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元素掺杂

元素掺杂

元素掺杂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612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52619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暨相图与材料设计国际研讨会、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等;元素掺杂的相关文献由1768位作者贡献,包括岳鹿、张文惠、关荣锋等。

元素掺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2619 占比:99.76%

总计:52748篇

元素掺杂—发文趋势图

元素掺杂

-研究学者

  • 岳鹿
  • 张文惠
  • 关荣锋
  • 刘恩辉
  • 周勇
  • 姚运金
  • 张艳
  • 洪伟峰
  • 石锋
  • 肖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师大伟
    • 摘要: 本研究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微量Ti元素掺杂的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研究了微量高熔点元素掺杂对材料物相构成、显微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元素在速凝合金中相对均匀的在晶界富稀土相分布,部分Ti元素甚至进入主相内部,而在烧结磁体中Ti元素以TiB;沉淀相形式存在于晶界富稀土相中,通过Ti元素掺杂可以有效调控富稀土相的物相组成及分布,TiB;沉淀相可以抑制主相晶粒在烧结过程中的异常长大,获得主相晶粒尺度均匀适中、富稀土相连续分布的烧结钕铁硼磁体,显微组织结构的优化带来磁体性能的显著提升。
    • 杨鑫; 陈娟; 常海涛
    • 摘要: 钴酸锂由于其高压实密度,高能量密度、优异的的循环寿命和安全可靠性,仍然是便携式电子用锂离子电池正极主要材料。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对锂离子电池续航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钴酸锂的充电截止电压不断提高,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然而,随着充电截止电压不断提高,钴酸锂正极的缺陷也不断暴露,例如颗粒表界面稳定性下降、不可逆相变以及在高电压的不均匀反应等问题,均会导致容量、库伦效率、循环寿命受到影响。因此,对钴酸锂在高压下的实效机理及其改进方法进行综述。
    • 吴彩云; 冯传启; 张朝峰; 梁葛萌; 郭再萍
    • 摘要: 层状镍钴锰酸锂(LiNi_(1-x-y)Co_(x)Mn_(y)O_(2),NCM)三元正极材料因高比容量、低成本以及对环境友好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但也存在阳离子混排、岩盐相生成与氧损失、表面残余锂、电极/电解液界面副反应和颗粒裂纹等问题,导致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较差。对以上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解决手段进行综述。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元素掺杂、表面包覆和单晶结构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总结解决策略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并对NCM正极材料的发展进行展望。
    • 张言; 王海; 刘朝孟; 张德柳; 王佳东; 李建中; 高宣雯; 骆文彬
    • 摘要: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四大核心材料之一,是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富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x)Co_(y)Mn_(1−x−y)O_(2)(NCM,x≥0.6)因其较高的比容量和卓越的倍率性能等优点被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富镍三元正极材料存在的循环稳定性差、热稳定性差以及安全性能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方面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富镍三元正极材料NCM的研究对于完善当前锂离子电池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材料制备方法的不断改进,富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富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依据富镍三元正极材料NCM的晶体结构以及阳离子混排、循环稳定性差、材料表面残碱和表面副反应等失效机理方面展开,重点阐述了通过元素掺杂、表面包覆、掺杂包覆一体化、单晶化、构建核壳结构和浓度梯度的方法对其电化学性能的改善,并对富镍三元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 张思雨; 李跃然; 邢涛; 刘海燕; 刘昭斌; 李忠涛; 吴明铂
    • 摘要: 固态电解质是全固态锂电池的关键组分,其室温离子电导率和可加工性是影响电解质性能的关键指标。聚阴离子型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锂离子迁移率,与其它类型陶瓷电解质相比,该电解质对水氧不敏感、成本低廉且原料无毒等特殊优点,明显降低了后期产业化的难度。本文首先总结了聚阴离子型固态电解质的分类和离子传输机制,然后介绍了提高材料本体锂离子传输性的原理和方法,最后介绍了通过表面修饰和复合改性提高电解质界面稳定性和可加工性方面的进展。结合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对电解质膜片的需求,探索了目前聚阴离子型固态电池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具有优异的水氧稳定性和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材料,聚阴离子电解质在下一代全固态电池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 韦炜; 许亚东; 金成昌
    • 摘要: 改善导电性可提升δ-MnO_(2)的电化学性能。引入过渡金属元素钴(Co)合成Co掺杂δ-MnO_(2)。SEM、XRD分析表明,Co的掺杂未改变δ-MnO_(2)的形貌,产物呈典型的δ-MnO_(2)特征,未见明显的与金属Co或钴氧化物相关的特征峰。以5 mV/s的速度在0~1 V进行CV扫描,在1 mol/L Na_(2)SO_(4)溶液中,1/10 Co掺杂δ-MnO_(2)的比电容为206.8 F/g,较纯δ-MnO_(2)提高近1倍;在碱性电解液(9 mol/L KOH和11 mol/L NaOH)中,Co的掺杂使δ-MnO_(2)的1 C恒流放电平台提升约20~30 mV。
    • 宦道明; 张璐; 彭冉冉; 夏长荣
    • 摘要: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其性能主要受制于阴极的氧还原反应速率。传统高性能阴极材料以钴基材料为主,其价格昂贵、热膨胀系数大、化学稳定性差等制约了钴基材料的应用。为此,需要大力发展无钴阴极材料,具有钙钛矿结构(ABO_(3))的SrFeO_(3-δ)基材料是一种良好的离子-电子混合导体氧化物,它有巨大的潜力替代钴基材料。通过综述SrFeO_(3-δ)基阴极材料的掺杂改性,总结了A位、B位以及A/B位共掺杂的元素和掺杂量对SrFeO_(3-δ)的晶体结构、氧的非化学计量、热膨胀系数、电导率、氧传输和电化学性能等的影响。这些掺杂方式为发展和改性新型无钴阴极材料提供了一些新颖的策略。
    • 李伟; 马婧; 杨严仲; 高旭; 席蓓; 鲜亮
    • 摘要: 改性碳基材料是改善铂金属催化剂利用率和耐久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综述改性碳基材料在铂金属催化剂燃料电池中的作用,重点阐述碳基材料结构改性、元素掺杂等方法的综合利用对铂基催化剂活性和耐久性研究进展,同时对改性碳基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 李立平
    • 摘要: 基于磷酸铁锂正极废料回收过程金属杂质的赋存形式,系统介绍了铝、钛、铜元素掺杂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铝、铜可以离子掺杂和粒子掺杂进入磷酸铁锂材料,钛则以离子掺杂存在于材料中。适宜的金属掺杂量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超过量则降低材料的循环容量,对容量保持率则无影响。进一步探明其他杂质元素与磷酸铁锂性能间的映射关系,为杂质限度提供理论支撑,这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 唐雅薇; 徐兰兰; 刘孝娟
    • 摘要: 开发高效的阳极材料对实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大规模商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组分工程设计思想,以Pr_(0.5)Ba_(0.5)MnO_(3−δ)为基质,通过B位过渡金属元素掺杂,在还原条件下合成了PrBaMn_(1.6)X_(0.4)O_(5+δ)(PBMX,X=Co,Ni,Fe)系列层状钙钛矿阳极材料,系统探究了不同过渡金属元素掺杂对PrBaMn2O_(5+δ)(PBMO)的微观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A位缺陷对PBMX阳极材料的性能提升作用。结果表明,Co、Ni的掺杂效果明显优于Fe的掺杂,PrBaMn_(1.6)Co_(0.4)O_(5+δ)(PBMC)和PrBaMn_(1.6)Ni_(0.4)O_(5+δ)(PBMN)在还原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氧空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更优。其中,PBMC作为阳极材料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在H_(2)的还原条件下,800°C时,其对称电池的界面极化电阻为0.170Ω·cm^(2),并且在以H_(2)作为燃料气的条件下全电池输出874 mW/cm^(2)的最大功率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掺杂过渡金属对电化学活性的提升源于其对H_(2)还原条件下表面粗糙度的增强及氧空位浓度的增加。此外,进一步引入A位缺陷后,可以得到催化活性更高的Pr_(0.6)BaMn_(1.6)X_(0.4)O_(5+δ)P_(0.6)(BMX,X=Co,Ni,Fe)阳极材料,其中,800°C的测试温度下,P0.6BMC的界面极化电阻仅为0.090Ω·cm^(2),全电池输出的最大功率密度为952 mW/cm^(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