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

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导流结构领域,公开了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包括路面,所述路面上端面靠后侧固定设置有排水机构,所述路面上端面靠后侧固定设置有装载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第一井体,所述第一井体一侧内壁靠上侧固定设置有斜板,所述第一井体另一侧内壁靠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漏网,所述第一漏网下端面靠一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敲打机构,所述第一井体一侧内壁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水车机构。本实用新型中,在下雨时水从路面流动到排水机构,雨水滑动到其中,带动水车机构转动,水车机构带动连接杆上下运动,连接杆带动顶板滑动,用于顶开第一井盖堵塞的垃圾,使得水不会因为井盖堵塞堆积在路面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9196203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3-06-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南通市苏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3199914.4

  • 发明设计人 颜厥练;

    申请日2022-11-30

  • 分类号E03F5/04(2006.01);E03F7/10(2006.01);B01D29/03(2006.01);B01D29/56(2006.01);B01D29/72(2006.01);B01D29/94(2006.01);B01D29/62(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4;

  • 代理人宋文婉

  • 地址 226601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开发区长江东路9号

  • 入库时间 2023-07-07 01:38: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6-16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导流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

背景技术

市政道路指城市道路,市政道路按其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沿线服务功能分为五个等级: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和区内道路,在下雨时需要雨水导流,避免雨水堆积在路面影响行人与车辆通行。

现有市政道路在雨天排水时,地上的树叶与泥土会伴随着雨水一起流到排水口,使得排水口会堆积大量的树叶,导致排水口的堵塞,无法快速地排水,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该雨水导流结构在第一井体内设置有第一漏网,在第一漏网下端面设置有敲打机构,水车机构扇叶转动带动敲打机构向上运动,扇叶转过后敲打机构通过其中设置的加重块向下压动,带动敲打机构撞击第一漏网,使得第一漏网上卡住的垃圾可以抖落下来,不会堆积起来导致堵塞,车机构转动使得连接杆推动底板上下滑动,带动顶板上下滑动,可以顶开堵塞在第一井盖上的垃圾,防止水会因为堵塞无法快速排放,该雨水导流结构在第一井体内壁设置有阻挡机构,该阻挡机构用于阻挡第二漏网上的垃圾使得第二漏网机构上堆积的垃圾持续向下漏水,当垃圾堆积到一定时,推动挡板打开使垃圾排放到废料桶,使得排放过来的垃圾不会携带很多水,清理垃圾更加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包括路面,所述路面上端面靠后侧固定设置有排水机构,所述路面上端面靠后侧固定设置有装载机构;

所述排水机构包括第一井体,所述第一井体一侧内壁靠上侧固定设置有斜板,所述第一井体另一侧内壁靠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漏网,所述第一漏网下端面靠一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敲打机构,所述第一井体一侧内壁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水车机构,所述第一井体一侧内壁靠下侧位置固定设置有阻挡机构,所述第一井体一侧内壁靠下侧开设有排料口,所述排料口内底面固定设置有第二漏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雨时水从路面流动到排水机构,雨水通过斜板与第一漏网向下流动,第一漏网起到过滤的作用,水掉落下去垃圾向下滑动,没过滤掉的水与垃圾滑落到水车机构,水车机构转动撞击敲打机构,敲打机构打击第一漏网,使得卡在第一漏网上的垃圾抖落下去,垃圾堆积到第二漏网,从第二漏网滑动到阻挡机构前,堆积到一定的量后,推动阻挡机构使垃圾从排料口滑动到装载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井体上端面卡接设置有第一井盖,所述第一井体内壁靠上侧开设有滑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井盖用于阻挡外部太大的杂物,滑槽用于机构在里面滑动,使得底板可以上下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内底面固定设置有三个底板,三个所述底板上端面固定设置有顶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配合对第一井盖起到疏通的作用,防止第一井盖上有东西杜塞导致水堆积在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装载机构包括第二井体,所述第二井体上端面靠近排水机构一侧位置铰接设置有第二井盖,所述第二井盖上端面靠另一侧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井体内底面固定设置有废料桶,所述废料桶两侧内壁转动设置有提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垃圾从排水机构排放到废料桶里面,等天气晴后,通过拉动凹槽打开第二井盖,通过提手拉起废料桶,把里面的垃圾倒出,使得清理垃圾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机构包括凸块,所述凸块一侧端面铰接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另一侧端面固定设置有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用于挡住垃圾,让垃圾还携带的一点水从漏网漏下,当垃圾堆积到一定时其重量推动挡板向后打开,使得垃圾排放到废料桶,废料排放到一定的量时,弹簧带动挡板复位再次阻挡垃圾,使得水过滤得更干净。

进一步地,所述敲打机构包括两个斜撑,两个所述斜撑内部靠一侧位置转动设置有L型板,所述L型板上端面靠另一侧位置固定设置有加重块,所述L型板下端面靠另一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橡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斜撑用于固定L型板,L型板上的加重块用于增加L型板的撞击力,橡胶用于让扇叶拨动,带动L型板向上,扇叶转过后因为加重块的带动下向第一漏网撞击,使得第一漏网上卡住的垃圾能被抖落下来。

进一步地,所述水车机构包括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内部靠一侧位置转动设置有轴体,所述轴体外表面固定设置有扇叶,所述扇叶前后端面靠下侧均固定设置有弧形板,两个所述弧形板前后端面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与底板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轴体可以使得水车机构可以转动,上方流动下来的水冲击扇叶带动其转动,转动的扇叶带动弧形板转动,弧形板带动连接杆上下滑动,使得连接杆带动的顶板可以顶开第一井盖上的堵塞物。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相较于现有的雨水导流结构,该雨水导流结构在第一井体内设置有第一漏网,在第一漏网下端面设置有敲打机构,水车机构扇叶转动带动敲打机构向上运动,扇叶转过后敲打机构通过其中设置的加重块向下压动,带动敲打机构撞击第一漏网,使得第一漏网上卡住的垃圾可以抖落下来,不会堆积起来导致堵塞。

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相较于现有的雨水导流结构,该雨水导流结构在第一井体内壁设置有阻挡机构,该阻挡机构用于阻挡第二漏网上的垃圾,使得第二漏网机构上堆积的垃圾持续向下漏水,当垃圾堆积到一定时,推动挡板打开使垃圾排放到废料桶,使得排放过来的垃圾不会携带很多水,清理垃圾更加方便。

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相较于现有的雨水导流结构,该雨水导流结构在第一井体内部设置有底板,该底板上端面设置有顶板,底板设置与水车机构的连接杆固定连接,水车机构转动使得连接杆推动底板上下滑动,带动顶板上下滑动,可以顶开堵塞在第一井盖上的垃圾,防止水会因为堵塞无法快速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的正剖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的侧剖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A处的放大图。

图例说明:

1、排水机构;2、装载机构;3、阻挡机构;4、敲打机构;5、水车机构;6、路面;101、第一井体;102、第一井盖;103、斜板;104、第一漏网;105、第二漏网;106、底板;107、顶板;108、滑槽;109、排料口;201、第二井盖;202、凹槽;203、提手;204、废料桶;205、第二井体;301、凸块;302、弹簧;303、挡板;401、L型板;402、斜撑;403、加重块;404、橡胶;501、支撑板;502、弧形板;503、扇叶;504、轴体;50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市政府道路雨水导流结构,包括路面6,路面6上端面靠后侧固定设置有排水机构1,用于雨水的排放,防止水堆积在路面6上,路面6上端面靠后侧固定设置有装载机构2,用于承放排放水时带来的垃圾,方便最后清理;

排水机构1包括第一井体101,第一井体101一侧内壁靠上侧固定设置有斜板103,用于水排放,第一井体101另一侧内壁靠上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漏网104,用于过滤水,使得水与垃圾分开,第一漏网104下端面靠一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敲打机构4,用于撞击第一漏网104,抖落卡住的垃圾,第一井体101一侧内壁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水车机构5,被水流冲击转动,带动其他机构,第一井体101一侧内壁靠下侧位置固定设置有阻挡机构3,用于阻挡滑动过来的垃圾,等垃圾堆积到一定的量推动阻挡机构3打开,使得垃圾排放到装载机构2,第一井体101一侧内壁靠下侧开设有排料口109,用于排放垃圾,排料口109内底面固定设置有第二漏网105,用于进一步过滤垃圾上的水,使得最后的垃圾清理更加方便。

第一井体101上端面卡接设置有第一井盖102,第一井体101内壁靠上侧开设有滑槽108,第一井盖102用于阻挡外部太大的杂物,滑槽108用于机构在里面滑动,使得底板106可以上下滑动,滑槽108内底面固定设置有三个底板106,三个底板106上端面固定设置有顶板107,配合对第一井盖102起到疏通的作用,防止第一井盖102上有东西杜塞导致水堆积在路上,装载机构2包括第二井体205,第二井体205上端面靠近排水机构1一侧位置铰接设置有第二井盖201,第二井盖201上端面靠另一侧位置开设有凹槽202,凹槽202便于打开第二井盖201,第二井体205内底面固定设置有废料桶204,用于装载排放过来的垃圾,便于清理,废料桶204两侧内壁转动设置有提手203,提手203有助于废料桶204的拿出。

阻挡机构3包括凸块301,凸块301一侧端面铰接设置有挡板303,挡板303另一侧端面固定设置有弹簧302,挡板303用于挡住垃圾,让垃圾还携带的一点水从漏网漏下,当垃圾堆积到一定时其重量推动挡板303打开,使得垃圾排放到废料桶204,废料排放到一定的量时,弹簧302带动挡板303复位再次阻挡垃圾,使得水过滤得更干净,敲打机构4包括两个斜撑402,用于固定L型板401,两个斜撑402内部靠一侧位置转动设置有L型板401,L型板401上端面靠另一侧位置固定设置有加重块403,用于增加L型板401的撞击量,使得第一漏网104上卡住的垃圾可以滑落下来,L型板401下端面靠另一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橡胶404,用于扇叶503拨动,使得L型板401可以抬起撞击第一漏网104;

水车机构5包括两个支撑板501,两个支撑板501内部靠一侧位置转动设置有轴体504,使得水车机构5可以转动,轴体504外表面固定设置有扇叶503,用于水冲击,使得水车机构5可以转动,扇叶503前后端面靠下侧均固定设置有弧形板502,用于带动连接杆505可以上下移动,两个弧形板502前后端面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连接杆505,连接杆505一端与底板106固定连接,使得连接杆505带动得顶板107可以顶开第一井盖102上的堵塞物。

工作原理:下雨时雨水顺着路面6流动到排水机构1,雨水进入排水机构1后通过斜板103与第一漏网104向下滑动,水会从第一漏网104漏掉大部分,剩下的水冲击水车机构5,带动水车机构5转动,水车机构5转动带动敲打机构4向上,由敲打机构4内部设置的加重块403带动L型板401撞动第一漏网104,使得第一漏网104上卡住的垃圾被抖落下来,水车机构5转动带动连接杆505上下运动,连接杆505带动底板106与顶板107,顶板107可以顶开第一井盖102上堵塞的垃圾,垃圾与剩余的水掉落到第二漏网105,在从第二漏网105滑动到阻挡机构3前端,当垃圾堆积到一定的量时推开挡板303,使得垃圾从排料口109排放到废料桶204,等天气晴了后,打开装载机构2设置的第二井盖201,拿出废料桶204倒出其中的垃圾。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