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SiC纤维

SiC纤维

SiC纤维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30817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第十届先进材料技术研讨会、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等;SiC纤维的相关文献由60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延清、杨锐、王玉敏等。

SiC纤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0817 占比:99.91%

总计:231014篇

SiC纤维—发文趋势图

SiC纤维

-研究学者

  • 杨延清
  • 杨锐
  • 王玉敏
  • 王浩
  • 王军
  • 石南林
  • 简科
  • 陈彦
  • 罗贤
  • 宋永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皮慧龙; 王一光
    • 摘要: SiC纤维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抗氧化特性,是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在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及实际服役过程中,均需对SiC纤维进行高温热处理.为了获得SiC纤维在高温工艺过程及高温服役过程中的性能变化规律,通过对SiC纤维进行高温氩气和空气环境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对SiC纤维拉伸性能及微观形貌等的影响,并对支撑纤维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进行了分析.将国产二代SiC纤维分别置于1000°C的氩气环境和空气环境热处理30 h,并采用纤维电子强力仪测试了纤维的拉伸性能;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及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分析了SiC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化学成分的演变情况;探讨了SiC纤维高温氧化过程、纤维表面变化与力学性能衰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产二代SiC纤维在1000°C氩气环境热处理30 h后,其性能基本不变化,纤维内部SiC微晶结晶度提高有利于性能提升;而1000°C空气环境热处理30 h使得SiC纤维表面氧化出现SiO2层及孔洞,初始光滑的纤维表面变粗糙,导致SiC纤维拉伸强度显著降低约26%.
    • 韩波; 杨平华; 林立志
    • 摘要: 针对连续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TMCs)制件的制备工艺特点,分析了TMCs制件可能产生的缺陷及其超声检测难点,对TMCs整体叶环纤维/钛合金结合界面处的空洞类缺陷的超声底波监控结果进行模拟仿真,并对特定尺寸TMCs整体叶环进行了缺陷检测;结合超声检测试验和解剖分析结果,分析了TMCs整体叶环结合界面处出现的空洞类缺陷的特征,确定了底波监控在TMCs整体叶环纤维/钛合金结合界面超声检测缺陷信号识别中的作用,为TMCs制件内部质量的超声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 王瀚艺; 卢嘉铮; 贺强
    • 摘要: 轻质耐高温的碳化硅纤维增韧的碳化硅基复合材料及其环境障涂层(SiC_(f)/SiC CMCs+EBCs)系统在航空发动机不断攀升的涡轮前温度面前展现出了极大潜力,经过20多年的研发,CMC/EBC部件已成功用于现役航空发动机高温端,新的研究也层出不穷。SiC_(f)/SiC CMCs+EBCs系统的关键制备工艺包括纤维制备、预制体编织、界面层制备、基体增密和涂层。纤维质量、预制体结构和界面层性能决定了CMC的力学性能,而基体和EBC左右了系统的抗氧化性和环境稳定性。在新型先驱体/新工艺/新涂层材料开发、编织结构优化、原材料利用率和工艺稳定性等方面,CMC/EBC制备技术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 王袁杰; 裴学良; 李好义; 徐鑫; 何流; 黄政仁; 黄庆
    • 摘要: 在基于先驱体聚碳硅烷转化制备SiC陶瓷纤维过程中,交联过程是保持纤维形貌和提高陶瓷产率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以含丙烯酸酯基的聚碳硅烷(A-PCS)为原料,通过引入自由基热引发剂在热解升温过程中实现原料的交联成型.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引发剂含量对A-PCS交联程度、交联速率以及热降解速率的影响规律;采用热失重(TG)、元素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陶瓷产率、陶瓷产物组成以及无定形态随温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自由基热引发剂可提高A-PCS中的丙烯酸酯基的交联速率,减少交联阶段的热失重;将质量百分比为1%自由基热引发剂的A-PCS以5°C/min升至250°C时,丙烯酸酯基反应完全,1500°C的陶瓷产率为69.5%;通过静电纺丝加工工艺可获得直径介于2~5μm的A-PCS原丝,并通过后续升温热解转化为SiC纤维;所得SiC纤维形貌规整、无熔并现象,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从无定形态向结晶形态转变.
    • 余积; 朱晓明; 刘小玲; 孟令旺; 寿曦缘
    • 摘要: 目的制备出复合碳化硅(SiC)纤维的磷酸钙骨水泥。方法使用超声法、煅烧法制备骨水泥固相组分之一磷酸四钙(TTCP),固相液相组分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磷酸钙。同时制备出含有不同质量分数的SiC纤维复合型骨水泥。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TTCP的纯度,对固化后的骨水泥进行模拟体液浸泡实验,测定模拟体液pH值、样品的抗压强度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样品的表面形貌。结果XRD和FTIR测试发现通过超声法和煅烧法制备出的TTCP纯度较高,当加入7%SiC纤维时骨水泥的抗压强度可达到48.95MPa,其固化时间在14.2min内,pH的变化范围7.3~8.6,均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结论复合7%SiC纤维的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可进一步探究其临床使用价值。
    • 余积; 朱晓明; 刘小玲; 孟令旺; 寿曦缘
    • 摘要: 目的制备出复合碳化硅(SiC)纤维的磷酸钙骨水泥。方法使用超声法、煅烧法制备骨水泥固相组分之一磷酸四钙(TTCP),固相液相组分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磷酸钙。同时制备出含有不同质量分数的SiC纤维复合型骨水泥。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TTCP的纯度,对固化后的骨水泥进行模拟体液浸泡实验,测定模拟体液pH值、样品的抗压强度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样品的表面形貌。结果XRD和FTIR测试发现通过超声法和煅烧法制备出的TTCP纯度较高,当加入7%SiC纤维时骨水泥的抗压强度可达到48.95MPa,其固化时间在14.2min内,pH的变化范围7.3~8.6,均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结论复合7%SiC纤维的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可进一步探究其临床使用价值。
    • 梁利东; 何天颖; 白建光; 赵强; 王润星; 黄瑞; 黄传卿
    • 摘要: 煤泥矿物成分主要以粘土质矿物和石英砂为主,有机质主要以—COOH、—OH、—C=O和—OCH:等烯烃类、烷基侧链和杂原子官能团等形式存在,升温过程中有机质在400°C左右分解生成多孔碳.当温度升高至1200°C时,有机质裂解多孔碳相继与煤泥中石英砂、偏高岭石高温分解生成方石英和莫来石高温分解生成的方石英发生反应生产β-SiC,而添加石英砂煤泥样品则主要发生多孔碳与添加石英砂之间反应,伴随有微量SiC纤维相生成.煤泥中少量长石相和含钙矿物相也相继发生反应促进SiC晶相生成,微量重金属元素分别起到提高材料性能、促进反应烧结等作用.
    • 王西; 王克杰; 柏辉; 宋卓林; 王波; 张程煜
    • 摘要: 研究了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2D-SiCf/SiC复合材料的真空蠕变性能,蠕变温度为1200、1300和1400°C,应力水平范围为100~140 MPa.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别观察分析了2D-SiCf/SiC复合材料的蠕变断口形貌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2D-SiCf/SiC复合材料的主要蠕变损伤模式包括基体开裂、界面脱粘和纤维蠕变.桥接裂纹的纤维发生蠕变并促进了基体裂纹的张开、位移增大,进一步导致复合材料蠕变断裂,在复合材料蠕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2D-SiCf/SiC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与SiC纤维微观结构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在1200°C/100 MPa时,纤维晶粒没有长大,复合材料的蠕变断裂时间大于200 h;蠕变温度为1400°C时,纤维晶粒明显长大,2D-SiCf/SiC复合材料蠕变断裂时间缩短至8.6 h,稳态蠕变速率增大了三个数量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