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癌机制

致癌机制

致癌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工业经济、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2892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基层医学论坛、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全国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两专委会、五省市学术联合学术会议暨环境·辐射与健康防护学术交流会等;致癌机制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中亮、陈家堃、史志周等。

致癌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2892 占比:99.29%

总计:23055篇

致癌机制—发文趋势图

致癌机制

-研究学者

  • 吴中亮
  • 陈家堃
  • 史志周
  • 周丽雅
  • 孙贵范
  • 安艳
  • 李全太
  • 董娟娟
  • 袁素波
  • 谢惠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克复; 马小彤; 郑国光; 宋玉华
    • 摘要: 人类肿瘤病毒源自不同进化阶段的原始生物,适应人类机体微环境,能够诱导人体形成肿瘤,至今确认的人类肿瘤病毒有7种,分属于6个病毒科。不同的人类肿瘤病毒有不同的致癌蛋白、致癌机制及作用层面。本文以EB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人乳头瘤病毒为例概述其致癌机制的多样性。为防治病毒相关肿瘤寻找新的途径,给纳米生物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 苏征; 贾鑫华; 范亚光; 赵方辉; 乔友林
    • 摘要: 微生物群在人体生物学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炎症(胃炎、肝炎)、癌症(胃癌、宫颈癌、肝癌)等多种疾病状态有关。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在第一阶段描绘了人体微生物的全景图,纳入鼻腔、口腔、肠道、阴道和皮肤等人体部位,而肺部被认为是无菌环境。但近些年研究证实肺部存在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该肺部微生物群与肺部疾病的关联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研究发现,与健康人或肺部疾病患者相比,肺癌患者具有特异的微生物群。即使在肺癌患者体内,肿瘤部位也存在特有的肺部微生物群。此外,不同病理类型和转移状态的肺癌也会导致微生物群的差异。机制学研究发现,肺部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反应影响肺癌的发生。目前肺部微生物与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来需要更多相关研究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进一步了解肺部微生物群的致癌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对肺部微生物群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可能的分子机制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简要综述了肺部微生物群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
    • 于曼; 张幸
    • 摘要: 组蛋白赖氨酸三甲基转移酶(SETdomaincontaining2,SETD2)基因位于人类第三号染色体短臂的2区1带(3p21.31)位点,长度约为147kb,编码人源含SET结构域蛋白SETD2,能特异性催化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36 of Histone H3,H3K36me3).SETD2参与DNA转录延伸、损伤修复、可变剪切、基因表达修饰、免疫应答、胚胎发育和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SETD2在肾细胞癌、胃癌、间皮瘤等多种肿瘤中都发生了突变或失活,主要通过抑制转录延伸、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进展、凋亡和细胞代谢等过程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SETD2的表达水平与癌症的临床病理参数和患者生存结局也密切相关.在肿瘤治疗上,SETD2的突变或失活可增强G2M细胞周期阻断剂、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蛋白激酶B)抑制剂和铂类的抑癌效果,西奈芬近衍生物可直接靶向抑制SETD2蛋白,因此SETD2被认为是潜在的表观遗传治疗靶点,在相关癌症的诊疗研究中有较大的研究前景.
    • 刘彦权
    • 摘要: Flap核酸内切酶1(flap endonuclease 1,FEN1)是一种具备特异性结构的多功能核酸酶,其参与机体细胞多种DNA代谢途径,在维护人类基因组稳定性、防止细胞恶性转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FEN1的功能、作用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异常表达的FEN1与肿瘤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认识FEN1在肿瘤细胞活动调节中的具体作用与机制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将从FEN1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在肿瘤细胞的调节作用与机制等方面予以论述,同时对FEN1参与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进行适当阐述,以期为今后肿瘤相关领域的基础科研与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 柴友龙
    • 摘要: 胆囊癌是一种最少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隐匿性、易侵袭转移、早期诊断难、预后差等特点,大多数患者得到临床诊断时已经进展至中晚期,常常失去治疗最佳时机.随着人们对胆囊癌的诊治越来越重视,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尤为重要.该文就胆囊癌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宋雪莲; 李湘奇
    •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全球女性健康的主要负担.乳腺癌的形成是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包括遗传、饮食、环境、激素水平等等.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乳腺组织部位是无菌的,而最近却发现该部位存在局部微生物群.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共生微生物(也称为微生物区系)在乳腺癌的发生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体内菌群密度最高、数量最多的肠道与乳腺组织部位菌群和乳腺癌的发生进展是否具有相关性,本文就肠道及乳腺组织中共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探讨共生微生物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
    • 冉燕翠; 杨翠红; 郑春燕; 孙秀威
    • 摘要: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胆道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治愈原发性胆囊癌的唯一方法,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炎症与肿瘤之间关系密切,EB病毒(EBV)是常见的人类易感染的病毒,其可在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中潜伏感染,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刺激细胞增殖和转化并致癌.抗EBV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病毒靶向治疗,且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因此,深入研究胆囊癌的发病机制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就EBV与胆囊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 高燕; 岳文涛
    • 摘要: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妇科肿瘤之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诱因.HPV致癌的过程较为复杂,就分子水平而言,HPV E2、E5、E6、E7癌蛋白通过多种机制引起细胞分化异常,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免疫水平而言,HPV持续感染宿主后,借助多种逃逸机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与清除从而引起肿瘤发生.目前,预防性的HPV疫苗已广泛使用.本文就HPV的致癌机制、免疫逃逸过程及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