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噎食急救衣

一种噎食急救衣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噎食急救衣,其特征在于,包括急救衣基本轮廓、冲击装置、收紧装置、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分别将按压装置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的前端,将收紧装置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的后端,固定背带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的上端,缓冲垫A和缓冲垫B分别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内部的左右两端;按压装置包括电动推杆和固定套筒、固定底座和支撑片,所述电动推杆的一端设置有冲击头;本实用新型便携可穿戴,当独自在家遭遇噎食时,可以拿出装置,通过固定背带套在脖子上,启动开关,在冲击装置和收紧装置共同的作用下,更加高效对患者进行救治。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8247771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122370853.2

  • 发明设计人 顾明凯;程进;任宝凯;邹小平;

    申请日2021-09-29

  • 分类号A61H23/02(2006.01);A61F5/00(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远创理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13;

  • 代理人卫安乐

  • 地址 100192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

  • 入库时间 2023-02-08 22:32: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1-10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噎食急救领域,具体为一种噎食急救衣。

背景技术

吃饭是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项必须的行为,而在这一日三餐或者多餐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也许是食物过于生硬或者是咀嚼次数不够进食过快等原因。进而直接导致了食道同行受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噎食。一旦发生噎食,如果不能在黄金四分钟内将堵塞物取出,那么噎食者便很可能会因为窒息而死亡。正确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能够有效的对噎食者就行急救。但是在旁人不知道如何急救或者独处时,由于独自一人无法进行自救,于是基于海姆立克急救法研发这套噎食急救衣,以达到对病人更有效的救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患者在发生噎食时,因旁人不知道如何急救或者独处时,独自一人无法进行自救等问题,提供一种噎食急救衣,以达到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噎食急救衣,包括急救衣基本轮廓、冲击装置、收紧装置、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分别将按压装置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的前端,将收紧装置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的后端,固定背带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的上端,缓冲垫A和缓冲垫B分别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内部的左右两端;按压装置包括电动推杆和固定套筒、固定底座和支撑片,所述电动推杆的一端设置有冲击头;所述的收紧装置包括电机基座、电机、卷轴、绑带A、绑带B、绑带C、塑料插扣A子扣、塑料插扣A母扣、塑料插扣B子扣和塑料插扣B母扣,所述电机固定在电机基座上,所述卷轴固定在电机上,所述绑带A固定在卷轴上,所述绑带A一端连接塑料插扣A子扣,另一端连接塑料插扣A母扣,所述绑带B一端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上另一端与塑料插扣B子扣相连接,所述绑带C一端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上另一端与塑料插扣B母扣相连接;所述电动推杆和电机分别与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相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急救衣基本轮廓,采用人体上半身的外形轮廓,在急救衣基本轮廓人体腹部位置设置导向孔;所述缓冲垫A和缓冲垫B的材料采用棉垫材质,所述缓冲垫A和缓冲垫B的表面用黑色皮革贴进行包裹。

作为优选的,所述固定套筒的结构与电动推杆外轮廓相吻合,所述固定套筒内螺纹与所述固定底座外螺纹相匹配;所述固定底座上小孔的孔径与支撑片上孔径大小相同;所述冲击头为上小下大近似水滴状的结构。

作为优选的,所述收紧装置还包括导向环A、导向环B、导向环C、导向环D、导向环E,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外侧。所述绑带A依次穿插在导向环A、导向环B、导向环C、导向环D、导向环E内部。

作为优选的,所述卷轴下底设置有电机卡槽,所述卷轴内设置有固定杆A、固定杆B、固定杆C、固定杆D,所述卷轴外壁设置有导向孔A和导向孔B,所述卷轴上底设置有卷轴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固定背带套在脖子上,通过将塑料插扣B子扣和塑料插扣B母扣相连接,将装置在腰部进行固定,进而完成对装置的穿戴,简单高效节省患者自救的时间。启动装置,在不需要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冲击头在电动推杆的带动下,对人的腹腔进行冲击的同时卷轴在电机的带动下,通过收紧绑带对人体腹腔进行一个收紧。在冲击装置和收紧装置双重作用下,以达到对患者进行高效的救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冲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收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卷轴装置内部放大图。

图中:1、急救衣基本轮廓;2、电动推杆;3、固定套筒;4、固定底座;5、支撑板;6、绑带B;7、塑料插扣B母扣;8、绑带C;9、塑料插扣A母扣;10、导向环A;11、绑带A;12、导向环B;13、电机基座;14、电机;15、卷轴;16、塑料插扣A子扣;17、固定背带;18、塑料插扣B子扣;19、卷轴盖;20、缓冲垫A;21、缓冲垫B;22、冲击头;23、电源模块;24、控制模块;25、导向环C;26、导向环D;27、导向环E;151、电机卡槽;152、固定杆A;153、固定杆B;154、固定杆C;155、固定杆D;156、导向孔A;157、导向孔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噎食急救衣,包括急救衣基本轮廓1、冲击装置、收紧装置、电源模块23、控制模块24,分别将按压装置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1的前端,将收紧装置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1的后端,固定背带17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1的上端,缓冲垫A 20和缓冲垫B 21分别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1内部的左右两端;按压装置包括电动推杆2和固定套筒3、固定底座4和支撑片5,所述电动推杆2的一端设置有冲击头22;所述的收紧装置包括电机基座13、电机14、卷轴15、绑带A 11、绑带B 6、绑带C 8、塑料插扣A子扣16、塑料插扣A母扣9、塑料插扣B子扣18和塑料插扣B母扣7,所述电机14固定在电机基座13上,所述卷轴15固定在电机14上,所述绑带A 11固定在卷轴 15上,所述绑带A 11一端连接塑料插扣A子扣16,另一端连接塑料插扣A母扣9,所述绑带B 6一端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1上另一端与塑料插扣B子扣18相连接,所述绑带C8一端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1上另一端与塑料插扣B母扣7连接;所述电动推杆2和电机14分别与控制模块24和电源模块23相连接。将装置存放在容易取的地方。当发生噎食时,在旁人不知道如何急救,或者独自一人无法进行自救时,拿出装置将固定背带17 套在脖子上,通过连接塑料插扣B子扣18和塑料插扣B母扣7,将装置在腰部进行固定,完成对装置的穿戴。按下开关,启动装置,人体腹腔在冲击装置冲击的同时,收紧装置通过绑带对腰腹进行收紧,持续循环直至将异物吐出。

急救衣基本轮廓1,采用人体上半身的外形轮廓,在急救衣基本轮廓1人体腹部位置设置导向孔,从而有利于电动推杆2带动冲击头22,对腹部进行冲击,缓冲垫A 20和缓冲垫B21的材料采用棉垫材质,缓冲垫A 20和缓冲垫B 21的表面用黑色皮革贴进行包裹,对缓冲垫A 20和缓冲垫B 21起到固定和装置作用。

固定套筒3的结构与电动推杆2外轮廓相吻合,固定套筒3内螺纹与固定底座4外螺纹相匹配,固定底座4上小孔的孔径与支撑片上5孔径大小相同;先将固定底座4与嵌入在衣服内的支撑片5,通过小孔用针线固定在衣服,再将电动推杆2套在固定套筒3内与固定底座4相连接,冲击头22为上小下大近似水滴状的结构,更能有效的对人体腹腔进行挤压。

收紧装置包括电机基座13、电机14、卷轴15、绑带A 11、绑带B 6、绑带C 8、塑料插扣A子扣16、塑料插扣A母扣9、塑料插扣B子扣18、塑料插扣B母扣7、导向环A 10、导向环B12、导向环C 25、导向环D 26、导向环E 27分别固定在急救衣基本轮廓1外侧。将电机14固定在电机基座13上,将电机14与电源模块23相连接。卷轴15下底设置有电机卡槽151,卷轴15内部设置有固定杆A 152、固定杆B 153、固定杆C 154、固定杆D 155,卷轴15外壁设置有导向孔A 156和导向孔B 157,将卷轴15通过电机卡槽151固定在电机14上,打开卷轴盖19,将绑带A 11一端通过导向孔A 156与固定杆A 152和固定杆B 153相连接,绑带A 11依次穿插在导向环A 10、导向环B 12、导向环C 25、导向环D 26、导向环E 27内部,最后将绑带A 11另一端通过导向口B 157与固定杆C 154和固定杆D 155相连接进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将装置存放在容易取的地方。当发生噎食时,在旁人不知道如何急救,或者独自一人无法进行自救时,拿出装置将固定背带17套在脖子上,通过将塑料插扣B子扣18和塑料插扣B母扣7相连接,将装置在腰部进行固定,完成对装置的穿戴。按下开关,启动装置,冲击装置的电动推杆2带通冲击头22对人体腹腔进行快速冲击的同时,收紧装置的电机 14带动卷轴15,收紧环绕整个腹部和腰部的绑带A11,持续作用下,直至将异物吐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