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9篇、会议论文140篇、专利文献96512篇;相关期刊431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中国土地科学、山东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84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2012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农村居民点的相关文献由258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凤荣、姜广辉、雷国平等。

农村居民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9 占比:1.25%

会议论文>

论文:140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96512 占比:98.61%

总计:97871篇

农村居民点—发文趋势图

农村居民点

-研究学者

  • 张凤荣
  • 姜广辉
  • 雷国平
  • 曲衍波
  • 赵小敏
  • 张佰林
  • 王成
  • 陈英
  • 刁承泰
  • 杨庆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娟; 冉佳莉; 杨芳; 杨丹; 韦恩宇
    • 摘要: 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及耦合关系的变化,是农村人地关系变化的重要特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文章以印江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四个时期的农村人口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近三十年来印江县农村人口变化与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并采用弹性系数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6年农村户籍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而常住人口呈先慢速减少再快速减少后缓慢增加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村人口人均用地面积变化呈现“双增”趋势;(2)1990—2016年印江县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与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的耦合类型主要以A类为主,表现为失调型,说明居民点土地利用呈不协调、粗放状态。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为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 郑淋峰; 任春坪; 罗彬; 黄田; 郑勇军
    • 摘要: 为科学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解决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粗放、分散等问题。在充分调研沿滩区农村生活污水现状,收集国土、人口、DEM、水系、水源保护区等多项数据,建立了农村居民聚集区识别、环境敏感村划定方法,识别出沿滩区48个环境敏感区村庄、74个农村聚居区,构建出更为科学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体系,为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的时空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 杨丹丽; 孙建伟; 刘艳; 罗静; 赵宇鸾; 张继
    • 摘要: 为探究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空间分异特征,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及其两两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结果表明:(1)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呈“大散居、小聚居”特征,其生活空间圈层结构突出,生产空间南北差异显著,生态空间则较为零散;(2)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呈现4种耦合度类型,5种耦合协调度类型,耦合协调状态服从“核心—边缘”模式;(3)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功能两两之间耦合协调状态呈现较强中心城区指向,其中生产—生态空间耦合协调状态较好,生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较差。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水平有待提升,需科学规划乡村“三生”空间,促进喀斯特山区乡村健康发展。
    • 夏敏; 刘敬杰; 谭素英
    • 摘要: 以宜兴市官林镇前城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加权Voronoi图等,基于农户居民点空间重构和功能整合意愿,评价了居民点影响力并进行了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居民点空间重构意愿受人均耕地面积、交通通达度等因素影响,功能整合意愿受房屋舒适度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程度等因素影响;(2)居民点空间和综合影响力各等级自然村数量呈倒U型分布,功能影响力各等级自然村数量差异较小,西荡村空间和综合影响力分值较高,华家村功能和综合影响力分值较低;(3)不同等级居民点可采取适度发展、保留整合、迁移合并的布局优化模式,据此划定江庄圩、培庄、回图、西荡、东街里5大集聚区。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村级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也对其开展全域整治、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指导。
    • 唐秀美; 刘玉; 任艳敏; 杨亚楠
    • 摘要: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土地利用类型,并对其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是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和实施差异化整治措施的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基于细化分类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数据和密云水库保护区范围,综合运用Weaver-Thomas组合系数法、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密云区农村居民点以生活空间为主,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为辅,居住、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商旅服务是主要的用地类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生活空间的分布最均衡,其次是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用地类型最不均衡,水源保护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空间面积比例高于区外。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较为混合,景观破碎;比较而言,水源保护区内的景观相对聚集和规则,说明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村庄用地的有序整治与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 李菊英
    • 摘要: 为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分析了基于耕地保护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合理规划,确保农田节约使用,保持耕地动态平衡,改善农田土壤环境。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农田使用,确定建设规模,加强对农田使用面积的控制,促进耕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 莫红川; 王如渊; 曾琨; 唐弘扬
    • 摘要: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的再建设不断推进,进而导致其地域空间分布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以地处典型低山丘陵区的南部县为例,以DEM数据和2009年、2019年南部县遥感图像为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南部县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近10年来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分布趋于破碎化。(2)局部而言,2009至2019年农村居民点由分散趋于集聚,集聚中心趋于重要交通干线、区域经济重镇、区域旅游目的地一线。(3)影响因素上,地势、耕地、水域是基础性环境因素;乡村振兴、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政策是政策引导性因素;政府财政投入是资本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是拉动因素。
    • 李丽清
    • 摘要: 基于桂林市10年来农村居民点图斑数据,综合应用统计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核密度计算法,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及空间演变特点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的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桂林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②2009—2018年,桂林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差异变化较小,除中心城区、临桂新区及灌阳增减挂钩项目分布区,其余区域均无明显变化;③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主要受到第一产业增加值、城镇化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GDP等因子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变化受工矿企业分布、县城位置及道路走向影响显著,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 张青; 李婷
    • 摘要: 为了摸清农业空间农村居民点利用状况,推动农业空间农村居民点优化与合理布局,以龙陵县为例,采用趋势分析法、泰森多边形、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龙陵县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结果表明,龙陵县的农村居民点利用较为粗放,呈大聚居、小散居且沿道路分布的特征,存在新增农村居民点占耕建房现象突出的问题。
    • 和晋竹; 毕如田
    • 摘要: 探索晋中市东部山丘区与西部盆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取研究区2018年变更调查库农村居民点数据,集成格网统计,借助GIS空间分析探索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其规模和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通过分区域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地貌特征农村居民点的规模特征、景观形态特征、密度特征以及分布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西部盆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越大形态越简单,越小越复杂,聚集性与连通性较好,全局围绕中心城区呈中间聚集、边缘稀疏的分布模式;东部山丘区则相反,农村居民点规模越小,形态越简单,空间分布相对零散,表现为小规模集聚,全局呈北密南疏的分布模式。影响因素方面,西部盆地区与东部山丘区农村居民点受各因子影响的范围与程度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征,差异性则表现在自然条件与区位特征对西部盆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东部山丘区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则是引起两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水平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差异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