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09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面积为166×104km2,主要沉积盆地有30多个,总面积90×104km2,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365×108t.虽然经过50多年油气勘探历程,已发现80多个油气田,但勘探潜力依然巨大.笔者从目前勘探形势、油气勘探阶段、资源转化率、形成大油气田地质条件及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等方面进一步论述该区是我国油气资源主要接替区.
  • 摘要: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同时开始了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事业.中国四大油公司正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挺进,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大踏步前进,在海外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油气生产供应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1993年开始走出国门,目前正在进行的海外勘探开发项目有22个国家58个项目,形成五大油气生产区.2005年海外各项目年产原油3582×104t,天然气作业产量40.2×108m3;其中权益原油年产超过2002×104t.中国石油在苏丹拥有三大勘探项目:1/2/4区项目、6区项目和3/7区项目.自1995年以来,中国石油在借鉴中国和世界裂谷盆地勘探取得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近10年的勘探实践和研究,建立了不同于中国东部主动裂谷盆地的被动裂谷盆地的地质模式和成藏模式,发现了Palogue等世界级大油田.为建成3000×104t/a的生产基地提供了可靠的储量基础,为海外的快速发展积累了理论、技术和人才.
  • 摘要:本文从区域的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利用测、录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对不整合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单井层序界面识别、地震反射界面追踪,并辅以地震特殊处理方法的应用,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不整合的发育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发育的车-莫古隆起具有多期隆升、幕式震荡的演化特征.车-莫古隆起的发育导致地层抬升剥蚀,暴露淋滤作用有效改善了下伏地层的储集物性.受后期构造掀斜调整的影响,油气具有早期充注晚期调整的特点,车-莫古隆起南翼为原生保存型地层油气藏,北翼为次生调整型岩性油气藏.
  • 摘要:尽快确定海相烃源岩的岩性特征和形成环境是海相油气勘探的重大课题.国内外海相大油气田的烃源岩均为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的笔石页岩、油页岩和泥灰岩,形成于由台地向海槽过渡的深水斜坡环境.碳酸盐岩形成于与大气交换条件较好的浅水环境,是其有机质丰度低和干酪根类型差的根本原因.从机理上讲,碳酸盐岩排烃效率低于泥岩,并且不存在TOC随成熟度升高而大幅度降低的现象,不能成为有效烃源岩.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平凉组自东而西发育的碳酸盐岩-泥质岩、灰岩-硅质页岩和海底碎屑岩反映了海相沉积因水深变大而形成的岩性序列,泥质烃源岩形成于深水斜坡相的古地理环境.
  • 摘要:对于石油公司来讲,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前的储量需要,又不影响今后油气储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勘探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勘探队伍、环境、资源、储量增长等4项要素在实现储量的持续性增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总和.对勘探队伍工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资源条件的保障能力、储量增长能力等4个方面的研究,构成了勘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评价体系.实现勘探的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储备好充足的后备资源,同时要有超前性的科技创新.
  • 摘要: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变形期,经历了燕山期的台阶状断层发育期,喜马拉雅早期和中期褶皱-冲断推覆构造发育期,喜马拉雅晚期滑覆构造形成期.龙门山形成动力机制为"剪刀式剪压与楔形挤出构造".雷口坡组气藏属于自生自储型气藏,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丰度(30~50)×108m/km2,生气中心在安县.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储集岩为粒屑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雷三段,其次为雷一段,为孔隙性储层.研究表明这些粗结构碳酸盐岩的发育与滩相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各类浅滩环境是雷口坡组储层发育的基础.雷口坡组气藏的成藏条件是,有利储层是成藏的基础,早期构造是成藏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封盖保存条件是成藏的必要条件,而发育的裂缝是高产的必要条件.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龙门山前缘中北段双鱼石至金河一带为最有利带,龙门山前缘中、南段,介于马角坝-灌县-双石断裂带与彭县断裂带之间有利带、较有利带是位于北川-映秀-小关子断裂带与马角坝-灌县-双石断裂带之间.
  • 摘要:中国的油页岩蕴藏量十分丰富,但油页岩几乎未能开发利用的能源矿产,结合油页岩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制约油页岩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根据吉林省油页岩资源的分布、储藏和品质特征,探讨油页岩开发利用技术,以达到油页岩工业化生产的目的.吉林省东部盆地油页岩资源采用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走炼油-发电-化工-多金属提取-建材联合生产模式是最佳开发利用途径,而油页岩地下转化技术将是松辽盆地南部油页岩资源最佳开发利用途径,以期在中长期内实现油页岩工业化,以接替部分常规油气资源.
  • 摘要:经过近30年勘探的泌阳凹陷,"十五"期间,勘探难度很大的情况下,通过深入开展地质研究取得新认识:①凹陷成油条件优越,是典型的"小而肥"富油凹陷;②北部斜坡带是寻找浅层复杂断块群油气藏的有利地区;③安棚深层系是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领域;④南部陡坡带是寻找多种类型复杂油气藏的有利区带.针对不同区带勘探的技术难点,加强技术攻关并采用相适应的勘探技术,以确保勘探目标的实现.北部斜坡带采用保护浅层反射信息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安棚深层系采用核磁共振测井油气层识别技术和压裂改造,提高油气层产能技术;南部陡坡带采用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均收到显著效果."十五"期间在泌阳凹陷新增探明储量逾6000×104t,使河南油田出现一个新的储量稳定增长时期.
  • 摘要:煤成气作为一种洁净能源正日益受到重视,国外在煤成气勘探方面的研究较早,自20世纪50年代末,在荷兰发现格罗宁根煤成气田后,煤成气一跃而为世界各国所注目的新能源.中欧、苏联、澳大利亚、北美相继开展了对煤成气的勘探,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在煤成气方面的勘探起步较晚,在70年代中期才开始关注这类天然气.经研究表明,东濮凹陷文23、文古2等典型煤成气藏的发育得益于盐膏岩存在,盐岩发育是天然气成藏的重要条件.东濮外围鲁西豫东地区发育多个中新生界凹陷,这些凹陷多数都发育盐膏岩,同时它们与东濮一样发育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具备形成煤成气藏的基本条件,是煤成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 摘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对车-莫古隆起形成与演化史的分析、断裂和不整合期次及展布的分析、侏罗系一下白垩统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及储层综合评价预测、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分析,同时结合对邻区和本区已发现油气藏的典型解剖,对准中地区中国石化区块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认为,车-莫古隆起、砂体与断层及不整合的有效配置、优质储层分布、异常压力是准中地区油气成藏的四大主控因素,中部3区块永进地区西山窑组和白垩系底块砂、中部1区块沙窝地三工河组、中部1区块庄东北三工河组和中部4区块中上侏罗统及白垩系是准中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及层系.
  • 摘要:通过对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主要岩石类型、生物组合和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的分析,认为其可能为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沉积体系,有利储集相带是台地边缘生物滩相.栖霞组好储层为白云岩,以细-中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溶洞、白云石晶间孔、晶间溶孔和裂缝,平均孔隙度为3.5%,平均渗透率为0.15×10-3μm2,厚约20~50m,分布稳定.通过对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分析、地化特征分析及成岩温度和深度的探讨,认为白云岩为混合水成因.白云岩储层在川西地区分布广泛,面积可达20000km2,勘探前景良好.
  • 摘要:详细的钻井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内部和顶部发育多幕次的加里东期岩溶作用,主要表现在奥陶系内部牙形石带的缺失、钻井放空和泥浆的漏失、地震剖面上奥陶统反射波组底部上超和顶部削截现象以及溶洞充填方解石的Sr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加里东期岩溶储层主要受不整合面、断裂、岩性和古地貌等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断控和层控特征.由此预测该储层发育区位于古风化壳剥蚀区、加里东期断裂发育区和滩相储层发育区的叠合部位,主要位于阿克库勒凸起的轴部倾没端以及塔河西南部和东南部的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发育带.
  • 摘要: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的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地壳拆离成若干"薄岩席",并沿拆离面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和推覆.使得板内古生界盆地的沉积盖层产生侏罗山式的褶皱与叠覆,层间剪切与滑脱等由强及弱地递进变形改造和缩短,以达到中、上地壳剖面的平衡.论文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问题.论述了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范畴,而是属于"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属性.它是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南东向北西(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进行基底拆离和推覆的,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学来源和主导因素.同时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 摘要: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地的关闭,大陆边缘受到了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由于从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高角度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滑脱断层-滑脱褶皱带(D带);共轭冲断层-膝折褶皱带(E带);古隆起-单斜带(F带);在其后缘则形成了滑覆断层-滑脱褶皱带(G带).不同构造变形区带具有不同的水平位移量和压缩变形量、不同的逆冲断裂与褶皱的空间配置,不同的构造圈闭类型和保存条件,因而控制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与分布.
  • 摘要:前陆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从盆地结构和演化特征可以分为早衰型、改造型、新生型和叠加型等4种组合类型的前陆盆地.本文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生储盖等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过程,其中喜马拉雅晚期前陆发育对新生型和叠加型前陆盆地烃源岩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 摘要:本文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我国中西部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的成藏过程.燕山期及之前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准西北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川西)最主要的成藏期,喜马拉雅期则主要表现为早衰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保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油气藏的调整和定型;喜马拉雅晚期是新生型前陆盆地(如柴北缘前陆冲断带)最主要的成藏期,而叠加型前陆盆地(准南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马拉雅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 摘要: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是非均质性极强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油藏的主要储油空间和渗流空间是由大型溶洞和与之相连的裂缝带组成.因此如何识别、有效预测大型溶洞是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描述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实践,在总结各种溶洞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和生产动态特征,初步总结形成了一套基本适合塔河缝洞型油藏特点的溶洞综合识别模式,在塔河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勘探开发中取得显著成效.
  • 摘要:中国近海由北向南分布着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台西、台西南、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北部湾等10个含油气盆地.自20世纪60年代,先后开展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油气发现.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勘探领域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渤海和深水等多个勘探领域获得勘探发现,坚定了在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信心.新一轮资源评价表明,中国近海多个盆地仍然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待探明地质资源量,展示了中国近海广阔的勘探前景.
  • 摘要:高效天然气藏是指储量丰度高,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气藏.针对高效天然气藏的形成,从气源灶、成藏过程以及要素组合三方面有效性研究出发,提出高效气源灶的概念与评价方法、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成藏过程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及三要素耦合控藏等新认识,构成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地质理论要点.新理论与评价方法发展了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对拓展天然气勘探领域,指导高效气藏的勘探有重要意义.
  • 摘要:渤海是中国最早进行海上油气勘探的地区,从1966年预探海1井至今已整整40年.在这40年的时间里,对每一个领域都进行了勘探,要想在没有突破的复杂领域取得成功,必须有全新的地质认识作指导.为此,近几年我们在混合花岗岩潜山、凹陷内密集断裂带-差连通储层区、特稠油油藏等领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获得了突破性的新认识并指导勘探。
  • 摘要:美国是一个天然气勘探技术和研究认识程度较高的国家,目前已投入了针对4种主要机理类型天然气的工业性勘探和开发,即常规圈闭气、根缘气、煤层气和页岩气.美国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值得借鉴的重要对象,中国和美国具有大致相似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条件,其非常规类型天然气分布规律对中国天然气类型的分布预测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即除常规天然气勘探以外,中西部以根缘气发育为主要特点,南方以页岩气分布为趋势,煤层气横贯东西.
  • 摘要:川中香溪群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为典型的低孔低渗透储层.主要特征是砂岩纵向上累积厚度大,平面上大面积连片发育,但有效砂岩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大,给有效储层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研究认为埋藏成岩过程中强烈的压实作用是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因素,而有机酸性水的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和成岩相的深入研究,总结出6种成岩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将溶蚀作用分为强溶蚀带、溶蚀带和弱溶蚀带,并总结了不同层段不同溶蚀带在平面上的分布.
  • 摘要:目前,我国陆上含油气盆地中的主力油田相继出现了平均探明率高、采出率高、综合含水率高而可采储量下降、原油产量下降的态势.而市场对油气的需求量却节节攀升,油气能源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几年,陆地新区相继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获得油气新突破,但作为油气资源重要的补充和接替区,中国海域广泛分布和发育的沉积盆地虽有巨大潜力,但探明程度却很低.经研究认为,以下7个领域既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选区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①北黄海及南黄海北部的陆相中生界;②南黄海中南部海相中-古生界;③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古新统和中生界;④东南海域中生代特提斯海相地层;⑤南海陆坡深水区油气藏;⑥南海海域生物礁相油气藏;⑦海槽及深水区的天然气水合物.
  • 摘要:针对影响于奇地区油气成层系储集特征和保存条件等方面入手,指出于奇地区具备形成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在勘探领域上,可分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领域,其中储层发育、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为碳酸盐岩领域的有利勘探区,而低幅度构造+岩性为碎屑岩领域的主要勘探对象.
  • 摘要:渤中凹陷烃源灶具有机质类型好(主体为Ⅱ型和Ⅰ型)和有机成熟度高(主体处于过成熟阶段)的特点,已有的资源评价的基本认识是这一地区生气量要大于生油量,生成烃类的气油比约为1500(m3/t),许多勘探家和学者认为这一地区应富含天然气.本文提出Ⅰ型和Ⅱ型源岩生气评价的新思路,论证了深埋的Ⅰ型和Ⅱ型源岩灶并非是高效的气源灶,其生气量远低于Ⅲ型源岩灶.沉积盆地气油比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源岩氢指数,Ⅰ型和Ⅱ型源岩至生油窗底界排油效率可高达80%~90%,由于生成的油绝大部分已排离源岩,在进一步成熟过程仅生成少量天然气,生成的天然气可能溶于油藏之中.因此,即使渤中凹陷目前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环渤中凹陷发现的仍主要是液态烃.已有的油气产率图版主要基于封闭体系模拟实验,没有考虑石油的排出,对于Ⅰ型和Ⅱ型源岩生气量评价明显过高,它不适用天然气资源评价.对于目前处于高-过成熟的Ⅰ型和Ⅱ型源岩,要以开放体系高排油效率的思想,按生烃动力学和质量平衡的方法分析生排烃量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对于主体为Ⅰ型和Ⅱ型源岩灶的油气系统或沉积盆地,只要其生成的石油没有经历高温裂解,即使源岩灶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我们仍应以找油为主,源岩处于凝析油-湿气阶段甚至处于干气阶段,并不意味着区域勘探方向应以找天然气为主,资源量构成上天然气为主导,这一新理念对中国油气勘探宏观决策和资源评价具重要意义.
  • 摘要:关于风化壳大气田成因的讨论已持续了十多年.煤系成因说、碳酸盐岩成因说都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化学资料,但也留下不少的疑问.最大的疑问是二者都未从地质上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笔者根据风化壳碳酸盐岩样品出现高TOC、高HI、包裹体含油及高频出现的沥青充填现象,推测风化壳曾存在古油藏,进而追踪鄂尔多斯盆地中隆带西翼构造下倾方向存在高有机质丰度海相生油岩-平凉页岩.中奥陶世平凉期,秦、祁、贺三叉裂谷发育至顶峰,形成大型深水盆地,沉积了厚度大于1000m的以泥页岩、泥质灰岩为主体的深水斜坡相地层,以"L"型沉降带围绕鄂尔多斯古陆分布.在上石炭统一下白垩统的连续埋藏作用中,生成油气并向中隆带运移聚集,在古潜台风化壳圈闭内近水平的往复运动中石油继续向天然气演化,形成大型干气田.
  • 摘要:Miller(1992)和Macgregor(1996)分别对全球石油储量和大油田储量的时代分布进行了研究,并估算出它们的平均中值年龄分别为29Ma和35Ma,平均生存年龄分别为41Ma和55Ma.本文提出了自然年龄的概念,并估算出大中型气田和油田的平均自然年龄分别为70Ma和120Ma.无论是那一种年龄相对于地质历史时期都是很短暂的.因此,古生代油气藏(田)要在地史过程中保存下来,必须不断地要有烃源补给,或是具备各种晚期成藏的条件.这一点对评价古生代盆地的含油远景也很重要.
  • 摘要:以烃源岩排烃和油气排、运、聚成藏过程研究为主线,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分析了东营断陷盆地压力场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了超压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学模式及定量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断陷盆地可划分为超压封闭系统、半封闭系统和常压开放系统3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超压封闭系统内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其排烃动力学模式包括自由排水、烃类积累和微裂隙排驱3个阶段;超压封闭系统内岩性圈闭通过超压系统幕式演化或断层幕式泄压两种聚油排水成藏动力学模式实现油驱水及聚集成藏;岩性圈闭含油性与成藏动力关系密切,由成藏动力可定量预测圈闭含油性.
  • 摘要:介绍在石油工业大重组的基础上,2000年4月,在云南大理召开了"中国石化集团油气勘探潜力研讨会",通过"成果大检阅、潜力大论证、观点大交流、思维大开拓",理清了"十五"油气勘探的大思路,明确了勘探主攻方向,优选了领域和目标.初步提出"立足陆相、开拓海相、油气并重、走向国际、依靠科技、降本增效"的油气资源发展战略建议,初步形成了"发挥集团公司整体优势,立足大盆地,立足富油凹陷,以资源评价为基础,效益为中心,着眼于全国优选勘探区块与目标,突出重点,分层次进行,努力实现新突破和新发现"的"十五"油气勘探部署思路。
  • 摘要:个性寓于共性之中,故理论创新必须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强调特殊性的同时必须重视普遍性.尽管陆相盆地与海相盆地在沉积地层构型有差异,中国海相盆地与国外海相盆地相比具有发育时间老、改造长的特点,但油气成藏过程必然是生、储、盖、圈、运、保6个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有效匹配.因此,继承与创新并举,才能建立与发展有效中国海相油气成藏理论,进一步理清海相盆地的勘探思路.
  • 摘要:TSM盆地模拟是以3T(环境)-4S(作用)-4M(响应)盆地系统思想为指导,设定在原型约束下进行的从盆地到圈闭的系统网络,按埋藏、热、生烃和运聚等四史系统综合的确定性数值模拟.通过苏北、松辽和东海等盆地实践的实例,表明TSM盆地模拟是一条通向数学实验的可行方法;尤其是它在断陷-坳陷型的盆地应用中,再现了二维运动学的断陷-坳陷原型叠加的埋藏史,结合不同时期"理应如此"的构造-热体制变化,拟合断陷-坳陷叠加热场的变化过程,为盆地提供了原型控制油气P(压力)、V(体积)、T(温度)动态变化的边界条件,使得系统合理地进行生烃量、排烃量直至圈闭资源量的计算.TSM盆地系统模拟方法,力图面向实际,运用多模块组合、多方案运行,互动检验地质作用、揭示油气藏形成过程,探索构架跨越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为油气勘探预测未知的决策服务.
  • 摘要:江汉盆地目前已进入高勘探程度阶段,截至2005年底,发现油田26个,探明储量亿吨以上.为扩大勘探成果,实现老盆地油气勘探的持续发展,加大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勘探成效:如主要的富烃凹陷和层系--潜江凹陷潜江组已进入了岩性油藏勘探阶段,针对潜江组特殊盐湖沉积地质条件,一方面建立盐湖盆地沉积充填模式,明确岩性油藏有利区带;另一方面加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攻关,使地层纵向分辨能力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一套岩性油藏预测技术,初步形成4个有利勘探场面.通过加强特殊油藏评价及开采方法研究,盐间非砂岩油藏的研究与勘探取得新进展:潜江凹陷潜江组为高盐度、强蒸发环境下形成的氯化钠型盐湖沉积,盐间非砂岩资源量达1.7×108t.通过开展注水先导性试验,王四斜14-3井10油组Eq34韵律初期日产油45.6t,已累计采油4000t,目前日产油6t.此外,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深化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新沟嘴组石油勘探获得大发展.
  • 摘要: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自"十五"以来通过认识创新、技术引进与创新,分别在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塔里木台盆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方面取得重要发现,包括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深层大型地层油气藏和新近系浅层油藏,以及塔里木盆地卡塔克-古城墟隆起斜坡区奥陶系加里东中期古岩溶油气藏等,从而展示了西部盆地复杂地区油气藏勘探广阔的空间与巨大勘探潜力. 基于"十五"勘探实践与反复认识,认为中国石化西部探区油气勘探将着力于三大领域,主要包括准噶尔隐蔽油气藏、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和山前复杂构造带构造油气藏.其中准噶尔盆地腹部大中型地层-岩性油气藏和西缘浅层岩性油藏群、塔里木盆地卡塔克奥陶系加里东中期古岩溶油气藏是战略展开勘探目标,塔中寒武系盐下和古城墟隆起斜坡区奥陶系结晶白云岩油气藏是战略突破勘探目标,而西部新区广大的山前复杂构造带则是战略准备勘探目标. 谨慎而乐观地预测,通过进一步强化勘探理论创新和配套技术建设,中国石化西部探区将在近年内取得多个大中型油气藏勘探的大突破和大发展.
  • 摘要:经过40余年勘探,济阳坳陷已达中高勘探程度,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主要勘探对象.近年来,济阳坳陷在地层油藏、深层及低电阻油藏勘探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深化了地质认识,总结了相应的成藏模式,为下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 摘要:济阳断陷湖盆古近纪经历了多旋回的演化阶段,决定了深部油气成藏条件的独特性.本文深入研究了济阳坳陷深部油气成藏条件,认为由于湖盆不同发育阶段的盐膏层存在,沙四下及孔店组形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膏泥岩压力封闭、流体场演化、多期成岩事件交替等地质因素的联合作用,决定了深部成岩现象多旋回性的特点,储集空间普遍具有孔隙与裂缝共存的双重性;沙三下亚、沙四下亚段、孔店组存在巨厚的暗色泥岩、油页岩或膏泥岩,成为深部油气藏丰富多样的优质盖层;深层油气藏既有高压、又有常压,既存在油藏,也存在气藏(凝析气藏),呈现出温压系统及流体系统的复杂性.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主要国家煤层气开发现状,国内外煤层气发展的启示,研究中国石油煤层气勘探现状,发展新技术开发煤层气初步设想和几点建议。
  • 摘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前裂谷期、裂谷期和热沉降期3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一系列新生代盆地.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起-凹陷格局,凹陷中沉积了3000~6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区域南倾并沉积了巨厚的新近系和第四系,形成了裂谷期和后裂谷期都很厚的叠加伸展盆地,新构造期断裂在东部活动西部很弱.深水区潜在的生烃凹陷是裂谷期断陷,其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早渐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泥岩、晚渐新统和中新统海相1泥岩,生排烃时期至少有早晚两期.深水区储层至少有3套,始新世陆相地层、下渐新统海陆过渡相地层和上新统及其以上海相深水扇.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圈闭数量较多,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有很大变化,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类、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油气勘探首先以凹陷中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为主,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推进.
  • 摘要:塔河地区下奥陶统和上寒武统可分别划出两个和3个三级层序,寒武纪整体上以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为主,早奥陶世为开阔台地相,与柯坪露头和塔参1井可以对比.塔河地区深层能形成较好的晶间孔和次生孔洞缝型白云岩储层,与其有利的沉积相带、白云岩化作用、油气进入储层后有机酸的埋藏溶蚀作用、硫酸盐自身的溶解并发生热化学还原作用(TSR)以及层序不整合界面、断裂及其伴生的裂缝对酸性流体的通导和溶蚀作用等有关.塔河深层地质建隆和大型断背斜圈闭临近满加尔生烃坳陷,是油气长期运聚的指向区.钻探证实了下奥陶统和寒武系有好的油气显示,具备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深大断裂对早期油气藏起破坏作用,深层封盖条件是塔河深层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下一步勘探更需要注重地震解释反演、地质构造、沉积储层和油气成藏等多项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强储层预测,积极探索盖层条件,重点突破可能的原生油气藏赋存地区和层位,降低勘探风险.
  • 摘要:中央隆起区是在前震旦系基底隆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呈北北西-北西-北东向展布于盆地中部的大型隆起,地层发育与构造变形方式多样,决定了多样复杂的成藏条件.具有持续坳陷连续生烃、残余隆起阶段生烃、稳定隆起及斜坡区连续生烃以及再生烃源生烃供烃4种类型的复合供烃方式,发育主控因素有5套(类)的储集体及3套不同层位的封盖层,不同时期的古隆起及斜坡,构造与岩性圈闭的配套,形成了多层位的聚集空间组合.根据储层(体)的类型,划分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奥陶系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型、下奥陶统一上寒武统白云岩内幕型、寒武系盐下-盐间白云岩型、志留系-石炭系碎屑岩型5类有利勘探领域并提出了勘探目标区.
  • 摘要: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经历了复杂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具有多期次的生烃过程,该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具晚期成藏特征,古近纪以来所生成的天然气具有较大的资源意义.通过建立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生烃史地质模型,对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生成生烃强度随地理坐标和时间变化的三维数据体,从而实现任意平面范围、任意时间段的生烃量定量计算.依据越晚期阶段的生烃量资源贡献率越高的原理,结合成藏条件的深入分析,预测了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量的坳陷间、凹陷间、区带间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的勘探建议.
  • 摘要: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勘探经历了"三起两落"曲折且艰难的探索过程,2003年以来通过重新认识、强化技术攻关,重上塔中碳酸盐岩、重上Ⅰ号"断裂带",发现中国最大的奥陶系礁滩型大油气田.通过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表明,塔中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发育大型镶边台地礁滩相沉积系统,礁滩复合体储层纵向叠置、横向连片,以次生溶蚀孔洞形成的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塔中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具有多期油气充注形成丰富的资源潜力,沿台缘带形成准层状礁滩型岩性油气藏,为一没有明显边底水、油气水分布复杂的非常规油气藏.塔中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突破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结果,锲而不舍、勇于实践是大油气田发现的前提,深化认识、创新思路是老区获得新突破的关键,技术进步是复杂油气藏勘探的保障.
  • 摘要:在回顾勘探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基于对各类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分析,提出了"相控论"的观点和依据,指出在具备成藏基本地质条件的前提下,4类盆地(断陷、坳陷、前陆和克拉通)及其三大勘探领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冲断带、叠合盆地中下组合)中各类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普遍具有"相"控的规律性,对油气成藏和富集起控制作用的"相"主要包括沉积相和成岩相等,在勘探研究中强调"定相".文中重点阐述了三大勘探领域油气成藏和分布的"相"控特征和规律,最后指出"相控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摘要: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面积不足2000km2的小型富油凹陷.面对南堡陆地高成熟探区勘探开发程度高、勘探难度大的严峻形势,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积极实施精细勘探,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变,实施二次三维和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开展整体地质研究与评价,重新认识油藏特征,千方百计寻找勘探潜力,南堡陆地实现了优质储量大幅增加,原油产量翻番,南堡滩海勘探连获重大发现,实现了南堡凹陷勘探的历史性突破.不仅拓宽了南堡凹陷的勘探领域,实现了冀东油田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而且形成了成熟盆地精细勘探思路与方法,对东部类似成熟盆地的勘探具有良好的参考作用.
  • 摘要:江南雪峰隆起带是在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由南东向北西、由南向北基底拆离的推覆体.它使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江南-雪峰推覆体前缘的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下古生界中形成如:通山县半坑、凤凰县水打田、阿拉营、慈利县南山坪、麻江等一系列裂隙-背斜型(沥青)古油藏.在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上古生界中形成:赤壁市北门岔、慈利县苗市等断展背斜型油藏及油苗.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这些古油藏(沥青)的形成是在印支-早燕山期接受了中扬子早古生代克拉通周边拗陷盆地中,斜坡相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及下二叠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向台地方向运移时,聚集在推覆体前缘的"X"形裂隙带及断展背斜中成藏.
  • 摘要:塔河油田和普光气田的勘探实践表明:勘探思路的转变、地质认识的深化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是海相油气勘探取得突破和成功的关键.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基础.紧邻主力烃源岩的大型古隆起、古斜坡控制着油气早期聚集与晚期成藏,台地边缘礁、滩相是油气富集、高产的有利相带.海相地层具有多期成藏、后期调整的特点,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我国海相油气勘探总体战略应是加快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的勘探,侦察华北、中下扬子,研究海域、青藏.近期应以塔河、四川、鄂尔多斯克拉通盆地内的古隆起和古斜坡、克拉通盆地内的台缘礁滩相带和山前推覆带下盘三大领域为主攻目标.
  • 摘要:中化集团在中东和北非的所属区块中,大部分属于海上边际油气田,海上边际油气田的开发成为中化集团初涉海外石油上游业务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经济、高效地开发现有海上边际油气田,中化集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以突尼斯Oudna海上油田和阿联酋UAQ海上气田为例,阐述了开发海上边际油气田的创新思路、开发模式及科学管理方法.实践证明,"强化项目管理、勘探开发一体化、依靠先进技术"的开发思路,对于提升海上边际油气田的资产价值,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 摘要:中国海相储集层分布广泛,时代从前寒武系到中新生界都有分布,主要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层.海相碎屑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滨岸海滩前滨-临滨、潮坪潮汐砂坝、潮汐水道、砂坪以及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环境;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对储层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是减少孔隙的重要因素.低地温场地质背景、早期油气充注、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保存非常有利.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分为礁、滩型储层、岩溶型储层、白云岩储层、裂缝型储层4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TSR作用、构造破裂作用是控制碳酸盐岩储集层质量的重要因素.
  • 摘要:古生界碳酸盐岩是塔北地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有表生岩溶型、深埋溶蚀型和裂缝型3种成因类型.表生岩溶型储层受控于古表生岩溶作用,主要发育于地表或近地表低温氧化大气水条件下,发育时期有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部分地区还存在印支期岩溶,不同时期岩溶作用发育的范围不同.深埋溶蚀作用是深部溶蚀性流体在热对流驱动下,沿着断裂和裂缝、不整合、缝合线和微裂缝对碳酸盐岩进行溶蚀改造.裂缝型储层以构造裂缝型与风化裂缝型为主,其发育主要受断裂的性质、产状、期次和组合关系,及变形岩石地层的岩性和岩溶洞穴分布等因素所控制.塔北地区碳酸盐岩领域勘探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勘探对象上,应突出大型岩溶型圈闭和似层状礁滩相溶蚀孔隙型复合圈闭;在勘探领域和勘探深度上,应考虑多旋回构造运动形成的多类型目标和多层系立体含油的可能;同时应重视配套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其中以地震为主的复杂地区碳酸盐岩成藏与储层预测技术、以钻井为主的油气层保护评价技术和以酸化压裂为主的储层改造及产能评价技术是重点.
  • 摘要:阿克库勒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一个油气富集区,地层水的化学成分、矿化度、脱硫系数、变质系数及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分析表明,该区水化学场与油气运聚保存关系密切,油的晚期成藏受水动力场的演变所控制,在油气发生运移、聚集的过程也存在油气的水洗、氧化过程,因此该区的油气运聚、保存条件相对复杂,必须从总体上分析该区的水化学场、水动力场变化及油气分布规律,从而对油气的聚集、保存区带进一步评价.本文从地层水化学场的分布特点,提出了阿克库勒及邻区油气勘探方向建议.
  • 摘要:湘鄂地区海相下组合具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地质条件复杂,勘探程度低.据咸丰、大庸地区可能烃源岩的系统观测、采样和有机地化剖面研究,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均发育一套黑色页岩,其有机质丰度高,TOC普遍大于1%,属藻腐泥型,生烃潜力高;具一定规模,数十米至百余米,分布稳定;有良好的生烃和油气显示,形成了两套优质烃源岩.晚侏罗世-白垩纪时下寒武统烃源岩已达过成熟早中期生干气阶段,上奥陶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进入了高成熟晚期至过成熟早期阶段,处于生气高峰期.该两套优质烃源岩为湘鄂西、鄂西渝东和雪峰山推覆带等地区下组合的油气生成、成藏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研究区后期构造破坏严重,生储盖的有效时空配置是现今油气成藏的关键,故在勘探研究中既要强调保存条件,又要加强烃源条件等的动态评价.
  • 摘要:在对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地质条件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盆地模型方法恢复研究区的盆地演化过程、相应的油气成熟范围和不同时期运移动力条件: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输导体的物性特征,用开启概率和砂地比分别表征断层和砂岩输导体的连通特征.采用以逾渗理论为基础的油气运聚模拟方法,在根据实际资料建立的二维输导格架模型上实现运移动力和通道的耦合;模拟结果显示出研究区沙河街组目的层段的油气运移路径及其油气运移相对流量,结合其他油气地质条件确定张东东构造带、张东构造带、庄海12-庄海9x3井地区等为有利勘探目标区.
  • 摘要:库车坳陷南缘位于秋里塔格逆冲断裂带和亚南张性断裂带之间的过渡部位,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油源主要来自于北部的阳霞凹陷.中、新生界发育多套良好的储集层,以吉迪克组、苏维依组含膏泥岩以及舒善河组泥岩为区域性盖层,形成两套主要的储盖组合.主要有二期油气充注、成藏期,第一期成熟油、气充注为库车末期,第二期高熟油充注为第四纪.控制油气成藏的最主要因素为油源断层的沟通作用、良好的保存条件,其次为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背景、优质的储盖组合以及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等因素,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早期油气藏-晚期聚凝析气藏型.库车坳陷南缘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近期的油气勘探应以中、新生界构造圈闭为主,构造变形程度相对强烈的东秋里塔格构造、亚肯平缓斜坡构造带的背斜、断背斜以及阳霞凹陷的阳北构造带等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 摘要:能量场环境、成藏作用过程以及地质要素构成形成的3大要素.关键时刻三要素的耦合作用对高效气藏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以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高效气藏为例,通过能量场的数值模拟,分析油气成藏关键时刻的能量场环境控制下所发生的烃类生成、运聚以及储层等要素演化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早侏罗世是二叠系烃源岩大量成油期,源-储剩余压力差达到20~25MPa,断层沟通油源,油气在飞仙关组大型古构造圈闭内聚集成大型古油藏.中晚侏罗世前陆盆地巨厚堆积,使得古油藏发生裂解成气,古油藏成为高效气源灶;同时,高温环境下发生的TSR作用,产生大量H2S等酸性气体,使得古油藏范围内的白云岩储集层发生深部溶蚀作用,储层物性得以改善,保障了气藏的高产与稳产.
  • 摘要:雅克拉断凸是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早取得突破的地区.根据构造演化分析,区内白云岩分布主要受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多期抬升剥蚀控制,形成东少西多,轴秃坡覆的分布格局.受构造抬升影响,白云岩直接盖层分布复杂,其中以下白垩统泥岩最优.白云岩储层岩矿特征、同位素特征和物性分析资料表明区内白云岩主要是早期白云岩化的产物,白云化相当彻底,成岩史很漫长,目前对油气储集贡献最大的是表生岩溶期形成的孔洞和裂缝,而基质孔隙只处于次要地位.油气地化特征分析表明,本区碳酸盐岩油气藏以晚期为主,油气来源多样,包括北部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陆相泥质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和南部阿满坳陷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油气成藏模式存在缓坡聚集和高点聚集两种成藏模式,前一种成藏模式以似层状独立存储单元控油为特征,后一种以高点控油为特征.下一步勘探应关注处在运移路径上的碳酸盐岩缓坡似层状独立存储单元成藏领域.
  • 摘要:截至2006年底,中国石油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7.4×108t,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1012m3;2006年原油产量为1.06×108t,天然气产量达442.12×108m3.在深化地质研究、强化技术攻关的基础上,近年来,在石油勘探方面取得20项重大发现与新进展,在天然气勘探方面取得10项重大发现与新进展,油气储量快速增长.初步建立了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及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等重要勘探领域的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理论,并在深部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新构造运动与晚期-超晚期成藏、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与低熟气、生物气形成机理及油气成藏等石油地质问题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针对复杂地表地震勘探、叠前时间/深度偏移技术地震技术,提高了探井成功率;完善了低阻油藏、火山岩油气藏测井识别评价技术,油气层解释精度提高了16~28个百分点;垂直钻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欠平衡钻井及气体钻井等钻井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勘探周期,有效保护了油气层;形成了低渗、高压等复杂油气藏试油新技术与深层火山岩储层增产改造技术,提高了单井产能.这些理论技术的进步,保障了中国石油上游业务的又好又快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