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

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属于医学教学技术领域。包括安装板上固定有仿真人体腹部模型,仿真人体腹部模型上具有胸骨体标识、剑突标识、肋骨标识,仿真人体腹部模型包括设置在最外层皮肤层仿体,皮肤层仿体内侧为脂肪层仿体,仿真人体腹部模型内部具有仿真肝脏模型、仿真胆囊模型、仿真胆道系统、仿真胃模型、仿真脾模型以及仿真胰腺模型,仿真人体腹部模型上固定有注射液口,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第三蠕动泵、第一储液盒、第二储液盒、第三储液盒均固定安装板上。本实用新型能帮助医学工作者掌握超声定位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并进行正确穿刺。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8957291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济南市中心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2222791355.X

  • 发明设计人 刘村;袁一诺;刘欣宇;

    申请日2022-10-24

  • 分类号G09B23/28(2006.01);G09B23/30(2006.01);

  • 代理机构山东知圣律师事务所 37262;

  • 代理人陈晓辉

  • 地址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105号

  • 入库时间 2023-06-01 21:55: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5-02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属于医学教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专利号为201220369706.1的发明名称为一种用于超声引导下的腹腔积液穿刺模型,通过模拟人体腹部完整的结构,在左下腹部设置积液穿刺区,利于学生掌握不同深度下积液的各种超声图像信息,以及进行正确的穿刺操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创靶向治疗已经成为21世纪治疗重症胆囊炎、肝囊肿、胰腺假性囊肿等局部体内疾患的主导方向。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是一种简便的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患有急性胆囊炎而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胆总管下端梗阻等,其作为非手术微创诊疗手段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保障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穿刺医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把控术中穿刺进针位置。初学者想要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但是在真实病例中进行反复练习是不现实的,因此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技术的培训至关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能帮助医学工作者掌握超声定位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并进行正确穿刺。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包括安装板上固定有仿真人体腹部模型,仿真人体腹部模型上具有胸骨体标识、剑突标识、肋骨标识,仿真人体腹部模型包括设置在最外层皮肤层仿体,皮肤层仿体内侧为脂肪层仿体,仿真人体腹部模型内部具有仿真肝脏模型、仿真胆囊模型、仿真胆道系统、仿真胃模型、仿真脾模型以及仿真胰腺模型,仿真肝脏模型上连接仿真胆道系统、门静脉仿真管及肝动脉仿真管,仿真胆道系统连接仿真胆囊模型,仿真人体腹部模型上固定有注射液口,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第三蠕动泵、第一储液盒、第二储液盒、第三储液盒均固定安装板上,第一蠕动泵通过管道连接门静脉仿真管一端,门静脉仿真管另一端与第一储液盒连接,第一储液盒通过管道连接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一端连接肝动脉仿真管,第二蠕动泵另一端第二储液盒,肝动脉仿真管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盒连接,第三蠕动泵一端连接仿真胆道系统一端,仿真胆道系统另一端连接第三储液盒,第三储液盒通过管道连接第三蠕动泵。

上述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基础上,门静脉仿真管、肝动脉仿真管和仿真胆道系统均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

上述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基础上,仿真人体腹部模型为中空结构,底部材质为硬塑料或者橡胶,仿真人体腹部模型周边包裹厚度为1.0cm-1.5cm的硅胶或橡胶。

上述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基础上,第一储液盒内盛装有蓝色液体,第二储液盒内盛装有红色液体、第三储液盒内盛装有绿色液体。

上述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基础上,仿真胆道系统倾斜设置仿真胆囊模型(7)左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能够提供符合解剖特点的模型,可以清楚的观察肝脏、胆囊及其胆管系统。帮助初学者熟悉并掌握PTGD的操作流程和技巧,快速掌握技术要点,与既往的观摩式培训相比,可以显著提升培训效果。

2.蠕动泵、储液盒以及相应的管道模拟门静脉和肝动脉内血流血压及胆道系统,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肝内的血供以及胆管系统。

3.医学生及医学工作者能够提供符合解剖特点的模型,能够通过模型设计进针路径,并拟真实抽液引流状态能够熟练掌握超声定位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并能准确分析超声图像信息,进行正确穿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的仿真人体模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肝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腹部脏器截面图。

其中:1安装板、2仿真人体腹部模型、3胸骨体标识、4剑突标识、5肋骨标识、6仿真肝脏模型、7仿真胆囊模型、8仿真胆道系统、9仿真胃模型、10仿真脾模型、11仿真胰腺模型、12门静脉仿真管、13肝动脉仿真管、14脂肪层仿体、15皮肤层仿体、16第一蠕动泵、17第二蠕动泵、18第三蠕动泵、19第一储液盒、20第二储液盒、21第三储液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用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模型,包括安装板1上固定有仿真人体腹部模型2,仿真人体腹部模型2上具有胸骨体标识3、剑突标识4、肋骨标识5,仿真人体腹部模型2包括设置在最外层皮肤层仿体15,皮肤层仿体15内侧为脂肪层仿体14,仿真人体腹部模型2内部具有仿真肝脏模型6、仿真胆囊模型7、仿真胆道系统8、仿真胃模型9、仿真脾模型10以及仿真胰腺模型11,仿真肝脏模型6上连接仿真胆道系统8、门静脉仿真管12及肝动脉仿真管13,仿真胆道系统8连接仿真胆囊模型7,仿真人体腹部模型2上固定有注射液口,第一蠕动泵16、第二蠕动泵17、第三蠕动泵18、第一储液盒19、第二储液盒20、第三储液盒21均固定安装板1上,第一蠕动泵16通过管道连接门静脉仿真管一端12,门静脉仿真管12另一端与第一储液盒19连接,第一储液盒19通过管道连接第一蠕动泵16,第二蠕动泵17一端连接肝动脉仿真管13,第二蠕动泵17另一端第二储液盒20,肝动脉仿真管13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盒20连接,第三蠕动泵18一端连接仿真胆道系统8一端,仿真胆道系统8另一端连接第三储液盒21,第三储液盒21通过管道连接第三蠕动泵18。

本实施例中,门静脉仿真管12、肝动脉仿真管13和仿真胆道系统8均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中,仿真人体腹部模型2为中空结构,底部材质为硬塑料或者橡胶,仿真人体腹部模型2周边包裹厚度为1.0cm-1.5cm的硅胶或橡胶。

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液盒19内盛装有蓝色液体,第二储液盒20内盛装有红色液体、第三储液盒21内盛装有绿色液体。

本实施例中,仿真胆道系统8倾斜设置仿真胆囊模型7左上方。

在进行穿刺时,启动第一蠕动泵16、第二蠕动泵17和第三蠕动泵18,通过第一蠕动泵16将第一储液盒19内的蓝色溶液抽入门静脉仿真管12内,再由门静脉仿真管12循环至第一储液盒内,以此模拟门静脉内血压血流;通过第二蠕动泵17将第二储液盒20内的红色溶液抽入肝动脉内,再由肝动脉仿真管13循环至第二储液盒20内,以此模拟人体肝动脉内血压血流,通过第三蠕动泵18将第三储液盒21内的绿色抽入肝胆管内,再由仿真胆道系统8循环至第三储液盒21内,以此模拟肝胆管系统内胆汁。

在进行穿刺训练时,如果穿刺损伤门静脉12、肝动脉13或者仿真胆道系统8,门静脉12、肝动脉仿真管13或者肝胆管8内相应的有色液体就会进入穿刺针内,通过观察穿刺针内的有色液体的颜色,即可判断出穿刺误伤的部件;并且由于门静脉仿真管12、肝动脉仿真管13和仿真胆道系统8均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所以穿刺针在相应的仿真管上形成的针孔会自动闭合,防止内部的有色液体流出,从而实现多次重复穿刺练习;当穿刺针经肝刺入仿真胆囊模型7,用注射器可以抽取出绿色的胆汁,则证明穿刺成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