,卡培他滨组按照267 mg/kg灌胃给予卡培他滨,测定小鼠肝脏质量及肝转移结节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TGF-β1)、白介素(IL)-6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查肝组织病理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定肿瘤组织SCAP、SREBP1 mRNA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肿瘤组织SCAP、SREBP1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转移模型组小鼠肝脏质量、肝转移结节数、肝组织TGF-β1及IL-6水平、肿瘤组织SCAP、SREBP1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肝转移模型组比较,苦参碱各剂量组肝脏质量、肝转移结节数、肝组织TGF-β1及IL-6水平、肿瘤组织SCAP、SREBP1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随着苦参碱剂量的增加,各项指标降低更明显。[结论]苦参碱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缓解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CAP/SREBP1信号通路有关。
    • 范建; 杜红莲; 马玉梅; 杨继琼
    • 摘要: 为验证1%苦参碱水剂对甘蓝菜青虫和蚜虫的防治效果,在大棚和露天种植的甘蓝上开展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大棚试验中,3次施药7 d后,1%苦参碱水剂对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2.52%、63.12%、86.53%,对蚜虫的防效分别为30.76%、51.94%、52.64%;露天试验中,3次施药7 d后,1%苦参碱水剂对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3.87%、53.74%、67.70%,对蚜虫的防效分别为24.80%、55.02%、63.49%。1%苦参碱水剂对甘蓝菜青虫和蚜虫的药效较慢、速效性较差,适宜用于大棚种植的甘蓝防治菜青虫,适宜与化学药剂搭配防治露天种植的甘蓝菜青虫。
    • 马广强; 牛玲; 宋莹莹; 万红娇; 靳亮(指导); 闫成花(指导)
    •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肾脏内髓集合管上皮细胞(IMCD3)自噬的影响,探讨苦参碱诱导细胞自噬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在小鼠IMCD3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苦参碱(0.2、0.4、0.8、1.6 mg/ml),检测苦参碱对细胞活性、细胞的凋亡以及细胞自噬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的蛋白LC3、ERK、p-ERK、p53、Beclin-1、p70S6K、p-p70S6K、AKT、p-AKT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当苦参碱浓度为0、0.2、0.4、0.8 mg/ml时,IMCD3活性以及凋亡坏死没有明显变化,当苦参碱浓度为1.6 mg/ml时,细胞凋亡坏死明显增加;苦参碱处理后,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明显增加;随着苦参碱处理浓度的增加,细胞中LC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ERK、p-p70S6K表达明显减弱,ERK、p70S6K、p53、Beclin-1、AKT和p-AKT等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苦参碱可通过抑制MAPK/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小鼠IMCD3的自噬。
    • 曹志刚; 王弘; 张华; 孙盼盼; 李宏全; 孙耀贵; 杨惠珍; 王建中; 尹伟; 范阔海; 孙娜
    • 摘要: 旨在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腹腔注射苦参碱的昆明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本研究将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苦参碱组(MT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连续腹腔给药5 d,每天给药2次,收集各组粪便和各肠段组织,进行β多样性、Lefse及Metastats分析,qPCR检测差异菌种在各肠段的mRNA表达量,通过KEGG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导致的代谢途径差异。稀释曲线结果显示,所测样本数据足以反映样品中物种多样性;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碱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Lefse及Metastats分析结果均显示,苦参碱显著增加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Muribaculaceae、益生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的丰度,而显著减少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的丰度。与Lefse及Metastats分析结果一致,qPCR结果显示苦参碱组小鼠粪便中嗜酸乳杆菌含量增加。同时,苦参碱可以增强嗜酸乳杆菌在各肠段的定植。通过KEGG分析发现,NC与MT组之间在聚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与分解代谢等代谢途径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注射苦参碱可以显著改变昆明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有益菌嗜酸乳杆菌在肠道中的定植,并造成了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运输与分解代谢等代谢途径的差异,为进一步揭示苦参碱发挥药效作用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 曾金; 李萍; 欧人豪; 肖萍
    • 摘要: 目的:探索制定参柏湿疹搽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搽剂中黄柏、苦参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搽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黄柏碱和小檗碱含量。结果:黄柏、苦参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黄柏碱、小柏碱分别在17.6~176μg.mL-1(R^(2)=0.9995)、 4.8~48μg.mL-1(R^(2)=0.9999)、 4.8~30μg.mL^(-1)(R^(2)=0.9999)、 20.8~130μg.mL^(-1)(R^(2)=0.9995)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4.49%(RSD=2.76%)、 96.30%(RSD=2.05%)、 96.03%(RSD=2.35%)、 99.87%(RSD=1.79%)。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参柏湿疹搽剂的质量控制。
    • 沈春松; 胡银凤; 朱宏斌; 吴香玲; 王军; 蓝炎阳
    • 摘要: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联合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建立固态速溶茶粉中苦参碱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萃取、高速振荡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十八烷基硅胶(C18)/石墨化炭黑/无水硫酸镁混合填料净化,采用Poroshell 120 EC-C18(2.1m×100mm,2.7μm)分离,以甲醇(0.1%甲酸)-水(0.1%甲酸、甲酸铵),正离子电喷雾电离(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采用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苦参碱在0~200μg·L^(-1)的范围内线性良好,仪器检出限0.005 mg·kg^(-1),方法定量限0.01 mg·kg^(-1),在0.01~0.1 mg·kg^(-1)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92.3%~108.9%,相对标准偏差在1.7%~4.3%之间。该方法仪器检出限低,使用溶剂少,提取过程操作简便,基质干扰小,检测过程具有快速、简便、稳定等优点,能够满足固态速溶茶粉中苦参碱检测的要求。
    • 钱明成; 江欣育; 戚颖; 刘慧敏; 周阔; 赵帅; 陈新
    •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苦参碱分子内酰胺部分开环的新类似物。体外细胞毒性研究表明,结构中含有萘环和苯甲酰基类似物的化合物C4,与其母体化合物苦参碱及其他内酰胺开环类似物相比,具有最佳的抗增殖活性。综上,文章发现了一个潜在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C4,该化合物可用于进一步的体内外抗肿瘤研究。
    • 韩飞; 张冰玉; 李贤; 李金金
    • 摘要: 以水作为溶剂,在常压与减压下提取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对比其提取效果。以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体积比80∶10∶10)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0 nm的条件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液中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常压法最佳提取条件为水料比8∶1,提取次数3次,每次提取时间1 h。在该工艺条件下,测得苦参总碱含量(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总量)、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质量分数分别为1.19%、0.83%和0.36%。减压法最佳提取工艺的水料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与常压法相同,但是提取温度为70°C,最终检测苦参总碱以及各自的含量分别为1.20%、0.08%和1.12%。结果表明,两种提取工艺的苦参总碱的总质量值区别不大,但是减压法提取的氧化苦参碱含量更高,因此减压提取工艺能够有效减少毒性成分苦参碱的比例,降低苦参类药物的总体毒性,增强其推广应用价值。
    • 王礼中; 姚惠明; 唐美君; 肖强
    • 摘要: 采用盆栽和室内试验,测定了几种新药剂对茶叶瘿螨的防效。结果表明,99%矿物油乳油100~200倍和0.6%苦参碱水剂1000~2000倍、0.3%印楝素可溶液剂500倍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500倍,药后7 d的防效均在90%以上。矿物油和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叶瘿螨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