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肺转移瘤

肺转移瘤

肺转移瘤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3244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现代肿瘤医学、中国肺癌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等;肺转移瘤的相关文献由854位作者贡献,包括刁勇、蔡克霞、许瑞安等。

肺转移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6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3244 占比:99.43%

总计:53547篇

肺转移瘤—发文趋势图

肺转移瘤

-研究学者

  • 刁勇
  • 蔡克霞
  • 许瑞安
  • 刘向阳
  • 王远东
  • 张亮
  • 李标
  • 杨景魁
  • 柴树德
  • 熊汉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容容; 陆远; 周建明; 彭丹丹; 朱晓莉; 韩淑华
    • 摘要: 目的:探讨1例少见的肺转移性副神经节瘤(PGL)的诊治过程,分析PGL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案等,为临床PGL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肺转移性PGL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等,分析PG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结合近年来PGL相关文献,总结PGL规范的诊治方案。结果:患者,女性,57岁,因“体检发现左肺结节10 d”入院,患者10 d前在外院体检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及下叶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后至本院进一步诊治,患者2018年曾在外院行颈静脉球体瘤手术治疗,入院后完善PET-CT检查提示左肺下叶结节恶性可能,左肺上叶结节代谢不高,不除外恶性病变,胸心外科会诊后予以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左肺下叶结节楔形切除术+淋巴结采样术”,术中快速病理提示富于血窦的肿瘤。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膜糖蛋白56(CD56)(+)、嗜铬素A(CgA)(+)、Ki67(+约2%)、PanCK(-)、孕激素(PR)(-)、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散在+)、突触素(Syn)(+),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22C3)](约40%的肿瘤细胞胞浆弱阳性)。结合临床病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符合PGL。手术标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法(NGS)检测425个基因的外显子和融合相关内含子等,结果未提示有肿瘤特有突变及胚系突变,仅检测到药物代谢相关酶类多态性基因突变,包括胞苷脱氨酶基因(CDA)、二氢嘧啶脱氨酶基因(DPYD)、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2)、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基因(GSTM1)、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和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未检测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肿瘤突变负荷(TMB)为0个突变/100万个碱基(Mb)。患者术后恢复尚可,目前考虑至外院进一步化疗。结论:PGL是少见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常以转移病灶的表现就诊,并发肺部转移者相对少见,临床容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 张祥
    • 摘要: 目的 研究肺转移瘤合并肺动脉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中的影像表现有无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肺转移瘤合并肺动脉栓塞的患者54例(A组)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92例(B组)的SCTPA表现。结果 A组共检出肺动脉栓塞120处,分布在段以上肺动脉41处(34.17%)、段及段以下肺动脉79处(65.83%),B组检出300处,分布在段以上146处(48.67%)、段及段以下154处(51.33%)(χ^(2)=6.721,P0.05);边界:A组栓子与管壁分界不清晰36处(30.00%),B组有6处(2.00%)(χ^(2)=71.558,P<0.001);肺动脉改变:A组中局部肺动脉增宽46处(38.33%),B组分别为22处(7.33%)(χ^(2)=58.442,P<0.001);肺内改变:A组出现肺梗死5例,胸腔积液15例,B组出现“马赛克”征36例,肺梗死18例,胸腔积液30例。结论 肺转移瘤合并肺栓塞在栓塞部位、边界、局部肺动脉变化的表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伴肺栓塞有不同,通过SCTPA检查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 郑芳; 陈洪涛; 陈伟思; 史亚滨; 高艳; 梁晓敏; 钟鹤立
    • 摘要: 目的:比较动态适形弧(DCA)与容积调强(RA)两种放疗技术在肺部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的剂量学差异,评估各自的优势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肺转移瘤患者20例,分别采用RA和DCA技术设计SBRT计划,基于RTOG0813报告标准,对比两种技术的PTV剂量学参数及危及器官受量。另外比较了计划设计时间、MU值及出束时间以评估两类计划的执行效率。结果:所有RA和DCA计划均能满足RTOG0813报告规定的靶区覆盖率要求,RA计划比DCA计划在靶区适形度CI(0.998±0.039 vs 1.357±0.138)、剂量跌落梯度指数R_(50%)(4.90±0.93 vs 6.04±1.09)及D_(2cm)(47.3%±6.7%vs 54.5%±10.8%)指标上表现更好(P0.05)。在执行效率方面,DCA计划设计耗时平均比RA计划节省81.1%,机器跳数平均降低41.1%,机器出束时间平均降低56.5%(P<0.05)。结论:RA计划相对于DCA计划具有更好的适形度且能更好地控制靶区外剂量跌落梯度,在保护与靶区位置相近的危及器官上更有优势。而DCA相对RA计划可以显著提高计划设计速度和治疗效率,同时可以克服运动靶区与叶片间的交互效应。在两者剂量分布差异较小时,应注重提高治疗效率,DCA技术不失为一种可替代RA的有效治疗方案。
    • 杨崇双; 何闯; 李良山; 袁晶; 黄学全
    • 摘要: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多发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介入与放射性粒子诊疗中心45例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HCC多发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随访观察肿瘤近期局部疗效及并发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粒子植入后的总体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共对177个肺转移瘤进行粒子植入治疗,6个月后评估近期疗效显示46.3%的肺转移瘤为CR、32.8%的肺转移瘤为PR、11.3%的肺转移瘤为SD、9.6%的肺转移瘤为PD;DCR为90.4%。中位随访期为22个月,粒子植入后1年、2年和3年的OS率分别为71.1%、45.7%和25.7%。血管侵犯(HR=3.01,95%CI:1.26~7.21,P=0.01)、肺转移瘤的数量(HR=2.69,95%CI:1.05~6.89,P=0.04)是粒子植入治疗HCC多发肺转移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是HCC多发肺转移瘤患者的治疗选择,且无血管侵犯及肺转移瘤数≤3的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的生存预后更好。
    • 高坤; 郑燕
    • 摘要: 结直肠癌术后除肝转移外,最容易发生肺转移,发生率约10%~29%。对于多发转移一般以全身化疗或联合靶向治疗为主,但对于寡转移是否积极行手术治疗仍有争议。虽然大量回顾性研究报道了手术治疗可观的生存率,但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较少,且手术治疗者术前进行了高度的选择,不禁让人对手术治疗的效果产生质疑。因此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以期为结直肠癌术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 韩明明; 王大东; 宦宏波; 赵伟; 郁李新; 李梦阳; 姜凯
    •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90%,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全球每年新发和病死的HCC中,中国占比>50%;高居中国肿瘤发病的第3、4位和肿瘤死因的第2、3位^([1]),其中66.7%~77.2%的HCC患者死于肝内肿瘤未控^([2])。
    • 刘登尧; 李建邦; 黄伍奎; 樊喜文; 杨树法
    • 摘要: 目的 评价3D打印模板引导125碘(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 基于病历资料记录,对2019年3-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放射性粒子植入的17例肺转移瘤患者,共26个转移病灶行回顾性分析,处方剂量150 Gy,粒子活度22.2~29.6 MBq.粒子植入术后2月、4月、6月行肺部CT扫描及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剂量验证,评价肿瘤局部控制率、不良反应和粒子植入质量.结果 术后2个月复查胸部CT,26个转移灶中达CR17个(65.4%),PR 5个(19.2%),SD4个(15.4%),客观缓解率(CR+PR)为84.6%(22/26),局部控制率(CR+PR+SD)为100%(26/26).术后即刻验证与术后2月剂量验证D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6,P=0.214).术后即刻粒子分布质量与术后2月粒子分布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26).结论 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局部疗效明显,术后动态剂量验证提示剂量分布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 孙文吉; 陶冀
    • 摘要: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提高,肺转移瘤在临床中也越来越常见.手术切除是肺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因心肺功能差、转移瘤靠近心脏及血管、转移瘤数目较多等原因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疗效不佳;微波消融术作为新兴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重复消融等优点,为肺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就微波消融术治疗肺转移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韩明明; 王大东; 宦宏波; 赵伟; 郁李新; 李梦阳; 姜凯
    • 摘要: cqvip: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90%,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全球每年新发和病死的HCC中,中国占比>50%;高居中国肿瘤发病的第3、4位和肿瘤死因的第2、3位^([1]),其中66.7%~77.2%的HCC患者死于肝内肿瘤未控^([2])。
    • 权晓华; 王康
    • 摘要: 目的 探讨肺转移瘤的发生情况及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150例疑似肺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及MSCT检查.以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X线、MSCT对肺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比较X线、MSCT对不同类型、不同临床分期肺转移瘤的诊断符合率.分析X线、MSCT诊断结果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以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SCT对肺转移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X线(P<0.05).MSCT对多发转移型、弥漫转移型肺转移瘤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X线(P<0.05).MSCT对Ⅰ、Ⅱ期肺转移瘤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X线(P<0.05).X线诊断结果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间呈中度一致(Kappa值=0.635),MSCT诊断结果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间呈高度一致(Kappa值=0.938).结论 肺转移瘤的原发癌灶主要为乳腺癌、结直肠癌,相较于X线,MSCT不仅对肺转移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可对其类型、临床分期进行鉴别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