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靠背调节方法及车辆后座总成

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靠背调节方法及车辆后座总成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调节方法及车辆后座总成,涉及车辆领域,其包括转轴、轴筒、第一靠背、第二靠背和锁止机构,转轴包括沿轴向同心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轴筒同心套设于第二转轴的外圈;第一靠背与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二靠背与轴筒转动连接;锁止结构套设于轴筒的外圈,锁止机构设于第一靠背与第二靠背之间;锁止机构能够将第一靠背与第二靠背以机械方式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可逆地变换,以使得第二靠背在独立调节模式和与第一靠背同步调节的同步调节模式之间切换。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调节方法及车辆后座总成能够使第二靠背在独立调节模式和同步调节模式之间自由地切换。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046345B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010793321.7

  • 发明设计人 胡修国;

    申请日2020-08-07

  • 分类号B60N2/02(2006.01);B60N2/22(2006.01);B60N2/90(2018.01);

  • 代理机构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郝传鑫;贾允

  • 地址 315336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滨海七路178号

  • 入库时间 2022-09-06 00:41:1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09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靠背调节方法及车辆后座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车辆在各个城市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车辆作为出行工具,车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车辆的舒适度及使用便利性成为人们选择购买时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车辆的后座除了可以用于乘客乘坐,还可以用于放置行李物品。但现有的车辆后座靠背或无法进行调节;或车辆后座靠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调节,当后座需要同时载客和装载行李时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或需要通过安装调角器与车身铰链支架固定后才能进行调节,占用空间大,调节操作方法复杂。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靠背调节方法及车辆后座总成来解决现有车辆后座靠背调节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该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具有调节模式多、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用便利、舒适度高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包括转轴,所述转轴包括沿轴向同心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轴筒,所述轴筒同心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圈;第一靠背,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二靠背,所述第二靠背与所述轴筒转动连接;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套设于所述轴筒的外圈,所述锁止机构设于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第二靠背之间;所述锁止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第二靠背以机械方式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可逆地变换,以使得所述第二靠背在独立调节模式和与所述第一靠背同步调节的同步调节模式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轴筒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轴筒端部和第二轴筒端部;所述第一靠背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轴筒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靠背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套设于所述第一轴筒端部的外圈,所述第四端部套设于所述第二轴筒端部的外圈。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止件和滑动件,所述锁止件的内圈与所述第一轴筒端部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滑动件套设于所述锁止件的外圈,所述滑动件能够相对所述轴筒沿轴向移动以与所述锁止件锁定配合或解除锁定,以使得所述第二靠背在所述同步调节模式和所述独立调节模式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件的外圈设有啮合齿,所述滑动件的内圈设有与所述啮合齿配合的齿槽;当所述滑动件相对所述轴筒沿所述轴向滑动时,所述啮合齿与所述齿槽啮合锁止或解除锁止;当所述第二靠背处于同步调节模式时,所述滑动件沿所述轴向向靠近所述锁止件的方向滑动,所述啮合齿与所述齿槽啮合,所述滑动件与所述锁止件锁定配合;当所述第二靠背处于独立调节模式时,所述滑动件沿所述轴向向远离所述锁止件的方向滑动,所述啮合齿与所述齿槽解除锁止。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第一挡片、弹性件和第二挡片,所述第一挡片、所述啮合齿、所述滑动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挡片沿轴向顺次设置于所述锁止件的外圈。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和所述第三端部固定连接后套设于所述滑动件的外圈,所述导向件、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二挡片沿轴向依次设置;所述滑动件的外圈设有操作件,所述滑动件能够跟随所述操作件沿轴向移动以与所述锁止件锁定配合或解除锁定;

所述操作件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操作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滑动件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片上设有供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穿过的通孔,所述连接部沿轴向依次穿过所述导向件的内圈、所述第三端部的内圈和所述通孔;或者

所述操作件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操作部,所述连接部包括拨杆、拨杆转轴及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与所述拨杆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拨杆和所述操作部相连,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拨杆转轴与所述第三端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操作部从所述第三端部(401)的一侧穿过所述第三端部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靠背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靠背在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通过轴筒和设置在轴筒外圈的锁止机构实现第二靠背的两种调节模式,分别是独立调节模式和与第一靠背同步调节的同步调节模式,可以满足驾乘人员的多种使用需求,使用舒适度和便利性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同时,锁止机构通过机械结构即可实现第一靠背与第二靠背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可逆地变换,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占用空间小。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座总成,所述车辆包括座垫组件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所述座垫组件与所述转轴相连。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车辆后座总成具有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搞、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便利的优点,车辆后座总成的操纵性、可靠性和用户体验也得到了有效地保证。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调节方法,基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所述调节方法包括:确定第二靠背的当前调节模式和目标调节模式,所述当前调节模式为独立调节模式或同步调节模式,所述目标调节模式为所述独立调节模式和所述同步调节模式中不同于所述当前调节模式的一种模式;控制锁止机构的状态,以将所述第二靠背的当前调节模式切换为目标调节模式。

进一步地,当所述当前调节模式为所述独立调节模式,所述目标调节模式为所述同步调节模式时,将锁止机构调节至锁定状态,所述第二靠背和第一靠背锁定,所述第二靠背由所述独立调节模式切换至所述同步调节模式;当所述当前调节模式为所述同步调节模式,所述目标调节模式为所述独立调节模式时,将所述锁止机构调节至解锁状态,所述第二靠背和所述第一靠背解除锁定,所述第二靠背由所述同步调节模式切换至所述独立调节模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调节方法可以快速切换第二靠背的调节模式,快速将第二靠背由当前调节模式切换为目标调节模式,操作方法简单快捷,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在独立调节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在同步调节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在同步调节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锁止机构的立体爆炸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锁止机构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锁止机构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锁止机构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锁止机构在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锁止机构在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操作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转轴,101-第一转轴,102-第二转轴;

20-轴筒,201-第一轴筒端部,202-第二轴筒端部;

30-第一靠背,301-第一端部,302-第二端部,31-驱动电机;

40-第二靠背,401-第三端部,402-第四端部,41-扶手;

50-锁止机构,51-第一挡片,511-第一卡位部,512-第二卡位部,52-锁止件,521-啮合齿,53-弹性件,54-滑动件,541-齿槽,55-第二挡片,550-通孔,56-导向件,561-凸出部,57-操作件,571-连接部,5711-拨杆,5712-拨杆转轴,5713-调节板,572-操作部;

X-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一些示例”或“示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顶”、“底”、“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请参照图1-图1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包括转轴10、轴筒20、第一靠背30、第二靠背40和锁止机构50,锁止机构50套设于轴筒20的外圈,且锁止机构50设于第一靠背30和第二靠背40之间。转轴10包括沿轴向X同心设置的第一转轴101和第二转轴102,第一靠背30与第一转轴101转动连接,轴筒20同心套设于第二转轴102的外圈,第二靠背40与轴筒20转动连接;锁止机构50套设于轴筒20的外圈,锁止机构50设于第一靠背30与第二靠背40之间;锁止机构50能够将第一靠背30与第二靠背40以机械方式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可逆地变换,以使得第二靠背40在独立调节模式和与第一靠背30同步调节的同步调节模式之间切换。

通过轴筒20和设置在轴筒20外圈的锁止机构50实现第二靠背40的两种调节模式,两种调节模式分别是独立调节模式和与第一靠背30同步调节的同步调节模式,独立调节模式对应锁止机构50的解锁状态,同步调节模式对应锁止机构50的锁定状态,可以满足驾乘人员的多种座椅调节和使用需求,使用舒适度和便利性得到了明显地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仅列举了一个第一靠背30和一个第二靠背20之间设置一个锁止机构50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其他数量的第一靠背30、第二靠背40和锁止机构50的组合,采用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同的实施方法,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有益效果。

第一转轴10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转轴101分别设于第二转轴102的两端。对应地,第一靠背30的数量可以也为两个,两个第一靠背30分别设于第二靠背40的两端。此时,锁止机构5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第二靠背40的两端与两个第一靠背30之间分别设有一个锁止机构50,通过相应的锁止机构50的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可逆地变换,以控制第二靠背40与两端的第一靠背40在第二靠背40独立调节模式、第二靠背40与其中一个第一靠背30同步调节模式以及第二靠背40与两个第一靠背30同步调节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或者,第一转轴101的数量为两个,第一靠背30的数量也为两个时,锁止机构50的数量为一个,第二靠背4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靠背30之间设有一个锁止机构50,通过锁止机构50的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可逆地变换,以控制第二靠背40与设有锁止机构50的第一靠背40在第二靠背40独立调节模式以及第二靠背40与设有锁止机构50的第一靠背30同步调节模式之间切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轴筒20具有第一轴筒端部201和第二轴筒端部202,第一轴筒端部201和第二轴筒端部202相对设置。第一靠背30具有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相对设置,第二端部302与第一轴筒端部201固定连接。第二靠背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401和第四端部402,第三端部401套设于第一轴筒端部201的外圈,第四端部402套设于第二轴筒端部202的外圈。

锁止机构50包括锁止件52和滑动件54,锁止件52的内圈与第一轴筒端部201的外圈固定连接,滑动件54套设于锁止件52的外圈,且滑动件54能够相对轴筒20沿着轴向X移动以与锁止件52锁定配合或者解除锁定。当滑动件54与锁止件52锁定配合时,第二靠背40处于与第一靠背30同步调节的同步调节模式;当滑动件54与锁止件52解除锁定时,第二靠背40为独立调节模式。锁止机构50通过机械方式即可实现第一靠背30与第二靠背40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可逆地变换,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占用空间小且同步性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13所示,锁止件52的外圈上设有啮合齿521,滑动件54的内圈上设有齿槽541,齿槽541用于与啮合齿521配合;当滑动件54相对轴筒20沿着轴向X滑动时,啮合齿521与齿槽541啮合锁止或解除锁止。具体地,当第二靠背40处于同步调节模式时,滑动件54沿着轴向X向靠近锁止件52的方向滑动,啮合齿521与齿槽541啮合,滑动件54与锁止件52锁定配合;当第二靠背40处于独立调节模式时,滑动件54沿着轴向X向远离锁止件52的方向滑动,啮合齿521与齿槽541解除锁止。

锁止机构50还包括第一挡片51、弹性件53和第二挡片55,第一挡片51、啮合齿521、滑动件54、弹性件53和第二挡片55沿着轴向X顺次设置在锁止件52的外圈上。弹性件53的一端与滑动件54远离啮合齿521的一端抵接,弹性件53的另一端与第二挡片55抵接。弹性件53可以是如图8-图14所示的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滑动件54和第二挡片55抵接。弹性件53也可以是弹片等其他能够对滑动件54提供弹性力的元件,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锁止机构50还包括导向件56,导向件56与第二靠背40的第三端部401固定连接后一起套设于滑动件54的外圈。导向件56、第二靠背40的第三端部401和第二挡片55沿着轴向X依次设置。如图9和图10所示,导向件56上靠近第一挡片51的一端设有向第一挡片51的方向延伸的凸出部561;在第一挡片51的外圈上设有第一卡位部511和第二卡位部512。当第二靠背40位于竖直位置时,导向件56的凸出部561与第一卡位部511配合;当第二靠背40位于放倒位置时,导向件56的凸出部561与第二卡位部512配合。在滑动件54的外圈上设有操作件57,滑动件54在操作件57的带动下沿轴向X移动,进而与锁止件52锁定配合或解除锁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4所示,操作件57包括连接部571和操作部572,操作部572与连接部571相连。连接部571的一端与滑动件54的外圈固定连接,在第二挡片55上设有供连接部571的另一端穿过的通孔550。连接部571沿着轴向X依次穿过导向件56的内圈、第三端部401的内圈以及通孔550。当在操作部572上施加操作力时,操作部572沿轴向X移动,连接部571及外圈与连接部571固定连接的滑动件54也跟随操作部572沿着轴向X移动,进而通过滑动件54沿轴向X的移动实现滑动件54与锁止件52锁定配合或解除锁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操作件57包括连接部571和操作部572,连接部571包括拨杆5711、拨杆转轴5712及调节板5713,连接部571通过拨杆转轴5712固定连接在第二靠背40的第三端部401一侧;操作部572为从第三端部401一侧穿过第三端部401另一侧的拉带。拨杆5711的一端与滑动件54的外圈固定连接,拨杆5711的另一端与调节板5713固定连接,调节板5713与拨杆转轴5712转动连接。拨杆5711、调节板5713以及操作部572沿着垂直于轴向X的方向依次布置。在操作部572上施加操作力,操作部572沿着轴向X移动时,带动调节板5713以及拨杆5711移动,滑动件54在拨杆5711的带动下沿轴向X移动,进而通过滑动件54沿轴向X的移动实现滑动件54与锁止件52锁定配合或解除锁定。操作部572的安装于第三端部401上,操作部572的安装位置的高度更高,即操作部572的安装位置更靠近乘客的手臂,使得在手动调节控制时,能够更轻松方便地对操作部572施加操作力,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和操作便利性。

可以理解地是,施加在操作件57上的操作力可以直接由乘客手动控制;也可通过将操作部572与其他驱动设备连接后,通过其他驱动设备进行电动控制,具体地如何施加操作力的实现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

如图10和11所示,锁止机构50在解锁状态下时,滑动件54沿轴向X移动到最靠近第二挡片55的位置,弹性件53处于压缩状态,滑动件54的外圈与导向件56的内圈配合连接,滑动件54与导向件56固定连接,滑动件54上的齿槽541与锁止件52上的啮合齿521错位不啮合,第一靠背30与第二靠背40为解锁状态。

如图12和13所示,锁止机构50在锁定状态下时,滑动件54沿轴向X移动到最远离第二挡片55的位置,弹性件53处于自然状态,齿槽541与啮合齿521啮合锁止,第一靠背30与第二靠背40为锁定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在第一靠背30上还设有驱动电机31,驱动电机31设于第一靠背30的第一端部301处。驱动电机31为第一靠背30提供驱动力,以使第一靠背30能够在驱动电机31的驱动下相对第一转轴101转动。通过设置驱动电机31可以提升车辆后座调节装置的调节的自动化程度,通过控制驱动电机31即可实现第一靠背30的调节功能,提高车辆后座调节装置的使用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第二靠背40的外部包裹有由柔性材料制成的扶手41。在扶手41背离轴筒20的侧面上设置有杯架和/或储物仓。当后座乘客仅有两位或两位以下时,可以将第二靠背40调节至独立调节模式后,将第二靠背40放倒,将水杯等物件放置于杯架或储物仓内,提高车辆后座调节装置的使用便利性和舒适性。

本发明的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的第二靠背40具有独立调节模式和同步调节模式两种模式,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切换调节模式。如当需要在后备箱放置雪橇板等较长的物件时,可以将第二靠背40切换至独立调节模式,当第二靠背40放倒,在实现放置雪橇板等较长的物件的同事,不影响第一靠背30上乘客的乘坐;当行李较多且后座没有乘客需要乘坐时,可以将第二靠背40切换至同步调节模式,将第一靠背30和第二靠背40均放倒,即可增加车辆后座的行李放置的空间,能够放置更多的行李物件。因此,本发明的车辆后座调节装置能够满足乘客多种使用需求,使用便利性得到了较大地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座总成,包括座垫组件和如上任一实施例的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座垫组件与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的转轴10相连。座垫组件上设有与第一靠背30和第二靠背40分别对应的多个座垫。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后座总成,由于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具有调节模式多、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用便利、舒适度高的优点,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且车辆后座总成的操纵性、可靠性及用户体验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后座总成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调节方法,此调节方法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调节方法包括确定第二靠背40的当前调节模式和目标调节模式,当前调节模式时独立调节模式或者同步调节模式,目标调节模式时独立调节模式和同步调节模式中不同于当前调节模式的一种模式;通过控制锁止机构50的状态,将第二靠背由当前调节模式切换为目标调节模式。具体地,当当前调节模式为独立调节模式,目标调节模式为同步调节模式时,将锁止机构50调节至锁定状态,第二靠背40和第一靠背30锁定,第二靠背40由独立调节模式切换至同步调节模式;当当前调节模式为同步调节模式,目标调节模式为独立调节模式时,将锁止机构50调节至解锁状态,第二靠背40和第一靠背30解除锁定,第二靠背40由同步调节模式切换至独立调节模式。

请参照图2-图4对车辆后座靠背调节装置的具体调节动作进行说明。

第二靠背40的独立调节模式的调节动作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对操作件57的操作部571施加沿轴向X向第二挡片55方向的作用力,滑动件54在操作件57的连接部571的带动下沿轴向X向第二挡片55的方向移动,滑动件54与锁止件52解除锁定,第二靠背40与第一靠背30解锁,第二靠背40能够相对轴筒20旋转,此时弹性件53处于压缩状态,滑动件54的外圈与导向件56的内圈配合连接,滑动件54跟随导向件56及第二靠背40的第三端部401一起转动,滑动件54上的齿槽541与锁止件52上的啮合齿521错位,滑动件54不会向远离第二挡片55的方向移动。

在第二靠背40相对轴筒20旋转的过程中,当第二靠背40位于放倒位置时(如图3所示,此时第一靠背30位于竖直位置,第二靠背40位于放倒位置),导向件56的凸出部561与第一挡片51的第二卡位部512卡接配合,第二靠背40不能再向下转动,此时第一齿槽(图未标注)与第一啮合齿(图未标注)位置相对,第二齿槽(图未标注)与第二啮合齿(图未标注)位置相对,在弹性件53的弹性力作用下滑动件54沿轴向向远离第二挡片55的方向移动,齿槽541与啮合齿521啮合锁止,滑动件54与锁止件52锁定配合。

在第二靠背40相对轴筒20旋转的过程中,当第二靠背40位于竖直位置时(如图2所示,此时第一靠背30位于竖直位置,第二靠背40也位于竖直位置),导向件56的凸出部561与第一挡片51的第一卡位部511卡接配合,第二靠背40不能再向上转动,此时第二齿槽(图未标注)与第一啮合齿(图未标注)位置相对,第一齿槽(图未标注)与第二啮合齿(图未标注)位置相对,在弹性件53的弹性力作用下滑动件54沿轴向向远离第二挡片55的方向移动,齿槽541与啮合齿521啮合锁止,滑动件54与锁止件52锁定配合。

第二靠背40的同步调节模式的调节动作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此时锁止机构50的滑动件54与锁止件52锁定配合,第一靠背30与第二靠背40通过锁止机构50锁定,当第一靠背30在驱动电机31作用下相对于第一转轴101转动时,第二靠背40在第一靠背30的带动下与轴筒20一起相对第二转轴102转动,第二靠背40与第一靠背30一起实现同步调节。如图4所示,第一靠背30和第二靠背40同时处于放倒位置;如图5所示,第一靠背30和第二靠背40同时处于竖直位置。第一靠背30与第二靠背40通过锁止机构50即可实现同步调节模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同步性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