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藏过程

成藏过程

成藏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04852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石油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等;成藏过程的相关文献由76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孟军、宋岩、姜振学等。

成藏过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4852 占比:99.80%

总计:105061篇

成藏过程—发文趋势图

成藏过程

-研究学者

  • 赵孟军
  • 宋岩
  • 姜振学
  • 刘文汇
  • 张水昌
  • 刘震
  • 庞雄奇
  • 李剑
  • 尹伟
  • 柳少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姬玉平; 康宇博; 张和伟; 汪跃跃; 文稔东; 郭云庆; 徐影
    • 摘要: 焦作矿区煤系烃源岩丰富,为煤系气成藏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对于成藏过程认识不清阻碍了煤系气的综合勘探与开发。本文以研究区地质勘探与测试化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煤系含气系统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特征,划分了储层组合,探讨了其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以煤层和富有机质泥岩为主,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储集层主要为煤层和泥岩,煤层平均孔隙度为5.43%,平均渗透率为0.32 mD,泥岩平均孔隙度为1.48%,平均渗透率为0.051 mD;盖层为煤系自身和下石盒子组泥岩,属于典型自生自储型生储盖组合。将研究区储层组合类型划分为8种,其中,Ⅲ类碳质泥岩-煤层-碳质泥岩储层全烃含量较高,煤系气富集,综合勘探潜力大。山西组煤系气两期成藏,主要充注成藏期发生于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区域岩浆作用使烃源岩成熟度迅速增加,大量生成烃类气体。研究成果加深了对焦作矿区煤系气的认识,为煤系气的综合勘探提供了参考。
    • 姜华; 李文正; 黄士鹏; 江青春; 翟秀芬; 谷志东; 谢武仁; 王瑞菊
    • 摘要: 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叠合盆地深层含油气系统最显著的成藏特征,研究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的有效性和规模性对于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战略选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了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变革为主线的盆地级古构造恢复和成藏模拟,研究了烃源灶演化,并恢复了成藏过程,构建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灶热演化具有阶段性与差异性,灯影组圈闭不断调整改造,烃类运移与圈闭的动态配置控制油气富集。②筇竹寺组烃源岩普遍为高—过成熟,经历全过程生排烃,生成的原油发生热裂解生气并作为新的烃源灶;干酪根热解与原油裂解构成的烃源灶接力供烃体系控制着跨重大构造期油气聚集过程中的持续烃类补给。③灯影组跨重大构造期成藏类型可划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2类:原生型气藏为成油期已具备圈闭条件的气藏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型和岩性型2个亚类4个小类。其中,原位构造型长期继承性捕获油气,最有利于规模成藏;岩性型侧向遮挡条件好,可规模成藏,不受埋深控制;次生型气藏受较晚构造活动控制,可划分为3个亚类。结论认为,跨重大构造期成藏是深层、超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的基本条件,其规模性和有效性受构造演化控制作用显著;已发现四川盆地灯影组原位构造型气藏,揭示原位岩性型及次生型气藏将成为未来主要勘探方向。
    • 沈鸿强
    • 摘要: 泌阳凹陷深层系致密砂岩储层主要指深凹区核三下段为主的低孔低渗储层,致密的沉积成因主要表现在沉积体系稳定、水动力条件弱、地层互层结构明显;成岩成因主要表现在经历复杂的埋藏史、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研究表明泌阳凹陷深层系致密砂岩储层油气藏的油气成藏过程为“先成藏,后致密”型,具备规模致密砂岩油气成藏形成条件。
    • 李威; 邓运华
    • 摘要: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重要含油气盆地。2018年中国东部最大整装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的发现,一举打开了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展现了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渤中19⁃6构造带具有上油下气的分布特征,为了研究该构造带油气的成藏机理,从烃源岩生排烃史、构造热演化史、岩浆活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与测温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渤中19⁃6构造带油气成藏史,深入研究其形成机理,认为:渤中19⁃6构造带凝析气田不同深度的包裹体具有相似的盐度和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且不同深度的均一温度主峰温度相同,均表现为高于地层的温度,显示了油气充注属于事件性成藏,具有穿层、瞬时、高温的特征;渤中19⁃6构造带岩浆活动发育,岩浆侵入加速了有机质的成熟,促进了烃源岩生排烃作用,烃源岩在短时间内大量形成凝析油气;渤中19⁃6潜山构造带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向上调整为渤中19⁃4油田,同时构造活动造成岩浆上涌,伴随的超临界状态幔源CO_(2)液体,加速了油气运移过程,凝析油气快速充注进入渤中19⁃6潜山圈闭,形成现今的渤中19⁃6凝析气田。
    • 张思玉; 庞雄奇; 丁超; 庞宏; 张心罡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岩性油藏,其在东部富县地区和西部庆阳地区勘探成果和成藏过程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规模、储层特征、成藏年代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富县和庆阳两个地区在不同时期运聚成藏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富县地区和庆阳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庆阳地区沉积规模小于富县地区;②由于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庆阳地区储层物性比富县地区差;③富县地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第2期油气充注为早白垩世中期,庆阳地区主要经历了1期油气充注,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④东、西部运聚成藏存在差异:在晚侏罗世,富县地区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长9油气沿砂体向长8油层组进行运移,同时也可在其内部进行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而庆阳地区此时长9源岩生烃强度不大,只有少量油气沿砂体进入长8储层,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在早白垩世,庆阳地区构造活动强烈,长7和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油气沿断裂带进行大量充注,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而富县地区此时长7源岩有油气生成,但由于断裂带不发育,油气充注相对庆阳较弱。明确了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东、西部成藏差异,归纳了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其研究成果对指导盆地石油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陈彬滔; 史江龙; 王磊
    • 摘要: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烃源岩盆地模拟、油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油藏成藏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稠油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uman凹陷东斜坡Yabus组、Gayger组与基岩油藏受Lau组沉积时期构造运动影响,原生油藏发生破坏,现今为次生型残留稠油油藏,勘探潜力十分有限;Jimidi组油藏为晚期成藏次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21 km 2,Galhak组油藏属于晚期成藏原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105 km 2,均具有较大勘探潜力。该研究可为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 杨文涛; 吴东胜; 谢睿; 林小云; 祝懿斌
    • 摘要: 通过对代表上扬子盆地西南缘上组合气藏特征的平落坝、白马庙和观音寺3个典型气藏进行解剖,明确了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天然气分布特征.结合输导体系、流体包裹体成藏期次和构造演化研究成果,分析了气藏成藏过程,总结其成藏模式,以期为有利勘探目标区的选择及评价提供地质依据.上扬子盆地西南缘沙溪庙组气藏以构造-岩性和岩性气藏为主,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沙溪庙组Ⅰ、Ⅱ、Ⅲ段,主要聚集于构造高点.油气成藏时间集中在93~72 Ma,发生过至少2幕油气充注.燕山运动是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其形成的断层是沟通气源的主要通道;喜山运动是气藏天然气调整的主要时期,喜山期逆冲断层的活动及构造高点的迁移是天然气调整的主要原因.不同构造区域成藏具有差异性:西部褶皱带断-砂匹配、构造、砂体物性是主要控藏因素,构造高点、断层封闭性控制其含气丰度;东部斜坡带断-砂匹配、构造、封闭断层是主要控藏因素,构造高点、砂体物性控制其含气丰度.
    •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陈彬滔; 史江龙; 王磊
    • 摘要: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烃源岩盆地模拟、油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油藏成藏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稠油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uman凹陷东斜坡Yabus组、Gayger组与基岩油藏受Lau组沉积时期构造运动影响,原生油藏发生破坏,现今为次生型残留稠油油藏,勘探潜力十分有限;Jimidi组油藏为晚期成藏次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21 km2,Galhak组油藏属于晚期成藏原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105 km2,均具有较大勘探潜力.该研究可为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 昝灵; 柴方园; 印燕铃
    • 摘要: 原油的物性和地化特征是油气成藏过程的综合反映,能预测油气运移距离、母源性质、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将溱潼凹陷的原油划分为超重油、重质油、中质油三类.平面上,相同层系的原油从深凹带向外斜坡带物性逐渐变差、成熟度降低,含硫量增加.纵向上,从深层向浅层原油物性逐渐变差.原油成熟度与形成环境具有良好相关性,低熟原油形成于咸化泥灰岩.外斜坡普遍发育低成熟油,深凹带阜二段烃源岩在三垛初期生成低熟油,三垛末期生成成熟油,低熟油先充注,后期成熟原油驱替低熟油不断运聚到外斜坡成藏.溱潼凹陷斜坡带油源比较充足,原油经过较长距离运移,阜三段剥蚀带也是有利的勘探区.原油物性受油源、油气运移、氧化作用、生物降解等因素影响,油源差异和油气运移对原油物性的环带状分布起主要作用,而保存条件对于局部原油物性变化起重要作用.
    • 郝鹏; 杨纪磊; 张旭东; 臧春艳; 陈容涛; 王波; 税蕾蕾; 王思惠; 蔡涛
    • 摘要: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分布"西贫东富",成藏条件复杂.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原油地球化学参数、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合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从古流体和现代流体特征角度进行系统定时定量化成藏过程恢复,研究差异成藏原因.研究表明,陡坡带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开始于明化镇组沉积早期(距今7 Ma),来自东南部沙河街组烃源岩的低熟油经历短距离运移在东区古近系成藏,该期原油充注量较少.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距今5.3 Ma),较高成熟度的烃类由东向西,由深向浅运移,在东、西区古近系形成大规模古油藏.明化镇组沉积晚期(距今3.7 Ma),边界断层活动性增强,西区断层活动速率强于东区,断层作用由封闭作用转为输导作用,西区古近系古油藏大规模破坏,东区东三段古油藏油水界面向上迁移,油气向浅层聚集成藏.第四纪沉积期(距今2.2 Ma),断层活动性减弱,逐步形成现今油藏.距离供烃源岩的远近、经历成藏期次的不同以及控藏断裂活动的强弱差异共同导致了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差异分布的格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