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11-22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2006年夏季,不到1个月内,先后有3个热带气旋进入江西,并均产生较强的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T213资料,对3个热带气旋登陆后的路径和暴雨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由于副高形态和演变的不同,使得各台风路径变化不同;由于碧利斯登陆后与强西南季风结合,造成碧利斯暴雨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什均强于格美和桑美,这是碧利斯产生的暴雨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格美和桑美的重要原因。
  • 摘要:利用获取强风暴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结合同时刻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4月12日强风暴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特征进行分析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闪电能量有明显地多峰值振荡变化特征:≥40.0dBz回波强度面积、≥14.0km回波顶高度面积、≥40.0kg/m2积分液态水含量面积与闪电参量有密切关系: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最大值和闪电电能量次峰值出现时间相同,并且比实际降雹时间提前18—56分钟,对强风暴、冰雹及强对流云降水预报有指示性作用。
  • 摘要:本文选取了2007年6月24~25日和7月10~11日两次雷电灾害严重的过程,分别从闪电定位资料、环流背景、环境场的热力和动力特征、不稳定度以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两次过程闪电密度分别为0.613个/km2和0.085个/km,密度比7.2/1;雷击死亡人数与闪电密度密切相关。2相似的环流背景是副高快速东退南落,且有短波槽携带的弱冷空气沿副高西北侧东移。3在动力特征上无明显差异,在热力特征异同主要表现:中层为负变温:湿度呈下湿上干的“喇叭口”分布:Cape、K指数、SI等不稳定度指数均达到了产生雷电的阈值。但前者中层冷空气更强、低层湿度更大或近地而有逆温、更不稳定,这是闪电密度大主要原因。46月24~25日组合反射率CR、回波项高ET、垂直积分液态水VIL明显大于7月10~11日;前者长时间维持在极高值,。5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活动区域是雷电的频发区,在时间上也早于强雷电发展时间。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和闪电定位资料,结合德兴中尺度雨量站网资料,对2007年7月16日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气象条件和回波特征,进行跟踪分析。这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高空低槽东移北收,我省处副高边缘,低层湿度大,处于暖区中,持续增温、增湿,由强对流发展造成的图略。为探讨此次强降水的原因,本文利用常规气要要素、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雷电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寻找这次强降水的一些特征并加以验证,以达到提高本站对雷电监测资料和雷达回波产品应用的能力,以便对本站今后在短时临近预报上有所帮助。
  • 摘要:利州南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取获的2002~2005年37次共计614组样本完整风廓线资料,与同期探空风廓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探空风廓线与雷达风廓线之间具有比较好的相关性。风向相关系数R≥0.6次数占总数7 896,其中R≥0.8次数占总数60﹪。风速相关系数R≥0.6次数占总数81﹪,其中R≥0.8次数占总数57﹪。随着高度增加,探空风向与雷达风向的相关度明显降低,风速的相关变化不大。
  •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1978~2004年景德镇市崩塌、滑坡的降水量特征,发现崩塌、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当天或前2天内有暴雨,3天内只出现1个暴雨日时,诱发崩塌、滑坡的暴雨日平均降水量为115.0mm;崩塌、滑坡大部分出现在大降水发生的当天,降水的累计作用对崩塌、滑坡有一定的影响。
  • 摘要:通过对2007年5月31日-6月2日江西省首场自北向南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15月21日南海季风爆发,西南气流向北推进,一方面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另一方面使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加强,大气层结不稳性得到发展。2高空急流出口右侧与南亚脊线东北侧和脊线附近强烈的高空辐散与对流层低层由切变线、低空急流、静止锋等带来的天气尺度辐合、中尺度辐合相耦合,使上升运动得到强烈发展。3地面静止锋触发了4个中α尺度暴雨云团,自北向南给江西省带来暴雨-大暴雨天气,30mm/h以上的短时强降水大部分都出现在最低云顶亮温面秋发展到最大之前,即出现在最低云顶亮温面积迅速扩展、云团强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4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不够强盛,带来的天气以强降水为主,没有出现冰雹、短时8级以上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 摘要:利用江西2004—2007年4—8月份观测到的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重点是2004年4月11日抚州龙卷事件的WSR-98D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江西省突发性局地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着眼点和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应用对突发性局地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春季突发性局地强对流风暴的伸展高度一般比夏季的更低。最大反射率值DBZM、垂直积分液态水VIL密度、冰雹指数HI、三体散射特征TBSS和中气旋特征M对预报这种强对流天气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风暴追踪信息STI产品能有效地预报出回波未来的移动方向和影响区域,但是转折时间不能预测,相对稳定时期较准确,需结合反射率等产品判断风暴的发展程度和移动趋势来进行预报预警服务。
  • 摘要:本文主要对2007年江西主汛期5~6月数值预报T213,JAPAN,GERMANY产品和中央台MOS指导产品进行检验,并与省、市台预报员的预报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检验结果得知,数值降水预报TS评分随预报时效的增加虽有所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而随降水量级的增大下降明显。预报员的综合预报在小雨和晴雨的预报上比数值预报没有多太优势,而在数值预报效果较差的中雨,尤其是大雨以上的预报中有明显的优势。在预报时效上预报员的稳定性没有数值预报好。
  • 摘要:2006年8月16日16时至17时景德镇市区出现了历年来罕见的短时特强降水,1小时累积降水量达103.7毫米,创下建站以来短时强降水之最,所以称之为“短时特强降水”。本文从大环流场背景、边界层辐合线、物理量诊断、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本站要素反映及自动站资料等方向对这次短时特强降水的产生、发展、结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短时特强降水发生在副高减弱阶段,景德镇地区处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偏东风气流中。观测与研究均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易出现局地的雷阵雨天气,主要原因是副高边缘有不稳定能量的堆积,而此次短时特强降水正是副高边缘的不稳定能量在中尺度的边界层辐合线的抬升作用触发下而产生的局地强风暴。边界层辐合线、地面辐合区是触发本次局地强风暴的重要机制。并且产生超强降水风速不能太大,辐合力量不能太强,这样回波移速减慢,有利于强降水回波区的稳定少动.700、850hpa在我省中北部至安徽南部的弱反气旋高压环流使这一区域产生了一定的负浮力,抑制了这些区域对流的发展,从而积累了不稳定能量。而地面弱冷空气侵入边界层辐合线、地而辐合区,产生了强烈的抬升条件,从而触发了这次强对流风暴的产生。从物理量的诊断来看,夏季副高边缘的强风暴导致的短时特强降水可以不具备大尺度暴雨中的垂直速度、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沙氏指数等物理量分布的一些典型特征,甚至有些特征如涡度、散度分布与典型暴雨是相反的。但此次局地强风暴在物理量上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主要表现在K指数较大,850hpa与500hpa的假相当位温差值很大,表明大气中有很强的潜在能量,大气层结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在一定条件触发下,为产生短时大暴雨提供了能量条件。多普勒雷达强图的演变表明,几块回波在移动过程中合并成“人”字线状,导致了整体同波加强。速度图上表现出了中尺度辐合、小逆风区、中尺度气旋、辐合的中尺度气旋特征。从强降水回波与中气旋零速度线分布来看,强降水分布在零速度线附近及其右前方。在中尺度辐合与中气旋等中小尺度系统中,中尺度辐合型对回波强烈发展贡献最大。从自动站资料反映来看,本次特强降水不具备一般暴雨来之前的降压、增湿、增温的特征,而且有些要素的变化正好相反。从每分钟气压变化可以看出,强降水发生时段有一明显的雷暴高压形成,而且高压减弱后,风暴内对流强度减弱,降水集中在中下层,风暴由成熟走向消亡。从风场变化看,由西南风跳变成两北风,降水开始;由西北风变成东北风,降水结束;从降水开始到结束风向有一顺时针旋转过程。强降水时段风速大,二头即开始前、结束后风速小。
  • 摘要:应用能量守衡的原理,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之嶂的平衡,建立了一种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逐时预报模型。运用沪宁高速公路段梅村站和仙人站2006年7月8日~2006年12月31日的逐分种的各要素实测数据进行模拟,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发现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27°C,预报误差在±3°C以内的频率高达85.33﹪,且对冬季路面温度低于0°C时的预报误差在0~-1°C,对防止冬季高速公路路面溜滑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
  • 摘要: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联合研制的第五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v37对2006年12月24至27日江苏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一次罕见大雾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并对影响大雾过程的辐射条件做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形成大雾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层结稳定,水汽充沛,同时,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冷却是雾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日出后的太阳短波辐射加热和热量湍流输送是辐射雾消散的主要原因。在大雾发展和维持期间,雾区近地层基本上为弱的水汽辐合区;在大雾减弱和消散期间,雾区大部分为弱的水汽辐散区。大范围的下沉辐散运动有利于中低层大气增温,与近地层的辐射降温相配合,加上近地层弱冷平流的作用,使低层大气降温,有助于逆温形成,而深厚逆温层的存在,对劣区长时间的维持起着决定性作用。
  • 摘要:本文对苏州市区2007年7月7日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积涝仿真模拟,并对积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明:积涝仿真模型实现了城市地面积水模拟与城市排水管道的在机结合,可以较好的模拟短时强降水的积涝范围和积涝过程,对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涝减灾措施有重要作用.
  • 摘要:为了研究辐射传输过程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本文对WRFV2.2模式中的长、短波方案进行了优化组合,设计了五组试验方案。通过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探讨了不同长、短波辐射方案组合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传输过程在飑线过程中起精重要的作用:有辐射传输方案的组合可以较好的模拟本次飑线过程,更能激发对流发展;在对流云发展较弱的地区,辐射传输过程的影响较大,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别较大;在对流云发展旺盛的区域,辐射传输过程的影响较小,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别较小;辐射传输过程对低层和高层的位势高度场和温度场影响较大,对中层影响较小;在整个积分时间内,有辐射方案之间不同的组合对温度和位势高度场的影响差别较小。
  • 摘要:本文分析了连云港市两座大型水库流域的基本状况及汇流过程,提出了库区流域面雨量的计算方法,深入研究了两大水库水位定量预报方法。历史拟合分析及试报情况表明本方法意义明确,预报效果较好,为水库防汛安个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针对传统BDA方案在同化过程中强迫台风在同化窗口内向一个静止的海平面涡旋场适应,且优化后的台风初值其海平面附近气压场甚至海平面风场仍为准对称状态的问题,采用非对称台风模型对BDA方案进行改进。充分考虑台风自身移动因素的影响米构造非对称台风,进而利用PSU/NCAR的中尺度非静力有限区域模式MM5及其伴随模式,采用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引入不同时次台风移动信息的动态同化方案,利用模式动力学约束,对构造的非对称台风进一步优化,得出具有更为合理的非对称环流结构的台风初值。这样既去掉了构造台风时的人为任意性,使原本不足很准确的非对称信息得以纠正,而各物理量场之间又能达到符合模式动力学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对0704号台风个例的数值模拟试验对比发现,此方法优化出的初始场更合理,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均优于传统对称BDA方案。
  • 摘要:通过对骆马湖(内陆湖)湖区风浪为期一年的对比试验观测资料的分析,掌握了湖区风浪高度变化的演变规律,建立了湖浪随风速变化的经验预报方程。引进国内外目前在海浪预报中应用较为广泛的Wilson IV方法、SMB方法、浅水区域情况下,苏联学者提出了半经验、半理论的预报方法等风浪成长预报模型,并根据湖浪的具体特点,对模型参数进行修正后,用来制作湖浪预报,取得了很好的预报效果。
  • 摘要:为了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火,本文提出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文中详细介绍了气象灾害监洲预警系统中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气象信息网络及数据库系统、气象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实现方法,闸述了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实现雷达、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等探测信息与电子地图的叠加显示技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法对市级气象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 摘要:采用Morlet小波分析了1954~2006年盐城市年降水资料,揭示了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和主要振荡周期。结果表明:盐城市的年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即具有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周期性变化;盐城市的年降水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即存在准2a、准6a、准9a和准22a的振荡周期。通过功率谱和小波变换在降水诊断上的比较应用,进一步体现了小波分析的多层次结构。
  • 摘要: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在形势预报方面的优势和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在卫星云图中识别强对流云区的基础上,应用数值预报产品中不同时次的高、中、低层风作为引导气流,建立强对流预报模型,对春夏长江流域强对流区域进行0~12h的平流预报。个例分析表明,模型能模拟南方雨带形成过程,具有较高的路径预报能力。
  • 摘要:梅雨时期区域性连续性大降水主婴出现在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过程中,其北部边缘稳定地提供充沛的暖湿气流与频繁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相对峙形成雨带。中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的存在,促进和加强了对流的发展。2007年区域性大降水中低空切变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乎较大降水过程均有中低空切变线存在,加之地面低压系统活动频繁,促进强对流发生发展。本文以2007年7月淮河流域连续性大降水为例,分析了连续性大降水的环流特征及影响系统。利用多个数值预报产品,对其进行短中期预报,效果较好。
  • 摘要:Doppler雷达探测得到的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与常规气象资料不同,目前国内对它们的使用多数还处在看图说知的主观分析阶段。随着变分同化技术在气象非常规资料同化领域的应用以及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的建成,开发相应雷达资料三维变分3DVAR同化系统的时机基本成热。本文介绍了GRAPES-3DVAR雷达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3DVAR同化设计方案的理论基础础并进行了单点实验,对系统的正确性进行了检验,最后对一次华南暴雨过程同化结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本同化系统能比较合理地摄取雷达非常规观测资料的信息对背景场进行修正,从而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更为合理的初始场。
  • 摘要:本文分析2005年8月10日苏中地区出现局部特大暴雨的南通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给出相似时段、相似天气条件下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6分钟图像资料,做好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服务的注意点。
  • 摘要: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国大陆地区常发生热对流降水。在副高中心盛行下沉气流的环境中,热对流是怎样启动的?降水的水汽来自哪里?本文以2003年8月2日发生在江西、浙江等地区的热对流降水为例,研究了感热加热对对流启动的贡献和地表蒸发、水汽水平通量辐合对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副高控制的地区,白天强烈的非均匀地表感热加热可导致低层热空气块突破环境下沉气流而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辐合运动。低层空气的辐合上升既可引起水汽的汇聚,又可把低层的水汽输送到高层。即:非均匀地表感热加热直接触发了局地热对流。热对流降水的水汽除部分来自低层的水平通量辐合外,另一部分来自地表蒸发。定量计算表明二者对大气可降水量的项献基本相当,而平流水汽的贡献很小。进一步的数值试验证明感热启动对流,而潜热提供部分水汽来源,感热通量对热对流降水的项献比潜热通量略大。
  • 摘要: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2月25—27 日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次罕见强浓雾天气过程从大尺度背景、动力和热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面风速在0.3~2.9m/s之间变化可产生大雾;在0.3~2.4m/s之间变化可产生浓雾;本次大雾期间15米能见度维持阶段风速在0.8~1.1 m/s之间变化:2虽然浓雾发生前的几天内水汽条件差且未产生降水,但是槽前西南气流的持续水汽输送可使强浓雾产生所必须的水汽条件得到满足:3在大雾发生前,稳定层结逐渐建立,日出后首先在较高层出现不稳定层结,继而下传到底层,稳定层结被破坏,大雾减轻或消散:4第一阶段强浓雾出现前,能见度出现多次急速大幅振荡,而在第二阶段则未出现类似现象。
  • 摘要:本文利用大涡模式对大空间建筑物室内气流进行模拟研究,并得了良好的效果。模拟的内容包括:1在机械通风情况下,当存储货物的仓库发生为灾时,室内的温度场和流场:2在自然通风情况下,简单方形钝体建筑物以及大型体育馆室内的气流。通过对以上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发生火灾时,室内流场主要是由热力作用支配,通风口的位置、迎风气流的热力性质、室内物品的堆放方式以及室内物品的热力属性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室内的流场和温度场。在自然通风情况下,室外的气流状况和通风口的位置对室内的气流都有很大的影响,室外的风速大小和风向分别对室内风速的大小和流场分布有重要影响,而通风口的位置主要影响室内气流分布状况。由于决定室内气流的因素很多,所以像体育馆这种对室内气流和空气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建筑物,要评价以及设计其通风效果及室内空气品质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从多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 摘要:利用不同类型的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SL-SVMR: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s Machines for Regression在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中的能力。对不受噪音污染的‘理想时间序列’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其它统计回归技术和一般的回归支持向量机对非线性时间序列有较强的拟合和预测能力。对来自国家气候中心1982年1月-2005年12月共24年288个逐月Nino3区海温距平指数的预测试验表明,通过训练建立的最小二乘回归持向量机模型,较好地反映了Nino3区海温距平指数的变化规律, 36个月的预报效果很好,更长时间的预报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 摘要:溃变理论是我国气象界著名学者欧阳首承教授[1]创立的,得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学术界人士的认可,其基本含义为:非均匀结构增长或衰减到一定程度,旧的结构体系崩溃,新的非均匀结构体系生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试问世,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气象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低能见度对作战、训练等军事活动的影响非常大,加强对能见度的诊断分析对于做好军事气象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高空规定层和特性层的探空资料,通过风、湿、温的垂直和水平溃变分析,对能见度的预报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 摘要: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l×1再分析资料,通过江苏省加密自动气象站、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南京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产品追踪2007年7月3日下午16时40分左右发生在安徽天长仁和镇和江苏高邮天山镇的龙卷风天气过程发现:在江淮梅雨期内,大气层结不稳定,当低层及地面有明显的辐合时,冷空气的到来使环境水平风向风速的垂直切变增大,使得已经发展起来的风暴可能进一步发展而成为龙卷风:CAPE值可以较好地了解不稳定度的信息。在CAPE的锋区内,CAPE值约为800J/kg,且等值线略向北凸起的地方,只要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运动就有发生龙卷的可能:在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图上,飑线形势的带状回波演变为弓形,预示着增加的灾害潜势;中尺度气旋与龙卷风有密切关系;比较浅薄的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增强变厚将使得对流进一步演变为深对流,会引发小尺度的中气旋。
  • 摘要:本义采用MM5 V3高分辨非静力平衡模式,对1998年7月20~23日发生在鄂东和鄂西南地区突发性特大爆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敏感性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在确定最佳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产生与700hPa上一个水平尺度约100km的β-中尺度低涡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直接相关,降水过程及云雨团的发生发展与700hPa上的低涡系统的生消过程相一致。
  • 摘要:本文采用实况统计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1999年至200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间23个低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大部分低涡降水区基本流场都存在二次切变或者非线性切变,而这种情况正是涡旋Rossbyv波产生的物理根源,因此涡旋Rossby波对于低涡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的物理机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当垂直向基流风速二次切变Uzz>0,且高层200hPa附近引导气流比较强时,低涡移阳东北偏东;当垂直向基流风速二次切变Uzz<0,且中层急流比上下层略强,即Uzz绝对数值很小,低涡移向东南偏东:当垂直向基流风速二次切变Uzz<0,且中低层急流相对于高层急流很强的时候,低涡移向西南向;当重直向基流在中层的急流很强,上下急流不明显时,低涡移向西或西偏北。
  • 摘要:2007年8月28日凌晨2时12分到8时10分,淮安市出现了区域性强雷电和大暴雨天气,其中在28日2时12分至8时10分市区及周边部分县区出现了连续性强雷电天气。通过对高低空实况天气图分析发现:8月27日20时500hPa、700hPa、850hPa图上,在28—35°N;115—121°E范围内均为气旋辐合区,淮安市均位于辐合区内东北部,地面有低涡相配合,特别是500hPa辐合区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内,更是加重了辐合区内的不稳定能量。深厚的气旋辐合系统和较强的不稳定能量,是造成8月28日02时10分至08时10分持续性强雷电和大暴雨的重要冈素。而8月26日20时ECMWF产品对8月27日20时环流形势预报效果较好,能提早20小时左右获得较准确的预报信息,便于在短期时效内开展预报服务工作。
  • 摘要:考虑到海温和气象环流因子的作用,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设计了三种预报方案,建立了洪家渡水电站月径流量的预报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海温因子与气象环流因子组合的逐步回归方案预报效果最佳,具有实用价值。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分别足:72.5°N、157.5°-160°W海区的海温、东亚槽位置以及编号台风数。
  • 摘要:本文应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希尔伯特-黄变化HHT技术,对长煤江家宜昌站1900-2004年来天然径年流量系列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三峡水库年径流量多尺度统计动力预报模型。研究结果表吸:1长江三峡年径流量存在3年,7年,13年及54年的周期,并以3年和7年的波动为主;2基于EMD技术的三峡水库年径流量多尺度统计动力预报模型,预报效果较好,对2001-2004年进行试验预报,预报模型1预报模型2的预报相对误差分别在12.5﹪与214﹪以下;3对未来五年三峡水库年径流量作出了预测,在未来两件中三峡水库年径流量较少,在第三第四流量将会回升,到2012年有可能出现与1998年相当的较大的流量。本文研究成果对长江三峡水库防洪调应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根据建筑通风排烟原理和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民居通风排烟及引发CO中毒的主要气象因子,并对各因子的影响及程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CFD软件FLUENT就气象条件对居室通风排烟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北方冬季居室门窗封闭、通风条件较差时,风速和室内外温度是影响民居正常通风和排烟的主要因素,当风速和室内外温差很小时,对通风和排烟有显著不利影响,空易引发CO中毒事件。气压和大气稳定度等因大对居室通风和排烟的影响干相对较小。
  • 摘要:本文利用气象和农业部门收集的冰雹受灾面积资料,以及农业部门对灾害损失的估算方法,建立了历年吉林省冰雹损失序列,进而分析了冰雹损失序列和气象要素的关系,利用冰雹损失和气象要素的明显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气象要素的冰雹损失评估模型,并进一步对冰雹损年型进行了划分。
  • 摘要:本文选取了分别代表暖区强雷暴2001年7月1日和暖区非强雷暴2002年8月22日两个个例,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样是在高空槽前的暖区,无论是在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还是在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上两者都有明显的不同。强雷暴意味着强的环境风切变和强的不稳定层结,在雷达回波的强和生命史方面也与非强雷暴有明显的不同。
  • 摘要:“圣帕”0709、“碧利斯”0604利“格美”0605是近两年给湖南省造成严重灾害影响的三个台风。本文利用GRAPES2.5模式对3个登陆福建热带气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利用模式输出的1hr基本物理量计算湿位涡,结果表明:湿位涡对台风特大暴雨的预报有指示意义。对流层低层湿位涡负值中心与暴雨落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其中心数值绝对值随时间的变化理与1h降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湿位涡负值中心可以作为降水时空分布重要指标,为台风暴雨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 摘要:本文对影响我国台、闽、浙、赣、湘、粤、桂、黔等八省区的2006年第4号登陆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分析了在其影响下的湘南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东北冷涡、西风带长波和副高的强度、位置等因素决定了碧利斯的移动路径:登陆前和登陆后的卫星云图存在明显差异:能量高值中心有吸引低压中心的表脱:西风带系统、副高、青藏高压的准静止性影响强降水系统长时间原地少动,导致湘南暴雨灾害的发生;强盛的东亚西南季风为暴雨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低压倒槽辐合、辐散特性与东风波II型相类似;物理量分析表明热带低压暴雨与西风带暴雨存在较明显的异同;湘南地处罗霄山脉与南岭的交界处,迎风波和喇叭口地形增雨效益叫显。
  •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候平均要素等资料,综合分析了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在湘东南产生的特大暴雨山洪过程。结果发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形的动力抬升结合,加强了特大暴雨产生的动力作用,高温高湿有利于扰动形成和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西南季风槽的形成为暴雨上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大陆高压与副高对峙导致了“碧利斯”在西移过程中减缓。造成湘东南特大暴雨山洪除了气象成因外,薄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碧利斯”得以诱发地质火害的内因。
  • 摘要:利用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对2007年湘西自治州出现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的大暴雨出现机率高,初夏强降水过程主要出现在晚上,盛夏晚上出现暴雨的机率亦多于白天;初夏局地暴雨较多,连续多日出现暴雨的过程较少,盛夏则相反;暴雨的局地性、突发性强。
  • 摘要:利用常规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产品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8月5日的雷击主要是台风倒槽引起的,8月7日的雷击生要是切变线引起的。②高空强辐散,低空强辐合是这次雷击过程的动力因子,涡度平流加强了长沙地区气旋性运动的发展,水汽通量表明水汽是从南海通过副高外围与台风之间的水汽输送带输送的。③机场所处的“人”字回波交点处是强的辐合上升区;反射率垂直剖面图表明强灶中心位置低是产生雷击的一个特征;风廓产品说明风场的突变对雷击有一定的预兆时间。④闪电频率大的地方,遭到雷击的可能性最大。
  • 摘要:提出并运用新的天气学概念,根据实际的观测资料对2006年夏季登陆我国的第4、5、8号热带气旋碧利斯、格美、桑美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得屈许多新的结果。登陆热带气旋移动及其所引发的大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预报,取决于气旋环流子和其邻域力子的相互作用,其中暴雨预报还取决于自组织辐合水汽流。
  • 摘要:前期天气持续回暖,积累大量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动力、热力及水汽条件都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分析这次过程地面、高空的温度、湿度、动能的扰动量,当过程影响前及影响期间,具有正温度扰动,过程影响后,具有负温度扰动,地面温度扰动明显大于高空各层的温度扰动,说明地面的热力作用大于高空的热力作用;扰动湿度场中,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各层的湿度小于周围环境的湿度扰动,这可能是出现雷雨大风的原因之一,各层的湿度扰动都比较大,因此对流很旺盛:扰动动能场中,过程发生区域的扰动能量明显大于过程发生前、后的扰动能量,各层中,以850hPa的扰动能量最大、地面次之。
  • 摘要:利用卫星红外云图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其它有关资料,对2006年4月11-12日发生在长沙黄花机场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主要分析了产让雷雨的红外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多普勒反射率因子与基本速度的特征;同时分析了这次雷雨过程中长沙空管中心气象台预报室的对外机场警报服务情况。结果表明:天气图上的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是这次雷雨大风天气的影响系统,红外云图上的MCS是主要的暴雨系统,其多普勒反射率因子强度可达30~60dBz,多普勒速度图中存在气旋性辐合。利用多普勒雷达对雷雨大风进行跟踪基本能够满足气象预报人员发布机场警报的服务工作,但对雷雨大风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等细节的预报仍显不足。
  • 摘要:本文充分利用T213和ECMQF数值预报产品各自的优势,并对相关预报场进行定量集成。根据历史统计和产生暴雨的几个必要条件,选取相关因子进行判别,并按权重进行叠加,得出未来24小时暴雨落区概率预报图,在业务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摘要:使用2005年8月14~23日各层850、700、500hPa等天气图资料,以及有关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盛夏十堰市一次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珊瑚”台风、东南急流、南支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等系统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贝加尔湖低槽持续分裂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对峙是该过程能够维持的基本条件;短带状强回波与新生的强对流回波带相叠加并维持较长时间,中-β尺度云团在本地发展为中-α尺度云团且受地形作用维持近5h,使得灾情更趋严重。
  • 摘要:本文应用WRF模式,在45km利15km模式分辨率方案下,选择浅对流Kain-Fritschnew Eta 方案KFN,Betts—Miller-Janjic方案BMJ,Grell—Devenyi集合方案GD,简单的Arakawa—Schtubert 方案AS和老Kain—Fritsch方案KF等5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2005年汛期长江流域14个典型降水个例进行48h 预报试验,结果表明:1对于0.1mm以上降水的预报,KF方案最差,AS方案和BMJ方案较好。45km的降水评分好于15km的降水评分。2对于10mm以上的降水预报,KF方案最差,BMJ方案和GD方案较好。45km的降水评分好于15km的降水评分。3对于25mm以上的降水预报,各种对流参数化方案预报效果的优劣没有一定的规律,相对而言BMJ方案和AS方案在0—24h效果要好些,而KFN方案和KF方案要24-48h效果要好些。4对于50mm以上的降水预报,各种对流参数化方案预报效果的优劣没有一定的规律,相对而言BMJ方案和GD方案在0—24h效果要好些,而KFN方案年和GD方案在24-48h效果要好些。BMJ方案在24-48h,50mm以上降水对分辨率的变化较为敏感。5对于100mm以上的降水预报,15 km的降水评分好小45 km的降水评分,GD方案和KFN方案较好,BMJ方案和AS方案不适合做长时效的大暴雨预报。6GD方案更适合于长江流域高分辨率的降水预报。7在长江流域,大部分情况下45km分辨率的方案要好于15 km分辨率的方案,对天大暴雨的评分15km分辨率的方案才好于45 km分辨率的方案,可能大暴雨与积云对流活动关系比其他量级的降水与积云对流活动的关系要更为密切些。
  • 摘要:受“珊瑚”远距离登陆台风的影响,2005年8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在十堰市的房县、竹山和丹江口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裎。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地面加密雨量站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系统;2暴雨发生前有较为明显的中尺度露点锋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存在;3卫星云图上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成熟与消散阶段对对降水临近预报和预警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 摘要:利用1949~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53年登陆我国并经过内陆湖泊热带气旋的特征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登陆过湖泊热带气旋在陆上维持时间长,登陆时强度较强;湖泊地带能延缓登陆TC强度的衰减,热带气旋经过内陆湖泊时大多表现为中心气压维持不变或增强,风速增大;长江中游地区是登陆过湖泊热带气旋消失数最多的位置。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06年7月3~4日出现在湖北郧西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郧西暴雨是在副高减弱东退的形势下产生的;700 hPa和850 hPa冷槽、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上空低层辐合与中高层辐散形成抽吸作用,为此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存在于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的水汽通道为此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水汽;降水主要由发展型对流云团造成。
  • 摘要:综合分析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几次特大暴雨实例发现,江淮切变线和“湿度锋”并不是长江流域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高空的触发系统和低空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带才是必要的条件。在不同的高低空系统配置情况下,形成特大暴雨的云团的尺度中α尺度、中尺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低层“湿度锋”的强弱与暴雨云团的尺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的线性关系。针对长江流域特大暴雨云团的以上特性,在参考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CISK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的更复杂的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对部分物理机制进行了修改党善。从而更好的解释了长江流域特大暴雨发生发展和特大暴雨云团尺度选样性的以上特征。
  • 摘要: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05年7月8~10日清江流域连续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高低空急流的优势配置、高空急流右侧强辐散场的存在,副热带高压稳定于我国东南沿海,为此次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境背景:2雨团滞留和经过区域正是暴雨发生区域;3低层垂直风切变可使回波加强而产生强降水;4雷达回波中“逆风区”对于暴雨识别及暴雨落区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性。
  • 摘要:使用实况天气图和常规地面观测及探空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其演变、大气层结和单站气象要素等方面,对2006年12月25~26日出现在宜昌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暖高压脊和地面变性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浓雾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中高层的下沉气流和鄂西至宜昌低层暖平流的存在和维持,有利于逆温层的形成和维持:浓雾期间K指数、沙氏指数、Qse850—Qse500的量值均明大气层结为对流稳定特征;地面温度露点差在1°C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任93﹪以上,是浓雾天气能够维持的有利条件;地表夜间辐射冷却是浓雾过程得以发生的触发条件;后期随冷空气南下,逆温层被破坏时,湿层厚度虽大,上升到700hPa以上,雾消散。
  • 摘要:2006年7月24日湖北省襄樊市刘集机场出现了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由于这次大雾,北京至襄樊的航班被迫取消;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及决定大气层结稳定度的散度场,垂直速度场物理量的计算,对此次大雾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叫:高空高脊、地面鞍型气压场和充沛的水汽是形成这次平流辐射雾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过分析,还归纳出襄樊机场平流辐射雾的预报思路,为以后此类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大兴安岭地区全区的飑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划分出强飑,并通过对强飑的年、季、月、日变化的研究,总结出强飑的发生规律及其在天气形势及雷达回波上的演变特征,从而归纳出强飑的预报指标,以便于灾害性天气飑短时预报预警服务工作,为最大限度防火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通过对大气环流的演变分析,揭示强降雪天气产生的动力、热力、水汽条件,在有强冷空气影响时,当辐合上升区气温在0°C左右或以下、400hPa~500hpa相对湿度在80﹪以上、系统移动速度较慢时,降水性质为雪,量级在可造成灾害的大到暴雪。
  •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两年由Google Maps引导的在公共地图服务领域流行的基于瓦片拼接技术的网络地图的相关概念,通过图示与公式推导的方法给出了实现瓦片拼接技术的数学基础与原理;结合河南省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的具体实现给出瓦片切削在业务层的实现算法及切片在表现层的拼接方法。河南省交通气象服务系统使气象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紧密结合在一起,便于预报人员制作、发布气象信息及专业用户使用气象资料。
  • 摘要:一直以来强对流都是天气预报中的难点,为了提高强对流天气、特别是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能力,为预报员提供一种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本文以河南省近10年来气象观测站的资料为分析样木,应用40多个动力、热力参数对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建立了河南省区域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通过诊断分析从众多大气参数中选择了预报能力强、指示性好的参数作预报因子;根据统汁分析,得到不同参数的预报临界值和权重系数;采用加权集成建立预报方程;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物州参数计算、预报因子临界值判别、诊断预报方程运算,最终以MICAPS 图形方式输出预报结果。该系统在近两年的业务运行中取得了理想的预报效果,提升了河南省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能力。
  • 摘要:本文利用NCEP每日4次1°×1°的最终分析资料final analyses对2007年8月2日郑州突发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热力参数和动力学诊断分析,并结合郑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郑州这次暴雨处于高能量场中;由K指数、△θse及CAPE和CIN分析可以看出,暴雨发生前期蕴藏着较强的不稳定能量;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的分布特征与这次暴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过程都维持着较强的水汽输送,相比较而言,水汽通量散度能够比较好地诊断出这次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强降水发生在强的且深厚的湿Q矢量辐合区;700hPa和500hPa垂直螺旋度对强降水中心及范围都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基本上始终为一个大值中心,对应中尺度涡和地面气旋,其中500hPa垂直螺旋度水平分布不但对降水中心具有指示意义,而且能够反映降水系统的移动趋势;在郑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图及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强块状回波的相互合并加强形成较强的回波带东移;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低层较强逆风区发展东移在郑州形成强的风辐合。
  • 摘要:本文利用螺旋度概念,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5号台风”海棠”登陆后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给河南省造成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螺旋度的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倒槽暴雨发生在相对螺旋度大的环境场中,暴雨落在螺旋度大值轴附近偏向大值中心一侧,相对螺旋度值的变化大致反映了暴雨及其影响系统的强弱趋势:本次暴雨发生前和发生时,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低层的局地螺旋度有大值中心形成并维持,面对流层上层则表现为局地螺旋度的低值区;相对螺旋度在反映暴雨强弱和落区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它的大小依赖于环境场的风垂直切变大小而变化。
  • 摘要:7月28日夜里到30日下午,三门峡市全区先后出现了不同强度的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情,尤其是卢氏和陕县支建煤矿的透水事件最为严重,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和物理理进行分析,提出三门峡地区暴雨预报的着眼点。
  • 摘要:通过统计1995~2004年5~9月河南省的强对流天气的气候分布特征发现,河南省的强对流天气的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各站6、7月份强对流天气平均日数最多,5、8、9月依次减少。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太行山东侧的豫北地区、豫西山地丘陵地带及伏牛山南侧的南阳盆地,空间分布总趋势:短时暴雨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高频区主要出现在平原地区、山脚附近或低山丘陵喇叭口处;雷雨大风天气是北部多于南部,集中分布在太行山东侧的丘陵平原区、豫西黄河的峡谷地带、伏牛山脉东部以及豫东平原东部等地;冰雹天气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西部多于东部,豫西北和豫西山区是河南冰雹的主要源地和集中区。
  • 摘要:预报员常常根据各种物理量来判断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及其落区和强度,近年来一些动力和热力学参数被广泛应用于暴雨的诊断分析和预报。为了给预报员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本文选取部分热力、动力学参数对2004年7月中旬出现在淮河上游的一次区域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排熵指数REI、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能够有效地指示暴雨发生的可能性。大气排熵指数、大气可降水量PW、水平螺旋度、垂直速度等热力动力参数对降水的落区、量级有很好的指示性。因此日常业务中预报员可以参考这些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来预报降水产生的可能及落区,并根据上述参数的量值预报暴雨、大暴雨。
  • 摘要:本文以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为依据,对南阳市各县市及不同水系降水量、水资源量等要素进行了统计计算;分析了南阳市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从资源角度指出了南阳市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指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协调。
  • 摘要:突发特大暴雨的预报难度较大。通过对2007年8月6日河南中部特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发现,特大暴雨是在高空急流有利配置形成“抽吸”现象以及动量下传导致中高层干空气平流、副高增强引发低层暖湿气流北上的形势下产生的,高低空急流脉动扰动引发对流产生强降水。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促使中尺度对流云团汇聚发展。湿位涡对局地突发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有指示意义。卫星、新一代雷达在局地突发特大暴雨的监测预报方面有独特优势,综合利用卫星、新一代雷达、地面加密观测等资料是解决此类疑难天气的有效途径。
  •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大雾的预报与监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雾这种局地性较强的灾害性天气,我国的预报技术和方法大多建立在常规资料的基础之上,对于正确认识大雾的结构和形成机理及准确地制作大雾预报有很大的限制,而近地面加密观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需要加强大雾的近地面监测和卫星监测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加强新的监测资料在大雾预报中的应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6年7月月1-4日河南省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分析,发现:在强降水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其降水的水汽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孟加拉湾向北输送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输送影响,另一个是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所带来的水汽输送:这两个水汽输送带在河南省上空交汇,使河南省上空维持一个较高的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辐合区,为这次强降水提供了大量的水汽,随着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的减弱及副高的东退,水汽输送南压出我省,我省的降水过程随之结束。
  • 摘要:本文利用濮阳、三门峡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卫星、探空、天气图、乡镇雨量等资料对2006年6月2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西部和中部、以雷雨大风为主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发现:1此次强对流风暴在基本反射率和组合反射率图上,均表现为多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的强对流回波单体组成长80km-400km、宽40km的NE—SW向中β对流回波带,即飑线;2强对流风暴在发展旺盛期间,其前沿有雷暴出流边界,也即由大风形成的“干线”出现;3低层强大的NW气流即后侧如流,使得中尺度对流回波带发展成弓形带状回波,地面产生具有辐散特征的大风,即下击暴流;4速度场上在强对流风暴前侧,紧挨雷暴出流边界内侧则产生了一条弧线窄带速度线,随着雷暴出流边界远离强对流风暴主体,该弧线窄带速度线也远离大片的速度区,并逐渐消失;5北部雷雨大风局部伴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强中心基本反射率在53-63dBZ,回波顶高9-14km,垂直液态积分含水量在38-48kg/m之间;而西部中部的雷雨大风伴随局部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强中心基本反射率存53-65dBZ,同波顶高度11-17km,对应垂直液态积分含水最在48-63kg/m之间;5在强对流风暴发展旺盛时期一直有中气旋伴随,中气旋出现在强对流单体前侧或前侧的入流槽口处。强对流风暴的这些新一代雷达产品特征是我们在实际业务预报预警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利用许昌1999~2006年的逐日电力负荷和气象数据,分析了电力负荷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综合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着重考虑天气因素和前期电力指标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确定了一种有效的电力系统短期预测方法。用1999~2005年的逐日资料进行训练建模,用2006的资料做效果检验,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对于电力负荷预测的趋势预测较好。
  • 摘要:本文分析了2007年7月29日-30日两次系统性连续暴雨过程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总结提出:大片层状云回波中镶嵌的对流单体或弯曲带状强回波是暴雨过程的主要回波特征,带状回波拐点处是最大降水中心;速度声可以识别出降立区的流场特征,逆风区的存在对应着暴雨中心.
  •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NCEP资料对2006年2月26~27日河南省出现的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诊断分析,并对暴雪过后出现的雾凇天气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西南急流以及低层偏东风水汽输送和低值系统的发生发展,为暴雪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条件;物理量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了此次暴雪和雾凇天气均具有良好背景场。
  •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图、FY-2C卫星产品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3-15日的一次黄淮气旋引起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强的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促进了黄淮气旋的进一步发展;500hPa高空急流和700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假相当位温、水汽通量散度、涡度和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场的高低空配置以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都与强降雨的产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黄淮气旋的产生及降水落区、强度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结合天气图、雷达、乡镇雨量等资料,对2007年7月28-31日发生在河南西部、北京一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揭示了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暴雨产生并维持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并对暴雨的一些物理量及特征进行了剖析,加深了对此次暴雨产生机制的认识,为今后的预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 摘要:本文利用NCEP提供的最终分析资料final analyses,其时间分辨率为6h一次,每日4次,水平分辨率1°×1°,垂直分辨率1000~900为25hPa,900~100为50hPa,分析范围25°N~40°N,102°E~122°E,对2007年3月3日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动力和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湿Q矢量及及垂直螺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涡度、散度及垂直速度场的时空配置有利于郑州大到暴雨的发生,其配置调整,与这次暴雨过程中的两次降水集中时段相对应,且涡度、散度及垂直速度场的正负中心值大小,与降水强度关系密切;此次大到暴雨过程中,郑州中低层维持-高能区,温度平流值陡降,导致这次降水过程结束和强降温天气的发生;整个暴雨过程郑州维持着通畅的水汽通道和较强的水汽辐合,水汽辐合中心区对应着这次暴雨过程中的降水集中时段;通过分析湿Q矢量及湿Q矢量散度发现:这次降水过程的两个主要降水时段都现在次级环流的垂直运动上升区内,这说明湿Q矢量能够反映出影响系统的次级环流状况:这次降水过程的两个主要降水时段在中层都有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对应,尤其是第二次最强降水集中时段,Q矢量辐合区一直从750hpa发展到300hpa,这说明湿Q矢量散度能很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垂直螺旋度能够很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
  • 摘要:2007年7月30日,受副高边缘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和西来冷槽系统的共同影响,濮阳全市出现了雷雨大风天气,消丰县、南乐县、台前三站出现瞬时大风,最大风速达22.0米/秒,大风持续时间52分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对常规实况资料和物理量场、雷达产品资料的诊断分析表明:造成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槽前暖区产生的飑线发展东北移造成的。持续5天的深厚低压槽前较强的西南急流,一方面把大量热量和水汽向北输送,使当地具在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存储,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另一方面,高低空深厚一致的西南低空急流决定了雷雨大风的移动方向。雷达图上,多条回波带的合并形成的人字型回波使对流增幅,雷雨大风最大风速出现在“人”字型回波顶端及其移动路径上。暖区飑线后侧仍有较强降水出现。对多普勒雷达VWP场的分析,可以提前30分钟预报雷雨大风天气。
  • 摘要:Arem模式在对2007年8月21日“圣帕”台风低压降水的预报中,大暴雨预报的落区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通过配料法原理分析了Arem模式的各种要素预报产品和预报物理量,针对经典降水配料法的不足,提出广义降水配料法,给出了数值预报产品降水配料法使用的一般流程。通过对此次预报产品采用广义配料法进行解释应用,发现了针对此次台风低压降水的释用预报的主要配料,经过广义配料法的解释应用,对大暴雨落区的订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文章分析了河南省2005年9月月23日到10月3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中的天气学和热力学特点,结果表明:河南省2005年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特点是降水时间长但降水强度较小,过程以小雨或中雨为主但11天中每日均有降水。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强、偏西、偏北,中高纬形势稳定使得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持续交汇于黄淮之间是造成这次连队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5日和14日沙澧河流域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垂直螺旋度和湿位涡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虽不同,但均有利于大暴雨发生;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14日为一致的正垂直螺旋度分布,5日呈现中低层正、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配置,动力条件更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5日既有对流不稳定,又有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和倾斜对流发生,随着不稳定能量释放,强降水结束。14日降水集中时段前6小时为对流稳定,后6小时为中性或弱对流稳定,但MPV2<0,且|MPV2|>|MPV1|,MPV<0,对称不稳定产生,倾斜涡度发展,促使流域该时段6小时降水强度加大。
  • 摘要:采用NCEP/NCAR1°×1°格点资料对2005年6月2223 日郑州出现的40°C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河套高压是初夏导致郑州乃至黄淮地区西部出现极端高温的重要天气系统,河套高压的形成与高低层暖平流存在着联系。同时高湍的产生也与副热带急流有关,河套高压东南侧的强下沉气流是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即当河套高压东南部处于高层副热带急流入口区的左侧时,动力辐合机制使得此区域的下沉气流极为强盛,由此所产生的晴空辐射增温和下沉绝热增温使得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成为可能。另外,地形所产生的焚风效应对高温的形成具有增幅作用.
  • 摘要:利用水平分辨率1°×1°经纬度的FY-2C卫星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射出长波辐射(OLR)网格资料,探讨了2007年7月4—6日河南暴雨过程中TBB场及OLR场分中特征及其演变特点,结合大气环流形势演变和影响系统,得到河南暴雨发生、发展、移动与TBB场和OLR场变化的内在联系,为今后卫星定量资料在河南暴雨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TBB场能较直观地反映暴雨过程中积云对流活动、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特征,TBB低值带与河南地区强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OLR场的低值中心与强降水区域相对应。
  • 摘要:受“珊瑚”远距离登陆台风的影响,2005年8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在十堰市的房县、竹山和丹江口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裎。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地面加密雨量站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及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系统;2.暴雨发生前有较为明显的中尺度露点锋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存在;3.卫星云图上有组织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成熟与消散阶段对对降水临近预报和预警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 摘要:本文对影响我国台、闽、浙、赣、湘、粤、桂、黔等八省区的2006年第4号登陆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分析了在其影响下的湘南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东北冷涡、西风带长波和副高的强度、位置等因素决定了碧利斯的移动路径;登陆前和登陆后的卫星云图存在明显差异;能量高值中心有吸引低压中心的表脱;西风带系统、副高、青藏高压的准静止性影响强降水系统长时间原地少动,导致湘南暴雨灾害的发生;强盛的东亚西南季风为暴雨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低压倒槽辐合、辐散特性与东风波II型相类似;物理量分析表明热带低压暴雨与西风带暴雨存在较明显的异同;湘南地处罗霄山脉与南岭的交界处,迎风波和喇叭口地形增雨效益明显。
  • 摘要:2006年8月16日16时至17时景德镇市区出现了历年来罕见的短时特强降水,1小时累积降水量达103.7毫米,创下建站以来短时强降水之最,所以称之为“短时特强降水”。本文从大环流场背景、边界层辐合线、物理量诊断、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本站要素反映及自动站资料等方向对这次短时特强降水的产生、发展、结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短时特强降水发生在副高减弱阶段,景德镇地区处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偏东风气流中。观测与研究均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易出现局地的雷阵雨天气,主要原因是副高边缘有不稳定能量的堆积,而此次短时特强降水正是副高边缘的不稳定能量在中尺度的边界层辐合线的抬升作用触发下而产生的局地强风暴。边界层辐合线、地面辐合区是触发本次局地强风暴的重要机制。并且产生超强降水风速不能太大,辐合力量不能太强,这样回波移速减慢,有利于强降水回波区的稳定少动.700、850hpa在我省中北部至安徽南部的弱反气旋高压环流使这一区域产生了一定的负浮力,抑制了这些区域对流的发展,从而积累了不稳定能量。而地面弱冷空气侵入边界层辐合线、地而辐合区,产生了强烈的抬升条件,从而触发了这次强对流风暴的产生。从物理量的诊断来看,夏季副高边缘的强风暴导致的短时特强降水可以不具备大尺度暴雨中的垂直速度、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沙氏指数等物理量分布的一些典型特征,甚至有些特征如涡度、散度分布与典型暴雨是相反的。但此次局地强风暴在物理量上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主要表现在K指数较大,850hpa与500hpa的假相当位温差值很大,表明大气中有很强的潜在能量,大气层结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在一定条件触发下,为产生短时大暴雨提供了能量条件。多普勒雷达强图的演变表明,几块回波在移动过程中合并成“人”字线状,导致了整体同波加强。速度图上表现出了中尺度辐合、小逆风区、中尺度气旋、辐合的中尺度气旋特征。从强降水回波与中气旋零速度线分布来看,强降水分布在零速度线附近及其右前方。在中尺度辐合与中气旋等中小尺度系统中,中尺度辐合型对回波强烈发展贡献最大。从自动站资料反映来看,本次特强降水不具备一般暴雨来之前的降压、增湿、增温的特征,而且有些要素的变化正好相反。从每分钟气压变化可以看出,强降水发生时段有一明显的雷暴高压形成,而且高压减弱后,风暴内对流强度减弱,降水集中在中下层,风暴由成熟走向消亡。从风场变化看,由西南风跳变成两北风,降水开始;由西北风变成东北风,降水结束;从降水开始到结束风向有一顺时针旋转过程。强降水时段风速大,二头即开始前、结束后风速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