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学理论

美学理论

美学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7篇,主要集中在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7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6021篇;相关期刊650种,包括江汉论坛、学习与探索、中国图书评论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学术研讨会、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等;美学理论的相关文献由11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柄、叶朗、曹顺庆等。

美学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7 占比:16.31%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6021 占比:83.42%

总计:7218篇

美学理论—发文趋势图

美学理论

-研究学者

  • 杨柄
  • 叶朗
  • 曹顺庆
  • 涂途
  • 王德胜
  • 刘志一
  • 徐忠根
  • 杨昌雄
  • 卢善庆
  • 周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帝蓉
    • 摘要: 明代的肖像画与我们当下对艺术品的认知不同,其地位更接近于“工艺美术”范畴,主要是指具有祭祀礼仪功能的祖先画像。在明代美学理论中,已经把人物画界定为低人一等的绘画。但与此同时,在明朝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在欣赏高雅艺术的文人阶层中,出现了将肖像绘画作为非礼仪性的纪念画像的风潮。文人阶层的肖像绘画与礼仪功能的肖像绘画在视觉呈现上,必然要拉开差距。
    • 段吉方
    • 摘要: “形式意识形态”研究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审美理论之间复杂交融的理论联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形式意识形态”研究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分别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辩证批评”路径、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否定性美学”路径、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路径。“形式意识形态”研究强化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特性及其范式特征,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化批判理论的阐释能力与理论活力,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面对现实文化经验问题的理论沉思和价值转换。
    • 薛富兴; 李晓梦
    • 摘要: 南开大学哲学院薛富兴教授长期从事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与环境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翻译了10余部相关的理论著作,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他是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环境美学在国内的主要翻译者与研究者,并对其中存在的漏洞与不合理之处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正。同时,他也十分重视环境伦理学在自然审美中的作用,并将其引入自然审美理论的建构中。他在融合中西美学思想基础上,反思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中的比德与借景抒情传统,建构起较为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从而推动了环境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郭沛沛
    • 摘要: 短视频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与呈现、生活记录与展演的平台。基于对短视频“内容”本身和表现形式的思考,认为移动短视频平台对“意义”的挤压主要体现在技术逻辑下生产端海量信息的需求与分发端专业角色的缺位。移动短视频构筑了个体自主表达与社会交往的新空间,但所带来表达的“内卷”与成名的“幻象”也亟需对其“意义”进行再考察。优质短视频的内容并不天然排斥“快感”与“愉悦”的形式,“意义生产者”的回归与平台内容生态的良性建设是今后移动短视频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 于文夫
    • 摘要: 华语电影美学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研究资源、时代使命、本体形塑要求其立足本土建构话语体系和思考模式。在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下,华语电影美学的本土化建构要注重对经典电影美学理论问题的研讨,逃离“后理论”范式;促成中国美学的非学科品质嬗变,加快融入全球美学理论体系;切换实践引领理论发展的建构模式,引导电影业者的经验转化;理论建构要回到电影原初,避免“泛美学化”。立足现实需要、符合自身状况的理论进路,是华语电影美学本土化建构可以创新发展的保障。
    • 康洁
    • 摘要: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但要体现出自身独特的美学欣赏价值,而且还应充分考虑人们提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求,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居民需求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美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紧密融合,主要是将美学理论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美学理论的价值,凸显出园林景观的意境美,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文章主要就美学元素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 严婧瑞; 王杉
    • 摘要: 近年来,美育的重要性愈加受到肯认。在新的时代形式、人才观念、教育理念的共同召唤下,美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立足中国美学传统,博采中外理论所长,建设当代美育成为重中之重。整理总结北京大学“新时代中国美育理论”论坛的与会学者发言,归纳综述中国美育理论的现状与最新成果,可为中国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多的发展进路。
    • 保罗·盖耶; 韩筱蓁; 杨光
    • 摘要: 访谈中,盖耶教授主要针对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的关系、现代美学的核心问题、观念论与康德美学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与其他的历史一样,美学史的书写总是一种选择。尽管理论和历史的意图或原则不同,但实践中,美学理论永远不能完全脱离美学的历史。如何找到一种能够综合真理、情感和想象的路径,构成了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一个成功的美学理论应该能够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做出说明,将它们概念化或提供某种概念空间,并探讨它们如何能结合在一起。对于观念论与康德美学,盖耶教授认为,在今天过于强调鉴赏判断力的普遍有效性可能不是一件非常有前途的事情,而“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值得重视。美学和观念论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也许对美学来说,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观念论”和“实在论”对立,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在更多观念论色彩与更少观念论色彩之间取舍。
    • 刘铮
    • 摘要: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声乐表演本身要借助表演活动来全面展示演唱者演唱能力及综合素质,对相关演唱作品进行真实再现,尤其是要善于借助创造性补充等二度创作来对原有声乐作品进行丰富,力求更好地展现出其中的美学质性。本文在对声乐表演美学的意义和本质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其美学原则和表演策略方面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重点研究。
    • 邢颖
    • 摘要: 基于对中国美学理论“风骨论”精神体系研究,唤起书画诗学“风骨论”体系与服装设计隐喻系统互通有感,推崇“风骨、刚直、简要”之美。以感性经验为对象的哲学逻辑形式进行研究,倡导以克服作品形态缺失和程式压倒灵性,并将这种观念转化到多元化的服装设计领域,从而将“风骨论”的哲学“线性表达”、“隐喻体系”,以及“形而上”美感和“精神气质”渗透到服装领域,对于拓宽完成服装设计合理的作品“形态建设”、“拓展力度”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