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机包裹体

有机包裹体

有机包裹体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966381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有机包裹体的相关文献由262位作者贡献,包括施继锡、周雯雯、李荣西等。

有机包裹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66381 占比:100.00%

总计:2966492篇

有机包裹体—发文趋势图

有机包裹体

-研究学者

  • 施继锡
  • 周雯雯
  • 李荣西
  • 张鼐
  • 刘德汉
  • 姜亮
  • 欧光习
  • 王延斌
  • 申家贵
  • 肖贤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煌政; 舒骏; 张欣然
    • 摘要: 水晶作为石英族的重要矿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其内含包裹体的多样性被分为许多不同的品种,其中油胆水晶是指含有肉眼可见、有色、具有荧光效应的有机包裹体的一类水晶,在市场上这类水晶常被称为"闪灵钻".宝石级油胆水晶的产地主要有纽约赫基默、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巴西巴伊亚、中国四川等地,而以巴基斯坦油胆水晶最为常见.市面上常见的几种油胆水晶虽然在晶体形态和包裹体特征上有一定差异,但是产地鉴别仍较为困难.Koivula等人研究了巴基斯坦油胆水晶的包裹体形态特征,叶旭等人研究了巴基斯坦油胆水晶的包裹体成分及形成环境.油胆水晶的荧光效应非常明显,且较为丰富,但是其荧光特征研究较少.三维荧光法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的荧光分析方法,该技术能够获得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转变的荧光强度信息,目前三维荧光技术还未应用在油胆水晶的研究上.本文以巴基斯坦的几种油胆水晶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荧光特征,为产地鉴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 程乐利; 陈文彬; 王剑; 陈恭洋; 万友利; 李学仁
    • 摘要: 上三叠统巴贡组是羌塘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层系之一,针对盆地东部雀莫错地区的巴贡组储层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显微荧光分析.结果表明,砂岩中的盐水包裹体共记录了4期热流体活动,在第2~3期热流体活动中,检测到了2类含油相包裹体:数量较少的发黄色荧光油包裹体主要分布于石英颗粒内裂纹中,数量较多的发蓝色荧光油包裹体主要分布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中.根据2类油包裹体的产状分布和荧光光谱特征,综合地层埋藏史和生烃史分析,认为二者共同代表了一次晚侏罗世的油气充注,与盆地中部地区一致.
    • 董会; 王志海; 董敏; 李宏; 魏小燕; 梁积伟
    • 摘要: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ser raman microprobe analysis in situ technique, the nature of oil and gas inclusions in the 8th member of the Shihezi formation in western Sulige gas field was identified. The composition and relative molar fraction of phaseⅡhydrocarbon-bearing organic inclusions in the healing fracture of the quartz grain surface and in the secondary enlargement margin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ly-stage inclusions mainly are gas-liquid two-phase organic inclusions containing gaseous hydrocarbon and brine gaseous hydrocarbon, and the late-stage inclusions are gas-liquid two-phase organic inclusions containing gaseous hydrocarbon; The gas phase is dominated by gases such as CO2 , CH4 and N2 , and the CO, H2 S, H2 , C2 H2 , C2 H4 , C2 H6 , C4 H6 , H2 O and CO2 are dissolved in it; the liquid phase mainly is consist of H2 O and CO2 , and also contains a very small amount of anion SO2-4 and CO2-3 ( less than 0. 03 mol/L) . The research makes clear that the early-stage organic inclusions contain large amounts of CO2 , H2 O and a small amount of inorganic gas of low carbon alkane. It indicates that the early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was in immature-low mature stage. Although natural gas is generated, the migration is limited in scale. The organic inclusion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It reflects the replacement of formation water by natural gas entering reservoir. The late-stage organic inclusions are the opposite. The content of hydrocarbons and N2 are higher, but the content of CO2 , inorganic gas and H2 O are lower. It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ak of oil and gas formation and large-sc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nd the divisi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stages.%以苏里格气田西部盒8段储层砂岩油气包裹体为例,应用激光拉曼探针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对其赋存于石英颗粒表面愈合裂隙、 次生加大边的2期含烃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及其相对摩尔百分含量进行测定:早期包裹体主要为含气态烃和含盐水气态烃的气液两相有机包裹体,晚期包裹体为含气态烃气液两相有机包裹体;其气相成分以CO2、CH4和N2等气体为主,溶解有CO、H2 S、H2、C2 H2、C2 H4、C2 H6、C4 H6等气体;液相成分以H2 O和CO2为主,此外还含有极少量的阴离子SO2-4和CO2-3离子(小于0.03 mol/L).研究表明:早期有机包裹体含有大量CO2无机气体、H2 O和少量低碳烷烃,说明早期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虽有天然气生成,但运移规模有限,形成的有机包裹体极少,反映了天然气进入储层后置换地层水的过程;晚期有机包裹体与之相反,烃类和N2含量均较高,而CO2无机气体和H2 O含量均较低,可见晚期有机包裹体代表了油气形成高峰和大规模进入储层成藏期间的流体特征,为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油气生成、 运移,划分油气成藏期次提供了科学依据.
    • 郑丹
    • 摘要: 测试结果显示六盘山盆地白垩系李洼峡组包裹体主要集中在石英颗粒裂隙、石英次生加大边和方解石胶结物中,以单相液态油包裹体居多;样品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70°C~95°C之间,峰值在80°C~85°C之间,同期盐水包裹体的峰值为90°C~100°C;综合分析认为李洼峡组油气为白垩系烃源岩的初次排烃充注形成,充注的时间为晚白垩世晚期(65~75Ma).
    • 孙守亮; 郭巍; 李永飞; 苏飞
    • 摘要: 根据原油在紫外光的激发下产生荧光的特点,通过显微荧光光谱方法,对有机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分析,利用其主峰波长与荧光强度、主峰波长与红/绿商的相关性,对塔里木盆地巴什托上古生界油气藏的成藏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区所采集的32块岩石样品中共获得64个荧光光谱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巴什托上古生界油气藏存在3个油源,其主峰波长主要集中在439 ~ 443nm、469~ 472 nm和498 ~ 503 nm三个值段上,且为不同演化阶段的混源充注.前两者来自于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由下至上充注成藏;后一油源来自于石炭系巴楚组,随演化程度的变化同时向上、下两个方向充注.综合同期捕获不同主峰波长的有机包裹体,推测研究区至少存在4期油充注、1期天然气充注.
    • 董会; 李宏; 王志海; 梁积伟; 陈玉良
    • 摘要: 通过对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成岩作用及成岩序列研究,利用有机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流体包裹体测试析技术,探讨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西部山1段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石英次生加大作用、溶蚀和裂隙作用等.依据有机包裹体分布特征和包裹体物理相态特征可以识别出特征明显的2期包裹体.第一期油气包裹体主要相态为气态烃十盐水、气态烃十液态烃十盐水和气态烃十液态烃,气/液比较小,多呈串珠状定向分布在裂隙中,均一温度相对较低,温度主峰为120°C,代表了早期天然气充注作用,天然气开始形成并初次运移进入储层.第二期油气包裹体主要为纯气相和气态烃十少量盐水,气/液比较大,主要分布在溶蚀孔隙和晚期裂隙中,均一温度相对高,温度主峰为150°C,该期包裹体代表了生气高峰期天然气大规模运移成藏事件,也是研究区最重要的成藏事件.利用Tt曲线方法研究表明,苏里格西部地区山1段天然气开始运移进入储层的时间大约为170Ma(相当于中晚侏罗世),天然气规模成藏时间约为120Ma(相当于早白垩世晚期).
    • 李鑫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岩中识别出2期有机包裹体:早期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在成岩晚期阶段溶蚀孔隙充填的方解石和白云石中,主要为含液态烃的气液两相有机包裹体,液态烃具黄色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0~140°C;晚期有机包裹体主要为含气态烃气液两相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在晚期构造裂隙充填的方解石脉体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0~170°C.研究表明,早期有机包裹体记录了含液态烃油气流体形成并开始进入储层的过程,对应的时间为220 Ma(相当于中三叠世),证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天然气经历了液态烃形成阶段.晚期有机包裹体是天然气大规模运移成藏时期形成的,对应的时间为100 Ma(相当于早白垩世末期).
    • 李荣西; 董树文; 张少妮; 朱瑞静; 夏彬
    • 摘要: 野外调研和显微镜下岩相学观察研究表明,大巴山构造带不同构造单元有机流体类型多样,特征各异.北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发育变质流体包裹体和大量有机流体包裹体.大巴山前陆构造和前陆坳陷区发育三期有机流体包裹体,即液态烃包裹体、纯气态烃包裹体以及储层沥青和古油藏沥青,它们记录了大巴山造山过程中油气形成和演化历史有机流体包裹体甲烷气δ13 C1为-17.036‰~-30.390‰,δD为-107.712‰~-156.730‰,表明其为油型运移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大巴山断裂带运移沥青和古油藏沥青原始有机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有机质来源为主,与下寒武统碳质泥岩烃源岩和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结合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印支构造运动之前,大巴山构造带古生代烃源岩在正常埋藏热演化作用下形成液态烃,印支碰撞造山使液态烃大规模运聚成藏,燕山构造运动形成大巴山前陆并伴随古油藏破坏,同时使大巴山前陆坳陷区液态油热解形成天然气藏.大巴山造山过程有机流体研究表明,大巴山前陆不但有天然气成藏过程,而且有液态烃形成和成藏历史.
    • 杨玉娥; 许书堂; 顾勤; 王志萍; 张东霞
    • 摘要: 包裹体是矿物形成过程中被捕获的成矿介质,它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查干凹陷有机流体包裹体特征的观察及均一温度和流体成分的测定,发现该区包裹体可分为三期,这三期包裹体与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综合研究认为,本区具有三期成藏的特点,第一期包裹体是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并排出液态烃的标志,第二和第三期包裹体是烃源岩处于高熟和过热阶段并排除液态烃与气态烃的标志.本区烃源岩大部分处于成熟和高熟阶段,排烃较多,而处于过成熟阶段的烃源岩较少,排烃也较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