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碳

土壤碳

土壤碳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1839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优化配置西部资源坚持高效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等;土壤碳的相关文献由65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模、杨智杰、陈光水等。

土壤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1839 占比:99.93%

总计:161953篇

土壤碳—发文趋势图

土壤碳

-研究学者

  • 周国模
  • 杨智杰
  • 陈光水
  • 刘小飞
  • 胥超
  • 钟小剑
  • 陈仕东
  • 吴晓平
  • 杨玉盛
  • 莫路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红霞; 邢润华; 贾十军; 陈富荣; 陶春军
    • 摘要: 以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合肥市肥西县、六安市舒城县水稻土分布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休耕地、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三年的土壤碳含量变化监测,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含量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休耕地有机碳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均发生了累积,荒地两个地区也发生了累积,但不同年份季节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与初次采样相比,其中两个区总体呈上升趋势。全碳变化较为复杂,耕地、休耕地与初次采样相比总体呈上升态势,而荒地一个试验区全碳有所降低,其他两个区具有升高态势。最后采样时段与初始土壤碳含量变化情况表明,碳含量增加的比例有机碳明显高于全碳,有机碳在休耕地中增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类,全碳则在荒地中增加比例最大。
    • 吉雪茹; 刘任涛; 赵文智; 蒋嘉瑜; 常海涛
    • 摘要: 枯落物分解产生的碳是土壤碳含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试验选取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网孔分解袋法(4、2和0.01 mm)研究了大型、中型、小型和极小型柠条灌丛微生境枯落物分解变化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枯落物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动物对枯落物分解的平均贡献率均高于大型土壤动物。且随着时间变化,全部土壤动物的贡献率正效应逐渐减弱,在分解至570 d时表现为负效应。2)全部土壤动物参与枯落物分解时,土壤碳含量表现为大型和中型高于小型和极小型微生境,且仅在分解至150和570 d时不显著(P 0.05)。综合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对枯落物分解具有促进作用,但分解所产生的碳不会引起土壤碳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 高晴; 王瑞江; 韩冠苒; 田慧; 李利萍; 王传江; 耿宗琴; 雷琼
    • 摘要: 为探讨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质量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以65年生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密度的侧柏生长指标及其土壤碳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林分密度达到1725株0x0E䦃Wingdings^B@0x0Fhm-2,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分密度的升高差别不大。(2)0~20 cm土层上,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降低(P<0.05)。(3)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大径级的树木占总数的比例升高,小径级的降低。(4)冠幅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树高随着林分密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
    • 白朕银; 王鑫; 郑凌波; 曲善民; 侯贺春; 徐宝刚; 王明君
    • 摘要: 为了解盐碱化草地中土壤碳、氮和土壤酶随盐碱化程度的变化规律,选择典型的松嫩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依据草地优势植物种的变化特征,定性地划分出不同盐碱退化程度的草地。通过对不同盐碱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碳、土壤氮和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随草地盐碱退化程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含量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重度盐碱退化草地的土壤碳、土壤氮和土壤酶含量下降显著(P<0.05)。土壤碳、土壤氮和土壤酶在0~10 cm土层的含量高于10~20 cm土层。
    • 孙毅兵
    • 摘要: 通过森林土壤碳的组成、分布情况,分析森林土壤碳动态变化原因及规律,研究氮沉降、外加碳源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对森林生态土壤碳的影响,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及碳汇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支撑.
    • 魏文俊; 颜廷武; 王叶红; 王祥福; 张慧东
    • 摘要: 在工业发达、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氮沉降增高仍然很突出.为明晰氮沉降类型及其强度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研究了多形态、多水平氮添加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排放及土壤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NH4+-N添加低、中、高3种水平每年土壤碳排放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3.81、17.15和5.69 g C?m-2;NO3--N添加低、中氮两种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03.37和111.06 g C?m-2,而高氮水平减少了47.14 g C?m-2.两种形态氮素添加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微小,而硝态氮含量则在逐年升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出升高的规律.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氮素形态对土壤铵态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而氮添加水平仅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 董莉丽; 寇萌
    • 摘要: 为了研究渭北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选取位于同一坡面上的刺槐纯林、油松纯林和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土壤呼吸等土壤属性在3种人工林土壤剖面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在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结果 表明:3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破碎率均较高,各团聚体水稳性指标值、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在3个样地的顺序均为油松林>刺槐林>苹果园,土壤无机碳含量的顺序为刺槐林>苹果园>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二者分别与团聚体水稳性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但同时,无机碳含量存在一个阈值,当低于或高于这一阈值时,其含量与团聚体水稳性分别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因此,当无机碳含量较高时,应降低其含量,并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遭受侵蚀的风险;土壤结构稳定性各指标之间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呼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各项土壤属性,油松林在提高土壤质量方面的作用大于刺槐林.
    • 摘要: 追踪土壤细菌的“吃碳”行动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显示,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跟踪微生物并了解它们处理土壤碳的各种方式。这些发现增加了人们对细菌如何促进全球碳循环的认识。在该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稳定同位素和高通量DNA测序技术来识别不同种类的细菌,并追踪对应细菌随着时间推移的碳消耗量。微生物有不同的吸收碳策略.
    • 王著峰; 王玉刚; 陈园园; 冯文婷
    • 摘要: 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能力能有效缓解大气CO 2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干旱区典型盐土和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施用量脱硫石膏(0,10,20,21.78,30,40 t/hm^(2))对盐土和碱土生态系统碳储量(包括土壤碳储量和生物量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脱硫石膏盐土总碳储量(C)降低8.78%~15.72%,其中以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为主;碱土总碳储量(C)增加5.00%~23.94%,其中以土壤无机碳增加为主。脱硫石膏施加后盐土总生物量碳储量(C)较对照平均降低23.14%,碱土总生物量碳储量(C)较对照平均增加30.44%。施用脱硫石膏碱土生态系统碳储量(C)较对照增加0.09~0.42 kg/m^(2),而盐土生态系统碳储量(C)较对照降低0.33~0.56 kg/m^(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脱硫石膏施加量、土壤电导率以及由脱硫石膏施加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是影响盐碱土生态系统固碳的主要因素。总体上,施加脱硫石膏后,盐土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降低,碱土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增加,其中施加量30,40 t/hm^(2)处理对盐碱土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效果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增加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固定提供科学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