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卧立不倒式集束钩

一种卧立不倒式集束钩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立不倒式集束钩,包括固饵三用簧,固饵三用簧连接一根主钓线和多根分钓线,主钓线和每根分钓线均连接一个钓钩,主钓线套接分线器,所有分钓线通过分线器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分线器和紧锁杆及固饵三用簧的共同作用下,起分叉的作用,解决传统集束钩缠线,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浮力紧锁球的浮力大于单个钓钩的重力,小于固饵三用簧和钓钩的重力和,使饵料在下、鱼钩在上面的卧立不倒的状态,主钓钩上浮,提高了鱼钩的实用率,减少挂底,调整分线器与固饵三用簧的角度,有效解决分钓钩的灵敏度过低及分层问题,固饵三用簧可旋转饵料快速上饵,无需再连结8字环,解决了传统集束钓上饵难,及结头过多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8869150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汪有新;

    申请/专利号CN202320086571.6

  • 发明设计人 汪有新;汪寒霜;

    申请日2023-01-30

  • 分类号A01K83/00(2006.01);

  • 代理机构蚌埠幺四零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6;

  • 代理人王玲霞

  • 地址 236000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方集镇马街居委会新兴街113号

  • 入库时间 2023-06-01 21:50: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4-18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卧立不倒式集束钩。

背景技术

鱼钩是垂钓时包裹钓饵,用来吸引鱼类上钩的工具,集束钩是多只鱼钩组合而成的集团钩,少则三五只,多则数七八只,现有的集束钩在使用时,通常会安装饵料簧用于固定饵料,从而实现在垂钓时形成雾化区,提高中鱼率。如图4所示,每个吊绳8连接一个钓钩4,饵料簧9套在多个吊绳8上,这种安装方式在使用时会造成饵料簧9套在多个钓钩4上,出现压着钓钩的情况,使得钓钩4出现重叠的现象,钓钩4的灵敏度较低。且这种钓钩在下、饵料在上的设置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钓线容易缠绕在一起的现象,给垂钓者带来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立不倒式集束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卧立不倒式集束钩,其特征在于:包括固饵三用簧,在固饵三用簧上固定连接一根主钓线和多根分钓线,在主钓线和每根分钓线上均连接一个钓钩,在主钓线上还套接分线器,所有分钓线通过分线器间隔设置。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所述主钓线上还调节连接紧锁浮力球,紧锁浮力球用于调节分线器在主钓线上的位置。

在每个分钓线上还连接紧锁杆,紧锁杆对应连接在所述分线器的一侧。

所述固饵三用簧包括中芯杆,在中芯杆的一端设有外线连接环,在中芯杆上还连接钓线连接环和固饵簧。

所述中芯杆、所述外线连接环、所述钓线连接环和所述固饵簧为一体结构。

所述分线器为通筒结构,在分线器的筒壁上设有一组通孔。

相应所述通孔以所述分线器的轴线对此设置,且所有通孔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固饵三用簧和所述分线器的角度为30°- 6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固饵三用簧的钓线连结孔连接一根主钓线和多根分钓线,主钓线上的浮力紧锁球在水的浮力小于固饵三用簧和钓钩在水重力之和,在浮力球紧锁球和固饵三用簧钓钩的作用下起到入水上翻,成卧立式不倒状态。有效解决了传统集束钓,饵料在下钓钩在底的状态,增加了钓钩的灵敏性,提高了鱼钩的实用率。分线器与固饵三用簧角度成30°- 60°,紧锁杆对称分布在固饵三用簧两边,主钓钩分布在固饵三用簧前方,把钓钩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成轻离底状态,能起分叉的作用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集束钩缠线,传统底钓钩单一层次及挂底的问题,分布不合理的技术问题。固饵三用簧解决了现有集束钓打结过多、体型过大、因打结过多易断线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饵三用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分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饵料簧和钓钩在使用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立不倒式集束钩,包括固饵三用簧1,固饵三用簧1包括中芯杆1.1,在中芯杆1.1的一端设有圆环形的外线连接环1.2,在中芯杆1.1上还连接钓线连接环1.3和固饵簧1.4。钓线连接环1.3为U型杆,固饵簧1.4为螺旋杆,它旋转快速上饵使得饵料在抛投时不易散落。中芯杆1.1、外线连接环1.2、钓线连接环1.3和固饵簧1.4为一体结构,由一根金属杆加工而成。在使用时外线连接环1.2通过拉线连接钓竿,钓线连接环1.3连接主钓线2和分钓线6,在固饵簧1.4上包裹饵料。

在钓线连接环1.3上绕系一根主钓线2和四根分钓线6,四根分钓线6的长度相同,一根主钓线2的长度大于四根分钓线6的长度。在主钓线2和每根分钓线6上均连接一个钓钩4,钓钩4为现有技术,本方案采用常规的鱼钩。

在主钓线2上套接分线器3,分线器3采用透明的塑料通筒结构,在分线器3的筒壁上设有四个通孔3.2,四个通孔3.2两两对称设置,相应通孔3.2以分线器3的轴线对此设置,且四个通孔3.2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四个通孔3.2解决了现有集束钩要连结8字环,需要多处打结的问题,本方案只需要在钓线连接环1.3出打一个结,减少了因打结过多断线的问题。

每个分钓线6均从分线器3的一端穿入后从相应的通孔3.2穿出,在通孔3.2的作用下使得四个分钓线6对称间隔设置。在每个分钓线6上还分别连接紧锁杆5,紧锁杆5由软橡胶制成的圆杆结构,它具有一定的弹性。紧锁杆5的直径大于通孔3.2的孔径。紧锁杆5在分钓线6上能够自动锁紧定位,在使用时,紧锁杆5的一端压紧在分线器3的一侧。由于紧锁杆5具有一定的长度,在紧锁杆5的作用下能够使得四个分钓线6分开。能够有效的防止钓线缠绕现象的发生。

在所述主钓线2上还调节连接紧锁浮力球7,紧锁浮力球7为现有技术,浮力紧锁球7在水中的浮力大于主钓线2上的钓钩4的在水中的重力,小于固饵三用簧1和钓钩4的重力总和,使饵料入水后成饵料在下钓钩在中上面的卧立不倒状态,提高了钓钩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挂底现象。

紧锁浮力球7设置在分线器3和相应钓钩4之间,用于调节分线器3在主钓线2上的位置,起到调节主钓线2和分钓线6自由端长度的目的,进而起到调节钓钩4灵活度的目的。本方案在使用时,通过紧锁浮力球7把分线器3的一端锁紧固定在外线连接环1.2上,使得分线器3的中轴线与中芯杆1.1之间的夹角为30°- 60°,本方案优选为45°,该角度的设置起到了分叉防缠上翘的作用,具体的为在使用时,分线器3两侧的分钓线6分布固饵三用簧1的两侧,主钓线2在上侧,使得钓钩分布在不同位置,提高了钓钩4的利用率,钓钩布局更合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