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部门间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6h】

部门间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第1章引言

1.1选题意义

1.2研究的起点

1.3本文的结构安排

1.4若干说明

第2章“工资差别、完全就业”流动模型

2.1刘易斯模型的创立

2.2刘易斯流动理论核心思想的验证

2.3费—拉尼斯模型

2.4对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的深入分析

2.4.1对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的反思

2.4.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注释

第3章“工资差别、非完全就业”流动模型

3.1 H-T模型的创立

3.2 H-T模型的修正和扩展

3.2.1对H-T模型假定的放松

3.2.2托达罗对劳动力流动理论的重新表述

3.2.3加入新的流动决定因素的扩展研究

3.2.4新问题引发的扩展研究

3.2.5对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机制的研究

注释

第4章开放条件下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研究

4.1贸易自由化与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理论研究

4.2贸易自由化与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

4.3开放条件下部门间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

注释

第5章总结与启示

5.1总结

5.2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刘易斯提出的古典劳动力流动模型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人们对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经济学家对部门间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兴趣。在刘易斯古典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很多经济学家对其假设前提和隐含假定进行了修正,对部门间劳动力流动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其逐渐形成一个学派林立、观点庞杂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的“二元经济”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等热点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最新进展作了系统地梳理和述评,旨在借鉴部门间劳动力流动模型背后所体现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含义,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解决我国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有效地推动劳动力在部门间的流动,实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论文按照“部门间工资水平是否存在差别”、“劳动力市场能否实现完全就业”两个假定对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划分。 首先,考察了“工资差别、完全就业”流动模型下的研究。这一研究方向的所有模型中,刘易斯(Lewis,1954)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最具经典意义。自刘易斯之后,费景汉和拉尼斯(Fei&Ranis,1961)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并进一步模型化,被合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成为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分析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经典模型。本文在对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回顾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后来学者对刘易斯流动理论核心思想的验证以及对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的深入分析。 其次,考察了“工资差别、非完全就业”流动模型下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在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研究的新发展,从模型假定的放松、加入新的流动决定因素、加入新的问题等角度评述了后继者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和拓展。内生城市工资设定、资本流动性、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本、工作搜寻、家庭决策以及许多其他因素已经被纳入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分析之中,使得该领域的研究逐渐趋于成熟。 再次,将研究视角转向国际环境,分别考察了贸易自由化与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开放条件下部门间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开放条件下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理论研究的这种争议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澄清。关于开放条件下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同样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从而加剧了该领域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小结,分析了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研究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启示。并强调指出,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部门间流动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复杂的时间跨度、地域分布和诱因变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