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层

界面层

界面层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624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36065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2015IFWT焊接国际论坛、中国建筑2015年技术交流会等;界面层的相关文献由148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丹、徐镇田、李明俊等。

界面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6065 占比:99.24%

总计:36340篇

界面层—发文趋势图

界面层

-研究学者

  • 周丹
  • 徐镇田
  • 李明俊
  • 于新民
  • 谢宇
  • 陈晓
  • 周挺进
  • 郑曦
  • 陈日耀
  • 陈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思雨; 李跃然; 邢涛; 刘海燕; 刘昭斌; 李忠涛; 吴明铂
    • 摘要: 固态电解质是全固态锂电池的关键组分,其室温离子电导率和可加工性是影响电解质性能的关键指标。聚阴离子型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锂离子迁移率,与其它类型陶瓷电解质相比,该电解质对水氧不敏感、成本低廉且原料无毒等特殊优点,明显降低了后期产业化的难度。本文首先总结了聚阴离子型固态电解质的分类和离子传输机制,然后介绍了提高材料本体锂离子传输性的原理和方法,最后介绍了通过表面修饰和复合改性提高电解质界面稳定性和可加工性方面的进展。结合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对电解质膜片的需求,探索了目前聚阴离子型固态电池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具有优异的水氧稳定性和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材料,聚阴离子电解质在下一代全固态电池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 伍敏; 黄莉; 张小玉; 陈建中; 吕泳
    • 摘要: 内衬玻璃钢的混凝土管道在输水、输气、输油工程中广泛应用,为改进管道成型工艺中玻璃钢层与混凝土之间容易出现大面积脱黏的问题,在玻璃钢层与混凝土之间引入树脂基颗粒增强的界面适配层。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玻璃钢/混凝土界面的单剪试验,得到不同颗粒的质量平铺密度下界面的名义剪切强度,并与试验值对比,以预测颗粒的质量平铺密度与界面名义剪切强度之间的关系,为工程施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玻璃钢/混凝土界面加入不同粒径的增强颗粒能提高界面承载能力;相同质量平铺密度下,含中等粒径增强颗粒的适配层承载力比含大粒径增强颗粒的适配层承载力更大,在实际工程可优先选用中等粒径增强颗粒用于适配层的制作;且3.82、4.68 kg/m^(2)分别是含中等粒径、大粒径增强颗粒适配层的质量平铺密度的临界值。
    • 邓一三; 李刚; 张建伟; 温书亿
    • 摘要: 防水型单层衬砌由具有双面黏结性能的喷涂防水层和多层喷射混凝土叠合而成。叠合层之间有无错动,将引起结构承载机理的变化,故叠合界面抗错动性能的测定,是定量分析防水型单层衬砌力学性能的前提。由于防水型单层衬砌在喷射混凝土之间还夹有一层材料力学性能迥异的喷涂防水层,其叠合面力学行为复杂,是研究防水型单层衬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将防水型单层衬砌的喷涂防水层和接触面处的喷射混凝土共同定义为界面层,通过对界面层的剪压试验和单轴拉伸试验得到界面层的极限强度包络线,并将其作为防水型单层衬砌各叠合层间有无错动的判据,再通过弯曲梁试验,测定界面层两侧喷射混凝土的抗裂强度,进而得到整个叠合衬砌结构的极限强度。通过对青岛地铁试验段防水型单层衬砌进行数值仿真,发现其界面层的正应力和剪应力组合均位于极限强度包络线以内,衬砌可按无错动的整体承载结构进行分析,且衬砌最大拉应力小于喷射混凝土抗裂强度,因此衬砌结构安全。试验段的现场取样测试亦表明,施做的防水型单层衬砌界面层位置过度平滑,无开裂错动,其性能达到了试验所模拟的力学性能,研究的技术路线满足该衬砌在地铁隧道的应用。
    • 张泽文; 潘永智; 张天一; 付秀丽
    • 摘要: 首先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物相组成和检测、结合强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基于传统断裂力学,对现有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相进行表征的内聚力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了内聚力本构关系及参数获取方法,并对模拟仿真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相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 王振宇; 鹿天豪; 史文华
    • 摘要: 为探讨车致作用下的简支梁桥桥面铺装病害成因,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桥面沥青铺装层与下卧混凝土层界面(以下简称“界面层”)之间的剪切力学性能影响,结合数值分析、现场测试和冲击疲劳模型试验,推演了界面层法向及剪切本构关系,对车辆作用下的界面剪切静、动态效应进行比对,分析了车辆制动及横向联系失效下铺装层界面力学性能,研究了横向联系完好及失效两种工况下,车辆反复冲击下界面层剪切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界面层无论是法向或切向,其应力-应变关系均呈现二次抛物线,且界面层破坏一般由剪切控制;计入车辆导致的结构动态效应后,界面层剪切效应显著增大;随着车速增大及其在高速下的车辆桥面制动,界面层承受的剪切效应也随之提高,保持桥面平整、避免局部坑槽有利于降低桥面铺装界面层的剪切效应;车致导致的结构振动,使车辆作用下的界面层产生反复交变疲劳剪切应力,界面层损伤随着车辆作用持续累积;横向连接削弱或失效,均增大桥面铺装层界面的反复交变作用,加速车辆作用下的桥面铺装破坏。
    • 高慧; 罗发; 渠永平; 王春海
    • 摘要: 碳化硅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军用、民用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莫来石溶胶作为基体前驱体溶液、氧化铝作为界面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SiC_(f)/Al_(2)O_(3)/Mullite复合材料。研究了煅烧温度对粉体物相及形貌的影响,分析了Al_(2)O_(3)界面层的表面形貌以及SiC_(f)/Al_(2)O_(3)/Mullite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介电及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了连续、致密的Al_(2)O_(3)界面层,厚度约为46 nm。SiC_(f)/Al_(2)O_(3)/Mullite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位移分别可以达到234 MPa和0.36 mm。在材料厚度范围为3.3 mm~3.5 mm时,其反射率值在整个X波段都小于-5 dB。利用莫来石作为基体、氧化铝作为界面层制备的SiC_(f)/Al_(2)O_(3)/Mullite复合材料在吸波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王瀚艺; 卢嘉铮; 贺强
    • 摘要: 轻质耐高温的碳化硅纤维增韧的碳化硅基复合材料及其环境障涂层(SiC_(f)/SiC CMCs+EBCs)系统在航空发动机不断攀升的涡轮前温度面前展现出了极大潜力,经过20多年的研发,CMC/EBC部件已成功用于现役航空发动机高温端,新的研究也层出不穷。SiC_(f)/SiC CMCs+EBCs系统的关键制备工艺包括纤维制备、预制体编织、界面层制备、基体增密和涂层。纤维质量、预制体结构和界面层性能决定了CMC的力学性能,而基体和EBC左右了系统的抗氧化性和环境稳定性。在新型先驱体/新工艺/新涂层材料开发、编织结构优化、原材料利用率和工艺稳定性等方面,CMC/EBC制备技术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 王彦丹; 李宗利
    • 摘要: 温度场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密度、质量热容、导热系数是混凝土材料的主要热学参数,决定于混凝土组成及细观结构.基于混凝土二维三相细观几何模型,考虑各相材料热学参数温度依赖性,得到了混凝土宏观热学参数并与试验结果比较.在验证该数值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开展了升温过程中界面层厚度、界面层材料属性对混凝土热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及影响程度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混凝土密度、导热系数逐渐降低,混凝土质量热容逐渐升高;随着界面层厚度增加,混凝土密度、导热系数逐渐减小,混凝土质量热容略微增大;界面层厚度的变化对混凝土导热系数影响最大,密度次之,对质量热容影响不显著;随着界面层导热系数、密度、质量热容的增加,混凝土的热学参数随之增加,但增幅有差异.
    • 王建彬; 唐孝生; 周笔; 曾夏辉; 余华梁; 周赢武
    • 摘要: 采用溶液法制备了结构为ITO/ZnO/P3HT∶IEICO/Al和ITO/PEDOT∶PSS/P3HT∶IEICO/Al的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活性层中电子给体(P3HT)和电子受体(IEICO)的质量比为100∶1。以氧化锌(ZnO)为界面层的器件在正向与反向偏压下都能良好工作,而以PEDOT∶PSS为界面层的器件只能在反向偏压下工作。-15 V偏压下,与PEDOT∶PSS界面层器件相比,ZnO界面层器件的暗电流密度(2.2μA/cm^(2))降低4倍以上,1.5 mW/cm^(2)光照下的光电流密度(3.7 mA/cm^(2))提高3倍以上,外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EQE)平均值(3262%)、响应度平均值(13.3 A/W)和探测灵敏度平均值(1.6×10^(13)Jones)分别提高4倍、4倍和11倍以上。这些结果表明,以ZnO为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的界面层,可以降低器件的暗电流密度并提高器件的EQEs,从而显著提高器件的光电性能。
    • 刘家森; 陈秀华; 李绍元; 马文会; 李毅; 胡焕然; 马壮
    • 摘要: 太阳能电池利用光伏效应直接将光能转变成电能,能有效地解决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存在需要高温过程,工艺复杂,发电成本无法与火电和水电相抗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诸多新型太阳能电池以降低制造成本,其中采用石墨烯作为透明电极的石墨烯/硅肖特基结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新一代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然而,石墨烯功函数较低、方阻较高,载流子沿界面复合严重,并且平面硅反射率较高,导致石墨烯/硅肖特基结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远低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因此,近年来,主要研究重点在石墨烯掺杂改性、抑制界面处的载流子复合和降低器件的反射率等方面.目前,石墨烯/硅肖特基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已由1.65%提升到16.61%.目前,成功应用于提升器件性能的石墨烯掺杂剂主要有HNO3、金属纳米粒子和双(三氟甲磺酰基)酰胺(TFSA)等.其中,HNO3应用最为广泛,但其稳定性较差,采用金属纳米粒子等物理掺杂可以同时提升器件的PCE和稳定性.在石墨烯和硅之间引入Al2 O3、MoS2、量子点等界面层和表面钝化,可以有效地减少硅表面的悬空键,抑制载流子复合,从而提高器件的性能.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在石墨烯表面引入TiO2、PMMA、MgF2/ZnS等减反射膜,或在硅表面引入纳米线、多孔硅等微结构,来降低器件的反射率,提高其对光的利用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石墨烯/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器件的结构和原理,重点介绍了石墨烯掺杂、石墨烯层数选择、硅的纳米或微米结构、减反射膜和界面优化等手段,分析了目前石墨烯/硅肖特基结太阳能电池商业化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提出展望,以期为制备效率高和稳定性强的新型石墨烯/硅肖特基结太阳能电池提供一定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