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老芒麦

老芒麦

老芒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9545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种子、青海草业、中国草地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4年大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老芒麦的相关文献由643位作者贡献,包括白史且、游明鸿、鄢家俊等。

老芒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1 占比:2.75%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9545 占比:97.01%

总计:9839篇

老芒麦—发文趋势图

老芒麦

-研究学者

  • 白史且
  • 游明鸿
  • 鄢家俊
  • 李达旭
  • 张昌兵
  • 刘文辉
  • 刘金平
  • 张新全
  • 毛培胜
  • 祁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春桃; 唐玮琦; 王梦寒; 林超文; 程明军; 伍文丹; 荣璟; 何佩佩; 李洪泉
    • 摘要: 采用沼渣包裹1/4种子、沼渣包裹1/2种子和沼渣全包裹种子的方式处理披碱草和老芒麦种子,测定其发芽势、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幼苗鲜重和干重等指标,进行沼渣处理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沼渣处理后老芒麦、披碱草种子的发芽势和相对发芽势显著增高(P<0.05),但随着包裹量的增加,发芽势先升高后降低。沼渣全包裹会显著抑制老芒麦和披碱草种子的发芽率和相对发芽率。沼渣全包裹会降低披碱草的相对发芽指数。沼渣处理种子能有效提高老芒麦、披碱草种子生活力和萌发速度,增加老芒麦和披碱草幼苗的鲜重和干重。采用沼渣包裹1/4种子的方式,老芒麦和披碱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最佳。
    • 王茹佳; 唐凤; 张树振; 张永超; 罗金; 陈映霞; 张磊; 张博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互作对新疆地区老芒麦种子产量和活力的影响,为新疆地区老芒麦种子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低密度(25.87×10^(4)株/hm^(2))和高密度(71.52×10^(4)株/hm^(2))2个密度处理,每个密度水平下设0、30、60、90和120 kg/hm^(2)5个施氮处理,收获后测定老芒麦种子活力。【结果】密度和施氮处理均对老芒麦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密度处理下,以低密度、施氮量90 kg/hm^(2)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899.3 kg/hm^(2),较不施氮处理增产54.3%;高密度条件下施氮量90 kg/hm^(2)种子产量最高,为730.6 kg/hm^(2),较不施氮处理增产58.3%。90 kg/hm^(2)施氮处理获得的老芒麦种子活力最高,该施氮水平下低密度处理的种子在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和幼苗鲜重等指标显著高于高密度处理(P<0.05)。【结论】老芒麦25.87×10^(4)株/hm^(2)密度处理下,90 kg/hm^(2)的氮肥施用量可以获得优质高产的老芒麦种子。
    • 张永超; 魏小星; 梁国玲; 秦燕; 刘文辉; 贾志锋; 刘勇; 马祥
    • 摘要: 试验以青藏高原青海省高寒草地中广泛分布和退化草地补播改良中的常用牧草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湖东地区设置1龄到6龄老芒麦自然生长田,6龄老芒麦施肥田和老芒麦连续施肥田(6年)的3个处理,测定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和穗部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牧1号老芒麦2龄和3龄地上生物量较高,3龄后逐年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变化情况,可以分为4个阶段,1龄期,2~3龄期,4~5龄期和6龄期。老芒麦单穗重从2龄到5龄逐渐增加,6龄显著性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从2龄到5龄,单株穗重占比逐渐升高,6龄开始降低。6龄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均显著提高了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氮肥增产效果优于磷肥。高氮(N_(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最高。6龄青牧1号老芒麦单穗重在N_(60)处理下最高。长期施肥可有效提高老芒麦地上生物量,N_(60)P_(75)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高,在N_(75)P_(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单穗重最高。长期不施肥,6龄老芒麦茎重比例最高。N_(45)P_(90)长期施肥处理下,茎秆重量比例下降,穗重和叶重比例相对增加明显。N_(60)P_(90)和N_(75)P_(75)长期施肥处理下,也可有效提高单株老芒麦穗重的比例。
    • 李明; 祁娟; 杨航; 宿敬龙; 吴召林; 金鑫
    • 摘要: 以不同播种比例(2∶1、5∶2、3∶1、7∶2和4∶1,分别用1,2,3,4,5表示)及播种方式(间行和同行,以A、B表示)下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混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建植第2年混播草地草产量、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RY)、相对产量总值(RYT)及竞争率(CR)进行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揭示混播比例及播种方式对种间关系的影响,进而确定黄土高原区老芒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最适混播比例及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混播草地的年草产量在豆禾比1∶2同行混播组合下最高。RYT无论第1茬还是第2茬均以A3组合最高且RYT>1,混播的两种牧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竞争,存在生态位分离。灰色关联度分析得豆禾比1∶2同行混播下紫花苜蓿的综合种群优势较好;豆禾比1∶4间行混播下老芒麦综合种群优势较好。在黄土高原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1∶2同行混播较适宜。
    • 张永超; 梁国玲; 秦燕; 刘文辉; 贾志锋; 刘勇; 马祥
    • 摘要: 试验以青藏高原青海省高寒草地中广泛分布和退化草地补播改良中的常用牧草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分析老芒麦衰老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变化特征及对养分的响应。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湖东地区设置1~6龄老芒麦自然生长田,6龄老芒麦施肥田和老芒麦连续施肥田(6年)3个处理。从2015年开始,每年5月进行老芒麦种植,播量2.25 g·m^(-2),行距30 cm,小区面积15 m^(2)(3 m×5 m)。采用KONICA MINOLTA,INC公司的SPAD分析仪,每个处理随机选取10株健康植株,从旗叶开始从上往下依次测定3片叶子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采用LI-COR公司的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在老芒麦开花期(7月底-8月初),选择天气晴朗早上10:30-11:30,随机选取5株健康植株对其旗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3龄时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出现降低趋势,6龄时老芒麦叶片出现了逆向衰老现象;随着老芒麦年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持续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3龄开始显著降低,且3~6龄间无显著差异;青牧1号老芒麦6龄田,氮肥和磷肥施入普遍提高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且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33.30%~48.2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05%~30.72%),叶片逆向衰老现象在高氮处理下得到缓解,氮肥和磷肥施入普遍提高老芒麦叶片净光合速率,N(60 kg·hm^(-2))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10.77μmol·m^(-2)·s-1);青牧1号老芒麦在连续施肥6年处理下,低氮(45 kg·hm^(-2))施肥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磷肥对保持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效果不显著;中度氮肥(60 kg·hm^(-2)),同时配合磷肥添加长期施入,可有效维持高龄老芒麦叶片的光合效率。
    • 张永超; 祁发宏; 秦燕
    • 摘要: 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是解决青藏高原地区家畜饲草料缺乏的重要途径,杂草控制是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初期田间管理的关键措施。本研究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sibiricus L.cv.Qingmu No.1)、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Keng cv Qinghai)和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 svar.anceps Gaud.cv.Qinghai)混播草地为对象,在建植1龄时,于当年开花期对混播草地进行杂草调查,对杂草种类、基本性状、群落中的位置和生态宽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播人工草地中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是黄花蒿、蒲公英、莓叶委陵菜、棱子芹、鹅绒委陵菜、灰绿藜和香薷,且出现在不同的混播处理中;黄花蒿、香薷、棱子芹、播娘蒿这些杂类草均植株高、盖度大,是环湖地区当下主要的杂类草;老芒麦混播草地栽培管理后期,对棱子芹、蒲公英、莓叶委陵菜、灰绿藜、鹅绒委陵菜及微孔草应提高杂草风险的评估和管控。单播早熟禾草地中发现13种杂草,杂草种类最多。老芒麦建植初期生长快,在人工混播草地建植中能有效抑制杂类草的种类和生长,可作为混播草地重要牧草品种,在混播组合中可优先考虑。
    • 彭婧; 孙晓旭; 史海涛; 陈有军; 蔡晓蕊; 王茜; 柏雪; 李胜利
    • 摘要: 研究牧草及其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对牧草育种及其营养价值开发非常重要。本试验旨在比较青藏高原老芒麦及其不同部位(茎、叶、穗)的营养价值,并探索其对应的分子结构信息。试验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对老芒麦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不同部位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相关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探求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老芒麦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和CNCPS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的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不溶蛋白质(NDICP)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含量最高,茎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纤维素及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2)通过FTIR技术发现,老芒麦不同部位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的蛋白质α-螺旋峰高及α-螺旋峰高/β-折叠峰高值均为最高;茎的总碳水化合物峰面积以及纤维素复合物峰面积和峰高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穗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峰面积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3)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老芒麦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分子结构光谱参数与其营养价值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老芒麦可以作为高原草食家畜良好的饲草来源,其叶片的营养价值较高,茎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FTIR技术具备快速评定老芒麦不同部位营养价值的潜力。
    • 李露红; 徐婉宁; 陈卫国; 孙群策; 苏洋; 张树振; 张博
    • 摘要: 探究建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老芒麦农艺性状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地区种植老芒麦提供生产理论基础。通过裂区试验设计,设置2个密度处理:低密度(25.87万株/hm^(2))、高密度(71.52万株/hm^(2)),下设5个施氮水平:0 kg/hm^(2)、30 kg/hm^(2)、60 kg/hm^(2)、90 kg/hm^(2)、120 kg/hm^(2),并在成熟期对老芒麦株高、茎粗、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叶宽等农艺性状及种子生产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建植密度对老芒麦农艺性状和种子生产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高密度处理的老芒麦株高、倒二叶长、单位面积生殖枝数均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施氮水平对老芒麦茎粗、旗叶长、旗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单位面积生殖枝数、穗长、千粒重及种子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建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老芒麦种子产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低密度处理下随施氮量增加老芒麦种子产量增加,120 kg/hm^(2)施氮量下可获得最高的种子产量,高密度处理下随施氮量增加,老芒麦种子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水平阈值为90 kg/hm^(2)。老芒麦建植密度为25.87万株/hm^(2),120 kg/hm^(2)施氮水平可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
    • 孙守江; 马馼; 祁娟; 师尚礼; 刘文辉
    • 摘要: 为探讨老芒麦种子响应自然老化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和细胞染色体端粒酶活性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Qingmu No.1’)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常温贮藏1,2,4,5和6年后,老芒麦种子活力、生理生化代谢产物、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老芒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和活力指数均逐渐降低,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含量和浸出液电导率明显上升;贮藏初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缓慢降低,贮藏2年以后,上述指标活性急剧下降,从而加快了老芒麦种子的老化进程。老芒麦种子在自然贮藏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造成活性氧不能及时清除,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膜通透性增加,继而影响了种子的萌芽以及幼苗的生长。
    • 曾翰国; 岳佳铭; 张曙恒; 衣琨; 卫凯; 杨双凤; 刘桂霞; 李曼莉; 杨春华
    • 摘要: 为客观评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筛选核心种质,本试验对76份老芒麦种质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连续两年开展评价分析。结果表明:9个性状在两年间均呈正态分布,7个性状变异系数大于10%,说明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发现,牧草产量性状间和种子产量性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长穂因子、种子数因子和叶片数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3份牧草产量性状优异的种质,5份种子产量性状综合评价高的种质。聚类分析将76份种质分为优势类、良好类及后备类3大类群,最终筛选出编号为8,13,20,27及41的种质可以作为育种的候选亲本或后备核心种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