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
全国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

全国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2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全国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维生素D对小鼠镉免疫毒性的影响.rn 方法:将小鼠按体重分为溶剂对照组、CdCI2组(1mg/kg)和Cd CI2+维生素D组(125IU/W).4周后,检测体重变化、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并分析免疫器官的脏器系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荧光微球指数、脾脏和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实验,比较各组小鼠的免疫功能.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CI2组的肝脏、脾脏系数增大;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下降,脾脏的CD4+/CD8+百分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组与CdCI2组相比,肝脏系数降低,吞噬指数、脾脏CD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结果比较差异不明显.rn 结论:镉显著影响了小鼠的免疫功能,但维生素D的干预虽然增加了镉处理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功能,但并没有明显改善镉导致的免疫毒性,维生素D在镉引起的免疫毒性中的作用值得深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氯化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以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为镉的神经发育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抗体(CD44、CD90).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根据48h半数致死浓度LC5o(以LC50的1/3作为起始浓度,进行2/3倍比稀释),以0.00μmol/L镉浓度为对照组,设4组不同浓度的镉(0.87μmol/L,0.58μmol/L,0.39μmol/L,0.26μmol/L)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h,用不含血清的DMEM-F12培养48h后,通过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联合维甲酸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MAP-2的表达.rn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细胞强表达CD44和CD90.MTT检测结果表明0.78μmol/L至200.00μmol/L镉暴露后,随着镉作用时间的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逐渐减低;镉作用24h、48h和72h后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6.12μmol/L,2.61 μmol/L,2.19μmol/L,.镉作用48h后,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后,0.39μmol/L至0.87μmol/L镉浓度组细胞MAP-2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rn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氯化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影响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表明镉不仅对干细胞增殖有毒性作用并具有影响干细胞分化的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检测镉神经发育毒性的理想细胞.
  • 摘要:目的:探讨性别性腺决定期宫内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TCDD)暴露对子代成年雄性大鼠睾丸形态及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的影响.rn 方法:孕SD大鼠随机分为TCDD染毒组(200,800ng/kg bw)和对照组(玉米油+DMSO),于GD8-14天每日定时灌胃染毒.测定90日龄成年雄性子代的体重、睾丸总重;睾丸组织切片HE染色后测量睾丸生精细胞层厚度,计算睾丸间质细胞密度,并使用Johnson's Score评分对睾丸的精子生成进行评价;;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及雌二醇的水平.rn 结果:(1) 800ng/kg bw组成年雄鼠睾丸总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及睾丸脏器系数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两个TCDD组睾丸Johnson's score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800ng/kg bw组生精细胞层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睾丸间质细胞密度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两个TCDD组成年雄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下降(p<0.05),睾酮水平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性别性腺决定期宫内TCDD暴露可造成成年雄鼠睾丸形态的改变,睾丸生精细胞层厚度变薄,影响睾丸精子生成,可能造成雄性子代生殖能力降低.
  • 摘要:动物实验一直是毒理学研究中(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性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的重要手段.条件性基因敲除动物在克服传统基因敲除动物缺陷的情况下,为更广、更深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将从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的原理及其动物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来分别阐述.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科学领域从动物整体模型到细胞分子水平的机制研究之后,得到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急需从动物整体水平得到验证,条件性基因敲除动物的出现给该现象提供了实验的条件。随着描述性毒理工作的完善,机制性毒理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更高要求的管理毒理学,更多的条件性基因敲除的动物将会出现在毒理学研究中,这将给未来的系统化、整体化、综合化的研究趋势提供可能。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microRNA-34c(miR-34c)在乌拉坦诱发Balb/c小鼠肺癌及血清中表达水平.rn 方法:按照1g/kg剂量经腹腔注射给予处理组Balb/c小鼠乌拉坦溶液,每周1次,连续4次;相应地,给予对照组Balb/c小鼠同剂量生理盐水,每周1次,连续4次.在初次给予乌拉坦处理之后第12周、24周剖杀小鼠,收获肺组织及血清样本,运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分别检测乌拉坦处理组小鼠配对肺癌组织以及人肺癌细胞株中miR-34c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了小鼠血清miR-34c的表达.rn 结果:乌拉坦处理Balb/c小鼠第12周,相对于癌旁组织,miR-34c在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15倍,P<0.01;乌拉坦处理Balb/c小鼠第24周,与癌旁组织相比,肺癌组织中miR-34c的表达水平下调18倍,P<0.01.相对于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miR-34c在肺癌细胞株表达水平下调,P<0.05.在乌拉坦诱发Balb/c小鼠成瘤之时的第12及24周,乌拉坦处理组血清miR-34c表达水平分别比对照组升高3.8及2.7倍,P<0.01.rn 结论:乌拉坦诱发小鼠肺癌组织及血清中miR-34c异常改变,为深入开展肺癌miR-34c功能及作为潜在标志物研究提供线索.
  • 摘要:目的:金纳米和碳纳米作为造影剂被应用于肿瘤的分子影像学检查中,将金纳米簇和纳米碳表面修饰抗体后,可以增加其靶向性和结合性.纳米材料本身及其加抗后的毒性研究尤为重要.rn 方法:将模式生物线虫用于金纳米和碳纳米的亚急性毒性研究,分别观察纳米材料对线虫的感知行为(趋避指数、趋向指数)、线虫表型指征(体型、灰度值、卷曲度、活动能力4个方面共16个指标)是否有改变,以判断其亚急性毒性作用大小.rn 结果:金纳米簇(≤3.00mg/ml)、加抗金纳米簇(≤3.00mg/ml)、碳纳米(≤1.51mg/ml)及加抗碳纳米(≤3.50mg/ml)趋避实验为阴性;在趋向试验中,3.00mg/ml、1.40 mg/ml、0.30mg/ml金纳米簇、0.33mg/ml碳纳米的趋向指数为阳性.16个非致死性指标总阳性率分别为碳纳米加抗体(81%)>金纳米簇抗体(69%)>金纳米(56%)>碳纳米(50%).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金纳米及碳纳米对线虫感知行为的影响,且将线虫的表型指征首次用于纳米材料毒性研究中,为探索纳米材料的亚急性毒性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平台及可供借鉴的指标.
  • 摘要:本文从生物学背景资料、秀丽隐杆线虫研究历史、研究领域及成果、毒理学研究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等方面对秀丽隐杆线虫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估,为更好地保护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和健康,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①对实验技术人员预先开展线虫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②实验室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③一旦发生开放性创伤及时做好个人治疗与防护,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实验;④加强参观人员等的管理及安全防护。
  • 摘要:本文就近年来MAPKs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周期紊乱、HIFs和NF-KB和miRNA砷化物所致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为进一步开展砷化物致癌机制研究和寻找砷中毒的早期生物学标志及发现新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线索和依据。近年,砷化物所致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许多具体过程尚不清楚;且由于砷化物所致细胞基因表达和细胞信号通路的改变,常常因不同细胞类型和不同浓度而不同,甚至出现相反效应,这一特性为探讨砷化物所致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带来了较大困难。但随着分子毒理学技术、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更全面和更深入地研究砷化物所致细胞恶性转化及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从而进一步明确砷化物所致细胞恶性转化的信号通路网络和致癌作用的靶分子,以进一步提供有价值的生物标志和诊治方法,为砷化物致癌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预防策略。
  • 摘要:随着纳米材料的产业化,纳米氧化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化妆品、抗菌剂、橡胶、涂层、塑胶等.纳米氧化锌在环境中发生人体暴露的可能性逐渐增大,生物安全和潜在的毒性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基于近几年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哺乳动物细胞水平和哺乳动物体内毒性这两方面,对纳米氧化锌毒理学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现有研究结果为nano-Zn0在毒理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研究的层面和深度都还不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以期望最终能明确nano-Zn0毒性的影响因素并可控制降低其毒性,同时为安全性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很多学者也致力于合成一些新的nano-Zn0化合物,希望既能保持nano-Zn0原有的优良的光电催化等性状,又能降低其生物学毒性,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进展,George等人用Fe包被nano-Zn0,这种方法主要是提高了纳米粒子之间的结合能力,从而使nano-Zn0不容易溶解释放出锌离子;Sotiriou与Gass等则用惰性的二氧化硅将氧化锌纳米棒密封包裹从而达到降低其生物毒性的目的;上述nano-Zn0的生产相对困难;最近Punnoose等使用化学法将nano-Zn0的表面进行化学修饰,通过改变其表面化学结构从而降低nano-Zn0的生物毒性,这种方法简单易获取,文章中也将这种方法称之为:一种绿色的化学方法。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真正意义的大量应用层面还远远不够,包被或被其他材料修饰后nano-Zn0的理化特性是否发生改变,是否会限创其使用的范围,是否会引发新的毒性结果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新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亟待继续研究解决。
  •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注射硫酸铍(BeSO4·4H2O)溶液致小鼠肺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高通透性开放及细胞凋亡效应.rn 方法:6周龄雄性昆明小鼠36.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1.0mg/kg BeSO4组和2.0mg/kg BeSO4组,分别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灭菌生理盐水、1.0mg/kg和2.0mg/kg BeSO4灭菌生理盐水,均隔天注射,一月后处死小鼠取肺脏:差速离心制备线粒体悬液检测线粒体活性氧(ROS)、跨膜电位(Δψm)和mPTP开放度;提取蛋白测定细胞色素C(Cyt-c)、Bax、Bcl-2的表达;电镜观察肺细胞超微结构.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硫酸铍染毒组小鼠肺线粒体ROS含量、PTP开放度、细胞色素C和Bax均增加(P<0.05),Δψm、Bcl-2及Bcl-2/Bax比例均降低(P<0.05);染毒组小鼠肺上皮细胞绒毛消失,细胞核固缩,凋亡特征明显.rn 结论:腹腔注射硫酸铍可致小鼠肺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高通透性开放及肺细胞凋亡.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