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6篇、会议论文331篇、专利文献19720篇;相关期刊749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231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小儿肝胆、肛肠及新生儿外科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等;病理改变的相关文献由474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明、刘丽、张伟等。

病理改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6 占比:7.20%

会议论文>

论文:331 占比:1.53%

专利文献>

论文:19720 占比:91.27%

总计:21607篇

病理改变—发文趋势图

病理改变

-研究学者

  • 张明
  • 刘丽
  • 张伟
  • 林敏
  • 袁云
  • 陈锋
  • 孙异临
  • 徐泉珍
  • 李伟
  • 李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钟婷; 董伟; 綦佩妍; 谢志勇; 王梦洁; 张丽; 梁馨苓; 史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尿红细胞位相中尿红细胞数与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经皮肾活检确诊为DKD的患者基线尿红细胞位相、年龄、体重指数、血压等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资料。分析患者尿红细胞总数、畸形红细胞数、畸形红细胞率与重要临床指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以患者1年内进入终末期肾病或因肾脏原因死亡定义为肾脏终点事件,通过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方法比较具有不同程度尿红细胞数的患者间肾脏预后的差异。使用单因素COX分析找出患者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再用多因素COX分析找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44例患者。尿红细胞总数、尿畸形红细胞数与24 h尿蛋白、肾小球病变等级、肾间质纤维化及小管萎缩等级呈正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血红蛋白、白蛋白呈负相关。共有88例患者存在完整随访资料,对上述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分析。以尿红细胞数作1年内发生终点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判断预后的最佳诊断界限值(12 750/mL)。以尿红细胞总数将随访患者分为无血尿组(<8000/mL)、轻微血尿组(8000~12 750/mL)、显著血尿组(≥12 750/mL)3个等级,发现显著血尿组预后明显更差,而微量血尿组及非血尿组之间未见预后差异。单因素COX分析显示显著血尿是DKD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同时较高的24 h尿蛋白及血压也增加DKD患者不良预后;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红蛋白、白蛋白是DKD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多因素COX分析发现显著血尿(尿红细胞数≥12 750/mL)、eGFR、舒张压仍是DKD患者1年内进入肾脏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尿红细胞位相中的尿红细胞总数可作为判断DK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肾脏预后有效、易行的标志物。
    • 张威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及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入我院的200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分为两类,A类患者117例,B类患者83例。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及Hp感染检测,分析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及患者Hp感染情况。结果胃镜下A类患者病理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并以白色居多,血管充分暴露且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B类患者病理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A类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肠上皮化生率、不典型增生率、Hp感染率分别为71.79%、11.11%、9.40%、54.70%,均低于B类患者(85.54%、21.69%、22.89%、73.49%,P<0.05)。结论 CAG患者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Hp感染存在关联。
    • 王康
    •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从出现病理改变到疾病终末可长达40年。帕金森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的治疗大多数是症状改善性治疗.也有很多尝试试图延缓疾病的进展甚或是逆转疾病的进展,这类治疗被称为疾病修饰治疗,已经进行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但总体来说还不太成功。
    • 杨捷; 朱斌(图)
    • 摘要: 军事训练伤,是指军事训练直接导致的参训人员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从调研情况看,导致训练伤病的主要因素有技术动作不正确、训练方法不得当、体能技能训练不合理等。训练伤发生时,该如何救治?
    • 冯玉晴; 朱艳萍
    •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动物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神经行为改变,了解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后的神经系统自我修复潜能。方法将48只2-3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模型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模型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并缺氧2.5 h制备成PVL模型,对照组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及缺氧,分别于建模后3 d、7 d和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神经行为能力情况。结果病理切片可见模型组大鼠脑内凋亡细胞、白质结构疏松、神经元细胞凝固性坏死,符合PVL的病理改变。建模后3 d、7 d、14 d两组均可见神经细胞增殖,模型组建模14d增殖细胞数大于建模3 d(P<0.05),髓鞘数目及髓鞘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建模后14 d对照组空间位置觉、学习记忆能力优于模型组(P<0.05),建模后14 d模型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较建模后3 d缩短(P<0.05)。结论建立模型符合PVL模型,发生脑损伤后14 d,观察到大鼠脑白质损伤后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自我修复潜能。
    • 王道彧; 孙静; 白云鹏; 郭志刚; 王联群
    • 摘要: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在退行性变主动脉三叶瓣的表达,探讨其在退行性变主动脉三叶瓣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天津胸科医院心外科住院患者因主动脉瓣狭窄行手术切除的严重钙化的主动脉三叶瓣标本22例为研究组,其中男性14例,平均年龄(66±6)岁,因夹层动脉瘤行Bentall手术的正常三叶式主动脉瓣标本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平均年龄(43±5)岁;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退行性变主动脉瓣中MMP-2、TIMP-2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瓣膜与研究组瓣膜的钙化部位的MMP-2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03),而对照组瓣膜与研究组瓣膜的非钙化部位,研究组瓣膜的钙化部位与非钙化部位的MMP-2表达无差异(分别为P=0.218,P=0.071);对照组瓣膜与研究组瓣膜的非钙化部位,对照组瓣膜与研究组瓣膜的钙化部位,研究组瓣膜的非钙化部位与钙化部位TIMP-2的表达无差异(分别为P=0.110,P=0.07,P=0.968),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退行性变主动脉瓣中MMP-2表达水平增高,MMP-2可能参与退行性变主动脉瓣细胞外基质(ECM)重构,导致主动脉瓣结构和功能障碍,在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王窕; 俸一然; 刘晗; 晏文娟; 陆蕾
    • 摘要: 目的对复褥方进行大鼠皮肤刺激性试验并对大鼠压疮创面的局部病理改变进行观察,评估其安全性。方法(1)将大鼠随机分为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分别进行一次和多次给药的皮肤刺激性实验,观察去除药物后大鼠的皮肤反应情况。(2)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紫莲膏组(C组)、复褥方组(D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制作大鼠压疮模型。造模成功后,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C组创面再涂紫莲膏,D组创面再涂复褥方。每天2次,连续10 d。分别在给药后第0、3、7、10 d后测量创面面积。末次给药后处死大鼠,取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1)复褥方一次给药对完整皮肤组无刺激,均未出现红斑、水肿等现象,对破损皮肤组去药1 h后有轻微刺激,表现为皮肤的轻微水肿,可自行消退,未再出现损伤现象。复褥方多次给药对完整皮肤组、破损皮肤组均无刺激等现象。(2)与B组相比较,C组、D组创面面积均显著缩小(P<0.01);C组与D组比较,D组缩小面积优于C组(P<0.05);C组和D组HE染色结果显示炎性浸润程度明显减轻,新生肉芽组织明显增多;C组与D组比较,D组炎性浸润明显减轻,新生肉芽组织明显增多。结论(1)复褥方单次使用对大鼠完整皮肤无刺激,对破损皮肤有轻微刺激,24h可自行消退;多次使用对大鼠完整皮肤、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有较好的安全性。(2)复褥方具有促进大鼠压疮创面愈合和抗炎的作用,这可能是复褥方治疗大鼠压疮的机制之一。
    • 贾利航; 穆柏屹
    • 摘要: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患者胃镜检查形态表现以及Hp感染、病理学检查改变等结果进行回顾与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胃镜检查显示:单纯萎缩性胃炎57例(47.5%);萎缩性胃炎伴增生63例(52.5%)。57例单纯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后,有42例符合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符合率为73.7%;63例萎缩性胃炎伴增生患者病理诊断后,55例符合,符合率为87.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肠上皮化生于不典型增生与Hp感染率方面,不同病理改变患者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理诊断率及其病理检查合并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率均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患者,同时患者Hp感染率也较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患者低。
    • 吴白芬; 尚李; 尚怡; 刘录; 何芳雁; 周志宏; 浦仕彪
    • 摘要: 探讨4种方剂对慢性湿疹模型小鼠的影响及初步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及深度开发提供参考.采用2,4-二硝基氟苯(DNFB)复制小鼠慢性湿疹模型,分别连续21 d外用4种方剂药液及阳性对照进行干预,比较各用药组皮损评分、耳廓肿胀度、免疫器官系数、血清炎症因子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各方剂药液均能明显降低DNFB复制慢性湿疹小鼠的皮损分值及耳肿胀度(P<0.05/0.01);不同程度抑制胸腺和脾脏系数;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IFN-γ和IL-6(P<0.05/0.01)、不同程度提高IL-10水平;对模型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有一定修复作用.各方剂样品对小鼠慢性湿疹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和Th2细胞亚群的平衡有关.
    • 姜宜妮; 梁健; 刘江源; 伍庆华; 闵建新
    • 摘要: 目的:探讨二至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8只雌性SD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PMOP)组、雌激素治疗(E_(2))组、二至丸低剂量治疗(EZW-L)组、二至丸中剂量治疗(EZW-M)组、二至丸高剂量治疗(EZW-H)组,每组18只。E_(2)组接受E_(2)针剂皮下注射,EZW-L组、EZW-M组、EZW-H组分别予以6 g/kg、9 g/kg、12 g/kg混悬液灌胃,Sham组与PMOP组均予以1 mL生理盐水灌胃,均干预12周。检测各组大鼠右侧股骨头骨密度(BMD)、股骨生物力学/病理变化以及骨代谢血清标志物BALP、TRACP-5b、Cath-K、OPG、RANK、RANKL的水平变化。结果:药物干预12周后,与PMOP组比较,EZW-M组、E_(2)组、EZW-H组的BMD、弹性模量、最大载荷、BV/TV、Tb.Th、Joint、血清骨代谢标志物BALP、TRACP-5b、Cath-K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5),FLAW显著降低(P<0.05);HE染色显示PMOP组骨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E_(2)组和EZW-H组疏松病理现象改善明显。POMP组、EZW-L组、EZW-M组股骨中OPG蛋白含量较Sham组、E_(2)组、EZW-H组明显下降;RANK、RANKL蛋白含量升高。与PMOP组比较,EZW-M组的OPG/RANKL比值显著增高(P<0.05),RANK/RANKL比值显著降低(P<0.05),E_(2)组、EZW-H组的OPG/RANKL比值显著增高(P<0.01),E_(2)组、EZW-H组的RANK/RANKL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二至丸可改善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OPG骨保护素重组蛋白/核因子κB受体激活物配体/RANKL信号轴抑制破骨细胞成熟分化实现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