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叶绿体DNA

叶绿体DNA

叶绿体DNA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5122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生物学杂志、西北植物学报、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2遗传学进步促进粮食安全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全国第十七次银杏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研究生生物质能研讨会等;叶绿体DNA的相关文献由68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良碧、欧立军、高庆波等。

叶绿体DNA—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5122 占比:98.83%

总计:15301篇

叶绿体DNA—发文趋势图

叶绿体DNA

-研究学者

  • 陈良碧
  • 欧立军
  • 高庆波
  • 张发起
  • 彭娟
  • 缪婷玉
  • 邵碧英
  • 陈世龙
  • 陈文炳
  • 陈觉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涛; 邹龙运; 蔡坤秀; 杨俊杰; 江莉; 陈振东
    • 摘要: 为了解闽南地区血叶兰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对8份血叶兰叶绿体DNA RPS16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份血叶兰种质资源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0.108之间,共136个多态位点,占总数的34%。利用MEGA7.0软件,基于K-2P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模型,将8份叶绿体DNARPS16分两个分支:S6和S1/S2/S3/S4/S5/S7/S8,应用clustalW对两两基因进行序列比对,一致性在78.69%~99.75%之间,表明血叶兰叶绿体DNA RPS16有着较大的变异。
    • 万诚; 李蕾嘉; 陈胜; 王济红; 王莹
    • 摘要: 利用H-psbA与L-F 2个叶绿体DNA片段对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老鹰茶古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的Actinodaphne lancifolia(登录号为NC_045251.1)相似值达100%,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区分白芽株、红芽株、黄芽株,但不能有效区分雌雄性别。2个叶绿体DNA片段经测序、拼接、比对和合并之后片段长度为976 bp,共有41个多态性变异位点,其中包含28个单一突变位点、5个插入-缺失位点、11个简约信息位点。H-psbA与L-F区域的多态性变异位点数量分别为39个和2个,单倍型数分别为9个和2个,合并之后的叶绿体DNA片段的单倍型数为10个。核苷酸多样性与单倍型多样性较高区域为trnH-psbA(P_(i)=0.01892,H_(d)=0.978),较低区域为trnL-trnF(P_(i)=0.00212,H_(d)=0.467),10份老鹰茶植物植物2个叶绿体DNA区域合并后的遗传多样性较高(P_(i)=0.01126,H_(d)=1.000)。Tajima’s测验中,2个叶绿体DNA区域在各检验水平上均不显著,说明这2个叶绿体DNA区域在进化上遵循中性模型。
    • 张阳; 马子兰; 徐珊珊; 苏旭; 李梅英
    • 摘要: 黄缨菊(Xanthopappus subacaulis)是青藏高原地区一种特有的高山草甸药用植物。为探讨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对黄缨菊居群遗传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黄缨菊20个居群、123个个体的叶绿体DNA片段(psbA-trnH、rbcL和psbI-psbK)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黄缨菊居群共检测到6个单倍型,其中H1为古老单倍型,除居群P7外其余居群均具有单倍型H1,H3、H5和H6为特有单倍型,单倍型H3为居群P7的私有单倍型,单倍型H5和H6只存在于居群P18,单倍型H2和H4主要存在于青海湖流域的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H_(e))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3.101和0.008903;居群间遗传变异(68.98%)大于居群内遗传变异(31.02%),居群间遗传分化较高(F_(ST)=0.68985,P0.05),表明黄缨菊在分布区域内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错配分布和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黄缨菊居群可能经历过近期扩张。据此,推测第四纪冰期黄缨菊可能在青海湖流域和甘肃临潭地区存在微型避难所,认为第四纪气候变迁及青藏高原隆升塑造了黄缨菊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
    • 刘家奇; 付孟娇; 吴海洋; 田斌
    • 摘要: 该文利用母系遗传的叶绿体DNA片段(psbA-trnH,psbI-psbK和psbJ-petA)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有植物蕤核(Prinsepia uniflora)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以揭示其现有的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蕤核自然种群总的遗传多样性较高(HT=0.796),而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HS=0.276).(2)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分布区域内蕤核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FST=0.674),且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67.4%).(3)Mismatch分析和基于MaxEnt的不同历史时期生态位模拟结果表明,尽管蕤核的核心适生范围没有经历太大的变化,但其种群在最后一次大冰期结束后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扩张.综上结果认为,与大多数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许多植物类群一样,蕤核很可能是采取冰期在邻近或者就地避难,冰期过后局部回迁的方式应对第四纪的气候波动.
    • 丛悦; 李莉; 关佳莉; 拱健婷; 王大仟; 张金霞; 赵艺萌
    • 摘要: 目的 基于叶绿体基因联合序列分析不同地理居群黄精和多花黄精遗传多样性.方法 目的序列经PCR扩增、测序、拼接和比对后,DnaSP分析单倍型多态性,Permut计算遗传分化,Arlequin分析居群标准分子变异,最后构建基于遗传距离的系统发育树.结果 94条黄精序列存在2个多态性位点,得到3个单倍型,居群间总遗传多样性为0.142,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018.26条多花黄精序列存在16个变异位点,得到6个单倍型,居群间总遗传多样性为0.857,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435.结论 多花黄精比黄精表现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两个种群均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系数,种群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整个分布区不存在明显的分子谱系地理学结构.
    • 丛悦; 李莉; 张金霞; 关佳莉; 拱健婷; 王大仟; 赵艺萌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rpl20-rps12、trnL-trnF及psbA-trnH序列变异特点,评价其对3种不同基原黄精的鉴定能力。方法:分别提取3种基原黄精总DNA,以rpl20-rps12、trnL-trnF及psbA-trnH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 5软件寻找其特异位点,计算样品K2-P(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neighbor-joining,NJ)系统聚类树。结果:rpl20-rps12、trnL-trnF及psbA-trnH序列长度分别为722~737、293、457~531 bp,简约信息位点占比分别为0.4%、1.0%和2.4%。rpl20-rps12和psbA-trnH序列中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均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基于3个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3种基原黄精都表现出良好单系性,能明显区分。结论:从序列特点和种内、种间变异性综合分析,rpl20-rps12序列更适宜黄精的基原鉴定。
    • 张雨; 王久利; 夏铭泽; 张发起
    • 摘要: 利用叶绿体DNA标记对青藏高原地区青杨的14个野生居群开展谱系地理学研究,分析该区域青杨的遗传结构和居群动态,旨在揭示其在第四纪冰期的演化历史,为种质资源评价、遗传保护策略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提取青杨基因组DNA,cpDNA非编码区atpH-atpI和rbcL片段经扩增、检测、纯化和测序后获得序列,统计cpDNA联合序列的变异位点并确定了13个单倍型;分子变异分析显示青杨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而非居群内;研究范围内青杨单倍型之间不存在谱系地理关系,且歧点分布分析和中性检测均未检测到青杨发生过近期居群扩张.青杨的遗传分布和地理分布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可能是由于在研究区域内存在多个微型避难所所致,如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地区就可能为青杨的冰期微型避难所,而这些区域也是冰期后居群回迁和扩散的发源中心.
    • 陈文炳; 邵碧英; 林阳武; 缪婷玉; 彭娟; 郭菁; 陈彬; 彭华毅
    • 摘要: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hsien或indica)和粳稻(keng或japonica)两个亚种。基于籼-粳稻叶绿体DNA(cpDNA)的PstⅠ-12片段ORF100区域的序列差异,即籼稻cpDNA的ORF100区域缺失69 bp的碱基片段,建立籼-粳稻亚种鉴定方法。本文选择典型的籼稻谷(米)样品(台籼11号)和粳稻谷(米)(东北珍珠大米)进行叶绿体DNA(cpDNA)PstⅠ-12片段的ORF100区域DNA的SYBR-Green实时荧光PCR扩增和测序,在籼-粳稻2个PCR产物序列比对的基础上,设计正向引物4条(F1-F4)、反向引物3条(R1-R3),组合成12对引物进行优化筛选,选出F4R1引物对。在粳稻样品中,检出cpDNA PCR产物片段长度为204 bp(非缺失型),荧光PCR扩增熔解温度Tm值为78.00;在籼稻样品中,检出cpDNA PCR产物片段长度为135 bp(cpDNA缺失型),荧光PCR扩增熔解温度Tm值为76.50。建立了籼-粳稻亚种SYBR-Green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基于上述实验结果,选择国内多个省份的典型籼/粳稻品种与籼/粳型杂交稻组合共538个,对该籼粳稻米亚种鉴定方法进行验证。在177个粳稻及粳型杂交组合样品中,cpDNA荧光PCR熔解温度Tm值为78.00的样品170个,与粳稻符合率为96.05%,Tm值为76.50的7个样品,不符合率为3.95%;在361个籼稻及籼型杂交稻样品中,Tm值为76.50的样品331个,与籼稻符合率为91.69%,Tm值为78.00的30个样品,不符合率为8.31%。本方法只检测一个遗传稳定的细胞质叶绿体DNA位点,用于籼-粳稻米的亚种鉴定,简便高效,准确率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