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播草地

混播草地

混播草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1527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青海草业、畜牧与饲料科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六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第四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等;混播草地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亮、胡自治、罗天琼等。

混播草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1527 占比:99.84%

总计:81660篇

混播草地—发文趋势图

混播草地

-研究学者

  • 张永亮
  • 胡自治
  • 罗天琼
  • 于应文
  • 何玮
  • 王建丽
  • 董世魁
  • 韩建国
  • 韩永芬
  • 侯扶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明; 祁娟; 杨航; 宿敬龙; 吴召林; 金鑫
    • 摘要: 以不同播种比例(2∶1、5∶2、3∶1、7∶2和4∶1,分别用1,2,3,4,5表示)及播种方式(间行和同行,以A、B表示)下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混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建植第2年混播草地草产量、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RY)、相对产量总值(RYT)及竞争率(CR)进行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揭示混播比例及播种方式对种间关系的影响,进而确定黄土高原区老芒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最适混播比例及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混播草地的年草产量在豆禾比1∶2同行混播组合下最高。RYT无论第1茬还是第2茬均以A3组合最高且RYT>1,混播的两种牧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竞争,存在生态位分离。灰色关联度分析得豆禾比1∶2同行混播下紫花苜蓿的综合种群优势较好;豆禾比1∶4间行混播下老芒麦综合种群优势较好。在黄土高原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1∶2同行混播较适宜。
    • 刘启宇; 云岚; 陈逸凡; 郭宏宇; 李珍; 高志琦; 石凤翎
    • 摘要: 在内蒙古中西部轻度盐碱地,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分别与新麦草、缘毛雀麦、长穗偃麦草不同混播比例(豆禾比1∶1、1∶2、1∶3)建植3年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设3个刈割频率(年刈割1次、年刈割2次、年刈割3次)研究不同刈割频率、混播比例和混播组合对牧草产量以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频率与混播组合的互作效应对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主效应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以年刈割2次牧草产量表现均为最高。3个混播组合在不同刈割频率下的竞争指数表现一致,均为豆禾相对产量大于1,相对产量总值大于1,苜蓿种间竞争率大于1,禾草种间竞争率小于1。不同混播比例组合在各刈割频率下的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值表现为大于1,在3种刈割频率下苜蓿种间竞争率均随着禾草比例的升高逐渐增大,年刈割3次时禾草种间竞争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且豆禾以1∶2混播时禾草种间竞争率较高。综合考虑,苜蓿与新麦草以1∶2、苜蓿与缘毛雀麦以1∶3、苜蓿与长穗偃麦草以1∶1进行混播建植,且每年刈割2次更有利于维持稳定、高产的混播草地
    • 童永尚; 张春平; 俞旸; 曹铨; 杨增增; 霍丽安; 杨雪; 张小芳; 李彩弟; 董全民
    • 摘要: 我国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长期以来由于农牧民的过度利用,使得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输出输入失去平衡,造成大面积草地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草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恶化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建植作为畜牧业发展兼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稳定性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查阅近20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学说,明确暂稳态内涵及意义,完善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维持技术体系,为我国畜牧业健康持久发展和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借鉴。
    • 祝玮泽
    • 摘要: 为探明不同条件下黑麦草和白三叶的生长特性、种群产量和竞争关系,于2020年9-10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室内,采用取代系列试验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密度比例及资源限制条件下黑麦草和白三叶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条件下,黑麦草的生长特性、种群产量和竞争力均大于白三叶;2种植物根茎比均为单播最高,混播降低;白三叶根茎比在混播条件下随植物密度比例下降而升高,黑麦草随植物密度的下降而下降;不同播种比例竞争效果表明在白三叶50%+黑麦草50%和白三叶25%+黑麦草75%比例下,2种物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竞争,该混生种群发生生态位分离;黑麦草比例升高降低了混生种群的竞争效果;营养水平限制提高了二者的竞争强度,而光照水平限制降低了竞争强度.
    • 肖祥铭; 常生华; 贾倩民; 彭泽晨; 张程; 刘永杰; 吴恩平; 侯扶江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利用方式下种植模式和施氮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环县对栽培草地设置放牧(G)和刈割(M)两种利用方式,每种方式下设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W)、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单播(H)与两者混播(WH)3种种植模式及0(N1)、80 kg·hm-2(N2)和16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1)放牧较刈割显著提高了总鲜、干草产量,显著降低了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进而提高了相对饲用价值(RFV).2)WH和H处理较W显著增加了鲜、干草产量,且WH显著高于H;WH和H较W显著提高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NDF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RFV.3)总鲜、干草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N2和N3处理的粗蛋白、粗脂肪显著高于N1,而NDF和ADF显著低于N1,并显著提高了RFV.因此,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草地在放牧下施氮160 kg·hm-2是一种适宜陇东地区放牧型栽培草地的管理措施.
    • 谢开云; 孟翔; 徐珍珍; 张力文; 万江春; 颜安; 李陈建
    • 摘要: 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和维持其营养价值对提高新疆半干旱地区放牧家畜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4种牧草,以单播为对照,设置豆禾两种牧草和3种牧草进行混播,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牧草营养价值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草地不仅具有明显生物量优势,而且牧草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更低,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更高;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2016年到2018年),单播和混播草地牧草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增加,但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下降.
    • 阿瑾
    • 摘要: 优质饲草缺乏是制约云南省富源县养牛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试验区养牛农户普遍采用单播方式种植青贮玉米或光叶紫花苕,而很少将两者混播.为探索试验区夏秋季节青贮玉米生产性能,比较单播与混播草地初级生产力差异性.2019年4月~2019年9月,单播种植青贮玉米红单10号、混播种植红单10号+光叶紫花苕.测定饲草收获时的植株高度和产量,计算植物平均生长速度,分析比较单播饲草和混播饲草的干草产量及粗蛋白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期内,青贮玉米和光叶紫花苕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1.5cm/d和0.8cm/d.9月中旬收获时,单播青贮玉米干草产量10.69t/hm2、粗蛋白产量0.87t/hm2;青贮玉米+光叶紫花苕混播干草产量18.99t/hm2、粗蛋白的产量为2.75t/hm2;单播草地与混播草地相比较,干草产量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粗蛋白质的产量有显著的提高.试验区种植青贮玉米时,应尽量采用与豆科牧草混播的方式,有利于防止光叶紫花苕倒伏和改善饲草品质,可以有效提高饲草产量.
    • 柳嘉佳; 丁磊磊; 王普昶; 谢彩云
    • 摘要: 为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地建植、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适度放牧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在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独山基地开展了不同放牧强度对人工混播草地系统植物群落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地上生物量、植物重要值、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混播放牧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随指标不同而异,其中,禾草和杂草、紫花苜蓿和白三叶的部分指标变化趋势一致,草地植物群落的生物量随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明显,中度和重度放牧下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放牧强度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的影响不显著,但随放牧强度增大和土壤深度增加呈增大趋势.
    • 铁芬琴
    • 摘要: 畜牧养殖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产业类型,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随着畜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好牧草种植地管理,提高牧草品质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畜牧草地管理活动中,刈割作为草地栽培的主要利用形式,选择合适的刈割时间和频率可对混播草地起到保护作用,保证年净干物质积累量的最大化,减轻牧草地的压力。该文结合青海省海北州畜牧草地利用情况,通过实际试验分析刈割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作为地区牧草地科学利用的参考。
    • 李思达; 刘文辉; 张永超; 秦燕; 李文
    • 摘要: 为了探究早熟禾混播草地种间关系与生产特征,使用‘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Qinghai’)、‘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Qingmu No.1’)、‘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Tongde’)分别与‘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anceps Gaund.‘Qinghai’)混播,在海北州西海镇开展了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混播草地养分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老芒麦与早熟禾混播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该处理相较于老芒麦单播草地的粗蛋白与总磷含量,分别提高7.51%与14.50%。相对饲用价值较早熟禾单播草地提高34.12%。因此,为解决青海扁茎早熟禾单播草地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选用老芒麦与早熟禾进行混播。使用碱茅与早熟禾混播具有较高的种间相容性,因此碱茅与早熟禾混播具有较高的群落稳定性与产量稳定性。选用碱茅与早熟禾进行混播可以用于建植以生态治理为目的的混播草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