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潜热

潜热

潜热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9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664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气象科学、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2007年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学术交流会、2006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等;潜热的相关文献由2201位作者贡献,包括付林、江亿、李顺群等。

潜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5 占比:31.7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1.21%

专利文献>

论文:664 占比:67.00%

总计:991篇

潜热—发文趋势图

潜热

-研究学者

  • 付林
  • 江亿
  • 李顺群
  • 陈之祥
  • 章学来
  • 吴荣华
  • 王震声
  • 马重芳
  • M·克里斯特
  • 中村拓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任君; 颜天源; 杨述评; 傅云飞; 黄辰; 朱红霞; 李锐
    • 摘要: 2017年5月3日,一场来自蒙古和内蒙古的强沙尘暴向中国东北移动,与一个典型的中纬度锋面系统相遇。本文利用GPM卫星观测、WRF模式模拟和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沙尘气溶胶对云、降水和潜热(LH)的冰核效应。WRF模拟正确地反映了系统的主要特征,模拟的地面降雨率分布与GPM微波成像仪的反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随着对降水率进行平均的面积的增加。WRF模拟的降雨垂直结构与GPM双频降雨雷达(DPR)观测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尤其是在低层。卫星观测和模式模拟的不同高度降雨率联合概率分布之间存在~0.80的强正相关。根据葵花8卫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和大气环流长地带。只有在精心挑选的重沙尘区,WRF模拟才显示出沙尘气溶胶可以增强非均质冻结过程,从而导致较多的云冰、降雪、高空降水率和潜热,且这种效应只在−15°C至−38°C的温度下显著,并且要求沙尘数浓度大于106 m^(−3)。在此类个例研究中,准确地划定含沙尘区域非常重要。在选定的垂直横截面中,WRF模拟潜热和DPR反演潜热在垂直形状和大小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它们都可以反映倾斜的锋面结构,其上方为潜热加热,下方为潜热冷却。WRF模拟中的区域平均潜热剖面显示出潜热加热贯穿整个气柱、以对流为主导的特点,该特征不受沙尘的显著影响。而不同的DPR反演潜热剖面显示出不同的潜热垂直分布特点。
    • 王云霄; 于会龙; 张永鑫; 谭文才
    • 摘要: 基于目前国内轨道客车空调试验中主要采用蒸发式电加湿器的现状,对沸腾式电加湿器的应用可行性进行研究。介绍了测定沸腾式电加湿器潜热效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某小型电加湿器进行研究得出,在车内空气常规温湿度条件下影响潜热效率的主要因素为输入电功率,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程度很小。通过对比,沸腾式电加湿器具有调节简便、潜热效率高、补水后等待时间短、标定地点不受温湿度条件限制等优点。但仍存在如烫伤、溢水、补水频次增加等缺点。应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实现提高轨道客车空调试验水平的目的。
    • 张镓铄; 赵经纬; 杜常宗; 张祺; 山石泉; 周志军
    • 摘要: 气流床气化技术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一种途径,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然而以往的诸多气化炉模拟研究忽视了炉内颗粒流的潜热释放。针对气流床气化炉废锅内的煤灰颗粒相变进行了研究,基于煤灰特征温度、煤灰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等价比热法建立了熔融颗粒相变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描述熔融颗粒的潜热释放速率以及进行颗粒温度的预测,将模型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耦合,并使用Fluent软件对高温熔融颗粒携带流的冷却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相变会在气化炉中局部区域提高射流速度,同时减弱气流速度的衰减趋势;煤灰相变释放的潜热可延缓中心射流温度和颗粒温度的下降,中心部分的射流和颗粒与无相变工况比较,温度高了约170°C,同时射流的外围回流区气温升高;射流衰减期会产生更多处于相变态的颗粒,在射流两侧以及壁面附近会积聚大量高温相变态颗粒,属于废锅内部的高危区域。
    • 陈剑波; 耿聪
    • 摘要: 通过焓差室对常规板翅式空气全热交换器芯体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室内外温差、含湿量差和芯体迎面风速对芯体换热效率的影响。拟合了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的经验计算公式,利用所得经验公式计算了上海典型气象年动态效率下的逐时全热回收量,得到全热交换器芯体夏季平均焓效率为44.6%,冬季平均焓效率为71.0%,可见冬季排风全热回收对节能极为重要。
    • 董晓政; 王尚文; 朱明
    • 摘要: 针对离子膜电解槽产生的湿氯气与一次盐水换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工艺优化,达到了预期效果。
    • 贺斌; 何光进; 孙彩云; 吴永鹏; 黄安畏; 韦禹
    • 摘要: 相变储能材料通过相变过程储存与释放能量,可解决能源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种节能环保材料。相变储能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能量,且温度保持恒定或近似恒定,在储能和控温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介绍了显热储能、化学反应储能和相变储能3种储能方式的区别,对相变储能材料的基本特点、储能原理和分类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概述了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化传热方式,简述了相变储能材料在太阳能热利用、航天热控、建筑节能、工业余热回收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相变储能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张波; 吴松
    •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带动着城市化的建设加快,各企业、工厂以至于人们日常的生活都在大量的消耗着能源,能源的使用与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的现象,至此节能减排的理念一经实施,就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燃煤厂在发展中不仅仅要适应燃料的适应性,还要对相关负荷进行性能保护,对运行中炉内的传热采取方法强化传热能力,更肩负着有利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责任。对此,本文基于节能减排理念下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及利用路径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结合实际,阐述节能减排理念下,燃煤烟气的潜热回收技术以及相关系统性能的回收与利用。
    • 张波; 吴松
    •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带动着城市化的建设加快,各企业、工厂以至于人们日常的生活都在大量的消耗着能源,能源的使用与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的现象,至此节能减排的理念一经实施,就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燃煤厂在发展中不仅仅要适应燃料的适应性,还要对相关负荷进行性能保护,对运行中炉内的传热采取方法强化传热能力,更肩负着有利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责任.对此,本文基于节能减排理念下燃煤烟气中潜热的回收及利用路径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结合实际,阐述节能减排理念下,燃煤烟气的潜热回收技术以及相关系统性能的回收与利用.
    • 贾章椿; 陈茂波; 毛鹏
    • 摘要: 某公司氧化铝生产工艺采用大气冷凝器吸收乏汽,乏汽的热量和凝结水均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采用冷却塔降温需要消耗大量循环水,循环泵和冷却塔风机电耗高.为了回收乏汽余热,通过方案比较,选用汽冷型第一类吸收式溴化锂热泵,改造蒸发器循环水系统,直接回收蒸发工艺末效蒸发器的乏汽潜热,使其成为供暖热源.乏汽余热回收每年可产生效益约1130万元,且替代锅炉燃煤供热,大大减少了大气污染排放.
    • 冯艳飞; 麻永林; 杨路; 张宇; 吴楠
    • 摘要: 通过JMatpro仿真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Zn/Mg对7A04铝合金凝固过程的影响.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7A04铝合金凝固过程中,随着Zn/Mg(2.24~3.56)递增,液相线温度降低,固相线温度升高,除α-Al相,剩余主要MgZn2、Mg2 Si、S、E和T析出相等开始析出温度均降低.当Zn/Mg为2.24时,力学性能最大,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维氏硬度依次为450.25MPa、330.33MPa、148.03HV;随着Zn/Mg递增,密度、杨氏模量、枝晶间距、剪切模量、导热系数均呈增大趋势,泊松比、体积弹性模量、平均膨胀系数均呈减小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