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7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1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320094篇;相关期刊387种,包括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2015年海峡测绘技术交流会暨第十七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世界大会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文献由31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克勤、曹建华、傅伯杰等。

土地利用类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1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0094 占比:99.70%

总计:321048篇

土地利用类型—发文趋势图

土地利用类型

-研究学者

  • 王克勤
  • 曹建华
  • 傅伯杰
  • 王军
  • 师荣光
  • 张远
  • 苏备
  • 郭玲梅
  • 陈利顶
  • 于亚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申曦; 叶扬; 郭三杰; 巴特; 周芹芳
    • 摘要: 为揭示被审计地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特征,确定重点审计地类,提高土地资源审计效率,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提供新思路.本文基于昆明市2015年和201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GIS技术、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分形理论对2015-2018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形态复杂度和结构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深入揭示该区域土地利用分形动态特征,从而掌握土地资源变化情况,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结果表明,(1)基于分形理论构建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能够表达土地利用类型的总体特征与空间形态结构变化,能够揭示被审计地区各地类土地资源资产的变动趋势,从而确定土地资源重点审计地类;(2)昆明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维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水域分形维数最大,土地利用类型形态最为复杂,但结构也最为稳定;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园地及未利用地分形维数都呈上升态势,土地利用类型形态趋向复杂,结构趋向不稳定;林地分形维数减小,土地利用类型形态趋向规则,结构趋向稳定.结构不稳定的地类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点关注内容.基于土地利用分形动态特征确定重点审计地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审计效率,可以作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新思路.
    • 苏尚军; 靳东升; 张婷
    • 摘要: 通过模拟估算不同时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有效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碳汇的变化状况。研究利用2000—2019年时序的遥感数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对山西省全域不同年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PP进行了估算和比对,分析了山西省全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山西省全域植被NPP整体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3.99 g/(m^(2)·a),多年平均值为273.67 g/(m^(2)·a);植被NPP增加的区域占山西省全域面积的87.66%,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脉以西、吕梁山脉和晋北一带;植被NPP降低的区域占山西省全域面积的12.34%,主要分布于太原盆地和长治盆地局部地区以及南部王屋山与中条山交界处。2000—2019年山西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年均植被NPP差异较大,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林地(315.14 g/(m^(2)·a))>草地(281.94 g/(m^(2)·a))>耕地(264.52 g/(m^(2)·a))>水域用地(110.59 g/(m^(2)·a))>其他用地(101.88 g/(m^(2)·a))>建设用地(75.39 g/(m^(2)·a))。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PP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草地NPP增长率最高,为5.11 g/(m^(2)·a);建设用地NPP增长率最低,为0.57 g/(m^(2)·a)。按照不同地类植被NPP增长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耕地(40.24%)>草地(36.20%)>林地(22.32%)>建设用地(0.83%)>水域用地(0.35%)>其他用地(0.06%)。降水与气温是影响研究区内植被NPP变化的重要因素。
    • 黄志伟; 李文静; 李伟杰; 毛宇鹏; 房怀阳; 杜宏伟; 曾凡棠; 林澍
    • 摘要: 为从流域尺度上探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土地利用对流域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及重金属来源等,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区,采集全流域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0~30 cm)测定Zn、Cr、Pb、Cu和As含量,运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学、污染指数和风险指数法,分析全流域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特征,评价其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研究;同时探讨了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与“七五”背景值相比,东江流域表层土壤重金属呈现不同程度累积上升趋势。不同用地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属于中等变异性,总体上中上游各类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龙门及和平-龙川-寻乌一带尤为突出。东江流域各重金属均值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GB 15618—2018),单因子指数评价显示污染水平均为安全,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显示污染水平为安全且接近轻污染,流域平均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55.6,属于低风险。东江流域土壤重金属主要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两个来源,Pb、Zn及As可能同时受到工业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采矿、交通运输等人为源及自然源影响,而Cr、Cu可能主要受以土壤母质、大气沉降为主的自然源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呈不同程度累积上升趋势,但总体污染风险为低风险;不同用地类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中上游较高;土壤重金属主要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两个来源,部分重金属存在相似的来源途径。
    • 陈林; 宋乃平; 杨新国; 李学斌
    • 摘要: 降水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来源,也是不同时空尺度上各种生物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为了解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以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天然草地、灌木地和沙地)为研究对象,研究荒漠草原降水事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降水量以80 cm)土壤含水量则相对稳定。与草地和灌木地相比,沙地湿润锋响应最快,入渗深度最大。在102.6 mm的降水量条件下,天然草地累计入渗量最大(7.36 mm),其次为沙地(3.47 mm),灌木林地入渗量最低(2.64 mm)。因此,从最大蓄存和有效利用降水资源的角度来看,荒漠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构建草地是该区域可以选择的土地利用方式。
    • 吴洁; 张咪咪; 周佳佳; 郝小玲; 王永吉; 张粉果
    • 摘要: 探讨了晋南典型丘陵沟壑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地、退耕荒草地、农田玉米地)不同土层深度的碳氮含量变化,为该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晋南典型丘陵沟壑区退耕年限、坡度、坡向等相近的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热--重铬酸钾容量法和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其不同土层深度的碳氮含量,结果发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逐渐降低;在0 cm~45 cm的土层深度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是侧柏林地,总氮含量最高的为刺槐林地;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在45 cm~90 cm和90 cm~150 cm土层间无显著差异.林草地的有机碳、总氮含量最高,农田最低.由此可见,土地利用方式从农田到林草地的转变提高了有机碳和总氮的储量.
    • 袁新龙; 沙尼娅·哈力霍加; 加尔肯居马肯·爱特
    • 摘要: 调查伊犁河谷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为伊犁州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参考。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及景观斑块分析法,分析伊犁河谷河流典型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栖息地变化。记录到伊犁河谷湿地鸟类物种99种,隶属于17目40科。雀形目占调查鸟类种属的33%,其次是鸻形目、雁形目,3者占比为60%,是湿地的优势群类。隶属古北界的鸟类占总种属的71%,广布种占25%,东洋界占3%。夏候鸟最多,占50%,其次是留鸟,占35%,冬候鸟和繁殖鸟各占6%,旅鸟占3%。伊犁河谷湿地现有鸟类多样性与历史资料对比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40多年来,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伊犁河谷湿地面积锐减,景观斑块破碎化严重及人类活动增强。2018年人为土地利用斑块数量由2000年的258块增加到了460块。面积大于10000 hm^(2)的景观斑块数目从2000年的7块减少为2018年的4块,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伊犁河谷湿地及其鸟类现状不容乐观,亟待全面调查并采取适宜的应对之策。
    • 资如毅; 赵龙山; 钱晓鹤; 陈娟
    •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以马尾松人工林地(PMP)、桂花人工林地(OFP)、天然乔灌混交林地(ASL)、天然草地(NGL)、撂荒地(AL)、农地(CL)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水槽冲刷试验法,根据研究区地形及气候特点,设置3个坡度(5°,15°,25°),3个冲刷流量(3.2,4.8,6.4 L/min),冲刷时间均为15 min,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机械组成等),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抗冲性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地类初始径流含沙量较高,但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径流含沙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趋势,且随着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的时间有所提前;(2)土壤抗冲系数随坡度和冲刷流量的增大而减小,且坡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比冲刷流量更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各地类土壤抗冲系数依次为NGL>PMP>ASL>AL>OFP>CL,土壤抗冲系数分别为13.44~87.84,8.14~93.15,2.93~45.36,1.21~10.01,1.25~5.48,0.17~1.27(L·min)/g;(3)土壤抗冲性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78)。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研究和水土保持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买尔旦·艾斯卡尔; 吾玛尔·阿布力孜; 牙克甫·艾散江; 阿丽亚·司地克
    • 摘要: 【目的】研究火焰山南麓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对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改良的Tullgren法对吐鲁番火焰山南麓农业生态系统10种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采集土壤螨类21195头标本,隶属于4亚目68科100属,其中长单翼甲螨属Protoribates为优势类群,Berniniella Balogh,1983和Monogalumnella Mahunka,1986为中国新纪录属。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土壤螨类个体数、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葡萄园多样性最高,而荒漠最低;群落多样性存在季节差异,秋季最高,而夏季最低少。捕食性螨类以K选择型为主,甲螨主要为O型和P型。【结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地表凋落物和人为干扰是影响该区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 亢晨波; 郭汉清; 张垚; 刘洋
    • 摘要: 为探究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为今后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阳泉矿区五矿煤矸石山复垦区4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持蓄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存在差异,土壤容重大小总体表现为草地>紫穗槐林地>耕地>杨树林地,且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杨树林地土壤容重最小(1.37 g/cm^(3)),对复垦区土壤结构的改良较为明显;土壤总孔隙度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均表现出表层大于深层的规律,且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均表现为草地最小,分别为270.85、238.58 g/kg;耕地最大,分别为347.41、293.42 g/k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基本水文物理特征和有机质含量与其土壤的蓄水性能密切相关。总体来看,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杨树林最强,耕地和紫穗槐林次之,草地最差。
    • 何晶; 仲启铖; 张桂莲; 王开运; 吴悦琦; 贺贵书; 李德志; 彭娜娜
    • 摘要: 在崇明东滩围垦区,采用Licor-8100A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及分层去根法,连续测定5种土地利用类型(芦苇湿地、白茅湿地、幼龄林、中龄林和农田)的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以及0~10 cm表层土壤温度、体积含水率和电导率等环境因子,系统地比较了崇明东滩围垦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幼龄林、中龄林和农田样地的土壤呼吸显著低于芦苇湿地和白茅湿地样地;②幼林龄、中林龄和农田样地的异养呼吸占比显著高于芦苇湿地和白茅湿地样地;③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但与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的相关性较弱.与残存湿地相比,不同的农林利用方式显著降低了围垦区土壤呼吸,但大幅增加了异养呼吸,这可能说明土壤有机碳库在围垦20年后仍处于净损失状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该区域土壤的碳固持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