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呼和浩特
  • 出版时间: 2014-07-25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23条结果
  • 摘要: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很多,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本文就其在感染性疾病,如慢支合并感染、病毒性感冒、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小儿外感发热及小儿痄腮等运用,作一简要论述,旨在证明小柴胡汤具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
  • 摘要:目的:为了观察抵挡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9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均在常规控制血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口服抵挡汤;对照组加用口服甲钴胺.20天为一疗程,两疗程后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抵挡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
  • 摘要:仲景之著作源于《内经》,张仲景深达其理,为中医立法之祖学.临床学《金匮要略》要旨,广泛运用经方是传承祖国医学的必由之路,临床二十余载体会治疗疾病药证相投,效如桴鼓.本文首先论述了 本例血痹辩证属气血虚弱,抗寒力差,风寒之邪痹着于肩关节所发,以补气血助阳、祛寒通络为治,用《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的黄茂桂枝五物汤加味。诸药互用,共奏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之功达关节痛除之效,然后说明了寒饮郁肺—咳喘案,指出本证“咳喘时痰间有水鸡声,乃因痰碍其气,气触气痰,气机不利而作呜”。寒饮郁肺,肺气不利,寒阻于肺而饮结于咽,故喉中痰鸣辘辘有声。据痰多色白,气短乏力,脉浮弱辨为虚证。方中宣肺药与降肺药相配,以调和肺气宣发肃降;收敛药与宣降药相伍,宣散降泄而不伤肺气。在《金匾要略》原书此方之后附煎、服法,全方合煎时头煎5-10分钟即可。全方宗寒去表解,肺宣咳止而肃降功能得复,最后阐述了寒凝胞宫—功血案,说明方中吴茱英、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当归、川芍、芍药、丹皮养血祛癖为臣;阿胶、麦冬养阴润燥,党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生姜降逆温中为佐;甘草、山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疲之功。在行经期加熟地意加强养血补血之功。
  • 摘要:柴胡桂枝汤源于《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治疗太阳与少阳并病.现该方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肌肉关节疼痛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许多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与原方证的表现很多一致,病机大体相同,故试用该方治疗此类患者,取得很好疗效,指出笔者在治疗该病时基本以原方为主,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病情变化随症进行加减。以疲劳为主,伴汗出、短气、怕冷等,可加益气健脾温阳之品如白术、黄茂、仙茅等;疼痛明显者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头痛为主加川芍、葛根等,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者加威灵仙、羌活、独活等;气郁表现明显者加疏肝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等;伴有湿邪内阻的加健脾利湿之品如惹该仁、苍术、白术、泽泻等。
  • 摘要:梅教授临床擅长治疗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辨治内科疾病,以及疑难病证,常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辨治肺系疾病,本文从太阳、少阳、阳明等方面与肺系疾病相关性进行论述,以说明!六经辨证论治肺系疾病的理论分析,并列举了喘家治宗太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法和久咳治以少阴真武汤化裁病例分析以说明了六经辨证论治肺系疾病,疗效显著。
  • 摘要:笔者有幸跟诊尉师数年,现将尉师治疗月经病的经验和特色进行总结,以飨读者,首先论述了 在辨治妇科疾病时,首崇仲景《金匾要略》妇人三篇。尉师认为,此三篇理、法、方、药悉备,可广泛指导妇科经、带、胎、产、杂诸疾的辨治。然后说明了尉师常言,调经养血,冲任二要。调补冲任可细分为“调”与“补”。“调”包括调和阴阳、调畅气血等等,“补”包括补肾精、补气养血,补益脾胃等等。调和阴阳者,并尉师认为,在月经病的治疗中,若根据月经周期中气血阴阳的消长变化,结合西医检查等分期辨治,疗效将更佳。最后说明了尉师认为,《金匮》妇人三篇中仲景多次使用参、术、枣、草等健脾益胃之品,反映出仲景治疗妇科诸疾重脾胃、建中气的学术思想。
  • 摘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利用不足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反应迟钝、乏力、畏寒、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出现黏液性水肿,甚至可出现黏液性水肿昏迷.临床治疗多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性终身治疗,而长时间服药所导致的多种副作用不可忽视,而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人体免疫机制等方面都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临床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王庆国教授善用经方,对各科疾病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疗效突出.
  • 摘要: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但因仲景原文叙证简略,故后世医家对本方病因病机的认识侧重点略有不同.本文综合论述了后世各医家对该方的阐述以及临床扩展应用,指出本方乃病后调理之方,治余热之缓剂,其法专于滋养胃肺之阴气,并任复津液之责,故不仅常用于治疗伤寒差后,而且亦常用于温热病后期见气液两伤而又兼余热不尽者。结合临床,尚应有发热或低热不退,汗出,心烦口渴,少气懒言,声低息微,乏困无力,气逆欲吐,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虚细数等症。此时,治法若只清热,则气液难复,只益气,则邪热复炽,余热复燃,惟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清补并行,方为两全之法。并说明了《伤寒论》397论竹叶石膏汤证,后续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疲,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说明病后要注意饮食调摄,不可饮食无度,损伤脾胃,说明尽快恢复脾胃功能的重要性。体现了仲景重视顾护胃气的主导思想。
  • 摘要: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行医30余年,活用经方,临床每起沉疴,屡愈痼疾.笔者有幸随师侍诊三年,李师认为经方运用的层次亦如参禅,亦有三境界,兹录于下,与同道共享.本文指出在中医经方运用时要注意此谓经方运用第一境界,即见证是证,见方是方,一方一证,方证对应。可根据仲景原文,循证选方,但需注意方证相符之程度。另外还要注意即见证不是证,见方不是方,多方多证,灵活变通。临床见证不典型,或证情复杂者,非一方一法所能解决,需多方多法,融汇贯通。同时说明治病不如治人,依从根本。临床病证繁杂,或自觉症状众多,或西医检查检验指标异常,或久治不愈,或寒热虚实并见,或预后凶险者,李师强调以人为本,从大整体入手,而不着眼于某一证,某一局部。可根据阳虚、肝郁、痰湿等体质不同施治。
  • 摘要:《伤寒论》的伤寒不仅是一般热病,而且包括身体失去安定性时所遭致的一切疾病即杂病.本文深入研究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从三维的角度认识疾病的三维特性,用三维组方思路进行方药的配伍,参照三维脉诊细心体会病证的变化,初步提出治疗杂病的重要法门,以进一步探寻辩证思维的核心,从而使临床诊疗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 摘要:《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容最为丰富,所占的方剂也最多,在全书占有极重要地位.研究好太阳病篇的内容对掌握《伤寒论》全书非常重要.笔者跟随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主任研习伤寒多年,牟师认为《伤寒论》太阳病主要按照八纲辨证,分寒、热、虚、实四证,各有其代表方,四证之中又可进一步辨证,如寒热之证进而辨虚实,虚实之证又可分寒热.如此复杂关系,通过几何图形坐标系来表达,则容易直观地明白太阳病诸多方证的表现特征以及方证之间的关系,便于执简驭繁,全面掌握.同时展现出太阳病具有完美的数学结构.
  • 摘要:所谓平衡用药观,是指一方之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要保持相对平衡,无太过亦无不及,符合太极阴阳相和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体现在方剂配伍方面即是一方之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要保持相对平衡,无太过亦无不及,此即平衡用药观。《伤寒论》在方剂配伍时灵活运用寒热平衡、升降平衡、收散平衡、消补平衡、润燥平衡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医圣精当的配伍理念。笔者认为,医圣的平衡用药观,对治疗当今日益复杂的病证具有指导意义,如能切实领会医圣的平衡用药思想,必将对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金匮要略》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方剂有:(1)以温阳祛风寒湿邪为主的方剂,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2)以祛风湿热邪为主的方剂,如麻杏苡甘汤、白虎加桂枝汤;(3)以祛风寒湿滋阴为主的方剂,如桂枝芍药知母汤;(4)以祛风湿寒湿益气为主的方剂,如防己黄芪汤、乌头汤;(5)以补肾为主的方剂,如八味肾气丸;(6)以补气养血为主的方剂,如薯蓣丸、黄芪桂枝五物汤;(7)以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为主的方剂,如肾着汤;以及运用《金匮》方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案例. 从这8个方面探讨了运用《金匾要略》方治疗AS。笔者认为:《金匾要略》方治疗AS的方剂有以温阳祛风寒湿邪为主的方剂,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祛风湿热邪为主的方剂,如麻杏改甘汤、白虎加桂枝汤;以祛风寒湿滋阴为主的方剂,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以祛风湿、寒湿益气为主的方剂,如防己黄茂汤、乌头汤;以补肾为主的方剂,如八味肾气丸;以补气养血为主的方剂,如薯预丸、黄蔑桂枝五物汤;以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为主的方剂,如肾着汤。
  • 摘要:刘云鹏主任医师对仲景学术思想颇有研究.临床中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药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妇科方面,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在治疗范围和方药组成上还有发展,现将刘老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介绍.本文主要介绍了柴枳败酱汤、除湿化瘀方、当归四逆汤、温经汤、抵当汤、肾着汤的药物组成和药理作用,并通过病例分析,说明了柴枳败酱汤、除湿化瘀方、当归四逆汤、温经汤、抵当汤、肾着汤治疗妇人腹痛,均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金匮要略》大黄(庶)虫丸为治疗正虚血瘀证的经典名方.米烈汉老师运用大黄(庶)虫丸师而不泥,推陈创新,治疗肝硬化、脂肪肝、高脂血症、闭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牛皮癣、面斑、颈动脉斑块、便秘、静脉炎等证属久病正虚而兼瘀血内停之病症,采用异病同治之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 摘要:目的:名中医郑清莲教授应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肿瘤术后恢复期的经验.方法:跟师临证学习,对肿瘤术后恢复期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正(阳)虚寒凝痰瘀邪毒内伏"是贯穿肿瘤全程的病机关键.肿瘤术后恢复期是肿瘤分期治疗关键时期.因肿瘤及手术损伤,术后患者多已处于气虚血弱,营卫失于调和状态,内伏毒邪容易妄动;此外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外邪尤易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而发病.这与小柴胡汤证"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的病因病机相一致.因此小柴胡汤是肿瘤术后恢复期治疗的第一基本方.此期当重视扶助阳气,兼顾肿瘤伏毒的病机特点,以加减小柴胡汤方扶正驱邪,佐温阳解毒,寒温并调,恢复机体平衡.
  • 摘要:通过分析栝蒌薤白半夏汤与小陷胸汤于胸痹证治之别,以示梅国强教授临证辨证处方之严谨,彰其选方用药之法度.通过分析梅师辨用栝萎薤白半夏汤与小陷胸汤的方法,以说明了两种药虽有一两味的差别,但是药理作用却有千里之别,故辨证准确,选方得当,疗效自显.临证处方用药时,当处处思辨,坚守法度,方可避免虽效而不显,或不效之窘境.
  • 摘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文辞古奥,自汉末成书至宋,在原文释义上仍然存在一些牵强含混或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论述.今将《金匮》辨疑思路举隅,敬请同道指正.首先指出研读《金匮》时,除学习教材以外,一定要注意回归原文,不利于整细品原文顺序下的前后条文联系,把握仲景诊治精神。对于《金匮》原文言简意赅,多有难解之处,可尝试查看其他有相同或类似仲景文法的经文,前后互参,有助于推求原意。然后介绍了要留心经文夹注、把握《金匮》脉法特点,最后说明了汉唐古医籍与《金匮》有一定联系,尤其《伤寒论》、《金匮》两书,重复条文即有40条之多,重复方剂有42首,两书本为一书,因各种原因一分为二,参研《金匮》与之互参,有助于窥测仲景原意,辨解疑难。
  • 摘要:《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有论"杂病"与论"伤寒"之不同,然两者本为一书,不仅不能完全割裂,尤其对两书重复应用方剂的相关条文、有关方证内容常此略而彼详,本文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个方面分别对小青龙汤证、桂枝救逆汤证、小建中汤证等中药方证的药理作用和疾病治疗方面的进行介绍,从而提出了《金匮要略》与《伤寒论》本为一书,因此,《金匮要略》中所论的许多杂病内容,可以通过与《伤寒论》互参加以研究,以阐明本义,加深理解和应用。
  • 摘要:如何传授经典,如何找回中医的精髓,是目前需要思考并去践行的责任,现结合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诊治咳嗽的学术经验论述,论述了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药理作用,重点论述了该药的不良反应症状,同时介绍了苓桂术甘汤并与小青龙汤配合治疗咳嗽咳消除小青龙汤的不良反应,并指出临床上还会遇到心脏病兼血压高的病人,苓桂术甘汤加上10克牛膝,血压就下降了。如果心脏病出现心绞痛,前胸后背都疼,痛如刀扎,如针刺,舌头的边界都有瘀斑,这是心脏有瘀血,血脉不通则梗塞,血脉癖阻则疼痛,“痛则不通”,可以在荃桂术甘汤里面加两味活血化瘀的药,一味是茜草,一味是红花。如果用荃桂术甘汤证的同时,火特别大,脸上发红、发热,甚至牙也疼,可以在荃桂术甘汤里面加点大黄。
  • 摘要:《温病条辨》共载方208首,部分源于清代、近代、以及部分当时医家的经验方或自创方,而《温病条辨》中的很多用方来自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也有一部分是吴鞠通直接变通而成方,由此而称为温病方证体系中的主要方剂来源.本文拟将温病学家如何变通仲景之方而形成温病方证体系做一探讨.并运用直接采用经方、化裁经方、变制和仿制经方的方法对温病方运用进行分析。
  • 摘要:《伤寒论》不仅阐述了六经病及诸多病证的辨治原则与方法,还论述了不少难治与不治病证,这些证候亦常见于疑难病、大病,或危重证中,仲景的相关论述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仍有重大的启示和应用价值,本文试作探析,以资临床借鉴.首先论述了难治、不治及死证的证候多发生在少阴病、厥阴病阶段,以恶寒,四肢厥冷,下利,脉微、弱等症为主。其次为阳明病阶段,症以腹满,大便闭,小便难或不尿,脉微、涩等症为主,然后介绍了难治与不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指出难治与不治证候的临床表现看,其病机主要是由于外感或内伤引起脏腑功能严重损伤,导致阳气虚衰,或阴阳虚竭,或正虚邪实等病理变化,从而使疾病预后不良,在这一过程中人体阳气的存亡是疾病转归的关键,阳气存说明脏腑功能有由衰转旺的佳像,甚至有逐渐恢复的希望,反之则提示脏腑功能衰竭而不治。最后指出从《伤寒论》对难治、不治病证的辨证与处理中,可得到诸多启示和借鉴,首先要把握危重证的辨证要点。尤其在外感病中,要密切注意脉象的瞬息变化,当脉象出现由强变弱,甚至沉微欲绝,要警惕阳气的急剧衰退。或脉证不合。
  • 摘要:姚荷生先生早年既已倡导沟通寒温学说、统一辨证纲领,并在对《伤寒论》有关的病证分类的专题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卫—营—气—血"沟通寒温证候分类的学术见解,笔者秉承师学,试将仲景学说中有关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内容研究,首先论述了“卫气营血”理论的源流演义,然后对《伤寒论》营卫气血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和少阳病证等分类观进行总结,最后说明了以营卫气血辨证指导经方在杂病中的运用。
  • 摘要:《内经》对黄疸病发生原因与症状已有认识,《金匮要略·黄疸病》对黄疸病分类、发病机制、治疗用药作了全面论述,临床指导意义较大.但当今医者多重视其对一般黄疸的论治,甚至以茵陈蒿汤概而代之,忽视了女劳疸、黑疸、虚劳发黄、瘀血发黄等的论治.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挖掘整理,彰明其意,觅其精旨,用之临床.
  • 摘要:《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专著,它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临床应用的实际出发,对中医的理、法、方、药作了精辟阐述,确立了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在其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将中医体质学说引入了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过程中,开创了杂病辨体质论治之先河.
  • 摘要:麻子仁丸不但能润肠泄热,而且能行气通便,通过润肠泄热,调畅气机,使肠道润,腑气通,还可通过滋阴补血来润肠通便,使机体得到改善.凡是由于胃肠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所致的病变,无论男女老少,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只要病机吻合,方药对证,均有一定的疗效.本方不但可治老人之便秘、痔疮便秘、习惯性便秘,糖尿病便秘,甚至是妇女产后便秘等疾病,同样有效.
  • 摘要:少阴病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但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病情发展到非常严重的阶段,少阴病的用药也往往被看做是虎狼之品,但实非如此.因此对少阴病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少阴的运行贯穿人体生命始终,也一直伴随在每一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去看待它,不论疾病严重与否,一经准确辨证,则会效如桴鼓,药到病除.在此仅对少阴病做一大致论述,并附病例两则,望与学人一同探讨.指出中医的脾与右胁下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加之病人又转而表现出诸多太阴病症状,则可在此时从太阴下手继续治疗。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后世所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其次,少阴一水一火,一心一肾,一表一里,肾又为先天之本,可以说少阴病涵盖了由表及里的诸多疾病。其病不离心肾,又不仅表现于心肾。因此,在临证中一定要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如此才不违圣人之训。
  • 摘要:汗法为中医八法之一,是重要的驱邪手段.汗法源于《黄帝内经》,藉《伤寒论》始成临证之要法,后经寒温之争,于温病学一派拓其应用,详备细则,既使汗法成为八法之首,但如何应用汗法,尤其是辛温峻汗,成为中医临证的疑难所在.探源析流,从经典入手,探析汗法机制与临床应用事项,以裨益临证.指出《内经》提出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阳加于阴谓之汗”,确立了汗法的基本原则与组方思路。《伤寒论》创辛温发汗法,以太阳、太阴、少阴示肺脾肾在汗法中的重要地位,以风寒、风热、夹湿为发汗解表之主治,以桂枝汤、麻黄汤与大青龙汤示辛温发汗之轻中重,以麻桂合剂三方示外感风寒兼夹、寒热并见证治,以麻黄汤组方示“开玄府,通经脉,畅气机,益正气”的汗法机制。结合《温病条辨》等温病学名著,总结了发汗之度有轻中重之分;汗出之量为“遍身似有汗者”;中病之征为“热退脉静身凉烦止”;并分析了药物煎法,辛温发汗多汤剂武火急煎,辛凉解表宜散剂轻煮,需频频服用至汗出邪祛为止;汗后调护重在避风寒、慎饮食;并总结了汗法禁忌与误汗救治等,以裨益临床。
  • 摘要: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运用极其广泛,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按照现今培养名医的成熟模式—"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本文作者通过认真学习《伤寒杂病论》相关理论知识,总结名老中医应用本方的经验.分别从和解少阳,审证求因,方证相应以及循经论治四个方面阐述了临证时灵活运用小柴胡汤的方法.
  • 摘要:大承气汤为著名经方,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有峻下热结之功,仲景用之主治实热内结所致的阳明腑实证、痉病、腹满痛、宿食、下利、产后腹痛等急重病证.本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500例大承气汤古今医案中的主治病证进行了研究,大便秘结、腹痛、发热是古今医家选用大承气汤的常见主症,中,便秘尤为多见。另外,本方证的腹痛以胀痛多见,发热以壮热多见。常见舌象是舌红苔黄,脉或滑数或弦数或弦滑。以期从古今医家的临床实践中总结运用大承气汤的辨证思路,为准确运用该方提供参考.
  • 摘要:就注家对百合地黄汤方后语"中病,勿更服"的三种见解—用百合地黄汤中病后"停止服药"、"继续服用"、"据具体病情而定再服与否"进行探讨分析;以"治疗百合病若见效停药则可致不愈或迅即复发"、"从张仲景嘱咐应停药的其他方后语反证'中病,勿更服'并非停服之意"、"从百合病的临床验案来看,大多宜守法守方坚持服用,疗程较长"为主要论据,认为三种见解中"用百合地黄汤中病后仍需守方,不能停服,即效不更方,继续服用"的观点较为确切,其既与张仲景论述百合病的理论相符,又切合临床实际.
  • 摘要:乌头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主根,分川乌与草乌两种.侧根叫附子.而不生幼根者则名天雄.为辛温有毒之品.本文将从小剂量服用、炮制减毒、煎煮减毒、配伍减毒方面浅谈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含乌头类方剂的预防中毒的方法.另外还说明了刘朱岩通过实验以及临床研究表明:附子与干姜、甘草、大黄、木通、生地黄配伍可达抑毒增效的双重效应。何伟等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川乌与白芍配伍中白芍有解川乌毒性的作用。生附子分别与甘草、大黄、干姜、白芍或人参共煎,3种双酷型生物碱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麻黄细辛附子汤文献梳理,认为相关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研究、临床研究、药物研究以及实验研究,其中文献研究,注重梳理,发现规律;名老中医经验研究,注重拓展思路;临床研究,不局限在太阳、少阴病变,涉及临床各科;药物研究,注重拆方以及组方分析;实验研究,以探究机理为主,并分析作用靶点。通过分析可见,目前对于经方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体现在文献梳理、名老中医用药经验分析、临床研究、药物研究以及实验研究几方面。有关该方研究涉及的点已经较为全面,但每一点的研究还不深入,如文献研究,重在梳理以发现规律,但只是局限在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分析,并未站在历史的演进中去思考;名老中医经验研究,体现了名老中医临床运用该方的灵活思辨性,但并未从深层次剖析其应用该方的诊疗模式:临床研究突破了原方主治太少两感之病,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对于扩大该方的临床使用做了很好的补充,但对于为何该方可以应用于临床各科,并未有横向的分析;药物研究注重分析该方的作用以及有效成分,但研究较少有失全面;实验研究只是以有限的指标为着眼点并未反映该方可以用于临床各科的实际。综合以上,应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更注重全面、横向的分析,真正发挥经方的魅力以指导今天的临床。
  • 摘要:小柴胡汤源出《伤寒论》,是张仲景治疗少阳证的主方,当代医家对其功效的认识及临床的应用都远远超出了原方的使用范围.本文总结近年来各医家在理论上、临床上对小柴胡汤的研究进展,借此文而广小柴胡汤运用,指出小柴胡汤之证治不可仅局限于少阳病,它上可及于头目,中可见于胸腹,下可达于血室、膀肤,外可解太阳之表,内可和阳明之里,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小柴胡汤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应用,就在于它既有和解少阳、疏利三焦、通达上下、宣通内外之功,又有疏肝利胆、调和脾胃、开郁通便、理血散结之用。总之,小柴胡汤之功用众多,随证加减变化无穷,其所赅证治甚广,举不胜举。期望借此文而广小柴胡汤运用,能为同道抛砖引玉。
  • 摘要:《伤寒论》第326条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为厥阴病提纲条文.《总病论》卷一此句下有"乌梅丸主之"五字.从前五个提纲条文可见,提纲条文均未出现"某方主之",此条也不例外.因此,此五字应该视为衍文.笔者查阅近20年相关文献发现,乌梅丸方虽首见于338条,并用于治疗蛔厥与久利,但此方用于治疗厥阴病提纲条文所述病证更为多见,众多医家已达成共识.而对于乌梅丸病机的认识,则众说纷纭,各执一说.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参考相关文献,得出对乌梅丸证病机为"肝气亏虚,厥阴不合,阳气外越,虚寒内生"的结论.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药经方的剂量考证、服用方法的探讨,并加以伤寒名家医案及自己临证心得等来佐证说明经方的实际用量情况.基于其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证明,使用中药经方应当遵守原方比例及用量使用,保持经方特色.
  • 摘要:通过分析散见于古今医案专辑、临床经验专著及期刊杂志中的桂枝汤医案,挖掘其主治病证的规律,为临床合理有效地运用桂枝汤提供参考.结果发现,共纳入医案1035则,高频疾病是感冒>自汗>瘾疹>内伤发热>痹证>妊娠恶阻>风瘙痒,高频主症是恶风寒>神疲体倦>自汗>发热>纳差>畏风寒>头痛.结论表明,桂枝汤主治疾病的范围虽广,但病机以"营卫气血不和"为主,证候虽繁,但大多不离《伤寒论》第12、13条所载.
  • 摘要:2型糖尿病因其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特别值得研究及关注,而柴胡剂及其合方因适用范围广泛、适用证多样、治法多变,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本文说明小柴胡汤治疗半表半里的阳证。因半表半里所概括之地极广,胃肠之外都包括其中,且外与太阳相连,内与阳明相邻,所以往往有太阳或阳明的兼夹证。同时患者因体质、宿疾、误治等因素,可能同时会兼有淤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或兼有气血津液进一步的亏虚,此时,仲景示人以权变之法,创立了其他七首小柴胡的变方,以适应病机的变化。若病机进一步变化,不能认为其他的症状仅仅为兼夹症,而是上升到数个病理矛盾同时存在,即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证同时出现时,柴胡剂的合方也应运而生。因其所兼病理产物之不同,合方方向也各异。可归结为柴胡剂加活血类方剂、柴胡剂加养阴类方剂、柴胡剂加温阳类方剂、柴胡剂加化痰饮类方剂、柴胡剂加消痞类方剂五种基本类型。
  • 摘要: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八月,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书11部.其中,张仲景著作被整理为《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和《金匮要略方》3部,且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仍被应用.本文从校勘过程、校勘方法及校勘内容等3方面考述了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张仲景著作的整理情况.研究发现:张仲景著作原未列入校正医书局最初的校正计划中;整理时由孙奇担任张仲景著作的主校并撰序,林亿等在最后详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张仲景著作的校勘过程先后用时约9年;宋臣在校勘中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校勘四法,并从注音、释义、避重、疑非、示阙或未见等5方面进行了详细校勘.在张仲景著作的校刊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北宋校正医书官具有丰富的医理知识,也体现出他们高超的校勘水平和谨慎的校勘态度.
  • 摘要:王好古(1200-1264年)成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之一.其平生著述甚丰,现存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斑论萃英》等.《阴证略例》和《汤液本草》是易水学派王好古的学术代表作,集中体现了提倡伤寒阴证论和独具易水特色的药性理论.其中《阴证略例》《此事难知》《医垒元戎》集中代表了王氏在伤寒学术上的成就.对临床外感病阴证阶段的危重症,王氏系统总结了前人关于三阴病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开拓性地建立了针对仲景三阴病辨治的阴证学说,丰富了伤寒论辨治方法,拓展了三阴病的诊疗范围。
  • 摘要:张仲景所著《伤寒论》113方中,以四方神兽命名的有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却唯独没有朱雀汤的记载.本文结合历代医家与学者的观点,对朱雀具体指代与朱雀汤的方药组成进行了探讨,认为朱雀是指代鸡子黄,朱雀汤方指黄连阿胶汤.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赵以德注解《金匮要略》的《金匮方论衍义》内容,举例说明其注解有以经解经,旁征博引;校勘文字,有理有据;联系语境,注释词语特定含义等特色.在注释内容上,主要采用了串讲文意,间寓释词并释词,分析医理的方法,在注释途径方面,主要采取引用书证等方法.作为注解《金匮要略》第一人,赵以德对后世注释《金匮》体例、途径、方式都产生了影响.
  • 摘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运用就是基于传承基础上的开拓性思维的培养,它的的特征就是质疑、反省、分析和综合.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伤寒杂病论》教学中,认为其可以利于对原文理法方药进行深入剖析,利于明确仲景学术思想及特色定位,利于对原文正本清源,可以克服先入为主以拓展知识体系,提示读仲景书不能死于句下.
  •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只能在固定的模式中被动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没有经过亲自参与的教学内容无法在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会.而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其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操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通过情境中的活动体验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注重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 摘要:"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实训课"是在整合《伤寒学》、《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知识点基础上的能力提高课,是中医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综合实训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功底,而且具备缜密客观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应变的组织协调能力.
  • 摘要:"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是现代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亦是诸多中医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伤寒论》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和动手能力上,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开设《名医医案精华选讲》课程,培养学生临床辨证能力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案例教学课程—《名医医案精华选讲》的教学情况与体会,同时对教学后进行课程反思.指出在《伤寒论》案例教学中,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新形势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宗旨,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中医临床辨证思路,授人以渔,让学生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为学生今后走向临床奠定良好的基础。
  • 摘要:目的:分析《金匮要略》"病案模拟—学生诊查—导入原文"三步式教学改革效果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探讨三步式教学模式在中医本科《金匮要略》教学中的重要性.rn 方法:以本科中医学专业三年级全科医学班级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理论考试和病案模拟考试成绩作为相关因素,《金匮要略》教学效果(以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作为自变量,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讨《金匮要略》三步式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rn 结果:《金匮要略》教改后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授课成绩和性别呈高度相关性.rn 结论:在"病案模拟—学生诊查—导入原文"三步式《金匮要略》教学模式改革中,本研究反映了各影响因素与《金匮要略》病案模拟教学效果的相互关系,对《金匮要略》本科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柴胡类方剂对慢性应激大鼠额叶、海马区神经元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中医疏理气机法防治慢性应激损伤的神经端粒机制.rn 方法:SD雌性1月龄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柴胡汤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四逆散加菖蒲桂枝组、帕罗西汀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造成动物的慢性疲劳状态.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研究端粒酶活性变化,用Southern Blotting法研究端粒长度变化.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额叶区、海马区的端粒酶活性增加,端粒长度延长(P<0.05).rn 结论:慢性应激能诱发大鼠慢性疲劳状态,降低额叶区、海马区的端粒酶活性,缩短端粒长度.柴胡类方药可不同程度改善慢性应激大鼠的疲劳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额叶区、海马区的端粒酶活性及保护端粒损伤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抵当汤及其拆方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病变的干预作用.rn 方法:75只雄性SD大鼠按55mg/kg剂量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溶液,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抵当汤组、桃仁大黄组、水蛭虻虫组和缬沙坦组,每组各15只.以10只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组.抵当汤组、桃仁大黄组和水蛭虻虫组灌胃生药1g/(100g·d),缬沙坦组灌胃缬沙坦8mg/ (100g·d),对照组和模型组按1.0ml/(100g·d)灌胃蒸馏水,每天一次.8周后Masson染色观察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改变;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结构破坏程度.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含量增多(P<0.01),心肌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破坏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抵当汤及其拆方组大鼠心肌组织破坏程度较轻,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减少(P<0.01),心肌细胞亚显微结构破坏较轻,其中以抵当汤组效果最好.rn 结论:糖尿病心肌病时,心肌组织内胶原纤维含量增多,结构破坏严重.抵当汤能减轻心肌纤维化的病理改变程度,其机制可能得益于其对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保护.
  • 摘要:目的:在方证相关理论指导下,观察《伤寒论》温阳三方干预心梗后心衰心阳虚证候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并探讨该动物证候模型的证候病机.rn 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采用手术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后第9-12周加用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腹腔注射的联合造模方法制作心梗后心衰心阳虚证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桂甘龙牡汤组、苓桂术甘汤组、真武汤组,术后9-12周分别予每日予生理盐水和相应药物灌胃治疗.第12周末收集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心功能、心率、体温、力竭游泳时间等疾病、证候相关指标情况,计算心脏指数和左室指数.rn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阳三方治疗组在一般情况,中医证候指标、心功能、SV、E峰、室间隔IVS、左室指数等形态学指标上有所好转,其中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疗效较佳,桂甘龙牡汤效果次之;但在存活率方面以苓桂术甘汤为佳,真武汤、桂甘龙牡汤效果较弱.rn 结论:温阳三方能不同程度改善心梗后心衰心阳虚模型大鼠相关证候指标、心功能,延缓左室重构发生和发展,但综合以苓桂术甘汤疗效最佳.
  • 摘要:目的:观察麻黄细辛附子汤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行为学和IL-4与IL-5的影响,揭示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AR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按性别、体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扑尔敏治疗组,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方法制作AR大鼠模型,检测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后血浆IL-4与IL-5的含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麻黄细辛附子汤能够显著减少大鼠喷嚏次数和鼻抓痒次数,使血浆IL-4与IL-5降低.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使IL-4与IL-5降低而发挥疗效.
  • 摘要:通过对糖尿病病例进行分析,说明本案为新发糖尿病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未服用任何降糖西药,仅以中药配合降糖三黄片、黄连素片治疗,经10个月治疗,糖化血红蛋白由11.1%下降到5.9%,疗效显著。然后分析了糖尿病发病原因和对病机的认识,最后指出了治疗糖尿病要降糖不远寒、扶正重脾肾和气血贵流通治疗思路和糖尿病组方用药问题。
  • 摘要:白虎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和《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经后世逐渐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外感温病及内伤杂病的治疗.本文首先介绍了白虎汤的命名原因,然后分析了白虎汤的药物组成、用法及功效以及白虎汤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最后重点论述了大小白虎汤方证,指出白虎汤出自《伤寒论》,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完善,白虎汤在临床中应用更加广泛,具有“古方新用”及“异病同治”的潜能,其医疗价值有待新一步开发。白虎汤类方还是有待我们细细揣摩,在有法可循的基础上使之融会贯通。使白虎汤这一医学遗产得到继承和有效运用。
  • 摘要:芍药与甘草广泛被临床医生应用于胃脘痛、头痛、神经痛、心绞痛、肾绞痛、行经痛证等各种疼痛性疾病.在不同的配伍比例及用量下,使其主治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发生相应变化.本文主要介绍了重在解四胶筋脉拘急疼痛的配伍比例为1:1,治疗身体疼痛,其用量比例为2: 1和治疗脘腹疾病其用量比例为3:1。
  • 摘要:笔者认为:任何疾病的形成、发展及转归都是一个过程,正是一个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病机-治法要素将这些过程根本化.本文从气化的含义、水液代谢和痰饮病形成的病机要素及致病特点方面分析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要素,并介绍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要素指出寒、热与痰饮的关系、“温药”的含义和“和之”的含义。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承气”,之方名的出处,然后分析了三承气汤之病机、病位和三承气汤之组方用药,最后三承气汤的炮制与煎服法。三承气汤往往被冠以"阳明病"之名,即"阳明病三承气汤",教材中也把关于三承气汤的内容归纳于阳明病篇进行讲解,然而抛开教材,涉及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却最早见于太阳病篇.当太阳之标热合少阴之本热,经误治变证,至阳亢亡阳,作甘草干姜汤以招其标,续芍药甘草汤以滋阴退热,安慰阴气,后"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虽伤寒分六经,胃与大肠同属阳明,然断不可专以阳明篇而局限其适用范围.
  • 摘要:口腔溃疡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一口腔及舌头上一处或多处溃破,融合后溃疡面较大,周围充血明显,局部灼热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称此病为口疮.本病的病因错综复杂,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过极,素体阴亏及劳倦内伤等因素所致.此病虽生于口,实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兹从心脾实热、脾热夹湿、中焦虚寒、阴虚火旺和寒热驳杂等五型总结经方在辨治口腔溃疡中的运用.指出经方属古法古方,治疗口腔溃疡属现代运用。虽然时代变化,人们的饮食、生活环境、习惯风俗等有了几乎颠覆的变化,可只要辨证准确,很多经方对现代口腔溃疡之外的很多病症是非常有效的。可见,经方的理念和用药方法依然有很多学习斟酌的地方。辨证用药是中医的必须也是难点,对经方的学习和运用能够更好地指导辩证用药,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 摘要:目的:建立微量全血中黄芩苷的ELISA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的检测.rn 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灌胃黄芩苷后,用10μL毛细管尾尖定时定量取血,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黄芩苷ELISA分析方法检测全血中黄芩苷的浓度,测定黄芩苷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参数.rn 结果:用空白昆明鼠全血建立标准曲线,有效线性范围在7.8ng·mL-1~500ng·mL-1,最低定量限为7.8ng·mL-1,IC50值为62.5ng·mL-1,回收率及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品的检测要求.小鼠灌服黄芩苷72 mg·kg-1后,黄芩苷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max=1.5h,Cmax=13.51ug·mL-1,AUClast=57.03ug·mL-1,AUGextra=6.06ug·mL-1,AUCtot=63.09ug·mL-1,MRT=9.24h.rn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微量全血中黄芩苷的ELISA分析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可用于黄芩苷血药浓度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摘要:经皮给药在治疗全身性内科疾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在治疗哮喘方面尤为突出.但对于其治疗哮喘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论述皮肤免疫系统和神经调节两条潜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肺俞、定喘等穴位的分布及治疗作用范围与C7-T5段脊神经节、脊髓背角的分布相近或重叠,可以认为这些穴位与肺脏有着独特的联系。基于特定穴位与靶器官的联系,为外治法通过施治于特定穴位而治疗全身性疾病提供了依据。
  • 摘要: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作为经方之一,本文说明了葛根答连汤中四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分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检测中药活性成分最常用最成熟的方法。Ic-ELISA法优势主要体现在:1.与常规理化分析技术相比,具有特异型强、灵敏度高的特点,甚至可检测到飞摩尔或亚飞摩尔低浓度水平;2.方便快捷,取样量少,前处理简单,可以实现高通量平行检测,仪器化程度低,分析效率约为 HPLC或GC的几十倍。利用此技术不仅可以分析中药复方中活性小分子在血液、器官或组织中,甚至可以制成小分子胶体金试纸条、试剂盒等为科研工作者服务:从而为中药质量控制以及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因此,免疫分析方法在中药小分子活性物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其选择性和灵敏度要高于其他的理化方法,组织中其他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干扰很小,尤其适合应用于中药复方体内过程研究,配伍规律研究等方面,是目前中药活性成分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
  • 摘要:本文关于《微旨论》中《温中篇》韩抵和医论文字的研究,借助该文字与《阴证略例》一书中所载韩抵和文献的关系,可能会探寻出更接近宋时原貌的韩抵和文字,有助于对现有四库本《微旨论》文字的理解。另外,本研究利用的济生本和钱本《阴证略例》是《阴证略例》一书现存的两种最早版本。济生本《阴证略例》成书于元至大元年(1308),钱本《阴证略例》亦应不晚于钱曾卒时的清康熙四十年(1701)。而《四库全书》编修成书时间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说明《微旨论》的现存本—四库本均晚于以上两种版本《阴证略例》,这使得本文的研究更有意义。因此,结合对四库本《微旨论》和两版本《阴证略例》韩抵和医论部分文字比较的研究结果,提示在研读四库本《微旨论》的《温中篇》时当参考王好古的《阴证略例》,特别是钱本。
  • 摘要:小柴胡汤组方严谨,临床疗效确切,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增多,个人体素质差异日趋复杂,疾病的病因、病机也变成错综复杂,不少疾病往往寒热、虚实错杂、气机逆乱,很难用单一治法去组方治疗,而小柴胡汤刚好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小柴胡汤及其变方治疗的病症的确不少,在这里也仅举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比较典型的病例,在平时必须按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来应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小柴胡汤证,这是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这些指征即可出现于表证,也可出现于里证、半表半里证。要按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遵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旨。其二,不要拘泥于原方。张仲景立小柴胡汤,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达到通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目的。方中药物变化可以根据疾病的变化,按其性味功效随证加减。其三,合其它方药随证化裁加减,灵活应用。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小柴胡汤“和法”本质就是融各种方法于一方。所以在临床运用中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合其它方,甚至数方于一方,充分体现小柴胡汤组方特点。
  • 摘要:本文通过炙甘草汤治心悸、半夏厚朴汤治咽炎、黄芪桂枝汤五物汤治汗症等病例分析,说明了仲景经方组方配伍精当,在临床应用中若能方证对应抓准病机,就会得心应手,效如俘鼓。应用与体验经方是学习中医的重要途径。
  • 摘要:综观当代医家关于研究《金匮》痰饮病的综合实质含义少、应用现代科技学理研究少的“二少”现象,本文试图通过衷中参西疾病分类简法寻找出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与现代医学之心功不全的共性症状;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个别方证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对于广义的心功不全诸证缺少与痰饮病的认同,故限制了本篇的使用价值。静悟医者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临证研究40多年,尤致力于寻找与现代医学之关系。感到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放到当今医学体系中加以发挥应用、才会有强大生命力,才能真正成为方书之祖,万世法程。让《伤寒杂病论》的独特的科学认知体系跨越历史、跨越社会、跨越人群,更具有普适、永恒、权威的指导意义和特性,使之成为人类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为人类健康服务。
  • 摘要:冉老临证五十余年,经验十分丰富,临证疗效显著.本文录《冉雪峰医案》中冉老运用经方诊治病证的两则精彩医案,与同道共赏.主要论述了冉老用《金匿》乌头桂枝汤治疗精痿的一则甚为精彩的医案。乌头桂枝汤原为仲景治疗内外皆寒的寒庙而立。方用:乌头一两,水二杯半,煮取半杯,去滓,纳白蜜二两,再煮,令水尽,以桂枝汤一杯溶解之,初服半剂,越六时不知,余剂尽服之。明晨往诊,厥回神清,手足温,自觉两臂两胯较有力,有能起坐意,病即从此转关,续以二加龙骨牡蜗汤、炙甘草汤等加桑缥峭、覆盆子、冤丝子、补骨脂,随病机出人调摄全愈。并论述了胸痹的病理机制,并拟理中汤加附子,一启下焦生气;加吴茱英,一振东土颓阳。服十剂后,脉渐敦厚,痛渐止,去吴英,减附子,又服二十余剂全愈。
  • 摘要:刘渡舟教授致力于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本文拟对刘老运用运用"栀子豉汤"类方的学术经验进行总结,"栀子豉汤"类方共计8方,分别是: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以及栀子大黄汤,其中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余皆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介绍了刘老古今接轨、合方运用栀子豉汤类方及治验举例,以期有资于临床.
  • 摘要:通过对杜雨茂教授有关"背反谐同"的学术思想的理论分析,运用该学术思想的思维方法对杜老部分临床医案进行了简要分析,在理论评述的同时,对"背反谐同"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阐释.指出杜老在治疗疾病时,除却纯寒、纯热、纯虚、纯实、纯里、纯外等无需使用“背反偕同”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证型外,其在治疗最擅长的肾脏病、肝胆病、脾胃病及奇难杂病时几乎无处不包涵着“背反谐同”的学术思想。该学术思想的理论核心乃为“圆融太极阴阳,效法天地法象,用药异曲同工,疗疾同治八方”。杜老遣方用药有如排兵布阵,毫无疏漏;治疗疾病有如攻城略地,效如俘鼓。作为后学,应当仔细揣摩,体悟杜老总体把握全方用药的思想,学习其灵活配伍的辨治思路,以期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以致残性多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本文通过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分析,说明了王庆国教授在治疗本病活动期时,十分重视湿热致痹的病机特点,治疗上主张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临证多选用加减木防己汤、白虎加桂枝汤、穿青海甲汤等。王师认为,治疗湿热痹症时,石膏必须生用并且剂量要大,一则加强清热之功,石膏若不重用,则不足以清除热邪;二则可以制约桂枝、麻黄、附片以防其助热。故初诊时,石膏用量为80g水牛角丝30g,以清除热邪。方中加入麻黄、桂枝是为解肌揍,解痉止痛破症瘦积聚,故痛甚,晨僵甚时加用。王庆国教授行医四十载,勤于临证,善于思考,用方处药颇具仲景遗风,临床上多收到良好的疗效。
  • 摘要:王庆国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五批国家名老中医、"燕京刘氏伤寒流派"负责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近40年,临床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见长,尤善于运用泻心剂治疗脾胃病.本文指出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之心下痞的首方,乃“脾胃病症通用方”,在反映中医组方理论体系原始面貌的同时,具有扎实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基础。现代临床药理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能够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对炎性反应物质所致的变态反应具有拮抗作用,可促使萎缩的腺体再生,因此可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王教授在临床运用中善于抓住病机、主症,故而随证施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得当,效如俘鼓。
  • 摘要:导师李赛美教授善于运用经方辨治2型糖尿病,认为《伤寒论》六经病的传变与糖尿病的发展过程非常一致,在治疗过程中重视疏肝调志,重视慢性并发症的辨治,同时兼顾体质,并常汇通中西,在用药上参考西医指标.对于新发糖尿病患者,每用纯中药配合中成药降糖三黄片及黄连素片治疗,疗效显著.
  • 摘要: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业医三十余载,临床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等疑难杂证.学生自从跟随老师门诊之后,受益颇多,现将老师五则验案列举如下,以饷读者.本文通过对口腔溃疡案、小儿发热案、月经不调案、磨牙案和便秘案的病例分析,并运用不同的中药经方对其进行治疗,结果显示, 陈明教授经方对这些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耳鸣耳聋为临床常见病证,其病机或责之于肾虚,或责之于血瘀,或责之于痰湿,其临床治疗或有效或无效,令人时有困惑.笔者复习经典并结合临床,从六经探讨耳鸣耳聋论治.本文主要从病因、治疗禁忌和经络方面对少阳耳聋和少阴耳聋的区别进行介绍,然后指出临床上少阳耳聋多见,而少阴耳聋少见。临床上普通感冒多,故常有少阳耳聋。温病常以局部流行或爆发为是,故平素少见,而在温病流行或爆发之时或有。少阳耳聋可见于各年龄阶段,少阴耳聋以老年阶段为主。少阳耳聋可见于各职业人群,少阴耳聋以和温热接触较多之人群为主。最后通过两例病例,概述了少阳耳聋与少阴耳聋的临床表现的辩证论治方法。
  • 摘要:急性白血病属于血液肿瘤的恶性疾病之一,发病迅猛,传变急剧,死亡率很高.中医文献虽未有该病名,但依据该病特点可归为"血证"、"百日劳"、"积聚"、"癥瘕"等范畴.随着对白血病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仲景传变理论诠释白血病细胞病机转轨规律,有利于传变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本文首先介绍了仲景传变理论是指导急性白血病传变规律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急性白血病的里邪出表传变、脏腑之间传变和经络脏腑传变的传变形式和影响急性白血病传变的虚、毒、痰、淤因素,然后从扶正祛邪、祛除传变因素和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方面探究急性白血病传变规律的临床意义。
  • 摘要:《黄帝内经》分别论述了营卫的化生之源、分布所在、循行路线、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营卫治疗的方法原则。可以说营卫是《黄帝内经》中最具完整体系的论述之一,也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探究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黄氏深研中医古籍经典,秉承《黄帝内经》论出有源,并旁采群籍,创立了中气升降和一气周流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动力枢轴,开创了一条独特的营卫运动理论:脾胃中气(动力枢轴之君)—肝木肺金(传达旨意之臣)—营升卫降(执行旨意之吏)。由此阐明了是人体营卫气血的化生和运转。脾生营血,胃生卫气;脾胃中气是人体气化升降之枢轴。肝主藏血而司营血以温升,营血为阴行于经络;肺主—身之气而司卫气以敛降,卫气为阳行于皮毛,而营卫皆统于太阳经。所以,若是中气和合,营卫升降有序,阴阳匀平,虽有“大风疴毒,弗能为害也”。
  • 摘要:刘渡舟教授致力于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拟对刘老运用经方、古今接轨治疗失眠八法进行系统总结,介绍刘老治疗特色、方证病机、组方用药的独到经验,以及典型病例的治验实录,以期有资于临床.
  • 摘要:米子良教授临床善用经方加减治疗各类妇科疾病,尤善治疗癥瘕、月经病、更年期综合症、崩漏、乳癖等,现述如下,与同道分享.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医妇科理论临证心得,然后指出了桂枝获苓丸加减治疗妇科癥瘕和经方调治月经病的辨证论治经验,其次说明了米子良教授常用四逆散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柴胡加龙骨牡蝠汤包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在《金匿要略》中主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柴胡加龙骨牡蜗汤即可调肝理脾,又可调和阴阳,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亦获良效。最后论述了米子良教授认为乳腺疾病虽在体表,但与经络脏腑肝脾胃、冲任关系密切,肝气郁结为其主要病机。米老在临床治疗中,常从肝脾论治,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疏通乳络;化痰软坚,消肿散结,从肝脾治疗乳癖,同时须结合了解肿块的性质、疼痛的特点、病情的虚实、体质的强弱,灵活应用攻补消散诸法,调补元气,扶正除积,随证加减。
  • 摘要: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属于糖尿病肠道功能紊乱的范畴.目前西医主要是降血糖及对症处理,疗效多不满意.梅教授擅长运用经方辨治临床各科疑难杂病,对糖尿病腹泻证尤有见解.本文首先从中医角度论述了糖尿病腹泻的病因病机,然后指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腹泻要辩证论治,最后通过病例分析,说明了梅教授用理中汤温补脾胃,以健运中焦气机,乃为主法,配以广木香、砂仁、肉蔻、草果行气宽中,兼能化湿止痛,蕾香、佩兰芳香醒脾,以为佐治。复诊加桂枝,是合首方之获荃、焦术、泽泻、猪苓等为五荃散加芦根、滑石,以通阳化气,畅行水道,急开支河,以增强止泻之功。
  • 摘要:杜雨茂教授临床常立足经典,法崇仲景,参考诸家,择善而从;依据《伤寒论》中所体现的辨证思想,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随证化裁.其辨证强调谨守病机,抓住主证,分清主次;其治疗主张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用其方而不拘其药,结合临床具体情况而灵活变通.
  • 摘要: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临床常用经方之一,治疗病种非常广泛,颇受医家重视.本人从医40余载,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现结合临床治验病例,将本人合方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证治经验总结,首先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进行分析,然后指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散寒通痹,临床应用并不局限于太少两感证,不必拘泥于有无发热恶寒之表证,举凡风寒身痛、暴哑咽痛、冷风头痛、风寒齿痛等诸多病证,使用本方均收卓效。本方即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与桂枝汤的化裁组合。临床上,本人善抓主症,谨守病机,喜用经方,不弃时方,古今接轨,合方并用,灵活多变,将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方应用于多种复杂病症中,临床收效显著。最后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产后身痛等疾病的病例分析,本人从体质辨证、病机推求、三因制宜等方面来灵活认识少阴病之“反发热,脉沉者”,合方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其经验颇能启迪后学。
  • 摘要:痰饮病之“脉偏弦”主要指饮邪之偏积,《金匮》第二篇的湿病及第十四篇水气病的病邪性质在总体上与痰饮同类,即同属阴邪,但湿病及水气病多表现在全身,湿病身重无形,水气病身体肿重而有形,痰饮则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且无外形可征,故用“脉偏弦”来形容。综观《金匮》与饮邪有关的病证看,如第四篇的牡疟,第六篇的马刀侠瘿症,第七篇虚寒肺痰证、咳嗽上气特别是肺胀证,第八篇肾气奔豚、欲作奔豚,第九篇的胸痹心痛病,第十篇的腹满病附子粳米汤证,第十六篇的半夏麻黄丸证,第十七篇的痰饮致呕各证,第二十篇的妊娠恶阻干姜人参半夏丸证等等,并非都见偏弦之脉。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若痰饮化热,尚可见数脉、浮脉、弦脉甚至大脉等等,故不能死抠“偏弦”。重温《五脏风寒积聚病》篇第20条关于“积”的论述即心中了然。
  • 摘要:阴性症状由于是病人的正常反应,多不加注意,历版的《中医诊断》教材皆未详尽论述,以致临床上造成了对部分疾病的误诊误治.因此,临证不仅要注意阳性症状和体征的收集,更要注意阴性症状和体征的收集,有时它对疾病的诊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此,《伤寒论》中树立了典范,本文首先阴性症状的不呕、不渴、小便利等症状进行分析,然后说明了阴性症状收集的意义,能为临床疑似的复杂病证的诊断治疗以及处方用药,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诊察方法值得研究和掌握.,最后论述了阴性症状的收集方法。
  • 摘要:对于《伤寒论》的六经涵义,自宋迄今,历代伤寒学家多有阐发,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中,所显现的诠释观点与方法值得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本文仅借用一些诠释学思想与理论对《伤寒论》六经诠释传统作一粗浅分析.首先分析了《伤寒论》六经诠释的历史性众多的六经诊释者尊崇《素问·热论》中六经的阐述,以此为基础对《伤寒论》六经进行诠释。《内经》的历史实在与《伤寒论》的历史理解存在于效果历史之中。理解与诠释具有了效果历史意识。然后介绍了《伤寒论》六经诠释的开放性,最后提出了《伤寒论》六经诠释的意义,说明了通过诠释学无法得到一个简单的方法论的公式,但是它可以帮助随时提高方法论的自觉意识,从而提高中医学的严肃性、专业性、创造性和应用性,这应该就是诠释学对于中医语词及《伤寒论》六经研究的意义所在了。
  • 摘要:在祖国医学领域里,妇科和其他各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十二十三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妇科病的记载,但直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才把妇科疾病与内、外科疾病分开,归纳为"妊娠病","产后病"及"杂病"三部分,较精辟地阐明了妇人病的辨证施治原则,有病有证,有方有药,为妇科学形成专门学科并为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妇科学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早记述妇科疾病辨证论治的著作,其中关于妇人病的三篇,在妇科病证的分类、病理机制、辨证论治要点以及选方用药等方面都各有特点.
  • 摘要:三阴三阳源于《易经》阴阳学说,其创建是为足六经脉命名.《内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更为完善的脏腑经络系统,《素问·热论》更以三阴三阳分病,初步实现了由生理体系到病理诊疗的跨越.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作为辨病体系失于笼统,却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从《素问·热论》三阴三阳病发展成为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三阴三阳源于《易经》中的阴阳哲学,其在医学领域的运用,从最初的为足六经命名,到与脏腑经络相配属,构建完整的脏腑经络体系,而后又结合时、位、量、症构建三阴三阳辨病体系。直至病下分证,与古代经方家的临床经验、方药知识相融合,至东汉末年终成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由阴阳-三阴三阳-三阴三阳脏腑经络系统-三阴三阳病-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易经》为源头,《内经》承前启后,《伤寒论》融汇经方,集大成于一体。正如顾植山先生所说:“也许张仲景主观上无意据易立说,但《伤寒论》中引作辨证纲领的六经,是汉代通行的六经概念,这一概念早己深深打上了易学模式的烙印。”时至今日,我们要承认《伤寒论》三阴三阳与《易经》、《内经》之间的渊源关系,同时,又必须分清“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病”、“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三者之间的差异。偏执易理、脱离实际,或是撇开理论、只讲经验,都是不可取的。
  • 摘要:医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书中对痹证的论述较为详细,为后世医家的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本文说明了内经从病因病机和疾病分类方面对痹证认识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仲景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治分型的认识,最后说明了微汗出原则、重视后天和注重养慎的痹症的治疗特色。
  • 摘要:本文首先从中医角度对积病的含义进行论述,然后介绍了积病之脉形成的机理和积病据脉辨证的方法,最后指出了积病主脉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意义,指出应将积病定义为:“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以致痰浊、淤血、水饮等病理产物蕴结体内而致的以局部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并论述了《金匮要略》中积病治疗时要去有形之邪,不忘调无形之气、注重消积与扶正并举和善用丸剂的辨治特色。
  • 摘要: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为中土,以溉四旁,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脾胃充盛,五脏安和,脾胃不和,五脏受损.本文从望舌、胃镜象和脉象方面对 脾胃病的诊查要点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胃肠病常见病症范围和临床表现,其次说明在病理上,肝病可传脾,脾病亦每及于肝,故治脾也以疏肝以求土木相安。临床需注意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结合、疏肝与健脾和胃结合、随证加减四点,最后论述了养护与药疗结合的方法。
  • 摘要:《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先河,《金匮要略》论述了40余种杂病,其中18种杂病兼有外感病症中运用到六经辨证法,论治外感兼论杂病,慢性病和老年病辨证多有阴阳俱损、半表半里、上热下寒及本虚标实等复杂变化,临床治疗中需仔细辨证,不可盲从,活用六经并且结合多种因素考虑,指出活用六经辨治慢性病、老年病,结合年龄、体质和病程来分析六经,将动态的病证展现的淋漓尽致,细化的六经辨证正是将这种变化着的规律进行总结,这为在临床上辨治复杂疾病提供了快捷、适用的理论基础。
  • 摘要:心病属"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证的范畴,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着丰富的心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与完备的治法方药,本文主要介绍了张仲景治心病常用药物和治心病的温补心阳方、温通心阳方和养肺清心方等方剂的药物组成和药理作用,并指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心病的论述理、法、方、药完备,且方简药精,配伍恰当,药少效宏,效价优良,常常灵活多变,既有一方多用之能,又有单方专用之功,这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时至今日,临床应用仍然十分广泛。
  • 摘要:下利是临床常见病症,《伤寒论》中论述颇为广泛,拟对《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下利的方证,即三泻心汤、黄连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及麻黄升麻汤等8个方剂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临床辨治本病有所裨益.指出《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其寒热同用、攻补兼施的特点各有不同,如三泻心汤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中偏于和中消痞;黄连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中则偏于清上温下;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中则偏于清肝温脾;乌梅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中则偏于酸收驱蛔;麻黄升麻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中偏于发越阳郁;而干姜黄答黄连人参汤则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中偏于苦泄降逆,这些均体现出中医学同中有异,随证施治的特点。
  • 摘要:本文通过对温阳扶正大法在临床抗炎治疗中的机理探析.客观、系统的总结分析了吴佩衡先生运用温法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机理及经验,切合临床实际,有较强的理论性及实用性.
  • 摘要:《伤寒论》中的方精而多验,条文简而难通,后世医家通过对其的研习与展开,并通过临床经验总结,使得整个中医学变的更丰富多彩.冉雪峰是研究伤寒颇有心得的一位医家,本文通过对其医案的分析,探讨他如何在临床中活用仲景学说的思想.冉氏对伤寒理论的注解及应用伤寒思想治疗临床疾病的思路,尤其给以启示。他对寒温统一思想的阐述与应用,可以给传染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而他在临床上活用仲景的思想和方剂,圆机活法,提示伤寒需活学活用。
  • 摘要:应用十枣汤应严格方后注方法,大戟、芫花、甘遂等分为末,每次1克,晨起枣汤冲服,每日一次.如无效,次日可加0.5克.服药后出现泻水,当天饮食以喝稀粥为主,不能吃硬的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十枣汤泻水逐饮,偏于治标,临床还要根据悬饮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以治本.
  • 摘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心悸.本文从原方出处及方义、临证常用剂量、主治范围及临床应用、加减化裁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最后通过该药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和心血管神经症的病例分析,说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这些疾病的疗效评价。
  • 摘要: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在抗炎及治疗免疫性肝损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四逆散对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对四逆散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探讨.说明了四逆散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己被广大学者所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涵盖全方、药对或单味药对多种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可以看出通过多种化学成分的组合用药,四逆散可以实现在远低于正常单一化学成分有效剂量下的同等药效。低剂量、多靶点、和毒副作用小这些用药特色,使得中药复方在临床治疗多基因调控的某些复杂疾病和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时,有着独特优势。而免疫系统的疾病无论是自身免疫病还是免疫缺陷症均与免疫系统或机体整体失调有关,其致病机理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控,因而这种疾病治疗困难,病程持久不愈。但是这些研究都不能评价中药的多个靶点的协同作用对免疫系统相关分子网络的综合影响问题。
  • 摘要:大黄,又名"川军"、"将军".2010年版药典载其功用为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其性沉降,以攻积为用,为苦寒攻下之要药.本文首先对介绍了大黄的基源及释名并说明了历代医家对大黄的应用和大黄的使用指征以及使用剂量,然后指出了大黄的毒性其主要副作用是,服用过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另外,大黄含有可引起腹泻的成分蒽醒,但也含有鞣酸成分,长期服用,可导致继发性便秘,最后论述了大黄的炮制方法和煎煮法并指出在煎煮时笔如果水放的太少,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
  •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著《伤寒杂病论》,是治疗寒热互结中焦,虚实夹杂,升降失司,气机壅塞之痞证及呕吐的代表方剂,是临床常用而有效的方剂,但关于方中何药为君历代医家有不同观点.本文总结出古今医家的几种看法,并通过三泻心汤用药比较、方剂命名规律以及半夏泻心汤主治症状及功效分析,提出了半夏泻心汤应以半夏、黄连、干姜三味共为君药为妥.
  • 摘要:数千年的中医传承,"得方"、"识方"、"用方"是一条重要的脉络.如何理解方的组成意义,并以此应用于临床,求得疗效,是诸多临床医生孜孜以求的.本文认为在仲景部分方剂药物组成的相互关系中,应用图示的方法,可以较好地体现出蕴藏于方中的中医若干重要规律,如:阴阳和合、气机的升降浮沉、中气的斡旋作用与三焦的通利作用等.自觉地应用这样一些中医理论的观点,对于形成并保持中医思维特质的临床范式,以便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 摘要:李(文),清初钱塘(今杭州)名医,受业于钱塘医派潘邓林、张遂辰二人门下.在多年研读经典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金匮要略广注》.《金匮要略广注》成书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以前,最终刊行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是清朝第一部《金匮要略》注书,也是已知的第一本《金匮要略》全注本.《金匮要略广注》成书后,医家对其注释广泛引用,在《金匮要略》注释研究中具有较高学术地位.但诸多原因使其刊行甚少、流传不广,现仅有清刻本及清抄本传世.
  • 摘要:真武汤本作玄武汤.北宋林亿等人校正《伤寒论》时,为避宋始祖讳,易"玄武"为"真武".本文通过查阅《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料,详细考证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及经过.并对"玄"字与"真"字的起源和字义变化进行梳理,证明二者在道家经典中寓意相近,皆有自然、本源之意;在此基础之上,对以"真"代"玄"的原因进行推测,力求更深入地探究社会历史的变化对中医药文化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