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8篇,主要集中在美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3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236篇;相关期刊506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贵州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等;中国美学的相关文献由774位作者贡献,包括潘知常、邹华、王德胜等。

中国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3 占比:23.47%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82%

专利文献>

论文:3236 占比:75.71%

总计:4274篇

中国美学—发文趋势图

中国美学

-研究学者

  • 潘知常
  • 邹华
  • 王德胜
  • 李天道
  • 杨春时
  • 高建平
  • 代迅
  • 张法
  • 吴功正
  • 张玉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赜博儿
    • 摘要: 2001—2010年汉语学界的西方美学译介呈现多元均衡的态势。从数量上来说,该阶段译著较多产且稳定,为我国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创造性转化奠定了重要文献基础。从文献历史分期上看,基本实现了当代关注与传统追溯之间的平衡,20世纪西方美学独领风骚,19世纪美学及古典美学有其不可小觑的地位,国际学术界的新动向亦在译介与研究视野之内。该阶段的重要学者将学术兴趣、学科认识与本土问题意识三者相结合,深化了对西方美学文献的体系化译介与研究。相比同时期英语世界对美学作品的择选、译介,我国学界呈现出对学科传统的重视与对本土问题的理论关切,因此,形成了德语美学仍占据中心、法语和英语美学为两翼的基本格局。西方美学文献的译介对本土美学话语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本土学者的创造性转换,汉语学界更加彰显出创建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自信。
    • 刘毅; 宋雨
    • 摘要: 近十年汉语学界的西方美学译介和研究实现了“向后看”和“向前看”的双重融合,在系统性和新锐性上均有所突破,以我为主的意识更加突出。一方面译著数量跨越式增长,理论视野更为开阔,全面、系统的译介工程频现。德、法、美、英、意各国美学构成主要译介版图。另一方面,在德国美学主导的理论传统影响下,近十年高度关注新现实、新观念、新问题,由此带来美国美学译介的增长,法国理论、意大利思想也隐有后起之势,更多的“西学新人”首次进入汉语学界。与之相应国内学人积极融入国际美学讨论,促进了国际合作与平等对话,所关注的美学家身份也更为多样化,体现出跨学科的融合特征。汉语学界在逐步扭转被动局面,将西方美学融入本土语境并实现创造性转换,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学术资源。
    • 裴春燕
    • 摘要: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紫砂行业蒸蒸日上,紫砂艺术传承有序,特别是许多年轻一代艺人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加入了紫砂创作的大军,继承起父辈们留下来的荣光,为我们广大的壶友带来更多的紫砂艺术精品。紫砂艺术作品“智竹提梁壶”的设计、制作和诗意的表达,都是建立在对于紫砂造型和技艺熟稔于心的基础上,花器和圆器的融合,整体搭配适当,光滑自然,造型清新风雅、优美流畅,制作工艺精湛老成,可谓是把紫砂艺术之中的精髓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又让我们能够感悟到竹子之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 张珍
    • 摘要: 文章运用三重诠释法,从太极拳视角对中国美学的四种意境——忘情融物、以大观小、流变无形、自在悠游进行了实然、应然、可然的创造性诠释,以期丰富中国美学的解读形式,建构与彰显太极拳的美学意蕴,更好地发挥中国武术以拳入道、由拳至美的价值意义。研究认为,四种美学意境在太极拳的修炼、技击中均有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武者在习拳中所体现出的超功利性的美之体验是形成太极拳魅力的本质要素,也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武术应着重彰显的内容。
    • 万雯雯
    • 摘要: 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构建须从中国美学自身出发,在中国文化大语境下进行。中国文化可以看作一部生命的学问,而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是其最鲜明的特质。中医生命观是中国人在思考人与自然宇宙关系、探索人的生命生存的智慧凝结,同时也是在长期医疗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生命话语体系。因此,从中医生命观与中国美学的内在联系来展示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能够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研究开阔视野,提供话语“重构”的创新思路。
    • 石月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随着儒释道思想在当时社会意识中的融通汇合,中国社会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哲学思辨”时期,从人的觉醒到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从关于身的解放到关注生死的探寻,魏晋文人用热情浓郁、俊逸飞扬、啸傲人生的魏晋风度实现了本体自觉与个体完善的意识飞跃,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提供了优秀范本。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史上的典范,魏晋时期追求自由、亲近自然、畅怀深情的文艺美学思想也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题宗旨,而当今艺术界一直寻求的何为生命、何为艺术,以及艺术的人文意义等问题,魏晋美学也给予答案。
    • 张灵馨
    • 摘要: 中国美学相关课程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专题课程一方面与美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相关,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既强调知识性、理论性的学习,也注重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建设新文科的背景下,文章从中国美学专题课程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探索相关交叉学科之间的互通互融,对于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健全人格,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李啟华
    • 摘要: 最近几年出现了大量以文化传统为基调的电视节目,例如古诗词类的纪录片和文化综艺等等,这些节目获得了众多观众的欢迎。纪录频道《跟着 xx 去旅行》系列纪录片当中推出的首部作品《跟着唐诗去旅行》,充分地将文化与旅行进行结合,并且以纪录片的方式进行表达,使中国魅力以纪录片的模式进行表达,节目当中展示了唐代诗人的人生历程以及唐诗诞生的经历,充分展示了我国绚烂的唐诗文化,从而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山水魅力传达给观众。创作者通过巧妙构思,以现代人的视野将唐诗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并加以利用,使其在创新基础上得以有效继承与发展。为充分认识其艺术特点,本文将通过特定角度,探索《跟着唐诗去旅行》具有的美学价值。
    • 申宜田
    • 摘要: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并且由传统文化演化出的传统美学观点深深影响了国人的审美。设计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中国的品牌设计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一脉相承。现如今,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相交融,本土品牌得到飞速发展,各国品牌也纷纷涌入我国市场。在这种百花齐放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贴近国人审美,切合国内市场,每个品牌都应在拥有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切合中国审美。因此,我国的本土品牌设计以及面向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应该怎样设计出符合中国风美学的品牌形象,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取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国人的民生大事——“食物”出发,探究一系列中华文化视阈下的餐饮、食品的品牌设计,并据此探讨我国文化视阈下的品牌设计美学的个性表达。
    • 阚凤霞; 蔡小丽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影视行业深化改革,影视行业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并且整体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在电影宣传推广中,出现了一批以黄海作品为代表,具有创新性、有特色、高质量的作品,愈发受到大家关注和喜爱。黄海作品独具特色,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作品中东方美学意境的表现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本文以黄海电影海报的图形、色彩、文字3个元素的应用为切入点,聚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电影海报中的应用方式,深入体会中国美学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