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
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

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1-09-23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广州省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Miccoli术式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与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 2008年3月到2009年3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甲状腺患者81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术式。其中31例选择Miccoli术式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50例选择传统开放手术。并同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颈部恢复活动时间、引流天数、并发症及切口长度、美容效果、住院总费用。rn 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因素(直径、单发或多发)、诊断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手术总时间:腔镜组80.94土 47.15min;开放组47.98土12.17min,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3、术中出血量:腔镜组17.68土11.73ml;开放组 35.70土23.32ml,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住院时间:腔镜组6.58土3.86d;开放组6.44土1.58d,有统计学差异(p<0.05);5、术后引流量:腔镜组29.03士16.20ml;开放组40.18士27.62ml,有统计学差异(p<0.05);6、引流天数:腔镜组1.48士0.57d;开放组3.52士0.86d,有统计学差异(p<0.05);7、术后颈部恢复活动时间:腔镜组22.32士 7.70h;开放组39.00士10.83h,有统计学差异(p<0.05);8、住院总费用:腔镜组9172.00士1264.15元;开放组5521.58 士641.40元,有统计学差异(p<0.05);9、切口长度:腔镜组2.95士0.13cm;开放组7.72士0.93cm,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01);10、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1、Miccoli术式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术式;2、具有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颈部活动恢复快、微创、美容的效果;3、住院总费用较传统开放手术高,但后者的差异在逐步缩小。
  • 摘要: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却又最难控制的症状之一。是由癌症本身病变以及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主要发生于癌症中晚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于2006年至今收治癌性疼痛患者42例,年龄36-81岁,其中男 25例,女17例,肺癌16例,胰腺癌12例,直肠癌4例,其他10例。治疗方法中以药物治疗为基础,辅以各种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枕神经阻滞、胸腰脊神经根阻滞等)、各种神经射频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枕神经射频术、胸脊神经根射频术)、内脏神经毁损术(腹腔神经丛毁损术、肠系膜下神经丛毁损术、奇神经节毁损术)以及PCIA及PCEA镇痛,收到较好的效果.
  • 摘要:一般资料:男性47岁主诉:发作性上腹疼痛40余年现病史:幼年发病,表现为上腹部发作性绞痛,约半年发作一次,以“肠痉挛”对症解痉治疗;2000年后症状进行性加重,每月发作一次伴恶心呕吐,诊断为“慢性胰腺炎”对症处理,症状未彻底改善;2006年再次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以“腹痛原因待查”行剖腹探查术,术后诊断为“肠粘连”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间断于发作期肌注盐酸哌替啶50-100mg控制疼痛。至2008年依赖于每天注射盐酸哌替啶每日100mg镇痛,就诊于当地戒毒中心,诊断为“腹痛度冷丁依赖”行戒毒治疗无效;2009年1月再次因上腹部烧灼样胀痛就诊于我院消化科,门诊以“腹痛”收住院,给予镇痛、抗炎、解痉治疗两周,效果不佳两周后转入疼痛治疗病区。
  • 摘要:目的:建立紫杉醇诱发大鼠周围神经疾病的模型,研究NF-κB在紫杉醇诱发大鼠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变化。rn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紫杉醇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分别隔日腹腔内注射紫杉醇2mg/kg(P组)或等量生理盐水(C组),共4次。建模前和建模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测量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第21天时免疫荧光法测定L4~6节段脊髓背角NF-κB的表达及星型胶质细胞的数量,Western blot法测量L4~6 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中NF-κB的含量。rn 结果:紫杉醇组与对照组相比有体重下降的趋势。D14和D21紫杉醇组的热痛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紫杉醇组D7、D14、D21的热痛阈依次下降(P<0.05)。紫杉醇组D14和D21的 4g和15g von Frey纤维刺激缩足反应大鼠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紫杉醇组大鼠脊髓背角中星型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NF-κB主要在大鼠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胞浆中表达,紫杉醇组NF-κB 主要在大鼠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内表达。L4~6脊髓背角和DRG中NF-κB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给予紫杉醇后大鼠出现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下降、脊髓背角的星型胶质细胞数量减少、NF-κB被激活。提示星型胶质细胞以及NF-κB可能在紫杉醇诱发大鼠周围神经疾病模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内脏肿瘤患者晚期绝大多数会出现持续性的癌性内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信心。癌性内脏痛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疼痛,镇痛药物、神经阻滞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以往的脊髓止痛手术对于躯干和肢体疼 痛疗效较好,治疗内脏疼痛效果多不理想,而且手术创伤较大,容易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 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们采用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punctate midline myelotomy,PMM)治疗顽固性癌性内脏痛,进行了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摘要:恶性肿瘤的分期是全世界肿瘤研究者使用的“通用语言”,准确的分期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为肿瘤研究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和分析、疗效的评价、预后的估计、临床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统一评定标准。恶性肿瘤有多种分期系统,其中TNM分期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期系统,绝大多数实体肿瘤均采用此种分期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CT导向下微波消融治疗技术联合无水乙醇瘤体内注射在经TACE治疗后的单发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意义。rn 方法:2005年l2月至2009年12月间,22例经TACE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初诊时肿瘤最大径线10.8-14.9cm,中位径线值为12.6 cm;末次治疗治疗造影显示血供明显减少,或血管结构超选困难,或存在大的动静(门)脉瘘无法再次进行有效的TACE,其中接受TACE治疗1次的患者有1例,2次的有2例,3次的有4例,4次以上的有15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0例,B级2例。在CT导向下行PMCT治疗,在完成PMCT后立即对非保险区进行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术。rn 结果:肿瘤影像学评价,肿瘤完全坏死18例,占81.8%,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和肝功能损害,均为可逆性改变;随访一年,仅3例出现转移或复发。rn 结论:CT导向下PMCT技术联合无水乙醇瘤体内注射是治疗经TACE治疗后的单发巨块型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超声、大体和病理观察猪肝脏射频消融后的毁损范围的不同,评估不同方法在射频后测量毁损范围的准确性。rn 方法:取杂种猪6头,在直视手术中和超声引导下运用冷循环射频消融系统对左肝消融12分钟。分别用实时超声、术后2h超声、大体和病理检查进行观测毁损区域。rn 结果:毁损灶在超声下为不规则强回声,大体下为黄白色类圆形凝固性坏死灶。术后实时超声测量值均大于术后2h超声测量值(p<0.05), 也均大于病理测量值(p<0.01)。术后2h超声和大体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相近(P>0.05)。rn 结论:射频后病灶在超声下表现为不规则强回声。射频后实时超声测量值要大于实际射频有效毁损范围。术后2h的超声和大体观察比术后实时超声更可靠。
  • 摘要:观察消融电极展开不同直径、消融时间与组织坏死的关系,并评价消融区域组织坏死程度,了解在近胆囊部位和近结肠部位肝脏消融对胆囊和结肠肝曲的影响。rn [方法] 家猪6只,体重47±2.5kg/只。静脉麻醉,在每一个肝脏内共确定5个位点进行射频消融。将消融电极展开到3cm行5min和10min消融治疗;消融电极展开到5cm,分别行5min、10min和15min组织间消融处理,治疗包括在离胆囊床约5mm±1mm距离展开电极至3cm行10min射频消融,在离结肠肝曲5mm±1mm处,展开电极至3cm行10min射频消融,并观察结果。rn [结果] 消融电极展开到3cm行5min治疗,局部消融区域组织达到完全坏死;行10min同5min消融治疗坏死范围相似。消融电极展开到5cm,5min消融组织间有活性成分,15min,10min均可保证消融区域完全坏死。大体病理上消融相邻区域胆囊,结肠未见有坏死,镜下病理显示胆囊壁、结肠周围有慢性炎症并有纤维增生表现。rn [结论] 可根据需要调整消融电极大小,在肝内接近胆囊区域、结肠肝曲部位可发挥较好的作用。
  • 摘要:CT引导下的经皮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经皮治疗实体肿瘤的技术,电极直接插入到肿瘤,展开细电极针呈伞状,无线电能转化为热能,将肿瘤区加热至60-100 ℃,消融杀灭肿瘤组织细胞。肺泡含气,肺癌组织的电流密度大于周围肺组织,“温室效应”使射频消融的热量容易在肿瘤组织内蓄积,有利于在肺癌的治疗。rn 射频消融治疗目标是可见肿瘤(GTV)和亚临床病灶(CTV)。经病理学证实的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特别是早期局限性周围型肺癌的射频消融治疗可获得根治效果,射频消融作为姑息治疗,最大限度减少肿瘤负荷。射频消融需要在CT引导下进行,确保治疗区域(CTV)的边缘距重要器官或组织结构1cm,消融范围力求达到癌旁组织(CTV)0.5cm 。术前制定治疗计划、确定靶区。病人局麻下以仰卧位体位为宜。CT扫描定位,引导穿刺,命中肿瘤。射频消融脉冲功率由小到大贯序治疗,子电极由1cm、2cm逐渐释放,根据温度上升的幅度,打开到相应的肿瘤大小,1个靶点温度达到95℃维持10分钟治疗。消融后即刻强化CT显示消融区域无强化,PET/CT显示肿瘤消失无代谢。治疗成功率、肿瘤灭活率较高。治疗后一个月CT强化扫描示无血管强化,病理上癌细胞死亡。患者生存受益,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射频消融的并发症包括气胸、胸腔积液、发热、胸痛,大多较轻。长期多中心对照研究,规范治疗使射频消融由替代性手段发展成为标准治疗方法。
  • 摘要:化学消融主要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化学消融剂,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蛋白产生凝固性坏死效应,原位毁损灭活肿瘤组织又称为“化学切除”、或者“肿瘤内破坏术”。肝癌的化学消融包括经皮无水乙醇治疗、经皮醋酸注射疗法、经皮肿瘤内盐酸注射疗法,已被界定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愈性方法。rn 化学消融治疗适应于: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特别是对早期孤立性少血性有包膜的小肝癌(直径≤5cm)的更为合适。对于晚期肝癌属于相对适应症主要目的是减小肿瘤体积。穿刺引导设备可以选择超声引导和CT引导。穿刺针应选择22G细针、酒精疗法注射专用针,或者套管针微米针注射针。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或者CT引导下穿刺,命中肿瘤中心后,使用自动微量注射泵缓慢滴注化学消融剂。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采用浓度为99.5%分析纯度无水酒精、或者95%的医用无水乙醇,使肝癌细胞脱水固定,蛋白质凝固变性,破坏肿瘤细胞,注射总量的计算公式为:V(ml) = 4÷3×π×(γ+0.5)3;经皮醋酸消融术采用50%浓度的醋酸使细胞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消融剂的注射剂量估计公式为:V(ml) =4÷3×π×(γ+0.5)3÷3;经皮盐酸消融术利用胃液中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破坏癌组织蛋白的作用,采用6mol/L盐酸对组织蛋白的消融效力是1:15,消融剂的注射剂量估计公式为:V(ml)=4÷3×π×(γ+0.5)3÷15。化学消融常见的反应有局部疼痛、吸收热、肝功能损害和酒精消融后的醉酒现象。术后即时、术后3、6、9、12个月及每半年随访复查一次。rn 对比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血清学AFP检查,组织病理学及组织代谢学检查。化学消融在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中与射频消融联合、与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进行“双介入”治疗。
  • 摘要:肺癌的治疗效果与病理类型、病期有关,手术、放疗、化疗仍然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非小细胞肺癌中,仅约20%的肺癌可以实施根治性手术,但是肺切除术的术后病残率较高,手术的风险更大。化疗或放疗虽然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寻找一种既能减轻肿瘤负荷,又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法就显得颇为重要。微创治疗以其副作用小而且疗效显著日益受到重视。
  • 摘要:冷冻疗法己成为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的重要手段.冷冻方法可选择手术中冷冻,切除或不切除肿瘤、腹腔镜下冷冻,或在超声、CT或MRI监测下,经皮冷冻.作为一局部治疗,冷冻具有超越其他治疗方法的若干优点:仅消融肝内肿瘤组织,而少伤及正常组织;由于大血管流动血流的温热作用,冷冻可安全地治疗临近大血管的肝肿瘤;冷冻比之手术更适宜治疗肝多发性肿瘤.冷冻联合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酒精注射或125碘粒子植入,有相辅相成的作用.rn 对于冷冻在肝癌治疗中应用,可归结如下:(1)小于5cm,尤其小于3cm的肝癌,数目不超过3个,可以手术中冷冻或经皮冷冻.(2)大于5cm的肝癌,先作TACE,再.予经皮冷冻. (3)大于5cm,边缘不整,预计冷冻不完全的肝癌,可予手术中或经皮冷冻,同时在冷冻区周边部注射酒精或植入125碘粒子.
  •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联合探条扩张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对食管贲门癌性狭窄先行探条扩张,扩张后再行微波凝固汽化治疗,直至狭窄消失。rn 结果:112例狭窄患者梗阻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近期有效率100%,且无明显并发症及不适。rn 结论:微波波联合探条扩张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冷冻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在CT或超声引导下,对32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经皮冷冻治疗。在治疗后第一个月及以后每4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肝功能、肿瘤标记物、肝脏超声和腹部CT,评估病情。对怀疑复发的病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若结果阳性,则予以再次冷冻治疗。rn 结果:本组患者共接受526次冷冻治疗,其中151例肝内、外复发者被予以多次冷冻。治疗后3个月,术前CEA升高的患者中197例(77.5%)降至正常。在接受CT随访的280例病人中,病灶完全消散(CR)41例(14.6%),部分消散(PR)115例(41.1%),病情稳定(SD)68例(24.3%),病情进展(PD)56例(20%)。随访中位数32个月期间(7~61个月),复发率为47.2%。复发病例中61%仅见于肝内,13.9%在肝内、外。本组病例冷冻部位的复发率仅6.4%。在随访中位数 36个月期间(7~62个月),所有患者中位存活期为29个月(3~62个月)。治疗后第1、2、3、4、5年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78%、62%、41%、34%和23%。肿瘤直径<3cm、肝右叶肿瘤、低CEA水平(<100ng/dL)及冷冻后接受TACE的患者存活率相对较高。而肿瘤的数目、冷冻前辅以化疗、发生转移的时间(同步或随后发生)对存活期无明显影响。接受2~3次冷冻治疗的患者较单次治疗者存活期更长。本组无1例因冷冻治疗而死亡。严重不良反应如肝出血、冷休克、胆瘘、肝衰竭、肾功能不全和肝脓肿等的发生率为0.3%~1.5%。rn 结论:经皮冷冻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种安全的疗法。可将之视为肝切除术的替代或补充;当肝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时,冷冻治疗不失为另一种能根治肿瘤的途径。
  • 摘要:肝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目前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然而大部分患者由于严重的肝硬化、多发病灶位于不同的叶段、病灶靠近大血管等原因不能接受手术治疗。微创治疗是新世纪肝癌治疗的发展趋势,自1994年Seki等报道了超声引导下植入式微波凝固治疗小肝癌获得成功以来,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CoagulationTherapy,PMCT)以其创伤小、简便可靠、疗效显著等优势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 。有报道统计同外科手术相比,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毫不逊色,并且好于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rn 大量实验和临床经验表明:微波消融范围与微波的物理特性,微波天线的性能,组织的热传导,微波时间-功率组合,组织的血供情况等综合因素有关。现将PMCT扩大消融范围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 PMCT)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rn 方法:22例晚期肺癌包括鳞癌15例,腺癌7例,瘤体最大径5cm~12cm,均在CT引导下行PMCT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病灶位于胸壁上或大血管、大气道周围的部分划为粒子治疗区域,其他病灶的大部分区域为PMCT区域。rn 结果:22例PMCT均为1次手术、多点治疗,共植入125I粒子712颗,平均每个病灶植入32.5颗粒子。PR 15例,SD 5例,PD 2例,有效率68.2%。15例术前疼痛者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4~18个月,平均7个月,PR、SD的病灶均未见增大。并发症包括少量咯血、气胸、PMCT术后的发热及肺部炎症、粒子移位等。rn 结论:PMCT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病灶≥5cm的晚期肺癌疗效肯定、微创、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脊柱恶性肿瘤。 方法:本组12例脊柱恶性肿瘤患者,包括原发恶性肿瘤4例、转移性肿瘤8例。单一椎体11例,相邻两个椎体1例。术中先行双侧椎板开窗或切除,经椎弓根插入 2根微波天线,诱导高温灭活15~30分钟,灭活温度为50~85 0C,灭活过程中硬膜外冰水降温。rn 结果:1例术后24H 出现单侧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3周后逐渐恢复,余无任何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出血量300~850ML,平均 550ML;手术时间1.5~3.5小时,平均2.5小时。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术后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改善,1例转移瘤死亡,1例局部复发。rn 结论: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脊柱肿瘤具有手术出血少、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FA)治疗首诊直径≤5cm肝癌的疗效和经验。rn 方法:从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采用RFA治疗直径≤5cm肝癌78例,运用徒手单人操作技术,多针、多点治疗的方法,力争瘤体完全凝固。rn 结果:78例86个结节共行389点RFA,每个结节行4.5点RFA,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完全凝固率91.0%(71/78), AFP转阴率55.6%(20/36);1、3、5年转移复发率,1、3、5年生存率分别是12.8%、37.2%、42.3%,98.6%、71.8%、 56.8%。rn 结论:RFA治疗直径≤5cm肝癌可使肿瘤完全凝固,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可与手术媲美,它可替代手术切除成为直径≤5cm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35例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其中鳞癌12例,腺癌20例,鳞腺癌1例,大细胞癌2例。中央型肺癌4例,周围型肺癌31 例。肿瘤直径≤3cm 6例,3~5cm 21例,>5cm 8例。rn 结果:射频消融过程中多数病灶阴影增大,边缘模糊,部分病灶出现蜂窝气泡样改变,术后3个月复查CT显示28个病灶缩小,其中CR1例,PR例27例,SD4例,PD3例,总有效率(CR+PR)为80.0%。术后少量咯血5例,气胸5例,轻度发热7例。rn 结论:CT引导RF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随机对照研究一组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blization)序贯联合CT导向下射频消融(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与TACE序贯联合CT导向下RFA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病例,并评价两种方法在HCC治疗中的疗效和抗病毒作用。rn 方法:2002年7月~2005年12月在我科确诊为HCC有195例,经过增强CT扫描,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及/或病理活检结合临床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排除肿瘤残留后,符合入组标准的共64例患者, 64例HCC经TACE序贯联合RFA治疗后6~8周,经临床评价无明确残留病变,进行分组。联合CIK治疗组33例患者,首先连续完成4次CIK细胞经静脉/肝动脉回输,每次间隔时间为1~3周;再每4周1 次,共行4次CIK细胞经静脉/肝动脉回输,每次回输CIK的数量为(1.1~1.5)×1010。患者随访1年以上并每1~2月评价肿瘤情况。TACE联合RFA治疗组31例患者出院每1~2月评价肿瘤情况,随访1年以上。rn 结果:2组病例1年生存期均达到100%。联合CIK组共33例,6个月内复发2例,为肝内复发;6月到1年之间共2例复发,1例出现肝内复发,1例出现肝门区淋巴结转移,29/33例为无瘤生存(90.19%)。TACE联合RFA治疗组31例中6月内2例复发,6月到1年之间共有 6例复发,其中5例为肝内复发,1例出现肺转移,23/31例为无瘤生存(68.01%)。随访6个月,1年无瘤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9)。联合CIK组,治疗前HBV-DNA含量小于1.0×103者为19例,治疗后上升到29例,其中有 2例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治疗前HBV-DNA含量在1.0×103~ 1.0×106之间者为13例,治疗后为3例,治疗前HBV-DNA 含量在1.0×106以上者1例,治疗后为1.6×104。而TACE联合RFA治疗组仅1例血HBV-DNA含量由治疗前的1.1×105 下降1.0×103以下。HBV-DNA含量在治疗前后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rn 结论:TACE序贯联合RFA治疗和抗肿瘤效应细胞(CIK)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一种新的模式,它并明显降低乙肝病毒体内含量或活消除乙肝病毒,阻断致癌因素,对提高原发性肝癌无瘤生存期需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各级支气管的病理变化,探讨射频消融对各级支气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6只健康家猪分为2组,进行经皮穿刺正常肺组织射频消融,分别于消融后3天(A组)、28天(B组)各宰杀3 只,观察射频消融后消融损伤区形态及大小和各级支气管及肺组织的病理表现。rn 结果:①B组活检消融损伤区最大纵径、最大横径小于A组活检消融损伤区最大纵径、最大横径(纵径:t=2.853,p=0.017;横径:t=3.875,p=0.003)。②随着支气管腔的变小,射频对支气管的损伤加重;对主支气管、二级支气管的损伤较轻。主支气管、二级支气管消融后28天有所恢复。rn 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是一种可以耐受且对大支气管影响不大的微创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分析评估CT引导的靶向经皮冷冻在肺癌治疗中的并发症及疗效。rn 方法:采用CT引导靶向经皮冷冻治疗816例肺癌患者,观察近期疗效、1年和2年生存率、治疗前后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及冷冻术后并发症。rn 结果:冷冻治疗后好转率为81.9%,有效率为100%。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0.0%和54%,中位生存期24 个月。冷冻后KPS评分较冷冻前显著提高(P<0.01)。其中4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2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及血气胸(1例),其他患者并发症程度较轻,对症处理后均恢复良好。rn 结论:CT引导靶向经皮冷冻治疗肺癌具有微创、适形、高效的特点,并发症相对较少,为肺癌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 摘要:目的:1. 应用去卷积模型,探讨肾脏CT灌注成像的扫描方法、后处理技术及应用。2. 定量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各灌注指标的变化,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评估超声联合CT引导经皮冷冻治疗胰腺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rn 方法:对117例胰腺癌患者行超声和CT引导下经皮冷冻治疗,其中III-IV期胰腺癌95例,拒绝手术治疗I-II期胰腺癌患者22例。依据肿瘤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分别选用1~8根探针。胰头癌采用经腹穿刺,胰体尾癌经腹或经背穿刺的方法。采用两个冷冻-复温循环,冷冻温度为(-160±10)℃,复温温度(25±5)℃,均持续5~10 min。于冷冻前后检测CT,评估生存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观察冷冻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rn 结果:全组117例患者161次经皮冷冻均顺利完成,无1 例死亡。少数病例出现的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出院时KPS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冷冻后1~3个月肿瘤平均直径明显缩小(4.6±1.6 vs. 4.1±1.8,P<0.01),且所有瘤灶冷冻区活性消失。中位住院时间为7天。rn 结论超:声联合CT引导经皮冷冻治疗胰腺癌安全可行,具有微创、准确、适形等特点,为临床胰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手段。
  • 摘要:目的:评估经皮冷消融与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对67例晚期胰腺癌患者施行经皮冷消融与125I粒子植入联合盐酸吉西他滨和顺铂同期化疗。评价治疗后临床受益反应 ( 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 CBR)和并发症,观察治疗后肿瘤影像学(CT)变化及生存期。rn 结果:全组66例患者(男40例, IV期60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4.8%和33.4%(III期83.3% vs. 33.3%,IV期85.0% vs. 31.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5(III期vs. IV期,3.3 vs. 5.5)和11.0个月(III期vs. IV期,7.1 vs. 11.0),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期最长者达47个月。CR 5例,PR 8例,SD 54例。54/59例疼痛评分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50/59例镇痛剂用量减少≥50 %,平均KPS评分显著升高(P<0.05)。除1例术后并发胰瘘伴中度腹腔出血,1例胆漏,2例急性胰腺炎和1例出现粒子针道遗留外,其余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rn 结论:经皮冷消融与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化疗治疗为晚期胰腺癌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摘要:肺癌是肿瘤的常见病之一,对于不能及不愿进行开放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氩氦刀经皮穿刺治疗就成为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又一条可选择的治疗途径。已有许多学者对应用氩氦刀治疗肺癌进行了报道。多数是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或与开放性手术联合治疗进行。在IMRI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尚未见报道。我院应用MR导航系统引导对肺癌进行氩氦刀经皮穿刺微创治疗,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评估CT导向下冷冻消融术治疗儿童骨样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rn 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9例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儿童患者行CT导向下冷冻消融治疗。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10.0~15.0岁,平均(13.0±1.6)岁,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前均行CT导向下经皮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手术使用大孔径多层螺旋CT(层厚2 mm,120 kV,250 mAs)。于CT导向下应用8 G骨穿针穿刺病灶中央,拔出针芯、经外套针置入17 G冷冻探针,冷冻模式采用2次冷-热循环,术中间隔5 min扫描冷冻区域,了解冰球大小和形状。术后随访时间18.0~36.0个月,平均(25.8±7.1)个月,以VAS疼痛评分评估疗效。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rn 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为(6.4±0.9)分,术后1个月为(0.4±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术前因长期疼痛刺激导致不同程度跛行,术后3 d疼痛均明显减轻,无肢体功能障碍。1例患者术后1 d发热(37.8 °C),对症处理2 d后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所有患者疼痛无复发。rn 结论:CT导向下冷冻消融术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冷休克”是冷冻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指冷冻治疗后出现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凝血机制障碍包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与内毒素性休克相似但无败血症证据,且不一定有血压下降。本文报告 3例“冷休克”病例,占本院肝肿瘤冷冻治疗的0.3%(3/935),均出现于转移性肝癌大范围冷冻治疗后,临床上均有 PLT减少、凝血机制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血氧分压降低,经积极治疗其中2例恢复,1例死于呼吸衰竭。“冷休克”的发生机制可能在于冷冻后促发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全身多器官损伤。目前预防主要在于控制冷冻范围,及时发现,早期干预。
  • 摘要:目的:观察氩氦刀冷冻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的效果和并发症。rn 方法:对816例肺癌患者采用CT 、 B 超引导下或开胸手术行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rn 结果:5cm 以下肿瘤冰球覆盖面积平均 98%,5cm 以上肿块冰球覆盖面积平均90%。202例侵犯胸壁患者冷冻后164例(81.2%)疼痛缓解。随访412例患者,1年生存率原发性肺癌Ⅰ期100%(16/16),Ⅱ期82.1%(46/56),Ⅲ期35.3%(48/136),Ⅳ期18.4%(18/98),转移肿瘤 47.2%(50/106),平均1年生存率43.2%。常见并发症:血气胸、咯血、心动过缓、低血压,严重并发症有:心跳骤停、哮喘、肺脓疡。rn 结论:氩氦刀冷消融对不能手术肺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氩气刀治疗气道内肿瘤联合氩氦刀治疗肺内肿瘤对中央型肺癌的安全性和疗效。rn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男26例, 女8例,平均年龄67.1±5.8岁),鳞癌22例,腺癌6例,腺鳞混合癌2例,小细胞癌2例,结肠癌肺转移2例。TNM分期均为Ⅲ~Ⅳ期,气道内和气道外均有病变。气道内病变采用电子支气管镜引导下给予氩气刀烧灼, 快速将肿瘤清除,畅通气道;而肺内病变则采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方法,将周围型病灶冻融治疗。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或家属,1,3,6个月复查肺部CT,并对患者的治疗及生存状况进行分析。随访时间为1月~32个月rn 结果:APC治疗前支气管腔内肿瘤阻塞程度为87.1±3.3%, 经平均3.2±0.3次APC治疗后,腔内阻塞程度为33.3±4.2%。其中8例支气管完全堵塞的患者经3~6次APC后再通。CR 9例(26.5%), PR 15例(44.1%), MR 10例(29.4%), 有效率100%。气促指数由术前的4.1±1.3,减为术后的2.1±0.1(P<0.05)。肺癌患者KPS评分由术前的28.4±4.1%提高到术后第二天的 77.4±3.8%(P<0.01)。氩氦刀疗效与肿瘤大小有关,对直径< 4 cm的肿瘤,氩氦刀消融范围可达94.3 ± 1.5%,有效率达100.0%,而对直径> 4 cm的肿瘤,消融范围可达85.6 ± 1.6%,有效率达76.5%。氩氦刀术后病灶由大变小,1月左右可见效,瘤体密度开始呈空洞样改变,随瘤体变小,空洞渐消失,6月左右,有3例(8.8%)病灶完成吸收,达治愈效果(CR),PR21(61.8%),MR10(29.4%)。随访1~32个月,平均生存时间生存期12个月。已死亡23例中1年生存率34.8%。rn 结论:氩气刀联合氩氦刀治疗中央型肺癌,能快速畅通气道,减轻肺内瘤负荷,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两种方法均为微创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氩氦刀冷冻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淋巴细胞治疗晚期皮肤黑色瘤的疗效。rn 方法:对2003~2006年收治的Ⅲ-Ⅳ期6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行氩氦刀冷冻联合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淋巴细胞(DC-CIK)治疗,对病人进行跟踪随访。rn 结果:2例分别在治疗后21m和15m死于脑转移和肺部转移,4例至随访结束仍存活;生存期分别为15m、16+、20+m、21m、28+m和36+m。rn 结论:氩氦刀冷冻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淋巴细胞免疫治疗黑色素瘤疗效肯定,是值得推荐的晚期黑色素瘤治疗方案。
  • 摘要:病例报告:患者上官衍民,男,51岁,以“左肱骨软骨肉瘤截瘫术后3年,双肺转移1年,腹膜转移4月”为主诉于2004年2月 10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10月,因左肱骨软骨肉瘤行左上肢截肢术,术后病检为“透明软骨肉瘤”。于2002年体检发现双下肺小的转移病灶,2002年10月出现间断性咳嗽、咳痰,劳力性胸闷、气短,逐渐加重于2003年10月25日至11月9日在我院治疗,入院时辅助检查:2003年10月27日本院CT示:双肺、纵隔多发性转移癌伴右胸腔少量积液;腹腔转移癌伴腹水。右肺中叶见一大小约7.5×6.2cm2肿块影。右肺下叶见一团块状13×16cm2肿块,左下肺见一 7×11cm2 肿块影。rn 针对转移肿瘤于10月30日作介入治疗,给予CDDP 80mg、TAP60mg、LP10ml。在11月11日和 11月19日在B超引导下左右分别共行2次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术后病情恢复较好,症状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于2004年2月10日再次入院。入院时见:T 38.6 ℃,P 108次/分,R 20次/分,BP 125/80 mmHg,患者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劳力性心悸气短,平卧时胸闷气短加重,食纳二便均正常。专科检查:左上肢缺失,双肺底语颤消失,叩诊呈实音,呼吸音消失。双上肺胸前呼吸音增强,叩诊呈清音,语颤正常。偶可闻及湿鸣音。腹软,未扪及包块。肝上界: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肝下界:剑突下5cm,右肋弓下约4cm,质软,移动性浊音(±)。外院CT示:左肺肿瘤较前缩小,右肺肿瘤同前.
  • 摘要:超声引导下经皮冷消融治疗已愈来愈多地用于治疗腹腔内恶性肿瘤如肝和肾肿瘤。据我们所知,我们是第一个应用经皮途径作胰腺癌冷消融治疗。rn 目的:从经皮冷消融治疗的不良反应、肿瘤反应和近期疗效,探讨该技术治疗局部进展性胰腺癌的的可行性。 方法:从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59 例在接受经皮冷消融治疗的局部进展性、不能切除性胰腺癌患者接受前瞻性观察。经皮冷消融采用氩/氦为基础的冷冻系统((Endocare Inc, Irvine, CA, USA)。治疗前、治疗后1-7天内每天测定血清淀粉酶;冷消融后每4-6周作CT 或PET-CT扫描,以评价肿瘤反应;应用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rn 结果: 59例患者共有76个活检证实的肿瘤,位于胰腺头部56个、体部7个和尾部 13个。CT上肿瘤中位大小4.5 cm (范围3-6 cm)。19例伴有肝转移。无冷消融相关性死亡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包括 45例(76.3%)发生短暂性腹痛, 29例(49.2%)出现发热和34例(57.6%)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严重并发症包括2 例(3.4%)发生腹腔内出血,胰漏、肠梗阻和冷冻探针针道转移各见于1例(1.7%)。中位住院时间21天。在中位随访期7.5月(3-14月)内,2例(3.4%)获得完全缓解,23例(39.0%)获得部分缓解,30例(50.8%)疾病稳定,以及4 例(6.8%)疾病进展。中位存活期8.4月;3、6和12个月总存活率分别为89.7%、61.1%和34.5%;40例不伴肝转移和19例伴有肝转移者的3、6和12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2.4%, 84.2%, 62.1% 和59.3%, 43.2%, 13.7% (P < 0.05)。rn 结论: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冷消融看来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局部进展性胰腺癌微创治疗技术。虽然需要作进一步长程随访研究,以确认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短程随访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氩氦刀冷冻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并发症。rn 方法:81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在 CT、B超或手术下行氩氦刀冷冻治疗,观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rn 结果:肺癌冷冻治疗出现一般并发症程度较轻,对症处理即可恢复。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骤停、血气胸等,重在预防。rn 结论:氩氦刀冷冻治疗不可切除的实质性肺肿瘤是一种简单、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但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性盆腔恶性肿瘤的近中期临床疗效。rn 方法:本组 30例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31~85 岁,中位年龄为55岁。可评价病灶32个,病灶最大径3~12.2cm,平均值4.8cm。全部病例为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后盆腔复发/转移恶性肿瘤患者,采用TPS(Treatment Plan System)计算布源,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G)为100~160Gy,局部麻醉CT导向下采用0.8 mCi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0.5~1.0cm植入盆腔病灶内,随访观察局部控制率,总体生存率,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rn 结果:随访2~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28个月,随访结束32个局部病灶评价CR 10/32,PR 13/32,SD 5/32,PD 4/32 ,临床受益率87.5%(CR+PR+SD),1年累计局部控制率为83.3%,2年累积局部控制率为62.5%;总体1年生存率87.7%,2年生存率73.1%,3年生存率 45.7%,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疼痛缓解率21/23(91.3%)。近期副反应轻微,远期副反应主要表现为3例Ⅰ~Ⅱ级放射性肠炎,1例Ⅰ级放射性膀胱炎,1例下肢长期麻木感,未见大出血、急性肺栓塞、盆腔脓肿、肠瘘、肠穿孔、窦道等严重并发症。rn 结论: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复发/转移性盆腔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复发/转移性盆腔恶性肿瘤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多发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rn 方法:28例多发骨转移瘤患者,男13 例,女15 例,年龄34岁~71岁,中位年龄49.8岁,其中肺腺癌6例,肺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各4例,肝细胞癌、结肠癌各3例,乳腺癌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胰腺癌1例。28例转移灶数目为116个,平均每人4.2个。125I粒子活度和数量经北京科霖众医学技术研究所的“三维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V 1.5”计算获得。在CT导向下按共轴针法将125I粒子植入靶区内。采用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进行综合疗效评价。rn 结果:28例患者疼痛缓解情况:16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82.1%,平均术后3d~7d疼痛缓解。2个月后CT复查,116个病灶中局部控制(LC)93个,无变化(NC)17个,进展(PD)6个,总有效率80.2%。rn 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多发骨转移瘤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后处理功能强大和相对无创等优势,可清晰显示肝脏血管系统,为临床提供充分信息,现已被广泛认可并迅速推广应用,但研究报道多限于肝脏肿瘤、肝移植术前评价及或限于肝脏血管系统解剖的研究,对肝癌患者肝血管系统改变与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关系虽有论述但缺乏系统研究和和实践。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肝癌患者肝CT血管成像与DSA图象,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对50例肝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前行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及MIP、VRT血管重建,再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膈动脉造影,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分型、肿瘤供血来源与DSA图象之间的符合程度,同时观察两种影像学方法对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的显示情况。rn 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分型、肿瘤供血来源与DSA对比符合率达100%,显示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效果比DSA有更大优势。rn 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准确提供肝动脉、门静脉及肿瘤供血来源等信息,对指导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CT表现鉴别诊断困难,均可表现为胃壁增厚、腔内肿块、胃腔狭窄、淋巴结肿大、远处脏器转移等。本文通过探讨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差异,提高胃部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rn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进展期胃癌和25例胃淋巴瘤病例的CT表现,观察内容:病变部位、病变大体形态类型、胃周径侵犯范围、病灶的最大厚度、粘膜是否光整、粘膜皱襞是否增厚、浆膜受侵情况、有无坏死、病变强化程度、强化是否均匀、其他器官受累情况、腹部淋巴结情况。rn 结果:23胃癌(85.2%)近胃腔表面见“白线”征,门静脉期“白线”区范围较动脉期大。部分胃癌非“白线”区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胃淋巴瘤常有胃周2个区以上的淋巴结肿大,但伴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浸润时,与胃癌的鉴别意义更明显。rn 结论:胃癌与胃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差异,可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观察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rphyrin Derivative,HpD)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对鼠乳腺癌细胞MA-782动物移植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将指数生长期乳腺癌细胞系(MA-782)接种小鼠建立乳腺癌动物模型,随机将荷瘤鼠分为空白对照组,HpD-PDT治疗组(光敏剂浓度为1.0mg/ml,照光强度分别为75J/cm2、150J/cm2、300J/cm2)共4组,肿瘤直径在0.5-1.0cm时进行HpD-PDT;测量各组移植瘤体积变化,光镜、电镜下观察HpD-PDT作用下移植瘤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d、3d、7d、14d VEGF、PCNA、 Bax和Bcl-2等相关蛋白表达。rn 结果:肿瘤直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pD-PDT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各组间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肿瘤形态学观察:HpD-PDT后1d作用于肿瘤血管最为明显,3d肿瘤细胞凋亡最为典型,坏死程度随时间延长更加明显。免疫组织化学: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VEGF、PCNA和Bcl-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的表达水平PDT后3d内无明显下降,7d后下降明显。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及各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的时效相关性和 PDT剂量依赖性。rn 结论:HpD-PDT对小鼠乳腺癌模型肿瘤有明显的杀伤作用,PDT通过损伤肿瘤微循环血管、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抑制肿瘤生长,并呈时效相关性和PDT剂量依赖性。
  • 摘要:目的:探讨靶点经皮微切+臭氧靶点消融+射频纤维环靶点修补术及软组织松解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临床效果。本组50例巨大突出物均在7毫米左右在C臂引导下,经皮穿刺至靶点进行微切消融修补及椎旁软组织松术及术后功能练习。rn 结果:Macab评定标准优良率96%。临床治疗效果满意。rn 结论:经皮靶点微切、臭氧消融,纤维环修补、针刀软组织松解是综合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Survivin和CD105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rn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了35例化疗组和35例非化疗组的肺癌患者中Survivin和CD105的表达水平,比较Survivin和CD105的表达与生存率的关系。rn 结果:Survivin和CD105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3%和67.1%,二者呈正相关,P=0.000;化疗组Survivin 和CD105不同表达的患者与非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MST)有明显差异;化疗组中Survivin、CD105表达阴性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阳性表达者。rn 结论:Survivin与CD105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是化疗疗效、预后的判断具的重要指标。
  • 摘要:所谓“纳米技术”是指大小在0.1nm-100nm内的物质或结构的制造技术[1]。纳米微粒也称超微颗粒,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表面活性中心多等特点,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近些年来,纳米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医药领域,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是当今肿瘤治疗的又一热点,与肿瘤传统的三大治疗手段相比,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定位精确、治疗精确,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疗效确切等特点,也正是这些独有的特点使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克服了三大传统常规抗肿瘤手段具有的着眼于直接杀伤肿瘤组织,常难彻底消灭肿瘤细胞,又易损伤正常组织,特别是严重损伤了在抗肿瘤机制中占重要地位的机体免疫系统等不足,受到肿瘤临床医生的推崇及患者的认可并迅速确立了它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 摘要:病例报告:患者女,46岁,体表面积1.72m。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于2010-11-18诊断宫颈鳞癌。根据2002年 AJCC癌症分期标准[1],TNM分期为ⅢA期。于2010-11-23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化疗术(卡铂400mg、丝裂霉素 10mg、表柔比星50mg、碘化油4ml),于2011-1-18至2011-2-16行适形放疗(DT:6000cGy/30次),过程均顺利,自觉症状良好。为巩固治疗于2011-4-19再次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 124/82mmHg(1mmHg=0.133 KPa)。盆腔CT提示宫颈癌放疗后病灶较前稍缩小,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无介入禁忌症,签署知情同意书。于2011-4-2行第二介入治疗,并拟用药卡铂300mg、多西他赛 120mg、丝裂霉素10mg。为预防多西他赛的过敏和水肿反应,于介入前1d开始口服地塞米松7.5mg,2次/d。
  • 摘要:门静脉癌栓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介入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并因其微创、可反复操作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介入治疗门静脉癌栓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化疗是临床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性,同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的多药耐药性(MDR :Multi-Drug Resistance)往往导致化疗失败。如何实现个体化用药已成为肿瘤化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现有研究证实细胞内外的pH梯度差是影响药物进入细胞的重要因素之一2-5,13-15。肿瘤细胞外的酸性环境能阻断药物进入细胞、中和药物或将药物隔绝在酸性的细胞囊泡内阻止其到达胞内作用靶点,从而降低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6-10。本文从H+入手,选择常用化疗药物紫杉醇11, 12,基于非损伤微测技术,比较了乳腺癌组织施药前后H+的变化,对建立筛选乳腺癌化疗用药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摸索。rn 方法:非损伤微测技术1是一种选择性检测离子/分子的方法。在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利用选择性微电极,不接触被测样品即可获得进出样品的各种离子/分子浓度、流速及其运动方向的信息。目前,非损伤微测技术不仅可以单独测量H+、Ca2+、K+、Na+、NH4+、Mg2+、Cd2+、NO3-、O2、CO32-、NO、Cl-、胆酸、氨基酸等离子分子,还可以同时采集多种离子/分子参数。实验材料为三名患者的乳腺癌穿刺组织(分别编号007、008和 009),放置于美国扬格公司提供的测试液中,检测加药前后H+活性的变化。先比较同一患者组织对施加不同浓度紫杉醇的反应。007号组织在紫杉醇浓度为10 μg/ml、100μg/ml和1000μg/ml时的对比实验显示,1000μg/ml时H+ 内流最为强烈,该肿瘤组织对1000 μg/ml的紫杉醇最为敏感(图1)。接着比较同一患者组织对不同化疗药物的反应。009组织对不同化疗药物的H+响应明显不同,该组织对紫杉醇比对阿霉素和吡柔比星敏感(图2)。最后比较不同患者组织对同一浓度药物的反应。同样加入100–g/ml的紫杉醇,007、008和009号组织H+流动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变化,007和008均出现H+的吸收,但强度不同。而009出现较强的H+外排(图3)。rn 结果:实验结果初步说明,同一患者组织对不同浓度同一药物、同一患者组织对不同药物及不同患者组织对同浓度同种药物的H+反应都是不同的,并且这些不同可以被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得。rn 结论:非损伤微测技术有望为乳腺癌化疗用药筛选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腹膜假粘液(pseudomyxoma peritonei, PMP)是一种罕见疾病,易被漏诊、误诊或处理不当,其特征为腹腔弥漫性胶冻样积液伴腹膜表面和网膜上粘液种植.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3倍,约1万次剖腹术中发生1例.1842年 Rokitansky等首次报道本病,然而,是Werth在1884年首次提出腹膜假粘液瘤这一命名.有关其治疗等方面尚未完全明了,现将1例PMP患者的资料及有关目前治疗新进展报道如下.
  • 摘要:门静脉癌栓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介入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并因其微创、可反复操作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介入治疗门静脉癌栓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肿瘤治疗一直以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三大手段为主,据西方统计,约有45%的癌症患者可以临床治愈,其对临床治愈的贡献仅分别为22%、18%和5%。手术治疗对病人创伤大、复发率较高。放、化疗是“双刃剑”,在杀死增殖期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及机体的免疫、造血功能也有很大损害,给病人带来的副作用较大,且肿瘤细胞容易对放、化疗产生不敏感及抗药性。rn 肿瘤综合微创介入治疗是目前常规治疗手段与高新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使以往许多疑难肿瘤的治疗走出了困境。肿瘤综合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的单独及联合使用有效弥补了三大治疗手段的不足,提高了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和缓解率,不同程度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缓解了患者的病痛、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如何从众多治疗方法中选取最适合肿瘤患者个体的治疗方法?如何针对性的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疗方案?我国肝癌治疗专家芮静安教授说:“肿瘤治疗是一门艺术,必须掌握好治疗的度,治疗过了和不及都不行。”日本庆应大学肿瘤专家讲:“肿瘤治疗的原则是先选择最有效的,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创伤最小、副作用最少的。”肿瘤综合微创介入治疗,在遵循国内外专家所推崇的肿瘤综合治疗原则下,坚持恶性肿瘤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分期分类治疗、多学科协同治疗、整体化与个体化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西结合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rn 优势互补,序贯联合,提高疗效,以患者获益为标准。针对不同肿瘤患者、在不同时期、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研究经不同介入导入方式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rAd-p53)在兔VX2肝癌模型中的表达特点及治疗作用。 材料与方法:(1)将27只种植成功的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9只):A组:经肝动脉单纯灌注rAd-p53(5X106 VP);B组:rAd-p53(5X106 VP)+超液态碘油0.5ml经肝动脉混合灌注;C组:瘤内直接穿刺注射 rAd-p53(5X106 VP)。术后24h、72h、6天分别处死实验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瘤周P53 、Bax和 Bcl-2蛋白的表达。(2)将30只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成五组(每组6只),a组:经肝动脉灌注生理盐水0.5ml; b组:经肝动脉灌注超液态碘油0.5ml行栓塞治疗;c组:经肝动脉单纯灌注rAd-p53(5X106 VP);d组:rAd-p53(5X106 VP)+超液态碘油0.5ml经肝动脉混合灌注;e组:瘤内直接穿刺注射rAd-p53(5X106 VP)。术后2周处死实验兔,先行大体病理检测,计算肿瘤生长率;再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 Von-Willebrand-factor (VIII因子)表达情况,对VIII因子阳性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微血管(MVD)计数。比较分析不同导入方式的rAd-p53治疗作用。rn 结果:(1)rAd-P53基因的表达情况:A组,P53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19.65±5.29, 62.43±3.27, 18.73±3.45;B组P53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0.28±4.34, 65.43±2.13 ,19.63±4.23;C组P53蛋白在24h、72h及6天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6.53±6.07,70.36±3.43 , 26.36±4.35。P53和Bax蛋白的表达呈与时间相关性正态分布,以C组表达最高(P<0.05),Bcl-2蛋白表达随P53 蛋白表达的增多而减少。(2) rAd-P53基因的治疗作用:c、d、e组肿瘤增长率较a、b组低(p<0.05), 其中以d组最低(1.65倍)。五组(a、b、c、d、e)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分别12.06%、14.56%、17.65%、18.69%、19.65%,差异有显著性(P<0.05)。五组VEGF阳性率分别为50.0%、83.3%、83.3%、50.0%、50.0%,差异有显著性(P<0.05)。五组MVD计数分别为81.62±16.13 、85.23±24.34、75.20±23.91、71.16±21.34、72.34±25.29,差异有显著性(P<0.05)。rn 结论:(rn 1)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在兔VX2肝癌模型中的表达呈正态分布, rAd-p53不同导入方式,P53、Bax、Bcl-2蛋白表达的程度不同,以瘤内直接注射表达最高,与超液态碘油混合灌注表达次之。(rn 2)经介入途径导入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能安全高效促进兔VX2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肝癌细胞转移;不同的rAd-p53导入方式对肝癌治疗效果不同,与超液态碘油混合灌注最为有效,瘤内直接注射次之。
  • 摘要:背景与目的:肿瘤引起的急性气道狭窄,情况危急,对于此类患者实行金属气管支架置入术,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处理。rn 方法:52例由肿瘤引起的急性气道狭窄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置入镍钛合金(Ni-Ti)支架。rn 结果:52例患者支架放置成功,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术前PaO2、PaCO2 、KPS值分别为[(7.74±0.99 kpa]、[(5.37±0.39)kpa]、68.85±8.08,术后PaO2、PaCO2、KPS 值分别为[(11.12±0.61)kpa]、[(4.58±0.30)kpa]、84.62±5.03,(P<0.01);术后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取得较好的疗效。rn 结论:气管支架置入术对于肿瘤局部压迫、侵犯大气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困难是一种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为肿瘤患者进一步治疗创造机会。
  • 摘要:目的:研究气道支架对气道恶性肿瘤引起呼吸困难临床治疗效果观察。rn 方法:2例恶性肿瘤引起气道狭窄的患者,一例位气道恶性肿瘤,一例食道恶性肿瘤转移到气道,均经口经气道用介入治疗方法植入国产金属气道支架2枚,术中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产生。rn 结果: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呼吸改善良好。rn 结论:气道支架治疗气道恶性狭窄是行之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内支架置入后疼痛的原因及对策。rn 方法:入选20例患者,其中食管癌11例,食管癌外科术后肿瘤复发6例吻合口狭窄1例,食管癌外科术后肿瘤复发伴食管-气管瘘2例。病变范围4-10cm,平均7.2cm 病变按吞咽困难分级:Ⅱ级12例,Ⅲ级5例,Ⅳ级3例。所有患者仅单纯食管内支架置入,均未行放射治疗和化疗。rn 结果:共置入内支架20枚,所有病例均1次成功,放置后3-10天梗阻、进食困难症状均明显减轻,2例食管气管瘘进食后呛咳立即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疼痛。rn 结论:食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食管狭窄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支架的选择,以及药物控制,胸骨后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腹膜转移淋巴结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25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作了CT引导下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治疗。采用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重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rn 结果:全组25例治疗后随访2-3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术后患者顽固性疼痛症状明显缓解(P<0.05),Karnofsky评分显著提高(P<0.05)。平均术后2-5d疼痛开始缓解。术后2个月CT随访,肿瘤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变化(NC)4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CR+PR)为80%。中位生存时间为25.5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36%。5例患者死亡因全身衰竭或其他部位转移,与已治疗的淋巴结转移灶无确切关系。所有患者随访过程中未见放射性粒子移位,2例患者术后1 周显示局部皮肤红肿,对症处理后好转。rn 结论:CT引导下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治疗后腹膜转移淋巴结,近期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疗效,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 摘要:近年来开展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我国目前对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的治疗,大多采取了手术、局部注射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放射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等综合手段,但临床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2002年3月我院与解放军总医院及美国达隆公司合作,引进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我们采用RFA方法共治疗了小肝癌30例次,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PEA)治疗侵犯胸膜或胸壁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rn 方法: 9例侵犯胸膜或胸壁的恶性肿瘤患者,均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治疗,观察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应用CT扫描评价其治疗效果。rn 结果:PEA治疗成功后所有患者癌性疼痛得到缓解,疼痛评分减低到0~3分,患者的咳嗽、咳血症状消失,食欲、睡眠明显改善,体重增加,KPS评分达90以上。患者术中及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全组9例患者首程治疗18个病灶,经34次PEA治疗后获得消融成功。1例转移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和1例肝癌胸膜转移瘤患者在PEA成功后随访中出现病灶局部复发和新发病灶,继续PEA治疗取得良好疗效。1例肺癌患者于PEA治疗成功后第8个月肿瘤复发,再行2次PEA治疗后肿瘤得到控制,另1例肺癌患者PEA成功后第6个月肿瘤复发但放弃治疗。全组中位随访11个月(6~24个月)。2例原发肝癌患者于治疗后第8个月和第9个月死于脑转移,其余病人仍在随访之中。rn 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治疗侵犯胸膜或胸壁的恶性肿瘤应用方便、对患者的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不良反应轻,可明显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无手术适应证以及术后、放化疗后有残留、复发的侵犯胸膜或胸壁的恶性肿瘤患者,PEA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
  • 摘要:目的:研究射频消融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对3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38个病灶CT引导下进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大小2.5~12cm,其中原发性肝癌26例,转移性肝癌4例。应用美国RIDA 1500型射频消融仪,电极针为15G的9根伞状排列的可伸缩针,电极针打开后最大直径可达5cm。术前术后均进行增强CT扫描,并定期随访。rn 结果:PRFA 操作均顺利完成。平均5.5天后患者康复出院或接受其他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即刻CT平扫,肿瘤内有小点状气体形成者20例,30天后螺旋CT扫描,增强后38个结节中,直径≤3cm的4个病灶全部坏死,直径在3~5cm 之间12个病灶,7个全部坏死,5个部分坏死, 5~10cm之间10个病灶3个全部坏死,均为先行1~2次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治疗病人,7个部分坏死,≥10cm的12病灶,有2个病灶全部坏死,均为先行2次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治疗病人,10个病灶部分坏死。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为肝区疼痛、发热、气胸及胸腔积液,无射频治疗相关的死亡。rn 结论: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是一种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
  •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日本已有多家报道采用先端带陶瓷绝缘头的IT电刀行早期胃癌的粘膜下整片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取得了优于传统粘膜切除术(Endosc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的良好效果,但IT电刀目前尚未引进中国,用针形电刀行ESD术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传统的针形电刀进行粘膜下整片切除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共8例,均成功切除。rn 方法: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2.7岁,行常规内镜检查加活检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3例(低分化腺癌,浸润至粘膜肌层),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病变直径2.2-5.0厘米,平均3.7厘米,病变分布:胃窦6例,胃体2例。无手术禁忌,均采用针形电刀下的ESD术行病变切除,针形电刀采用Olympus公司乳头切开专用针刀(KD-10Q-1),内镜为Olympus GIF Q240Z,手术步骤如下:先于病变边缘0.5厘米处用针形刀作边缘环周标记,再行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至病变边缘明显隆起,然后用针刀沿标记的外侧缘进行环周切开,再沿切缘行粘膜下层分离,术中出血用热凝固止血钳止血,最后整片完整将病变切除。rn 结果:8例均切除成功,手术时间47-195分钟,平均106分钟,同期42例胃 EMR术平均时间为17分钟。术后3-6个月胃镜复查均无病变残留。并发症:术中出血6例,其中出血量超过200毫升的4例,一例出血600毫升,均于术中用内镜下热凝固止血钳止血成功。无穿孔发生。rn 结论:采用针形电刀行胃ESD术有可行性,但存在出血发生率过高,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较长等缺点。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瘤体内注射p53基因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疗效及毒副作用。rn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45例不愿手术或不能手术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瘤体内注射p53基因联合放疗组(治疗组,n=22)和单纯放疗组(对照组n=23),治疗组患者应用rAd2p53 瘤内注射1次/周×6,放疗在rAd2p53 注射3天后开始。两组放疗剂量和方法相同。食管X线、胸部CT在放疗20次时和治疗后4、8、12周评价肿瘤变化,以治疗后4周作为疗效评价时间,治疗后8周、12周确认疗效。治疗后随访每2月一次。疗效评价和毒性评价标准参照RECIST、NCI分级。rn 结果:治疗组22例,CR 8例(36.4%)、PR 13例(59.1%),OR 95.5%,明显高于对照组OR73.9%(x2=3.97,P<0.05),CR3例(13.0%)、PR14例(60.9%)。其中CR高于对照组3倍。毒副作用治疗组除15例一过性发热、12例注射部位一过性疼痛外,两组相似,未发现其他剂量限制性毒性和不良反应。p53腺病毒与控释剂atelocollagen的联合在动物实验中显示了较单纯p53腺病毒更好的消瘤效果,该实验正在进行中。rn 结论:不能手术食管癌瘤内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是安全有效的,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植入放射性粒子与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手术方法、疗效和副反应。rn 方法:回顾自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11例接受粒子植入治疗的胰腺癌病例(均为不能外科切除患者),全部病例均经影像学及病理学确诊,粒子活度为0.5Ci/颗,粒子间距为1cm-1.5cm.rn 结果:植入病例均接受随访 3-12个月,平均为6个月,症状完全缓解者3例,症状部分缓解者5例,病情变化不明显者2例,1例病情恶化。有效率(CR+PR)约72%,疼痛缓解率超过90%。rn 结论:经CT引导下穿刺放射性粒子和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联合组织间植入是治疗胰腺癌安全、有效且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植入放射性粒子与5-Fu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手术方法、疗效和副反应。rn 方法:回顾自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11例接受粒子植入治疗的胰腺癌病例(均为不能外科切除患者),全部病例均已经影像学及病理学确诊,粒子活度为0.5Ci/颗,粒子间距为1cm-1.5cm.rn 结果:植入病例均接受随访 3-12个月,平均为6个月,症状完全缓解者3例,症状部分缓解者5例,病情变化不明显者2例,1例病情恶化。有效率(CR+PR)大约72%,疼痛缓解率超过90%。rn 结论:经CT引导下穿刺放射性粒子和5-Fu粒子联合组织间植入是治疗胰腺癌安全、有效且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对79例可根治切除的进展期胃癌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9例,胃癌根治术后第一天开始行腹腔循环式热灌注化疗,每日一次,连用4次,术后1个月开始全身化疗。对照组行胃癌根治术,术后15~20天开始行全身化疗。两组均用六个周期,用药相同。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2年内复发率及1、2、3年生存率。rn 结果:39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均顺利完成,无明显毒副作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2年内复发率治疗组15.4%(6/39),对照组40%(16/40),两组间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3年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97.4%、82.1%、64.1%;对照组分别为95%、60%、40%。两组间1年生存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2年、3年生存率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n 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明显降低腹腔复发率效果显著,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 摘要:目的与方法: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已成为中晚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共收集了78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常用的药物为丝裂霉素、阿霉素、顺铂、卡铂等。rn 结果:富血管型明显优于乏血管型,中心型优于周围型,多次灌注优于单次灌注另外病例的选择十分重要。rn 结论:经皮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肺癌的病理类型、生长部位、血供类型和灌注次数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观察超选择动脉中使用高浓度化疗药物——超液态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rn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及高浓度化疗药物超液态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 92例。rn 结果:经治疗的92例患者症状改善,疼痛减轻或消失;肿瘤缩小,AFP、γ-GT、AK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8 例介入治疗后实施择期手术。本组完全缓解率(CR)为39%(36/92),部分缓解率(PR)为50%(46/92),病情稳定(S)者占10.9%(10/92), CR与PR合计达89.1(82/92)。患者全部生存3个月以上,生存半年者95.7(88/92),生存1年者达 69.6(64/92)。rn 结论: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并以高浓度化疗药物超液态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是首选疗法。
  • 摘要: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康复的影响。rn 方法: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艾注射液组(KA组)各75例,观察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排便时间、血常规、肝功能、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rn 结果:KA组患者平均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介入治疗(TACE)治疗前后KA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介入治疗后第15天,肝功能指标KA组较对照组为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KA组IgG,IgA较对照组升高;对照组介入治疗后IgG,CD4+/CD8+比值较术前降低。rn 结论:康艾注射液可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免疫功能,改善胃肠道功能及肝功能,有助于介入治疗后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皮下埋植式动脉化疗联合咖啡因(CF)治疗恶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像、病理改变。rn 方法:对64例IIB期原发恶性骨肿瘤及13例骨转移癌患者,采用皮下埋植式动脉介入化疗系统,用顺铂(CDDP)100~120mg/ m2为主,联合CF1~1.5g/m2治疗。rn 结果:骨痛RR97%,骨病变影像改变RR71%,病理中重度以上化疗反应占86%,平均随访30个月,生存率85%。rn 结论:本疗法对恶性骨肿瘤临床、影像、病理疗效良好;CF有明显增强CDDP抗肿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超选择性插管在胆管细胞型肝癌动脉灌注栓塞中的作用、疗效。rn 方法:所有病例先行间接门脉造影及腹腔动脉造影后,超选择组根据病变的大小、分布范围、血供情况,采取不同的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若病变较大,占据一个肝叶,其血供主要由一个肝叶动脉,则超选择行肝叶动脉灌注栓塞治疗;若病变较局限,主要由一个或几个肝段血管供血,则分别行一个或几个肝段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既往非超选择性治疗组多行肝固有动脉灌注栓塞。灌注化疗方案及用量前后两种治疗组相同,超选择组和非超选择组均以在透视监视下碘油与化疗药混悬乳剂在靶血管内流速明显减慢同时非肿瘤血管内无明显血管铸形为标准。所有病例均常规于术前、介入术后 3天、1周、1个月行肝功能检查,肝功能主要观测不同时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等指标变化;1个月行肝脏CT平扫检查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观察肿瘤内碘油沉积情况及AFP的变化。并将上述观测指标进行列表分析同时进行统计学比较。rn 结果:54例超选择组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分布范围,进一步行肝段(29例)、肝叶动脉(25例)栓塞,比较非超选择组可明显增加肿瘤内碘油沉积量。所有病例介入手术后未出现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复查及观测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超选择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灌注栓塞术后的变化明显小于非超选择组(P<0.05),白蛋白(ALB)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碘油沉积有明显差异P <0.05)。rn 结论:超选择性插管在胆管细胞型肝癌介入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 摘要:将47例原发性肝癌伴门脉癌栓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为肝脾动脉双介入治疗结合门静脉癌栓放疗,对 照组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结果治疗组门静脉癌栓的消退及生存状况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治疗在肢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与价值探讨。rn 方法:应用Seldinger技术对8例肢体部位的巨大恶性肿瘤进行术前介入灌注化疗和栓塞,待病灶缩小后再根据情况进行手术切除。rn 结果:采用的上述病例经介入治疗后绝大多数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中出血明显减少,便于手术能更彻底切除病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rn 结论:对于较大的肢体肿瘤可先采取血管性介入治疗,再结合手术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 摘要: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近年来在国内研制和发展的一种非侵入性局部物理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它是将多束低能量的超声波聚焦起来,经水介质耦合作用,深入人体肿瘤内部形成一个高能量区,使靶区细胞瞬间发生凝固性坏死,而超声波在经过人体体表与入径通路时,所经组织细胞无损伤,从而达到无创伤、无痛苦治疗肿瘤的目的。但对浅表(<1.0cm)的肿瘤组织尚未见报道,且因HIFU治疗易引起皮肤灼伤。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6年1月,共治疗22例已获满意效果,无一例皮肤灼伤。现将我们采用HIFU治疗癌肿浅表淋巴结转移22例临床结果及护理报告如下.
  • 摘要: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临床工作的更高要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技术应用领域也日益扩大。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在失去了外科手术机会的同时, 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引流( PTCD) 胆道支架植入术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它的目的是通过放置的内引流管解除胆道的梗阻, 减轻或清除黄疸, 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并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对一些老年高危患者, 由于不能切除的恶性肿瘤所致的胆管中、远端狭窄, 支撑架引流术可获得较好的姑息治疗效果。且费用较低、患者疼痛较小, 成功率高。一般认为ERCP 一旦证实存在恶性胆管狭窄, 即使适合行手术切除, 也应先行支撑架内引流, 这样可降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生率。对手术后瘢痕狭窄和硬化性胆管炎是否适宜行支架引流术, 目前尚有争议, 但对于不能耐受鼻胆引流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 支架内引流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对41例胸腰椎溶骨性转移癌患者的52个病变椎体,采用在CT引导下行经皮椎体穿刺及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加骨水泥(PMMA)灌注成形的方法治疗;术后进行评价,应用数字分级法(NRS)观察患者疼痛缓解程度, EORTC-QLQ-C30问卷调查并分析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观察治疗并发症,及CT定期检查椎体。rn 结果:椎体穿刺成功率100%;短期内疗效显示,疼痛均获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度缓解63.4%,3度缓解19.5%,2度缓解12.2%,1度缓解 4.9%;术后EORTC评分明显降低(P<0.05),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患者1年生存率73.2%,在仍存活的30例患者中1年局部控制率93.3%;术后CT显示125I粒子分布良好、PMMA充分填充,无粒子丢失或异位,无明显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有PMMA向椎体周围组织渗漏7例,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rn 结论:在良好的CT设备监视下,应用PVP加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癌具能达到稳定椎体和抑制肿瘤的协同增效作用,又微创、安全,可作为椎体转移癌的有效联合治疗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椎体转移瘤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对符合入组条件的187例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52例,总剂量为30Gy,分10次2周完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50 例,骨水泥(PMMA)用量为2~10ml;125I粒子植入治疗36例,植入10 ~25颗125I粒子,活度为0.5~0.8mCi/颗,籽源间距为0.6~1cm;PVP和125I粒子植入术结合(简称联合组)治疗49例,PMMA用量为2~6ml,植入10~20颗125I粒子。除放疗外,均采用CT引导,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及椎体侧旁进针。rn 结果: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治疗后1d、1M、3M、6M 时,联合组疼痛缓解有效率最高,分别达到89.8%、87.7%、95.9%、93.9%;联合组治疗部位椎体塌陷加重或/和发生新的压缩性骨折率最低,6个月时为4.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rn 结论:不同类型的椎体转移瘤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虽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PVP和125I粒子植入术结合治疗椎体转移瘤,在疼痛缓解和预防椎体塌陷加重或/和发生新的压缩骨折方面疗效显著,无明显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肺转移癌的近期疗效。rn 方法:82例患者126个肺转移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处方剂量80Gy。6个月后复查CT观察肿瘤体积变化,随访2年。rn 结果:靶区瘤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59.3±34.5Gy,中位剂量118.6±33.2Gy。6个月后复查CT显示肿瘤完全缓解25.4%,部分缓解64.2%,无变化6.4%,进展4.0%,总有效率89.6%。并发气胸12例,咳血痰41例。死亡病例:8~12个月11例,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肺癌3例,直肠癌1例,肝癌1例;13~24个月15例,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肺癌4 例,卵巢癌4例,多发骨髓瘤2例,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1年存活71例,存活率86.6%,2年存活56例,存活率68.3%。rn 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肺转移癌的近期疗效肯定。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后复发/转移恶性黑色素瘤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开始,17个接受手术治疗后的黑色素瘤局部或远处患者,随访5-12个月,观察其近结果:1人短距离放疗后5月死于肝转移所致肝衰竭,1人短距离放疗8月后死于脑转移瘤。其余15人均存活并没有其他脏器转移。在所有患者的19例植入病灶中,6例病人达到了完全缓解,病灶消失。5例病人部分缓解,3例病人病灶保持不变,5例进展。1月、2月、6月、12月局控率分别为84.2%、79.0%、68.4%、57.9%。rn 结论: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复发或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著的优点。
  • 摘要:目的:放射性粒子植入对机体正常组织有何影响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之一。本实验旨在分析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在不同时间对正常家兔股动脉组织的影响。rn 方法:选健康新西兰家兔30只,按每组10只分为三组,随机选取家兔一侧后腿股鞘切开直视下按术前TPS计划设计植入0.79~0.85mci125I粒子10粒,在对照侧植入无放射活性空粒子10粒,分别在术后2周、2月及4月处死家兔,取出距离粒子植入部位最近的股动脉,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普通光镜观察以及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rn 结果:三组试验兔大体观察放射性粒子植入侧血管无明显异常;普通光镜下可见少量内皮脱落;电镜下血管壁的改变主要为内皮细胞脱落,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变性,这种变性在所有内皮细胞中的比例,2周组为60%~70%,2月组约为50%左右,4月组在30%左右;变性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所有平滑肌细胞中的比例,2周组为50%,2月组为30%,4月组为10%。rn 结论:该试验剂量下放射性粒子125I对于正常动脉血管的影响以超微病理改变为主,而且这种损伤是可逆的。
  • 摘要: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但对其并发症的认识还是远远不足,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不良后果。预防并发症的根本措施是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准确控制粒子放射性剂量、植入数目、排布。优化选择术前、术中治疗计划,加强术后质量评估及应用合理对症处理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HIFU)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rn 方法:采用FEP-BY02型超声热疗机对31例晚期胰腺癌者进行HIFU治疗。rn 结果:治疗后75.8%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食欲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癌组织超声回声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增强,血供明显减少或消失。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象检查提示癌组织已被杀死。本组发生皮下软组织水肿4例。无皮肤烧伤、胰瘘、出血、胰腺炎、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HIFU后本组平均生存期为11±4.6个月。rn 结论:HIFU可作为晚期胰腺癌的一种新的局部治疗方法。
  • 摘要:甲状腺疾病为外科常见病,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手术为主。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疾病虽然疗效肯定、死亡率低、并发症少,但术后颈前留下永久性疤痕,影响美观,中青年女性患者难以接受。自从第1例内镜下甲状旁腺切除术在1996年实行以来,颈部内镜下手术经历了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实践的发展过程[1]。早期文献报道认为视频协助或内镜下颈部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有相同的治愈率,美观而且疼痛较少[2]。小切口无气腔室内镜下甲状腺手术便是近年国内外出现的一种微创外科新技术的代表,具有创伤小,切口小,操作安全和适应证广等突出优点[3,4],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纵观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史,无论是何种手术方法,都离不开超声刀的使用。因此,要想提高操作效率,所选择器械最好是能集多种功能于一身。超声刀就是按这种一械多能要求专为内镜下手术设计的特种器械。对超声刀性能的掌握以及操作技巧的运用,可以降低手术的难度,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术后出血少,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四肢骨巨细胞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 观察2004年2月~2007年8月应用超声刀肿瘤刮除、局部化疗和骨移植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8 例,所有的患者均完整随访。rn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6个月, 平均2.5年, 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肺转移。8例超声刀肿瘤刮除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后骨修复完善, 肢体无畸形无塌陷及骨折,无功能障碍,植骨生长良好未见排斥反应,无功能障碍。rn [结论] 应用超声刀肿瘤刮除、局部化疗和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效果良好,安全有效。
  • 摘要:目前腹腔镜技术已可应用于除肝移植外的几乎所有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上,无论是根治性手术还是各类姑息性手术,其开展范围正逐渐扩大,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 摘要: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是直径≥10mm,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病变。根据其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granular type,LST-G)和非颗粒型(non-granular type,LST-G);颗粒型又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又分为扁平隆起型(LST-F)和假凹陷型。
  • 摘要:我们在内窥镜经鼻蝶入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经单鼻孔入路是到达鞍区的最佳入路,它最适合于对垂 体瘤进行内窥镜手术治疗。现将初步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植入术对重度恶性食管狭窄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rn 方法:本组 82例中男性58例,女性24例,年龄55-83岁,中位年龄67岁。均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食管癌,既往治疗单纯化疗者 25例,化放疗联合者20例,术后吻合口复发者15例,未经任何治疗者22例。狭窄部位上段23例,中段39例,下段20例。狭窄程度全部病例均不能进食,偶可进少量水。首先行泛影葡胺食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狭窄长度,以明确支架规格。支架的选择以长于病变长度3-4cm为宜,即上端保留2cm,下端保留1-2cm。于次日行内镜检查,确定病变上端距门齿长度,在内镜直视下送入导引钢丝,并通过狭窄部位后退出内镜,用Savary扩张器依次扩张至11-13cm左右,然后将装有合适长度支架的植入器沿导丝送入狭窄段,确定位置准确后,缓慢释放支架,之后退出支架植入器及引导钢丝,再用内镜观察支架的位置及膨胀情况,如支架位置准确及膨胀良好,即退出内镜,整个操作过程结束。术后 2小时进流食,术后3天进半流或软食,术后1周进普食,术后忌冰冷饮食。rn 结果:本组82例均一次植入成功,术后均能进食,吞咽困难症状立即缓解。其中3例术后5月再次出现吞咽困难,经食管造影检查示支架上端肿瘤进展,并行内镜检查证实后,即再次植入合适支架,患者进食得到改善。并发症:本组所有病例植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18 例出现反流症状,经镇痛、抑酸、增加胃动力后一般在1周内缓解;除术中病变局部有少量渗血外,未发生大出血及穿孔。rn 结论:内镜下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重度恶性食管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内镜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技术方法与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总结3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内镜胆道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rn 结果:32例超声引导下经内镜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均获得成功。术后7 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57.6%,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下降48.2%。无明显并发症。rn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内镜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较广泛的临床使用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肝内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rn 方法:本组9例中,男8例, 女1例,年龄36~72 岁,中位年龄为51岁。病灶大小平均为2.1×3.1cm。全部病例为肝癌化疗栓塞、射频、微波.化学消融综合治疗后,门脉癌栓未能控制者,采用TPS计算布源,局部麻醉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门静脉癌栓内,采用 0.8 mCi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0.5cm沿门静脉癌栓长径播植。随访4月观察并发症及行肝脏增强CT检查,了解门静脉癌栓局部控制情况。rn 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4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4例;无变化 (NC)1例;进展(PD)0例。总有效率(CR+PR) 88.9%(8/9)。术后腹水加重者1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腹水消失,肝脏转氨酶一过性升高者3例,粒子肺内、肝左叶游走1例,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肝脓肿、胰瘘、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n 结论: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近期效果好,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rn 方法:2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共累及66个椎体,CT引导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植入术前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术中根据CT影像采取不同植入针排列方式种植粒子,粒子间距0.5-1.0cm。术后即刻复扫CT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并再次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质量验证。定期随访复查,记录有无粒子植入术后副反应发生。应用WHO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粒子植入病例近期疗效。应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判疼痛症状改善情况。rn 结果:本组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植入粒子11-145颗(中位数52颗),粒子活度0.33-0.80mCi(中位数0.70mCi),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副反应发生。所有病例随访2-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0个月。近期疗效判定:4例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5例进展。局部有效率72.0%,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10.0个月,1年、2年和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5.8%,75.8%和56.8%。生存情况:16例存活,9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2.0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4%,63.3%和42.2%。手术前后 NRS评分分别为4.95±2.26分和1.25±1.41分,疼痛症状明显缓解(P值<0.05),镇痛有效率100.0%。rn 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疗效确切。为手术切除和放化疗后病例的补充或替代治疗方式,性价比高,临床易于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无法切除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rn 方法:46例无法切除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两组,24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宾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22例行单纯吉西他宾动脉灌注化疗。rn 结果:两组患者腹痛腰痛均有改善,但联合组改善更为明显;联合组肿瘤直径明显缩小,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对照组肿瘤直径无明显变化或增大;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rn 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无法切除中晚期胰腺癌安全有效,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期。
  • 摘要:总结我院2003年-2006年共50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加海藻酸钠微球栓塞,术后1个月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的疗效观察。
  • 摘要:淋巴结转移是癌症晚期患者常见的转移部位,放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放射性粒子治疗属于近距离放疗范畴,近距离放疗包括组织间插植和腔内治疗两种。组织间植入又根据植入时间分为短暂植入和永久植入两种。永久植入是指根据计划将放射源粒子植入到肿瘤部位,永远保留在体内,不再取出。永久植入使用的放射源为初始剂量率低的核素,如125I和103Pd。125I能发射γ射线,所以又称体内γ刀。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是多学科交叉和延伸的学科,需要外科、放疗、超声、影像介入和核医学科共同合作开展的临床治疗工作。近年来作者采用淋巴结内放置放、化疗粒子的方法,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 摘要:背景与目的:转移淋巴结是影响恶性肿瘤分期、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残留淋巴结或新的转移淋巴结,往往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转移淋巴结临床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07年4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7例经病理确诊为晚期肿瘤患者共57个转移淋巴结,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33~77岁;中位年龄54岁。转移淋巴结共计57个,直径1.0~5.5cm;其中直径<2cm 20个(35.1%),2~3cm 21个(36.8%),> 3,≤4cm 10个(17.5%),>4cm 6个(10.5%)。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x10 Mq活度的125I 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2~3月复查CT或PET-CT。rn 结果: 治疗前17例有疼痛症状患者中13例于术后5~14天内疼痛缓解,有效率76.5%。47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 (CR)38例(80.9%);部分缓解(PR)4例(8.5%);无变化(NC)3例(6.4%);进展(PD)2例(4.3%),总有效率(89.4%)。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7例(14.9%)。rn 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 摘要:近年来组织间放疗迅速发展,以其较高的局部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提高了许多肿瘤病人的生存率。但是,对于瘤体直径大于5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靶向治疗的费用较高,疗效不令人满意,患者难以接受。我院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开展了血管介入联合CT导向下放化疗粒子植入治疗瘤体直径大于5cm的非小细胞肺癌1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直肠癌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32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行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全部在局麻下进行,根据术前计划确定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粒子针数目。单纯粒子治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120~140Gy,既往曾行放射治疗为100~120Gy。粒子活度为0.5~0.7mCi,间距为1.0~1.5cm,共植入粒子20~75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术后定期复查CT。rn 结果:完全缓解(CR)10 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NC)4例,有效率为88%(28/32)。疼痛缓解率为86%(18/21),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为8 天。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75%、41%。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rn 结论: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直肠癌具有微创、安全、疗效确切和并发症低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