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学术会
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学术会

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学术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2-11

主办单位: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学术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T2DM外周血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T2DM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鉴定EPCs.观察不同浓度黄芪多糖(0,50,200,800,3200,6400mg/L)分别干预6,12,24,48h对T2DM患者EPCs影响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结果:T2DM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鼠尾胶原包被的培养瓶中培养后呈梭形、铺路石样,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抗原CD34和KDR,表达干/袓细胞抗原CD133;具有吞噬Dil-acLDL及结合FITC-UEA-1的特性.T2DM患者EPCs的增殖能力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黄芪多糖(APS)显著增加T2DM患者EPCs的增殖能力,呈一定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在200mg/L浓度时开始较T2DM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于800mg/L时达最大效应(P<0.01).200mg/LAPS作用6h后,T2DM患者EPCs增殖能力开始明显增强,24h达到高峰,48h时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鼠尾胶原可代替EPCs培养中常用的纤维连接蛋白,是体外分离培养外周血EPCs更节省的一种方法.APS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能促进T2DM外周血EPCs增殖.
  • 摘要:背景:前期研究证实黄芪通过P38MAPK通路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其影响是否通过P13K/Akt/eNOS途径实现?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鉴定内皮祖细胞.观察0,50,200,800,3 200,6 400 mg/L黄芪多糖分别干预6,12,24,48 h对内皮祖细胞影响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用黄芪多糖及黄芪多糖与PI3K抑制剂LY294002联合干预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及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水平.以未进行任何处理健康人内皮祖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黄芪多糖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当黄芪多糖在200~8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干预6~24 h可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增强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升高内皮祖细胞磷酸化Akt及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P<0.05); PI3K抑制剂LY294002能阻断黄芪多糖诱导的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磷酸化(P<0.05).说明黄芪多糖通过激活PI3K/Akt/eNOS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和向内皮细胞的分化.
  • 摘要:目的:以波动性高糖干预EPCs,观察EPCs增殖、凋亡及丙二醛、抗氧化因子合成变化,从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角度探讨波动性高糖在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氧化应激作用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贴壁细胞鉴定为EPCs.细胞同化后给予葡萄糖浓度5.5mmol/L(正常对照组)、20mmol/L(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组)和5.5mmol/L/20mmol/L(葡萄糖浓度为5.5mmol/与葡萄糖浓度为20mmol/L两种条件培养液,每8h更换一次,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组).干预72h后,MTT法检测EPCs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MDA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结果: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20mnol/L)与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5/20mmol/L)作用于EPCs72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组细胞增殖减少、凋亡率增高(P均<0.01),以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组尤为明显,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培养液中SOD活力在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组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组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 MDA含量在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组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组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结论:波动性高糖较恒定性高糖更易抑制EPCs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波动性高糖环境下氧化应激水平增高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足基因谱表达特征及其对丹黄散治疗的反应.方法:获取糖尿病足溃疡局部组织,和丹黄散外敷治疗后糖尿病足组织作比较,以Oligo GEArray(R)芯片检测两纽溃疡组织基因表达谱,比较分析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丹黄散治疗组涉及表达上调基因30个,表达下调基因4个.结论:糖尿病足溃疡组织涉及启动基因、效应基因及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异常,经过丹黄散治疗后,异常表达基因可得以调控.
  • 摘要:目的:从基因组层面评估丹黄散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从正常组、糖尿病足组、丹黄散治疗组三组获取组织标本,以Oligo GEArray(R)芯片检测各组基因表达谱,比较分析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和正常组比较,糖尿病足组涉及表达上调基因28个,表达下调基因6个;而较糖尿病足组而言,经丹黄散干预后,涉及表达上调基因30个,表达下调基因4个.结论:糖尿病足溃疡局部涉及多基因差异表达,可能是病变发生和得以维持的分子基础.经丹黄散干预后,部分异常表达基因得以调控,这部分可调控基因,是获得临床疗效的分子基础,也可能正是丹黄散的作用靶点.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选择γ干扰素( IFN- γ)代表Th1类细胞因子,白介素-4 (IL-4)代表Th2类细胞因子,观察中药泻火养阴散对GD患者血清IFN- γ、IL-4水平的影响,旨在探讨中药泻火养阴散治疗GD过程中对免疫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50例初发G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他巴唑治疗组(A组),泻火养阴散联用他巴唑治疗组(B组);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GD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以IFN-γ/IL-4作为反映Th1/Th2细胞因子的指标.结果:初发GD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血清IFN-γ、IL-4水平及IFN-γ/IL-4比值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GD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血清IFN-γ水平降低(P<0.01),血清IL-4水平降低(P<0.05);IFN-γ/IL-4比值降低(P<0.01);与A组治疗后比较,B组治疗后血清中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更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泻火养阴散可使Graves'病患者血清中IFN-γ水平降低,IFN-γ/IL4比值降低,通过调节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来调整Th1/Th2平衡,改善GD患者的免疫失衡状态.
  • 摘要:目的:本文观察了60例HT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TNF-α及甲状腺相关指标,以探讨理气活血复方对HT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理。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中药组予理气活血方联合优甲乐治疗,对照组予优甲乐治疗,均观察两个疗程(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抽血检查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和血清TNF-α含量.结果:中药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5%和77.1%,两组血清甲状腺水平得到明显改善,TSH水平有明显下降,T3、T4、FT3、FT4水平显著升高,中药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中药组能显著降低血清TNF-α水平,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理气活血方联合优甲乐能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和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血清TNF-α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经络舒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和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中医药的优势,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运用该药治疗DPN和DNB提供参考依据及确定研究方向.方法: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DPN患者和DNB患者各40例,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上,分别给予经络舒胶囊、甲钻胺片进行治疗,6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DPN患者以主要临床证候和神经传导速度为主要指标,DNB患者以主要临床证候和膀胱残余尿量测定为主要指标,观察、比较、判定疗效,同时观察安全性.结果:DPN组治疗后,两组主要临床证候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 0. 05 ),但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 05 )。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也都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0. 05或0. 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 05或0. 01)。神经源性膀胱组治疗后,两组主要临床证候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 05 ),但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 05 )。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量也都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 05或 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 05或0.01) 。 DPN组和神经源性膀胧组安全性检测无明显异常。表明经络舒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源性膀胱是有效和安全的。结论:1.经络舒胶囊可明显改善DPN患者和DNB患者的主要临床证候。2.经络舒胶囊可明显改善、增快DPN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少DNB患者膀胱残余尿量。3.经络舒胶囊可有效治疗DPN和DNB,其近期疗效优于合成药甲钴胺。4.经络舒胶囊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外用、穴位贴敷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双盲法,将40例DPN患者分成中药汤剂外用、穴位贴敷治疗组20例及甲钴胺对照组20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分别监测临床症状及体征、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及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1),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中药外用、穴位贴敷能改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缓解消除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满意,无明显毒副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降糖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5例DPN患者分成治疗组33例(糖尿病基础治疗+降糖通络方)和对照组(糖尿病基础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之前前后的临床疗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治疗组空腹血糖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均有明显上升,其中治疗组MNCV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糖通络方可以降低血糖、改善DPN的临床症状,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和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中药散剂丹黄散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疗效.方法:将17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局部换药,丹黄散治疗组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丹黄散局部外敷治疗.比较其创面上皮葡行情况和创面愈合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7d、14d、21d丹黄散治疗组创面上皮葡行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丹黄散治疗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黄散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四顾汤对2型糖尿病(T2DM)痛性神经病变患者血浆β-内啡呔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T2DM痛性神经病变患者72例,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治疗组各24例,同期选择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各病例组在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等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服卡马西平0.1g/次、3次/d,治疗组加服加味四顾汤200 mL、3次/d.1个月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β-内啡呔水平,参照疼痛数字分级法(NRS)分析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各病例组血浆β-内啡呔治疗前水平明显低于NC组(P均<0.05),治疗后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对照组(P均<0.05).各病例组治疗后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NRS评分明显低于空白组治疗后(P均<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疼痛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空白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T2DM痛性神经病变患者血浆β-内啡呔水平下降,加味四顾汤可升高T2DM痛性神经病变患者血浆β-内啡呔水平,提高痛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
  •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清热解毒中药,疗程3月.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2)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及西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解毒法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
  •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难治性Graves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对象与方法:1、分组:45例按纳入标准收治的Graves病患者,病程3-11年,年龄18-63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人,对照组15人.雷公藤多甙合他巴唑组作为治疗组,单纯他巴唑组作为对照组,疗程均为16周.2、方法:治疗组予雷公藤多甙(剂量1mg/Kg/d)加他巴唑控制甲状腺功能;对照组单纯使用他巴唑控制甲状腺功能.以主要临床表现、他巴唑减药量和减药时间来观察治疗组疗效.以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和TRAb测定变化观察其可能的疗效机理.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1、临床表现:两组治疗后临床表现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显效率为40%,有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率为33.33%,有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比较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2、减药量和减药时间:治疗组的总减药量为8.16±1.96mg,首次减药时间为0.93±0.69月;对照组的总减药量为5.33±0.88mg,首次减药时间为1.75±0.87月,两组相比治疗组总减药量明显大于对照组,首次减药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均<0.05).3、TRAb测定:治疗组治疗后转为弱阳性者为8例,占26.67%,转为阴性者9例,占30%;对照组治疗后转为弱阳性者2例占13.3%,转为阴性者仅1例,占6.7%,两组相比治疗组TRAb阴转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4、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治疗后治疗组CD4/CD8为1.30±0.98,对照组CD4/CD8为1.90±0.76,两组间CD4/CD8相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评估:治疗组出现3例ALT轻度升高,副作用发生率为10%;对照组出现2例ALT轻度增高,副作用发生率为13.3%,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雷公藤多甙合他巴唑治疗难治性Graves病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2、雷公藤多甙合他巴唑治疗难治性Graves病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他巴唑治疗;3、Graves病的发生可能与TS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低减有关,从而进一步证实Graves病的发生源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4、雷公藤多甙治疗难治性Graves病可能的作用机理是免疫抑制;5、雷公藤多甙合他巴唑与单纯他巴唑治疗难治性Graves病的安全性相近.
  •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进一步探讨,目的在于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方法:在CNKI数据库分别先后输入主题词“脾瘅”、“糖尿病前期”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从2002年-2012年,检索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在检索结果中去除流行病学调查、会议报告、西医相关实验研究等.结果:输入主题词“脾瘅”检索到15篇相关文献,输入主题词“糖尿病前期”检索到169篇相关文献,经筛选符合条件的剩余相关文献共45篇.结论:纵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家多重消渴轻脾瘅,对脾瘅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及整体辨治规律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从中医脾瘅角度认识糖尿病前期,为从源头上防治糖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出“治未病”思想,提高中医药疗效,彰显中医特色.
  • 摘要:目的:探讨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纽予甲钴胺联合中药足浴治疗,对照1组单纯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对照2组单纯予中药足浴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1组总有效率86.7%,对照2组总有效率76.7%,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纽.结论: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更显著疗效,优于单纯甲钴胺穴位注射组和单纯中药足浴组.
  • 摘要:糖尿病的胃肠功能紊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泻水样便、或便溏、或秘结,或腹胀、纳呆,竞相交替出现,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在跟师省级名中医汤宗明先生擅长治疗脾胃病的启迪下,用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治疗数十例病例,临证将之分为三个类型,在不停用常规降糖西药的基础上合力治疗,收到了较好效果。
  • 摘要: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治疗以养阴清热、解郁化痰为主。通过介绍西医以及中医各自临床治疗现状,分析总结了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鉴于中、西医治疗本病各有优势,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故应注意在深入研究中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 摘要:目的:针对Graves眼病的自身免疫性发病机制,运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及口服片剂)的免疫调节作用,明确复方甘草酸苷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Graves眼病的近期临床疗效,进一步获得复方甘草酸苷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替代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的较少副作用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科学的Graves的治疗。对象与方法:1、对象Graves眼病患者33例,病程3个月—24个月,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小剂量强的松,对照组则以单纯大剂量强的松,总疗程16周.2、方法①复方甘草酸苷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组:复方甘草酸苷(剂量为120mg/日),连续静滴4周后改为片剂1片口服每日三次;强的松15mg/日,连续服用16周后停药,其中强的松于第12周开始减量.②单纯强的松治疗组:强的松60 mg/日,连续服用4周,第5周开始减量,每周减5mg,第15周减量至5mg,16周后停药:③同时给予两组抗甲状腺合成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于正常范围内.评价指标以主要临床表现、突眼度测定来观察治疗组疗效.以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观察其可能的疗效机理.同时以各项相关指标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1、临床表现两组治疗后临床表现均有缓解,治疗组显效率76.47%,有效率23.53%;其对照组显效率87.50%,有效率12.50%.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突眼度两组治疗后突眼度测定有所减轻,治疗组有效率为76.77%,对照组有效率为70.75%,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3、安全性评估治疗组有4人出现体重增加, 1人血糖升高,1人返酸及上腹不适,副作用发生率为21.32%;对照组有10人体重增加、多毛,9人出现返酸、上腹疼痛,4人关节疼痛,2人血糖升高,副作用发生率为80.01%,对照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 4、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两组治疗前后比较,CD4/CD8均降低,CD4均减少,CD8均增多(P均<0.05).两组间无论治疗前或治疗后,CD4、CD8、CD4/CD8均无差异(P均>0.05).结论:1、复方甘草酸苷合小剂量强的松组与大剂量强的松冲击治疗组治疗Graves眼病均有较好近期临床疗效;2、复方甘草酸苷合小剂量强的松与大剂量强的松冲击治疗组治疗Graves眼病相比其副作用小,安全性明显优于大剂量强的松组;3、进一步证实Graves眼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相关;4、复方甘草酸苷和强的松治疗Graves眼病的作用机理可能都是免疫抑制.
  • 摘要:目的:促进糖尿病足治愈,降低截肢率.方法:对80例糖尿病足患者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局部溃疡创面处理,同时进行情志护理、根据证型辨证施护、经络腧穴及足底反射区推拿按摩.结果:糖尿病足治愈58例(72.5%),有效14例(17.5%),无效8例(10%);总有效率为90%;平均住院治疗33.5 d出院.结论:对糖尿病足患者辨证施护,能促进糖尿病足治愈,降低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相关护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上辨症施护,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症状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各发病期的观察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明显高于各发病期的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在90%以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症状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法,能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建立由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巨噬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的转基因斑马鱼模型(zlyz-EGFP).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显微注射、活体摄像等方法,建立由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巨噬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结果:建立并筛选出绿色荧光蛋白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斑马鱼,同时通过切割尾部构建巨噬细胞聚集的炎症模型.结论:通过建立由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巨噬细胞的转基因斑马鱼,为研究巨噬细胞的迁移行为以及筛选抑制巨噬细胞向急性损伤部位迁移的药物提供了平台.
  • 摘要:目的:探讨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DR患者68例随机分为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同时收集同年龄健康者30例为正常组,治疗组予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比较治疗前后3组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DR患者VEGF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8周后VEGF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组VEGF水平(116.50±22.34)下降尤为显著,与对照组(136.4±24.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脉糖眼明胶囊能有效降低DR患者VEGF水平,从而缓解DR病变进程.
  • 摘要:目的:观察通脉糖眼明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CRP、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DR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同时收集同年龄健康者50例为正常组,治疗组予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比较治疗前后3组CRP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DR患者TNF-α及CRP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0.01);治疗8周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0.01).结论:通脉糖眼明胶囊能有效降低DR患者TNF-α及CRP水平,从而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发挥治疗作用.
  • 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通脉糖眼明胶囊对DR患者VEGF水平影响,探讨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DR的作用机制.通过临床观察,指出通脉糖眼明胶囊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VEGF水平,阻止早期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从而延缓DR的发生、发展。
  •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足溃疡局部组织的基因谱表达特征.方法:获取糖尿病足溃疡局部组织,和正常成人组织做对照,以Oligo GEArray(R)芯片检测各组基因表达谱,比较分析基表达谱差异.结果:糖尿病足组涉及表达上调基因28个,表达下调基因6个.结论:糖尿病足溃疡局部涉及多基因差异表达,可能是病变发生和得以维持的分子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经络舒胶囊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客观评价经络舒在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上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DPN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上,分别给予经络舒胶囊、甲钻胺片进行治疗,将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神经传导速度等进行比较,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医症候与体征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肌电图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潜伏期(Lat)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肌电图测试指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不良反应.结论:本方在治疗DPN方面,采用活血化瘀为主的功效,且三七,丹参都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防止微血栓形成,提高红细胞变形性,因此本方对DPN具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经络舒胶囊配合温和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DPN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40例(经络舒胶囊合温和灸+糖尿病基础治疗)和对照组40例(糖尿病基础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IR)、神经传导速度等变化.结果:中药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经络舒胶囊配合温和灸治疗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功效,值得临床推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