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元古代

中元古代

中元古代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804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中元古代的相关文献由760位作者贡献,包括史晓颖、李怀坤、周洪瑞等。

中元古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 占比:25.16%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1.55%

专利文献>

论文:804 占比:73.29%

总计:1097篇

中元古代—发文趋势图

中元古代

-研究学者

  • 史晓颖
  • 李怀坤
  • 周洪瑞
  • 李江海
  • 汤冬杰
  • 高林志
  • 张臣
  • 梅冥相
  • 相振群
  • 张传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良; 张恒; 龚成强; 丁孝忠; 张传恒; 刘勇; 高林志; 刘燕学
    • 摘要: 撮科蛇绿混杂岩出露于元江县撮科大寨及周边地区,受到后期构造作用影响发生一定的变质和变形。蛇岩性较为复杂,岩块与基质之间为断层接触。基质以硅质岩、熔结凝灰岩和花岗质砾岩为主,岩块的类型主要有辉石岩、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等。其中,撮科蛇绿混杂岩中熔结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龄为(1170±7)Ma(MSWD=0.54,n=12),花岗质砾岩基质具有单一的年龄,为(1151±5)Ma(MSWD=1.3,n=17);辉长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68±8)Ma(MSWD=0.72,n=17),斜长花岗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63±9)Ma(MSWD=1.83,n=15),花岗斑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86±6)Ma(MSWD=0.92,n=17)。这些年龄指示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撮科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REE标准化曲线整体表现较为平坦的右倾趋势,具有与E-MORB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在MORB标准化图解中Nb、Ta没有出现明显的负异常,极低的Zr/Nb(8.65)、La/Nb(1.05)、Ba/Nb(10.72)、Th/Nb(0.10)、Th/La(0.09)、Ba/La(10.56)、Zr/Hf(43.4)平均值,且微量元素判别投点主要落入板内玄武岩范围,指示撮科蛇绿混杂岩应属于MORB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板块伸展的构造环境。熔结凝灰岩锆石的ε_(Hf)(t)值为-8.7~-4.7,平均值为-6.6,所有ε_(Hf)(t)均为负,Hf同位素模式年龄(t_(DMC))为2534~2296 Ma,平均为2408 Ma,指示熔结凝灰岩来自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重熔。撮科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对重新认识原大红山群老厂河组的属性,研究扬子陆块西南缘中—新元古代岩浆和构造事件,划分扬子陆块基底大地构造单元具有重要意义。
    • 龙文国; 周岱; 柯贤忠; 王磊; 王晶; 徐德明; 胡军
    • 摘要: 1研究目的(Objective)海南地块古生代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洋的演化息息相关,古特提斯洋及原特提斯洋从海南岛及周边何处而东延,洋壳俯冲过程中岩浆作用的时限及构造演化过程与特征,是海南岛前中生代地质演化长期未解决的重要地质问题。长期以来,海南地块与原特提斯洋俯冲相关的地质记录及精确年代学数据甚少,本次工作在海南岛中东部屯昌黄竹岭地区原划归中元古代抱板群中识别出一套泥盆纪花岗岩,为原特提斯洋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 田辉; 李怀坤
    • 摘要: 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北缘和西缘,随着火山岩夹层(主要指过去不易识别的斑脱岩化凝灰岩)的识别和年代学测试技术的发展,陆续报道了大批新的可靠的地层年龄数据,扬子克拉通的中元古代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方案得以不断修正和厘定。已有大量资料表明,江南造山带一线原定中元古代的梵净山群、四堡群等实际属于新元古代;扬子北缘原中元古代火地垭群、三花石群等也应划归新元古代;扬子西缘大红山群、苴林群分别划归中元古代早期和晚期,西缘大红山群、河口群和东川群下部可对比,昆阳群、会理群、苴林群和北缘神农架群上亚群、马槽园群可大致对比。扬子西缘登相营群和峨边群沉积时代仍存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之争议。
    • 左鹏飞; 祝禧艳; 郑德顺; 孙风波; 王世炎
    • 摘要: 中元古代大气氧含量是否有变化以及何时、如何变化的,目前是尚不清楚、存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细碎屑岩常被认为可反映其沉积时的水体环境,是记录古海洋氧化还原信息的重要载体。华北克拉通自18亿年之后,处于多期裂解的陆内伸展环境,发育一系列泥页岩,其中华北克拉通南缘崔庄组(~1648Ma)泥页岩沉积于陆棚-浅海环境。本次研究选取该组杂色页岩作为研究对象,扫描电镜和粉晶衍射结果显示,绿色和紫红色页岩主要矿物包括伊利石、石英、长石,还包含了云母、绿泥石、赤铁矿。赤铁矿分布在云母内部和绿泥石边缘,指示其来自于矿物蚀变。两种页岩中的伊利石均以纤维状分布在长石、石英和云母碎屑粒间孔隙,且主要为1M型,指示其经历了浅成岩作用。紫红色页岩与绿色页岩相比,剖面上风化程度较高。主量元素显示,两种页岩的源岩都经历明显的钾化作用,经过钾校正之后,风化指数(CIA)约为80~85,说明物源区经历强烈的风化作用。同时,全铁含量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和北美页岩相似,铁并无明显富集,指示铁可能是陆源输入。稀土元素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相比明显Eu异常,无明显Ce异常,而过渡金属元素(V、Cr、Co、Ni)无显著富集,其比值显示该套页岩沉积于氧化的水体中。结合该时期海洋分层模型,推测中元古代早期浅海陆棚海水已出现氧化。黏土质泥页岩在该时期广泛发育,均指示陆壳风化作用强烈,该过程可能影响和控制氧气含量的变化。
    • 刘书琪; 祝禧艳; 苏文博; 赵太平; 仇一凡; 何雨婷; 张华锋
    • 摘要: 燕辽地区串岭沟组中上部保存有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第一套大面积发育的黑色页岩,沉积于潮间带中下部,标志着该克拉通自形成以来最重要的海进过程,也是地球中年期早期阶段大气-海洋环境状态的特殊记录者。本文对蓟县八仙山剖面串岭沟组三段黑色页岩和顶部碳质白云岩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和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定,认为其源区主要来自风化的长英质陆源碎屑物质。黑色页岩的TOC含量(平均值1.12%)、氧化还原敏感金属元素V(平均值82.6×10^(-6))、Cr(平均值73.9×10^(-6))、Ni(平均值29.8×10^(-6))含量明显高于碳质白云岩(TOC、V、Cr、Ni含量均值分别为0.47%、29.6×10^(-6)、26.4×10^(-6)、11.7×10^(-6))。此外,二者的氧化还原参数C_(org)/P分别为62.94和39.44,V/Cr值与沉积层位明显负相关,表明不同深度海水的氧化还原状态略有变化,但V/Cr-Th/U仍均落入富氧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至少串岭沟组黑色页岩沉积时(不早于1.64Ga),较高的大气氧水平加剧了陆源物质风化及向海洋的输送量,并已经使得潮间带中下部静水进入到了相对氧化状态,从而可以为1.57~1.56Ga大型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提供持续含氧的发育环境。
    • 何雨婷; 祝禧艳; 仇一凡; 李杰; 赵太平
    • 摘要: 氧气是生命演化的重要因素。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元古宙两次大氧化事件之间的平静期存在多次幕式增氧事件,尤其是14亿年前后大气和海水的氧气水平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目前对于14亿年之前的表生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华北克拉通燕辽盆地中元古代~14.4亿年铁岭组绿色页岩的钼同位素组成、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发现绿色页岩的Fe含量和Mn含量较高,并显示富集轻的钼同位素组成(-1.00±0.07‰~-0.49±0.06‰)特征。Fe-Mn-Mo三者相关性表明,轻的Mo同位素主要以吸附共沉淀的形式进入铁锰(氢)氧化物,造成富铁的沉积物富集轻Mo同位素,而海水中Mo同位素偏重,指示绿色页岩沉积于氧化的水体之中。同时,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及比值也指示铁岭组绿色页岩沉积时水体为氧化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4.4亿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增氧事件,使得当时海水氧化面积扩大,为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 陈超; 修迪; 王海敏; 专少鹏; 陈宏强; 王金贵; 赵华平; 杨瑞
    • 摘要: 中元古代常州沟组是华北克拉通北缘燕山地区变质结晶基底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不整合覆盖于新太古代各类片麻岩之上。为了解常州沟组时期的古环境、古气候及其物质来源、构造环境和盆地性质,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常州沟组砂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结果指示区内常州沟组沉积环境演化由下至上依次为冲积扇、辫状河和碎屑潮坪。常州沟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SiO_(2)、Al_(2)O_(3)和K_(2)O,低TiO_(2)、Fe_(2)O_(3)、FeO、MgO含量的特点,成熟度较高,化学蚀变指数(CIA)介于52.00~73.23之间,化学风化作用指数(CIW)范围为93.04~98.68。由于岩石遭受钾交代作用影响,结合A-CN-K图解、Th/U-Th图解和古气候判别图综合分析,认为源区可能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古气候温暖、潮湿。Cr/Zr、Th/Sc、Ba/Sr、Rb/Sr值和La/Th-Hf图解指示常州沟组源区属性主要为上地壳环境,原岩成分以长英质岩石为主。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显示常州沟组砂岩形成于克拉通盆地,即燕辽裂陷槽应属于克拉通内部裂解。另外,Tb/Yb、La/Sc、La/Th、Th/Sc值指示砂岩中无明显的幔源物质加入,推测燕辽裂陷槽应属于华北克拉通陆壳基底上形成的滨浅海,未达到大陆地壳裂开、洋壳出现的程度。
    • 张涛; 李永飞; 孙守亮; 宗文明; 孙求实; 石蕾
    • 摘要: 洪水庄组沉积时期的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及其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目前仍有较大的争议.通过对辽西地区洪水庄组页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探究了该时期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研究区稀土元素丰度较高,分布范围为167.57×10-6~316.95×10-6.稀土元素分布具有典型的海水特征,轻稀土较为亏损而重稀土相对富集.Ce负异常较为明显,基本不具有Eu异常,Y/Ho比值较低.微量元素(V、Cr、Ni、Co、Th和U)及其比值基本分布在一个较宽的范围内,说明该时期海洋具有不均一氧化的特征.稀土和微量元素指标均指示该时期海洋部分氧化和部分还原的特征,且部分地区属于硫化环境.综合华北北部其他地区洪水庄组氧化还原指标表明,该时期的海洋含氧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还原性较强的环境基本处于TOC较高的区域,与该区域的高生产力和丰富的营养元素有较好的关联性.
    • 赵小明; 胡在龙; 裴毅俊; 袁海军; 邱啸飞; 吴年文; 姚华舟
    • 摘要: 海南岛中元古代沉积记录对于探讨华南陆块早期大陆演化过程起关键作用.对海南三亚三郎岭地区奥陶系干沟村组砂岩-板岩组合中的变砾岩形成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表明,65颗锆石207 Pb/206 U年龄范围为2691~1350 Ma,且分成2691~2444 Ma、1838~1632 Ma、1540~1350 Ma三组,形成约1699 Ma、约1440 Ma 2个主要峰值和约2461 Ma的1个次要峰值.基于最年轻锆石年龄为1350 Ma,且没有出现海南岛常见的1250~1100 Ma和1000~900 Ma年龄记录,将该套变质砾岩沉积时代限定在1350~1250 Ma,而并非前人划属的奥陶纪,这是海南岛首次发现中元古代的砾岩建造.该套变砾岩砾石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中等,表现为裂谷盆地高密度的碎屑流沉积特征,是研究区Columbia超大陆裂解晚期的沉积响应.变质砾岩与劳伦大陆西部的Belt-Purcell超群下部沉积地层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和年龄谱特征,暗示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中,海南岛与劳伦西部靠近.
    • 李文远
    • 摘要: 喜马拉雅地层区的聂拉木群被定为中元古代,其上覆地层为新元古界喜马拉雅群,喜马拉雅地层区在古元古代及太古宇没划分群组,聂拉木群地表出露范围自西部扎达县楚鲁松杰经什布奇、普兰、聂拉木、亚东至西巴霞等地,长约1800km,宽约40~50km,纬线28°→33°,经线从79°→9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