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生态

古生态

古生态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5058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化石、沉积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等;古生态的相关文献由502位作者贡献,包括关长庆、巩恩普、张永利等。

古生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5058 占比:99.70%

总计:65252篇

古生态—发文趋势图

古生态

-研究学者

  • 关长庆
  • 巩恩普
  • 张永利
  • 孟繁松
  • 孙宝亮
  • 孙克勤
  • 张廷山
  • 李保生
  • 杨瑞东
  • 沈树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向青; 崔振昂; 林海; 夏真; 张顺枝
    • 摘要: 北部湾地处南海西北端,区域广布硅酸盐和石灰岩类,迄今对其全新世气候、古生态环境演进过程及其背景驱动因素等还有待加强了解。为此,在北部湾南部海盆钻取了全新统岩芯,进行了孢粉、粒度、δ^(18)O(氧同位素)等鉴定分析以及^(14)C测年等。分析显示,孢粉化石主要属种有木本松属、栲属等,蕨类为水龙骨科、鳞盖蕨属,6.0 ka之后蕨类含量总体较高,含量均波动变化,以该界线点粉砂等为上升趋势以及分选变好。常量元素Al_(2)O_(3)等和微量元素总体升高,而SiO_(2)、CaO、Sr等为降低,优势矿物为石英等,风化矿物含量较高。δ^(18)O总体下降了21.20%呈降温趋势,其分布特征与中国全新世古气温变化可对应,并以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重要节点9.0 ka等划分了气候阶段,中全新世气候格局转换且西风带南进之后,北部湾演进成为夏季风和西风带前缘相互作用地带而使得降水增加,加强了化学风化以及重矿物赤铁矿水成效应。地表受到热胀冷缩以及淋溶风化双重作用,大暖期鼎盛期亦为风化剧烈阶段,“4.2 ka事件”造成化学风化滞缓,约自4.0 ka之后CIA等指示的化学风化开始加强。中全新世以来植被多样性指数以节点经历了升-降-升三个基本阶段,总体为提高趋势,海洋古生产力指标变化与植被多样性指数旋回可对应,陆源输入增加而使得前者呈增高趋向。研究得出如下认识:北部湾碎屑物质具有陆源性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西风带推进对其先干后湿气候模式建立具有积极的机制效应,地表风化在太阳迫胁力周期运动和气候调节之下有序旋回进行,古植被环境趋向总体改善,由于陆-海之间关系密切,北部湾亦成为南海北部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林涌权; 董旭辉; 廖粤军; 李燕; 羊向东; Jeppesen Erik
    • 摘要: 近百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浅水湖泊经历了气候变化及日益增强的人类扰动,造成了普遍的湖泊富营养化、水动力条件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状态转变,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明显退化.枝角类作为一种重要的水生生物,敏感地响应于湖泊及其流域的环境变化,但目前对亚热带湖泊中的枝角类亚化石的环境指示意义,与其它古生态指标如硅藻、摇蚊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尚未明确.因此,本文以浅水湖泊太白湖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基于沉积岩芯中枝角类群落过去百年来的期演化序列,重建了近百年来太白湖的历史环境演变过程及机制.对比硅藻及摇蚊的群落演化特征,探讨了多门类古生态指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本文重点讨论了枝角类对湖泊鱼类产量指示意义及利用枝角类亚化石来重建历史环境的应用前景及不足.
    • 凌媛; 王永; 王淑贤; 孙青; 李海兵
    • 摘要: 海洋和湖泊具有重要的气候环境和生态调节功能。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变,将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评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生物标志物具有生物专属性,提供了使我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地质历史中各种生物演变的工具。本文初步总结了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标志物(烷烃、酸类、醇类、酮类、酯类、甾类、藿类、萜类和甘油四醚类等)的特征和来源。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以长链的烷烃、脂肪酸、脂肪醇和木质素、萜类等较为常见;水生微藻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有长链烯酮、烷基二醇和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类化合物(HBIs)等;微生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有细菌藿烷多元醇(BHPs)、异形胞糖脂和支链烷烃类等。今后结合生物标志物单体同位素分析和基因、蛋白质组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加强不同生物标志物对应的生物种属的生态学研究,古今生态研究相结合,可以为某些生物标志物的分子来源研究提供新的可行途径。本文还综述了生物标志物指标在重建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产力和营养状况方面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将偏向于从定性向定量化重建转变,在海洋研究中应用较成熟的指标将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湖泊环境中。此外,多指标结合使用将提高重建古生态系统的可靠度。
    • 张晓晓; 孙丹辉
    • 摘要: 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的犀牛的骰骨标本,尺寸巨大,超过泥河湾高加索板齿犀(Elasmotherium caucasicum)的平均值。庆阳标本的形态与板齿犀族其他标本相同,很可能属于大型板齿犀类的中华板齿犀。与现生犀牛相比,其骨体与结节的组合形式具有功能上的意义,骨体平面和结节主轴之间的夹角暗示着板齿犀类所占据的生态类型。通过骰骨的形态分析推测,中华板齿犀和更进步的板齿犀类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环境,这与之前关于板齿犀类生活环境的推断不同。
    • 肖丽芳; 林晓丹; 任东
    • 摘要: 昆虫植食是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地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植食行为的起源与演化是探究古环境重建及古气候变化的重要切入点,其结果将更好地揭示现生昆虫取食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本文梳理了昆虫植食的研究历史;阐述了植物化石上的生物损伤与非生物损伤的主要区别;介绍了昆虫植食研究的化石证据以及功能性取食组-损伤类型研究体系(Functional feeding group-damage type,FFG-DT)。昆虫植食多样性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分为8个阶段:(1)志留纪—泥盆纪(444~359 Ma)为昆虫植食的起源时期;(2)石炭纪(359~299 Ma)为昆虫植食的扩张时期;(3)二叠纪(299~252 Ma)为昆虫植食的稳定时期;(4)三叠纪(252~201 Ma)晚期,昆虫植食再次多样化;(5)侏罗纪(201~145 Ma)昆虫植食程度进一步加强;(6)白垩纪(145~66 Ma)裸子植物逐渐为被子植物所替代,昆虫植食大幅度增加;白垩纪末期,昆虫植食水平下降;(7)古近纪(66~23 Ma)昆虫植食水平提高;(8)新近纪(23~2.6 Ma)昆虫植食与现代基本相似。影响昆虫植食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环境、昆虫和植被多样性、昆虫口器类型、植物群落组成和微生物等。目前,统一昆虫植食研究体系和方法、填补各历史阶段的缺失信息等问题在昆虫植食研究中亟待解决。
    • 苏学龙; 于国辉; 艾孜孜·伊力哈木
    • 摘要: 新疆巴楚地区的良里塔格和大坂塔格是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的重要剖面之一,在其出露较好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地层中产数量可观的古生物化石,以白云质灰岩为特征的鹰山组下段产大量的腹足类化石(Liospira biconvexa.);以深灰色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礁为特征的一间房组产大量球状苔藓虫(Batostoma sp.)、丰富的角石化石(Aphetceras Lobatum cf.、Cetnoceras Noetling sp.、Dideroceras sp.)及少量托盘类。从化石种类和埋藏特征来看,中、下奥陶统巴楚地区海水运动多变,为水动力条件强,盐度适中,水位较浅的高能半局限台地和生物礁环境。本次研究丰富了巴楚地区化石种类,查明了化石保存状态,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生态环境提供宝贵证据。
    • 杨国林; 杨帆; 李军; 高文强; 彭措; 邓鹏
    • 摘要: 对甘肃酒泉盆地新民堡群赤金堡组、下沟组和中沟组植物大化石进行研究,并结合前人对该盆地植物化石的研究资料,共统计植物化石25属46种,其中赤金堡组7属9种,下沟组7属7种,中沟组14属32种.在植物化石埋藏类型研究的基础上,重建了甘肃酒泉早白垩世古植被群落,并划分为近岸湿地群落、山间低地—缓坡群落、山间高地群落、旱生群落4个群落.根据植物类群之间的比例关系、植物群的整体特征和特征分子,推断甘肃酒泉早白垩世古气候由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向炎热干旱转变的趋势. Athrotaxites、Pseudofrenelopsis、Brachyphyllum、Equisetum植物化石的存在,表明甘肃酒泉早白垩世气候环境存在季节性变化.
    • 李秀美; 侯居峙; 王明达; 徐磊
    • 摘要: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厘清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对制定社会的适应政策非常重要.目前的研究手段如现场观测和围隔实验等可以很好地揭示湖泊生态系统在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演替和变化过程,但是不能提供历史时期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古湖沼学可以为探讨湖泊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以青藏高原中部无鱼湖泊达则错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物岩芯西藏拟潘(Daphnia tibetana)残体丰度和总烯酮含量重建该区过去1000年的浮游生物记录;利用总氮、总磷以及总有机碳含量重建过去1000年湖泊营养盐以及有机质变化记录;结合烯酮不饱和度重建的古温度记录,探讨达则错过去1000年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演变的响应机制.研究发现达则错湖泊生态系统尤其是生产力在自然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存在显著变化.在自然状况下,较高的湖泊初级和次级生产力发生在温度较低和湖水营养盐浓度较高时;而在过去150年,达则错湖泊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湖泊生产力发生相应变化,较高的湖泊生产力发生在温度较高时期,其主要受由人类活动带来的营养盐元素浓度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达则错湖泊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 万杨; 赵明; 赵亚; 王金敏; 杨克成; 魏丽馨; 朱建忠; 杨卿; 宗立一
    • 摘要: 自1989年在中卫下河沿石炭系地层发现昆虫化石以来,该地区已记述昆虫化石7目22属22种.通过研究下河沿昆虫群落及其伴生化石的特征,分析昆虫古生态古环境.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昆虫以森林昆虫、水生昆虫为主,反映出以蜻蜓类有翅昆虫为主要捕食者的复杂食物网关系.推测当时该昆虫群的生活环境为近岸、温暖的潮坪泻湖环境.
    • 刘松欣; 辛存林; 王晶菁; 狄国芸; 焦志鹏; 赵涵; 王志韬
    • 摘要: 本文对甘肃宝积山盆地窑街组植物大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经鉴定共有19属50种,结合已有的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化石资料,发现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由27属73种组成.其中,银杏类植物10属30种,真蕨类植物5属26种,松柏类植物5属6种,楔叶类植物3属5种,苏铁类植物2属4种,裸子植物球果和种子化石2属2种.基于当前植物群组成特征,对植物化石埋藏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植物化石主要为原地埋藏或亚原地埋藏,少数属种为异地埋藏,并通过对化石类群古生态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现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初步重建了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落,划分为四个植物群落:岸边湿地楔叶类植物群落、低地蕨类苏铁类植物群落、坡地银杏类植物群落和高地松柏类植物群落.通过对植物群组成特征和植物化石叶相特征的统计分析,并与其他气候带植物群特征进行对比,推断中侏罗世时期甘肃宝积山盆地为温暖潮湿的暖温带气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