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均一温度

均一温度

均一温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5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32259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4年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等;均一温度的相关文献由121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成林、孟凡巍、廖健德等。

均一温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3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2259 占比:99.73%

总计:132614篇

均一温度—发文趋势图

均一温度

-研究学者

  • 刘成林
  • 孟凡巍
  • 廖健德
  • 欧光习
  • 郑绵平
  • 侯献华
  • 刘晓东
  • 刘立
  • 刘翠敏
  • 吕新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斯尚华; 杨哲恒; 陈友智; 宋立军; 尚晓庆; 耳闯; 刘超
    • 摘要: 为了明确储层沥青热演化程度与激光拉曼光谱的关系,利用拉曼光谱无损分析和流体包裹体方法,对黔西南白层地区储层沥青拉曼光谱进行了定量化描述,首先获取了储层沥青其伴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然后获得了储层沥青拉曼光谱图,并对比标准沥青成熟度分布图,确定了储层沥青热演化程度及其特征。结果表明:黔西南白层地区存在晚三叠世(230 Ma)和渐新世(30 Ma)油气藏充注事件,成烃流体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这两次油气充注事件是该地区储层沥青最终来源,沥青是石油受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天然裂解产物,沥青随着埋藏深度增加,不断发生聚合或增碳缩合作用。与储层沥青形成相伴生的有两期盐水热流体事件,其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3.5~96.7和101.2~103.7°C。黔西南白层地区储层沥青拉曼光谱D峰拉曼位移变化范围为1334~1346 cm^(-1),G峰拉曼位移变化范围为1607~1610 cm^(-1),G-D差值为264~275 cm^(-1),D_(h)/G_(h)值为0.552~0.573,根据沥青成熟度分布图版判断:该储层沥青均已达过成熟演化阶段;测试样品的D峰与G峰能量强度的比值R_(1)变化0.552~0.573,D峰与G峰的半峰全宽比值R_(2)变化为1.688~1.945,D峰与(D+G)峰积分面积之比R_(3)的变化为0.68~0.72,基于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计算得到区域古油藏储层流体温度为122.78~164.31°C。黔西南白层地区储层沥青属于异地迁移型有机质,相似激光拉曼光谱特征表明储层沥青具有相同成因,均为先存古油藏沿该区控矿构造发生逃逸的油气物质转化的产物。最后拟定了拉曼光谱与沥青热演化关系,为古油藏演化成储层沥青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陶华; 王建民
    • 摘要: 为明确富县地区晚三叠世烃类资源充注时间、期次及模式,利用流体包裹体定年法结合热演化史、烃源岩生烃史、K-Ar测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晚三叠世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1期在石英碎屑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的微裂隙中、第2期在晚期方解石胶结物中,其中第1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85°C,对应烃类大规模充注时期为134~128 Ma(早白垩世中期)、第2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95°C,对应烃类大规模充注时期为128~121 Ma(早白垩世晚期),与区块构造热事件发生时间及K-Ar测年时间相对应。下部烃源岩供烃,上部烃源岩及泥岩起封隔作用,烃类物质沿着裂缝及连通孔隙充注,储集于近源且储-盖配置好的砂岩中,也可储集于烃源岩内部页岩中。晚三叠世烃类两期充注时间间隔小,为一幕两期式连续充注,充注时期为早白垩世中期至晚期(134~121 Ma),为下生上储近源复合赋存模式。
    • 张辉; 孙威威; 陆正; 张涛
    • 摘要: 作者选择岗察岩体中江里沟、双朋西、谢坑三个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在矿床主成矿期部位采集样品,磨制成测温片。对流体包裹体划分期次和类型,进行包裹体测温及数据处理,并计算出矿区流体的相关盐度。选出代表性的包裹体进行拉曼光谱分析,测得包裹体的活性成分。研究区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250~400°C和400~550°C,是岩浆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不同体现。成矿流体体系具有中高温、中等盐度与高盐度共存的特征。本次研究丰富了岗察岩体的成矿流体组成与演化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区的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
    • 张立; 胡修权; 彭兴华; 尤大海; 李国栋; 张晋
    • 摘要: 高纯石英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电子新材料,对原料中包裹体杂质元素要求较高,其中包裹体的存在对其纯度及性能有重要影响。据此,对国外某脉石英矿中包裹体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等多项测试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矿石中SiO_(2)含量>99.9%,杂质元素主要为Al、碱金属元素、Fe;原料中包裹体为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_(2)三相包裹体,无固相包裹体。两个样品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120~270°C、90~140°C,表明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变质石英岩。原矿经过包裹体剔除、杂质元素降低后可作为高纯石英砂原料。
    • 覃军; 赵洪; 刁慧; 马清; 黄山
    • 摘要: 在梳理含油气盆地流体包裹体测试常用技术以及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及应用研究经验,提出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包裹体的可测性、均一温度测试对象的选取、后期演化对包裹体颜色分析的影响、肉眼鉴别包裹体荧光颜色的误差等包裹体分析测试时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包裹体GOI值受地应力场、储层非均质性等多重因素影响,在用于充注强度或古油藏研究时需谨慎;提出非连续埋藏型储层中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的利用需要充分结合圈闭演化、输导体系演化、烃源岩生排烃演化等成藏条件演化,不宜简单利用均一温度厘定成藏期次.
    • 张思玉; 庞雄奇; 丁超; 庞宏; 张心罡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岩性油藏,其在东部富县地区和西部庆阳地区勘探成果和成藏过程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规模、储层特征、成藏年代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富县和庆阳两个地区在不同时期运聚成藏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富县地区和庆阳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庆阳地区沉积规模小于富县地区;②由于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庆阳地区储层物性比富县地区差;③富县地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第2期油气充注为早白垩世中期,庆阳地区主要经历了1期油气充注,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④东、西部运聚成藏存在差异:在晚侏罗世,富县地区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长9油气沿砂体向长8油层组进行运移,同时也可在其内部进行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而庆阳地区此时长9源岩生烃强度不大,只有少量油气沿砂体进入长8储层,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在早白垩世,庆阳地区构造活动强烈,长7和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油气沿断裂带进行大量充注,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而富县地区此时长7源岩有油气生成,但由于断裂带不发育,油气充注相对庆阳较弱。明确了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东、西部成藏差异,归纳了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其研究成果对指导盆地石油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 于春勇; 贾雨萌; 李晓祥; 孟姝婳; 侯志国; 吕克宸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哈拉阿拉特山地区逆冲褶皱及断层构造发育,油气成藏史复杂,成藏期次及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利用荧光显微镜鉴定和冷热台测温等实验手段,对哈拉阿拉特山地区储层石英脉体、长石颗粒裂纹与方解石脉体中流体包裹体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液态烃、含液态烃及盐水包裹体,烃类包裹体荧光颜色表现为褐色、橙黄色、蓝白色3种类型;烃类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三峰”特点,即第1峰值为75~90°C,第2峰值为115~125°C,第3峰值为145~155°C;公式法计算的包裹盐度主要分布在2.57%~8.5%、9.5%~14.5%、16.9%~22.3%区间内,说明至少存在3期流体活动。在包裹体测试资料基础上,结合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演化史最终确定二叠系主要的成藏期次有3期:二叠纪末(243~251 Ma)、三叠纪末(205~21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3~150 Ma),从而为该区域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朝阳; 魏琳; 刁慧; 程熊; 侯读杰
    • 摘要: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北部孔雀亭含油构造油气资源丰富,但成藏过程复杂,其油气来源和充注过程尚不明确。通过油源对比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结合激光拉曼测试等多种方法,对孔雀亭构造油气来源、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孔雀亭地区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古近系始新统沉积的平湖组、宝石组地层,烃源岩类型包括煤、碳质泥岩和泥岩,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Ⅱ_(2)型;平湖组上、中、下段和宝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生烃潜力(S_(1)+S_(2))、氢指数(HI)等指标有所差异,其中平下段烃源岩有着较高的总有机碳含量;平湖组、花港组砂体多层系含油,油气地球化学性质均有差异,油源对比显示该区油气可划分为2类,Ⅰ类较低成熟度的油气来源于孔雀亭地区中低带平湖组下段烃源岩,Ⅱ类较高成熟度的油气可能来源于中低带宝石组烃源岩;平湖组储层发育2期流体包裹体,第1期气液两相包裹体发黄色、黄绿色、蓝绿色荧光,因经历再平衡作用,认为其捕获均一温度为130~140°C,成藏时期为5~2 Ma,以轻质油和凝析油充注为主;第Ⅱ期天然气包裹体呈灰色,无荧光显示,未经历再平衡作用,结合主峰均一温度140~150°C,认为成藏时期为2 Ma至今,以天然气充注为主,呈现晚期充注特征。激光拉曼检测到包裹体中含有沥青质,推测晚期可能伴有气洗作用。研究认为孔雀亭构造油气主要成藏时间为三潭组沉积至今,具备优良的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具有“早油晚气,晚期成藏”的充注特点。
    • 陈智远; 孟宪武; 沈开元; 张晓文; 宋晓波
    • 摘要: 基于川西地区构造演化,利用区域基础地质资料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测试数据,恢复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埋藏—热演化史,明确天然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两类包裹体,即含烃盐水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盐水包裹体较为常见,显微镜下可见气烃和极少量的液态烃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80~200°C 之间,表现为双峰型特征,峰温分别为130~140和160~170°C;天然气主成藏期有两期,第一主成藏期主要为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中晚期,第二主成藏期主要为中—晚中新世.天然气成藏过程为上二叠统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印支末期)进入生油高峰期,形成古油藏;至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油藏裂解成气;中—晚侏罗世(燕山早期),雷口坡组烃源岩进入生气高峰期,进一步补充气源,在川西地区正向构造中形成天然气藏.受喜山期构造挤压抬升的影响,雷口坡组内部继续发育小断层,至中—晚中新世,古气藏发生调整并最终定型.该结果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提供指导.
    • 樊馥; 侯献华; 郑绵平; 孟凡巍; 杨振京; 苗青
    • 摘要: 运用低温冷冻成核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梁ZK02孔早—中更新世石盐样品的纯液相流体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测试,获得158个均一温度数据.所测石盐样品的镜下形貌显示有石盐"人"字晶特征,其内部流体包裹体呈负立方体晶形,且测试均一温度数据与包裹体粒度相关性不明显,指示了测试石盐及包裹体原生性良好,其最大均一温度可代表古代夏季气温.最大均一温度测试结果表明:(1)早更新世最大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25~30°C温度区间,高泥质、粉砂岩性特征指示早期气候较为温和,淡水补充相对丰富;晚期盐类矿物含量升高,反映干旱程度升高;个别时间段夏季温度高于40°C,呈高温干旱特征.(2)中更新世温度位于30~35°C温度区间,出现了更新世以来最高温度50.6°C,包裹体最大均一温度与高含量盐类矿物共同指示了高温干旱环境特征.与早更新世相比,中更新世环境温度总体呈升高趋势,蒸发盐含量升高,干旱程度增加,温度波动加剧,显示出中更新世更加不稳定的气候特点,与世界范围内中更新世总体气候特征一致,且盐类分布显示这种气候不稳定性在大浪滩地区自早更新世晚期就开始显现了.结合石盐包裹体古温度研究成果,对阿尔金山前砂砾岩孔隙含钾卤水矿成矿模式进行补充:早更新世较为温和湿润的环境下,风化盐分和N22古盐发生溶滤,汇聚形成含盐卤水,赋存于阿尔金山前冲洪积扇砂砾岩孔隙中,历经中更新世的高温蒸发,最终形成KC1砂砾岩孔隙储层卤水矿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