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环境脆弱性

生态环境脆弱性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19175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山地学报、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等;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相关文献由24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娟、姚昆、徐明德等。

生态环境脆弱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9175 占比:99.98%

总计:619268篇

生态环境脆弱性—发文趋势图

生态环境脆弱性

-研究学者

  • 何娟
  • 姚昆
  • 徐明德
  • 苏维词
  • 赵庚星
  • 邵怀勇
  • 钟祥浩
  • 何磊
  • 李玉霞
  • 楚文海

生态环境脆弱性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慧玲; 王永红; 马卫
    • 摘要: [目的]揭示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点及其原因,为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生态压力度—生态敏感度—生态恢复力(pressure-sensitivity-restoration,PSR)模型、量化分级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分析珠江三角洲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工具分析变量因素对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1)2000—2020年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2065~4.5948,呈现微度脆弱等级;(2)空间分布上,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的脆弱等级较高,东西部脆弱等级较低。此外,随着高程的增加,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减轻,中度和重度脆弱区面积比例减小;(3)林地表现为潜在和微度脆弱等级,草地表现为中度脆弱,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以轻度脆弱等级为主,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重度和中度脆弱区;(4)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人口密度、植被覆盖指数及生物丰富度指数。[结论]受人口增长压力的影响,研究时段内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等级提升。
    • 陈可心; 王有兵; 杨建军; 廖聪宇
    • 摘要: 基于GIS技术,对云南清华洞国家森林公园2010—2019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统计,选取分维数、景观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破碎度、分离度、脆弱度指数、生态环境脆弱度等8个景观评价指标,探讨在景观格局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森林公园的景观格局以林地为基底,建设用地、农地、水域零星分布;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驱动力主要为人类活动;森林公园的景观类型整体多样性水平较低,总体上有随时间变化而均匀化增大的趋势;各景观类型中,建设用地、裸地、农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天然乔木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最低;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趋势与资源的保护力度呈负相关关系,水目山片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虽然高于清水河片区,但随时间的变化脆弱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整体上看,高级区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频繁区域.
    • 王莹; 谢忠元; 李峰; 邵怀勇
    • 摘要: 为对青藏高原东南缘覆被交错带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基于气象、地形和土地资源数据选取9个评价指标,采取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优化组合的方式对青藏高原东南缘覆被交错带2010年、2015年及2018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展开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各脆弱等级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轻度脆弱、微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主要受到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气温等评价指标的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分布为冰川>冰川林地交错带>林草交错带>耕地>草地>林地;与2010年相比,2018年生态环境呈良性的变化趋势.这表明近年来研究区内开展的高寒草地修复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已有成效,但仍需继续推进并完善环境治理手段.
    • 姚昆; 周兵; 何磊; 李玉霞; 陈建斌; 相恒星
    • 摘要: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状况,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将RS,GIS技术与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对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呈现西部相对较高,东部较低的变化状况;(2)各脆弱区栅格比例呈现不同的差异,微度和重度占据最大和最小两端,轻度、潜在和微度的比例则呈现依次降低的趋势;(3)该地区中度及以上脆弱区的栅格比例仅约20%,轻度及以下区域占据绝大部分,客观上反映其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4)15年内,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91 6,2.571 0,2.571 9和2.537 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5)系列环保措施实施促进了整体好转,而大量水电基地的建设也对小部分区域变化产生干扰;(6)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保护与恢复重建措施,将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好转.
    • 姚昆; 张存杰; 何磊; 李玉霞; 李小菊
    • 摘要: 为及时掌握川西北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选择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9项指标,完成了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高原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2)微度和重度栅格比例分居最大和最小,潜在、轻度和中度比例依次递减,且轻度及以下栅格比例达到75%以上,该地区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整体趋势变化分析表明,15年内该地区脆弱程度明显加重的区域仅有6.92%,而明显好转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占据93.08%,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处于明显好转的变化状态。(4)驱动力分析表明,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主要驱使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因素,而大量水电基地的建设也对较小部分地区的脆弱程度产生一定威胁。
    • 郭梦迪; 韩继冲; 施玥; 邵怀勇; 杨青林
    • 摘要: 针对目前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存在的评价指标选取片面性、脆弱性动态变化研究薄弱的问题, 基于DPRISM概念框架选取2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定量研究岷江上游2000年-2014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特点, 建立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 (DPSIRM) 概念框架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 利用多源数据, 包括气象数据, 遥感数据, 基本地理数据, 社会经济数据, 计算出EVI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dex) 值, 并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及其变化率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2000年-2014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呈西部向东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点;②三个时间段内脆弱性均以微度、轻度、中度为主, 面积比例分别为:84.15%、84.42%、87.13%;③三个时间段内,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变化率R均小于0, 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值在逐年减小;④14年间,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呈逐步改善趋势, 但该趋势不明显, 还需长期坚持生态治理政策.%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one-sided indicators selection and weight determination existed in the evalu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at present, we selected 22 indicators to buil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quantitatively to research the condi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of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from 2000 to 2014. List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as an example,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was built based on 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response-management (DPSIRM) conceptual framework combining its eco-environment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we calculated the EVI values by the use of multi-source date including meteorological data, remote sensing data, basic geographic data, social and economic data. Finally,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rules of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applying comprehensive index of eco-environmental 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and its change r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2000 to 201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udy area's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showed a trend of decreasing from west to east. (2) Micro degrees, mild, moderate vulnerability became the most in three time periods, area ratio took 84.15%, 84.42%, 87.13% each. (3) The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comprehensive index change rate R were all under zero of studied area in three time periods, indicating that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of study area decreased year by year. (4) The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of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showed a slightly trend of improvement in 14 years, which also needs our insisting ecological management policy.
    • 姚昆; 周兵; 李小菊; 何磊; 李玉霞
    • 摘要: 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及时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真实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选择9个指标,同时将GIS技术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大渡河中上游地区2000—2015年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由南向北脆弱度逐渐降低。(2)将脆弱性指数分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表现为微度>轻度>潜在>中度>重度,轻度及以下脆弱区面积比例达到全区的80%以上,其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研究时期内该地区各时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52 1,2.541 0,2.517 0,2.494 9,其整体呈现明显好转的发展趋势。(4)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国家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工程的实施,同时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也对其脆弱性的加剧产生一定影响。(5)研究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结合区域实际将其分为3个治理区并分别提出相应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