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岷江上游

岷江上游

岷江上游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2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175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四川文物、文史杂志、山地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五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亚太地区民族植物学论坛、第二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等;岷江上游的相关文献由89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青、何兴元、胡远满等。

岷江上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2 占比:30.1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76%

专利文献>

论文:1175 占比:69.12%

总计:1700篇

岷江上游—发文趋势图

岷江上游

-研究学者

  • 王青
  • 何兴元
  • 胡远满
  • 包维楷
  • 徐云
  • 叶延琼
  • 常禹
  • 苏春江
  • 陈国阶
  • 满正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俊学; 陈剑; 崔之久; 刘蓓蓓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滑坡堵江灾害及堰塞湖溃决事件频发,重建其灾害演化过程对于地区性防灾减灾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川西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高精度DEM和ArcGIS软件重建了叠溪古堰塞湖的原始规模,其原始最大湖水面积为1.1×10^(7)m^(2),相应的湖容量为2.9×10^(9)m^(2);然后采用经验公式法和HEC-RAS一维水力学模型重建叠溪古堰塞湖溃决洪水的水力学特征。计算结果表明,HEC-RAS模拟的最大溃决洪水洪峰流量为73060 m^(3)/s,与经验公式法计算结果(74500~76800 m^(3)/s,平均值76000 m^(3)/s)非常接近,误差小于5%。对应的最大洪水深度和流速分别为70.1 m和16.78 m/s,模拟河段的洪水淹没范围约为6.08 km^(2)。综合误差分析推测的溃决洪峰流量误差范围为69000~81000 m^(3)/s。叠溪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在世界范围内是十分罕见的,其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下游数公里范围的河谷内形成大量带状或台阶状的溃坝堆积体和巨砾石堆积“阶地”,且这种影响仍延续至今,这与前人关于高能洪水水文特征和沉积特征的研究认识高度一致,证明本研究成果是非常可靠的。此外,本研究还表明,HEC-RAS一维水力模型可用于高山峡谷地区古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重建研究,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岷江上游古环境重建和地貌演化提供参考。
    • 宦吉林; 王铁霖; 吴柏清
    • 摘要: 地形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空间格局有着直接作用,是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岷江上游为例,应用GIS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综合指数分级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林地,近年来林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增加。(2)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地形梯度效应;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势区集中于低地形区,林地和未利用地优势区集中于中地形区,草地优势区集中于高地形区,水域优势区则低、高地形区均有。(3)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地形位指数增加而下降,2020年低地形位梯度区土地利用程度显著高于2000年。
    • 杨彪; 黄世涛
    • 摘要: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蜀文明源自岷江上游。汶川,正是江源文明和古蜀文明发源地核心区。或许是得益于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缘因素——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汶川不同程度地沉淀了历史上的古蜀、中印、唐蕃、汉藏文化,经历数千年发展演变,特别是经历了“5·12”大地震,最终形成了“一部活态的社会发展史”。我们看到,在这个绝无仅有的“立体文化基因图谱”上。
    • 项清; 黄弘; 于欢; 阚瑷珂; 何杰
    • 摘要: 系统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地貌环境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关联性,对理解青藏高原东缘人居生态单元的特征及安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计盒法计算了岷江上游流域在不同等级流域尺度的分形维数,并结合核密度分析、空间聚类,探讨了分维数与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关系,基于地理探测器揭示了流域地貌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特征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尺度上,岷江上游流域分形地貌的幼年发育阶段促使了农村居民点整体的分布形态与分形地貌呈现正相关的叶状分支特征。支流和小流域尺度上,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民族特征与流域地貌发育均具有一致性。(2)沟壑密度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海拔。同时沟壑密度∩海拔产生了显著的双因子增强效应。沟壑密度、海拔和坡长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间差异。(3)岷江上游流域地貌发育所形成的生产资源、自然灾害和景观特征,通过与农村居民点生产、生活以及居民的心理需求相耦合,从而影响农村居民点选址、迁移、消亡和扩张,形成了流域自然环境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内在机制。
    • 赵刚刚; 张东坡; 袁大刚; 张俊思
    • 摘要: 为了解岷江上游杂谷脑河谷的土壤发生特征及类型归属,以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杂谷脑河谷的8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成土因素调查与土壤形态特征观测及室内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简称系统分类)与《中国土壤(1998)》(简称发生分类)鉴定其类型。研究表明,8个剖面均为温性土壤温度状况、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土壤色调为7.5YR和10YR,部分剖面表层明度和彩度均低于3.5,达到暗沃表层的颜色要求;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含量最高、砂粒次之、黏粒最低,质地为壤土或粉质壤土;土壤结构主要为亚角块状,部分剖面表层为团粒结构;部分剖面中具有腐殖质、黏粒胶膜及假菌丝体等新生体,形成黏化层和钙积层;均具石灰性,主要为碱性到强碱性反应;有机碳含量范围1.64~61.45 g/kg,部分剖面含量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具有均腐质特性;游离铁含量为10.78~19.57 g/kg,个别剖面B层均在14 g/kg以上,具有铁质特性;有效磷含量为1.2~43.1 mg/kg,个别符合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的有效磷含量要求。供试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属于人为土、均腐土、淋溶土和雏形土4个土纲的4个亚纲、7个土类和8个亚类,在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中属于半淋溶土纲下褐土土类的燥褐土亚类(对应于系统分类的石灰肥熟旱耕人为土、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和普通暗沃干润雏形土3个亚类)及石灰性褐土亚类(对应于系统分类的普通暗厚干润均腐土、普通简育干润淋溶土、钙积暗厚干润均腐土、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和普通铁质干润淋溶土5个亚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具有更强的土壤类型区分能力。
    • 刘建霞; 徐舟; 刘千里; 张利; 朱欣伟; 何建社; 杨华; 康英; 任君芳
    • 摘要: 岷江上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丰富,百合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是百合利用的基础工作。文章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进行了野生百合资源调查,重点关注野生百合自然分布、生境及生长状况。调查发现,岷江上游地区野生百合广域分布种为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适生环境可概括为中高海拔(1200~2000m),中偏碱性沙壤土,伴生植物多为禾本科茅草及灌木。调查确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野生百合属植物分布较广,自然长势优良,但过度放牧、开荒及旅游开发等行为会导致野生百合种类减少。因此,基于野生百合属植物资源调查,开展百合植物资源分布格局与生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野生百合属植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邱姝月
    • 摘要: 基于MOD16A2蒸散发产品,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岷江上游2018年年内实际蒸散发的时空特征及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2018年,岷江上游ET均值为351.80 mm,年内分布不均匀;(2)岷江上游各月ET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8月平均ET(52.96 mm)最大;(3)ET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明显,各类地物年均ET强度排序依次为不透水面(480.38 mm)>耕地(390.49 mm)>林地(357.67 mm)>草地(346.60 mm)>水域(168.48 mm)>裸地(123.35 mm).对该区实际蒸散发进行时空特征分析,为推进岷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 邱姝月
    • 摘要: 基于MOD16A2蒸散发产品,利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岷江上游2018年年内实际蒸散发的时空特征及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2018年,岷江上游ET均值为351.80 mm,年内分布不均匀;(2)岷江上游各月ET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8月平均ET(52.96 mm)最大;(3)ET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明显,各类地物年均ET强度排序依次为不透水面(480.38 mm)>耕地(390.49 mm)>林地(357.67 mm)>草地(346.60 mm)>水域(168.48 mm)>裸地(123.35 mm)。对该区实际蒸散发进行时空特征分析,为推进岷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 金继军; 郭长宝; 沈亚麒; 杨志华; 任三绍; 李雪
    • 摘要: 位于四川茂县南新镇的周场坪滑坡是一大型古滑坡,曾于1982年发生大规模快速复活,目前滑体半堰塞岷江.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周场坪滑坡在平面上呈不规则长舌形,长约850 m,滑体前后缘高差约350 m;在剖面上发育3级滑动,钻探揭露滑带埋深以50 ~70 m为主,推测潜在失稳滑坡体积为1 500 × 104 ~2 000 × 104 m3.周场坪滑坡在平面上分为4个变形区,在滑体中后部和前缘坡脚发育大量拉裂缝与下错陡坎,拉裂缝宽度以0.2 ~3.0 m为主,陡坎下错高度2~10m.在野外调查和钻探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滑坡开展了地表位移(GNSS)、深部蠕滑变形(钻孔测斜仪)和雨量等监测.监测分析表明,目前周场坪滑坡后缘变形速率达0.80 m/a,中部和前缘分别为0.69 m/a和0.51 m/a,呈推移式滑动变形,整体向NW310°方向滑动;地表位移速率在监测期内基本在1 ~3 mm/d之间波动,波动主要受降雨量影响,且略滞后于降雨量;滑移加速度基本在0~6 mm/d2范围波动.ZK2钻孔测斜仪监测数据表明,滑坡在80 m深度内主要沿2层滑带蠕滑,其中浅层滑带埋深在22 m左右,深层滑带埋深在46 m左右,滑移速率在0~5 mm/d范围波动.综合研究认为,周场坪滑坡目前处于缓慢变形的深层蠕滑中,其变形速率受降雨和河流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在极端内、外动力条件下,可能会加速滑动,并再次整体复活,造成堵塞岷江等危害.
    • 杨阳; 丁建林; 石福孙; 白景文; 向双; 杨燕
    • 摘要: [目的]为研究岷江上游人工植被恢复下土壤养分及土壤质量状况.[方法]本研究以人工植被恢复措施5年后的高石砾弃渣边坡、原生植被自然边坡、高石砾弃渣场边坡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容重、pH、饱和水含量、毛细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等理化指标,分析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①人工植被恢复弃渣场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弃渣场边坡,土壤理化指标(土壤饱和水含量、毛细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原生植被自然边坡和弃渣场边坡,说明人工植被恢复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②人工植被恢复弃渣场土壤N∶P和C∶P显著高于弃渣场,土壤化学计量比处理平衡状态,不受C和P的限制.③土壤综合指数为植被恢复的弃渣坡面>原生植被坡面>弃渣场.[结论]表明人工植被恢复能改善土壤质量,在高石砾弃渣边坡治理土壤环境的改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