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45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5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3017476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2013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种间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30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峰、张金屯、上官铁梁等。

种间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5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017476 占比:100.00%

总计:23017925篇

种间关系—发文趋势图

种间关系

-研究学者

  • 张峰
  • 张金屯
  • 上官铁梁
  • 刘增文
  • 李素清
  • 刘建秀
  • 洪德元
  • 王德利
  • 赵志模
  • 高文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闻洋; 李琪; 鲍文启; 勾佳琳; 胡梓轩
    • 摘要: 收集了13种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对3种水生生物(发光菌、大型溞、真涡虫)的毒性数据,建立了生物毒性与辛醇/水分配系数、Abraham参数的相关模型,并分析了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理.同时对Abraham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了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对3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机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3种水生生物种间相关分析发现,物种的种间相关性并不理想,进一步说明其毒性机理存在差异.
    • 杨晨; 姚雪莹; 陈志祥; 王奇志
    • 摘要: 红花变豆菜(Sanicula rubriflora F.Schmidt)是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全株干燥后与其他药用同属植物易混淆,种间关系存在争议,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注释,首次报道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特点,利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提供种间分类新证据,并且分析相关类群的进化关系。S.rubriflora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长度为155721 bp,其中包括一个85981bp的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和一个17060 bp的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copy region,SSC),它们被两个26340 bp的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 sequence,IRs)隔开。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为38.20%,包含129个基因,其中8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中编码基因共有51907个密码子,最多编码5095个亮氨酸,最少编码689个色氨酸,简单重复序列分析共发现32个位点,大多数是单碱基重复的A/T类型。叶绿体基因组聚类结果支持天胡荽亚科(Hydrocotyloideae)是伞形科(Umbelliferae)内比较原始的类群;变豆菜亚科(Saniculoideae)和芹亚科(Apioideae)为姊妹类群,是伞形科较进化的类群;变豆菜属植物是一个相对自然的类群;红花变豆菜与黄花变豆菜(S.flavovirens)为近缘姊妹种,但是两者形态和地理分布差异较大。该研究结果为变豆菜属属下种间鉴定及其种间演化奠定基础。
    • 李峥嵘
    • 摘要: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未来也将作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展览展示的中心,学生和普通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丰富的植物,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植物研究物种进化、生命起源、物种种间关系,直观看到药材、粮食和水果品种的改良,园林花卉的开发等。国家植物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科学研究和教育。那么,走进植物世界,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一样的自然教育呢?
    • 张央; 李志; 安明态; 李晓芳; 汪伟
    • 摘要: 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贵州地宝兰(Geodorum eulophioides Schltr.)17个群落进行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对群落草本层种类间的生态位进行分析,并运用方差比率(VR)、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草本层种类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贵州地宝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41科78属94种(含亚种、变种)。在草本层中,贵州地宝兰的重要值为15.10%,位列第4;贵州地宝兰的Levins生态位宽度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均位列第1,分别为14.85和2.76。贵州地宝兰群落草本层有23个种类形成生态位重叠,共计100对,Pianka生态位重叠值在0.00~0.85之间;贵州地宝兰与其他22个种类均存在生态位重叠,其中与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Arduino)Beauv.〕、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Linn.)和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的Pianka生态位重叠值较大,分别为0.79、0.66、0.61和0.57。贵州地宝兰群落草本层种类间总体联结为不显著负联结。对贵州地宝兰群落草本层中形成生态位重叠的23个种类进行进一步分析,χ2检验结果显示这23个种类间呈不显著负联结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253)的65.2%;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也均表明大多数种对间呈不显著相关,其中不显著负相关的种对数分别占总种对数的67.6%和53.0%,贵州地宝兰仅与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inn.)Beauv.〕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爵床(Justicia procumbens Linn.)、丝叶薹草(Carex capilliformis Franch.)和求米草存在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贵州地宝兰群落草本层种间关系总体上较为松散,种间竞争也不明显,各种类较为独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贵州地宝兰与少数种类生态位重叠较大,在未来群落物种共存及演替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建议对贵州地宝兰居群建立保护小区(点)进行就地保护,同时进行动态监测,加强对放牧活动的管控力度。
    • 郑培安; 黄绮君
    • 摘要: 以学校附近的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以下简称罗汉山)为教学情“境”,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角度挖掘罗汉山不同的区域作为任务设置的场景,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领,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促进知识生成。
    • 李峥嵘
    • 摘要: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未来也将作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展览展示的中心,学生和普通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丰富的植物,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植物研究物种进化、生命起源、物种种间关系,直观看到药材、粮食和水果品种的改良,园林花卉的开发等。
    • 王建青; 李素清
    • 摘要: 为筛选适宜生态恢复的优势苔藓植物种类,在苔藓植物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等方法,对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林下苔藓植物群落14个优势种种间关系与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人工林下85.71%的苔藓优势种属于耐旱耐贫瘠的矮丛集型植物,优势种的种类与所在林型关系密切;2)14个苔藓优势种组成的91个种对中,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正负关联比均<1,大多数种对呈不显著联结;3)14个苔藓优势种可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导致其生态种组划分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4)多数苔藓优势种种对间生态重叠值普遍较小,种间联结程度与生态位重叠呈线性相关;5)优势种丛生真藓(Bryum caespiticium)生态位宽度最大,在群落中广泛分布。因此: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人工林下苔藓优势种的相互依赖程度较低,种间联结松散,各物种趋于独立分布。在未来生态恢复中,丛生真藓可用于生态恢复的先锋种。
    • 李明; 祁娟; 杨航; 宿敬龙; 吴召林; 金鑫
    • 摘要: 以不同播种比例(2∶1、5∶2、3∶1、7∶2和4∶1,分别用1,2,3,4,5表示)及播种方式(间行和同行,以A、B表示)下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混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建植第2年混播草地草产量、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RY)、相对产量总值(RYT)及竞争率(CR)进行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揭示混播比例及播种方式对种间关系的影响,进而确定黄土高原区老芒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最适混播比例及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混播草地的年草产量在豆禾比1∶2同行混播组合下最高。RYT无论第1茬还是第2茬均以A3组合最高且RYT>1,混播的两种牧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竞争,存在生态位分离。灰色关联度分析得豆禾比1∶2同行混播下紫花苜蓿的综合种群优势较好;豆禾比1∶4间行混播下老芒麦综合种群优势较好。在黄土高原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1∶2同行混播较适宜。
    • 李天韵; 刘依明; 王德利; 钟志伟
    • 摘要: “个性”是指不同时空条件下动物种群个体间行为的稳定差异。大量的理论和实验性研究表明,个性差异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其是种群多度和分布、物种共存及群落构建的重要驱动因子。介绍了动物个性的概念、分类及衡量指标,将前人测量个性类型的方法加以总结;随后介绍了动物个性的生态学意义,尤其是个性对动物生活史策略、种群分布与多度、群落结构和动态、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疾病与信息传播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在人类活动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动物个性如何调控动物个体行为、种群和群落动态对这些环境变化的响应。阐述了动物个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张辉辉; 师尚礼; 武蓓; 李自立; 李小龙
    • 摘要: 以紫花苜蓿分别与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和苇状羊茅按混播比例为7∶3、5∶5和3∶7建立的人工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以4个草种单播处理为对照,通过对生物量、植物形态特征以及种间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种间关系对混播草种和比例的响应以及植物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对种间关系的响应,为建植高产、优质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相对产量(RY)值均大于1.0且大于禾草,紫花苜蓿较禾草均具有竞争优势,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和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对禾草的生长具有压迫作用,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组合表现为两种牧草协同生长。随紫花苜蓿比例的下降和禾草比例的提高,紫花苜蓿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5∶5>7∶3,禾草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7∶3>5∶5,混播系统通过降低紫花苜蓿株高、增加茎粗和叶面积,禾草通过提高株高,降低茎粗以及先增大再减小叶面积来响应种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各混播比例下相对产量总和(RYT)值均大于1.0,进而使两种牧草达到协同生长,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增产效果好于其他混播组合,并且以3∶7混播增产率最高,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7∶3混播增产效率最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