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析出相

析出相

析出相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16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1篇、会议论文123篇、专利文献99536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96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第十三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第十二届全国高温材料及强度学术会议等;析出相的相关文献由3307位作者贡献,包括董建新、陈江华、卢翠芬等。

析出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1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12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99536 占比:99.00%

总计:100540篇

析出相—发文趋势图

析出相

-研究学者

  • 董建新
  • 陈江华
  • 卢翠芬
  • 谢锡善
  • 张麦仓
  • 刘庆斌
  • 韩培德
  • 刘平
  • 刘春辉
  • 李冬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群; 李刚; 徐圣宇; 陆晓峰; 朱晓磊
    • 摘要: 为了对Ni-Cr-Mo镍基合金焊丝进行成分优化设计,本文通过热力学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镍基合金焊丝凝固过程元素的偏析规律,并分析了合金元素对析出相的影响。研究表明:镍基合金焊丝平衡态主要的析出相为γ、M_(6)C、P和μ相;在非平衡凝固状态下,随着凝固过程的推进从液相中析出M_(6)C、P和σ相;随着Cr含量的增加,μ相的初始析出温度和析出量降低,P相的析出温度区间扩大且析出量增加;Mo含量的增加提高了μ相的初始析出温度,扩大了P相的析出温度区间,但对μ相的析出量无明显影响;M_(6)C碳化物的析出温度和析出量则主要受C元素含量的影响;Cr、Mo和W含量的增加不仅改变了TCP相的析出温度区间和析出量,而且提高了M_(6)C型碳化物的初始析出温度。
    • 王鑫潮; 王岩; 李吉东
    • 摘要: 采用3 t VIM真空冶炼+3 t电渣重熔双联工艺生产的镍基耐蚀合金N10276在开坯过程中极易出现开裂缺陷。采用微观组织表征、能谱检测以及透射电镜标定等方式对缺陷进行了分析,并用热力学计算与差式扫描量热法确定析出相重新固溶条件,并通过热压缩模拟对改进措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合金中析出的μ相是造成锻造开坯过程中开裂的直接原因;合金在1110°C以上长时间退火,可使析出相重新回溶;将均匀化处理工艺由1150°C24 h改进为1190°C36 h后,合金中析出相充分回溶,热压缩试验模拟开坯生产表明工艺改进后合金热加工性能明显提升,可避免开坯开裂发生。
    • 张鹏; 刘刚; 孙军
    • 摘要: 在应力作用下金属材料的塑性失稳现象对构件的安全服役至关重要,这也一直是科学和工程领域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铝合金作为应用广泛的轻质金属结构材料,普遍存在由Portevin-Le Chatelier(PLC)效应引起的塑性失稳现象。不同于结构设计和应力状态导致的屈曲失稳,PLC效应是材料的本征特性,起源于可动溶质原子反复钉扎位错与位错脱钉扎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宏观表现为,在特定的应变速率和温度区间内,局部变形带会突发形核并迅速扩展,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对应出现应力波动。通常,PLC效应导致的应力波动幅值有限,但与其伴生的负应变速率敏感性会降低材料延性,且局部滑移特性会破坏钣金成形金属的表面质量,在汽车蒙皮等注重外观的应用中须加以规避。因此,探索铝合金中PLC效应的微观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微观结构人为调控PLC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PLC效应及其微观机理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并总结了铝合金中两种主要微观结构调控方式(析出调控和细晶调控)对于PLC效应的作用规律。需特别指出,作为新型的强化原子结构,高密度的溶质团簇不仅可以打破强度—延性的倒置关系,还展现出比析出相更为有效的PLC效应抑制作用。
    • 高冠军; 李锡武; 闫丽珍; 熊柏青; 李志辉; 张永安; 温凯; 李亚楠
    • 摘要: 在工业化生产的Al-Mg-Si合金汽车板连续热处理过程中,铝加工厂采用降温预时效处理来代替等温预时效处理工艺。因此,降温预时效工艺窗口的快速确定与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伸测试、维氏硬度测试以及差式扫描量热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动态降温预时效处理对Al-Mg-Si合金汽车板力学性能和烘烤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降温预时效处理使得团簇II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合金板材烘烤硬化性恶化;随着降温预时效温度的提升,基体中团簇II数量增加,显著提高合金板材的抗自然时效稳定性以及烘烤硬化性。通过对降温预时效工艺的优化,得出最佳降温预时效温度约为150°C,此条件下,合金板材在预时效后的室温停放过程中硬度增长量较低,并且在烘烤硬化过程中获得高屈服强度增量。
    • 周军; 邱绍宇; 邱日盛; 曾文; 陈勇; 肖军; 王浩; 潘钱付; 杨灿湘; 卓洪
    • 摘要: 铁素体马氏体(F/M)钢是铅冷快堆堆芯的主要候选材料之一,提高Si含量可提高其抗腐蚀性能,但影响其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为研发兼顾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高Si含量F/M钢,本文对Si含量(质量分数为0.34%、0.61%、0.80%、0.98%和1.20%)对9%Cr F/M钢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室温下通过正火(1050°C,0.5 h,空冷)+回火(760°C,1.5 h,空冷)热处理制备的F/M钢均为全马氏体组织。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Si含量对钢的组织及冲击性能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阶段,当F/M钢中Si含量为0.34%~0.80%时,其组织、冲击性能变化很小;Si含量为0.98%~1.20%时,F/M钢中的第二相尺寸、数量增加,沿马氏体板条界面析出少量的Laves相,F/M钢的冲击韧性降低。本研究9%Cr F/M钢中Si元素的最优添加量应低于0.8%,使钢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兼具良好的韧性。
    • 许文喜; 杨德伦; 伍万飞; 霍俊
    • 摘要: 本文借助Thermo-Calc软件计算平衡条件下Nb-V微合金钢平衡相状态图,并通过热膨胀仪测定Nb-V微合金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实验钢冷却速度的变化对室温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冷速小于0.5°C/s时,实验钢转变产物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混合组织;冷速增加到0.5°C/s时,有少量的贝氏体产生,贝氏体开始发生转变;当冷却速度达到4°C/s时,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随着冷速增加至4.5°C/s时,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转变基本消失,仅发生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转变,且随着冷却速度增加,室温组织主要以马氏体为主;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实验钢的硬度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 李莹; 张百成; 曲选辉
    • 摘要: 金属增材制造是增材制造技术中最重要的分支,其成形零件复杂度高,力学性能高于一般铸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医疗、能源等领域.在目前主流金属增材制造过程中,主要使用高能束熔化金属粉体,从而造成极高的材料过冷度,虽然过冷细化晶粒与特殊析出相会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但是学术界与工业界对金属增材制造制件在服役过程中的腐蚀性能仍然存在疑问,亟需关于高能束金属增材制造制件的抗腐蚀性能系统性研究综述.因此,本文就三种常用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对目前金属增材制造工件的腐蚀性能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深入研究了打印产品中的残余应力、晶粒尺寸、析出相和各向异性等影响抗腐蚀性能的行为,分析了参数优化及热处理工艺提高材料抗腐蚀性能的机理.最后对金属增材制造的抗腐蚀性能的改善手段进行了展望.
    • 华林; 袁普光; 赵宁; 胡志力; 马慧娟
    • 摘要: 提出一种新的6082铝合金锻造工艺,该工艺在保证力学性能的同时可节约时间、降低能耗。该工艺将坯料在固溶温度进行预锻,然后进行预时效,最终在200°C进行终锻。通过热压缩实验研究预时效后的压缩行为和力学性能,通过SEM、TEM和DSC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试样的析出相差异。研究发现在120°C预时效4h,并在200°C保温10 min的材料具有最佳综合性能,锻件维氏硬度为HV 128,比传统工艺锻件的高。在200°C下终锻时,材料在析出强化和位错强化提升较大。该锻造工艺具有耗时短、能耗低的优势,能在保证强度达标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 闵明坤; 周珠; 王哨兵; 孙文强; 王曼; 孙炎; 沈斌晖
    • 摘要: 目前关于奥氏体不锈钢无缝管冷轧开裂原因分析主要采用常规的宏观检测和微观检测,结合大量的实际经验,本文主要从材料和工艺两个方面论述了奥氏体不锈钢无缝管冷轧开裂的原因,为奥氏体不锈钢无缝管冷轧实践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便于更好的管控冷轧锈钢无缝管的质量问题。
    • 张晋硕; 钟晓祥; 张亮; 吴国华; 刘文才
    • 摘要: 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砂型铸造Al−2Li−2Cu−0.5Mg−0.2Sc−0.2Zr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三级固溶处理方案((460°C,32 h)+(520°C,24 h)+(530/540/550°C,4/12/24/32 h))和不同温度(125,175,225°C)时效处理方案用于比较。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显微组织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最佳固溶处理((460°C,32 h)+(520°C,24 h)+(530°C,12 h))可溶解大部分晶界第二相。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经175°C时效8 h后,δ′(Al_(3)Li)颗粒均匀分布于基体中,并伴有少量板条状S′(Al_(2)CuMg)和片状T_(1)(Al_(2)CuLi)相。采用最佳热处理方案((460°C,32 h)+(520°C,24 h)+(530°C,12 h)+(175°C,8 h))可获得屈服强度为376 MPa、极限抗拉强度为458 MPa和伸长率为4.1%的最佳综合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