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吞咽动作教学装置

一种吞咽动作教学装置

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吞咽动作教学装置,包括模型本体,模型本体为与人体吞咽部位相对应的解剖结构,模型本体的正面上形成有仿真的咽部以及与咽部相连通的口腔、鼻腔、喉腔和食道;会厌板,会厌板设置在喉腔的入口处,且会厌板的一端与模型本体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使会厌板可转动至封闭喉腔的入口,或是脱离喉腔的入口使其打开;软腭板,软腭板设置在鼻腔的入口处,且软腭板的一端与模型本体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使软腭板可转动至封闭鼻腔的入口,或是脱离鼻腔的入口使其打开。本公开通过设置可转动的会厌板和软腭板,可模拟吞咽过程中会厌和软腭的运动过程,可直观地展示吞咽过程的动态变化,可有效提高讲解教学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821900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220874953.0

  • 发明设计人 唐志明;

    申请日2022-04-07

  • 分类号G09B23/32(2006.01);

  • 代理机构广州汇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03;

  • 代理人邓有才

  • 地址 514000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新城公园北路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25: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15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学教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吞咽动作教学装置。

背景技术

吞咽动作是一个需要多组神经和肌肉配合完成的复杂动作过程,吞咽动作涉及到的口腔、软腭、咽部、会厌、食道和喉腔等器官或部位均位于身体内部,从人体外部无法观察到,实践中对于吞咽动作涉及的各个部位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解剖模型来将吞咽过程讲解给患者或学生听,但现有的解剖模型主要为参照人体真实解剖结构制作的静态模型,如中国专利【200820143921.3】公开了一种吞咽机制模型,其主要是由人体头颈部模型、模拟床架构成。头颈部模型为从人体矢状面剖开的头部,右侧部。颅部是一个角度测量尺。颈部是由柔软有弹性的材料制成,颈部可以后仰,亦可前倾。头颈部模型下部固定在模拟床架上,模拟床架上的支架可以抬起一定的角度,模拟床头被抬高的情景,其可以帮助老师讲解吞咽机制的原理、误咽产生的原因、正确的卧床进食姿势及其体位和病床角度的相互关系、颈部角度和误咽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能够准确、形象的理解并掌握吞咽原理。

但该专利的头颈部模型为静态模型,吞咽过程涉及多器官的动态过程,如吞咽过程中会厌和软腭会分别摆动以封闭喉腔和鼻腔,防止食团进入喉腔和鼻腔内,这些动态过程无法通过静态的模型直观地展示给患者或学生,患者或学生只能结合医师的描述自行想象,导致教学结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公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吞咽动作教学装置。本公开通过设置可转动的会厌板和软腭板,可模拟吞咽过程中会厌和软腭的运动过程,可直观地展示吞咽过程的动态变化,可有效提高讲解教学效果。

本公开所述的一种吞咽动作教学装置,包括模型本体,所述模型本体为与人体吞咽部位相对应的解剖结构,所述模型本体的正面上形成有仿真的咽部以及与所述咽部相连通的口腔、鼻腔、喉腔和食道;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会厌板,所述会厌板设置在所述喉腔的入口处,且所述会厌板的一端与所述模型本体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使所述会厌板可转动至封闭所述喉腔的入口,或是脱离所述喉腔的入口使其打开;

软腭板,所述软腭板设置在所述鼻腔的入口处,且所述软腭板的一端与所述模型本体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使所述软腭板可转动至封闭所述鼻腔的入口,或是脱离所述鼻腔的入口使其打开。

优选地,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第一手柄,所述第一手柄露出在所述模型本体的背面之外,且所述第一手柄与所述会厌板的铰接位置相连接,用于带动所述会厌板转动;

第二手柄,所述第二手柄露出在所述模型本体的背面之外,且所述第二手柄与所述软腭板的铰接位置相连接,用于带动软腭板转动。

优选地,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会厌板联动用于带动所述会厌板转动;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软腭板联动用于带动所述软腭板转动。

优选地,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第一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咽部内用于感应吞入的仿真食团;

控制器,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的信号输入端。

优选地,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第二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喉腔内用于感应仿真食团,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

第三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三光电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鼻腔内用于感应仿真食团,所述第三光电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

蜂鸣器,所述蜂鸣器设置在所述模型本体的背面,且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蜂鸣器的信号输入端。

优选地,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仿真食团,所述仿真食团呈橄榄形。

优选地,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磁吸件,所述磁吸件采用磁性材料制成,所述仿真食团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磁吸件用于在所述模型本体的背面通过磁力吸附所述仿真食团,并可带动所述仿真食团在所述模型本体上移动。

优选地,所述模型本体包括骨架以及包覆于所述骨架外层的硅胶层,所述骨架采用铝合金或硬质塑料制成。

本公开所述的一种吞咽动作教学装置,其优点在于,本公开通过设置可转动的会厌板和软腭板,会厌板可转动以使喉腔入口打开或关闭,软腭板可转动以使鼻腔入口打卡或关闭,在讲解吞咽过程中可摆动会厌板和软腭板使其转动,可模拟吞咽过程中会厌和软腭的运动过程,可直观地展示吞咽过程的动态变化,可有效提高讲解教学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所述一种吞咽动作教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模型本体,11-咽部,12-口腔,13-鼻腔,14-喉腔,15-食道 2-会厌板,3-软腭板,4-第一光电传感器,5-第二光电传感器,6-第三光电传感器, 7-仿真食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公开所述的一种吞咽动作教学装置,包括模型本体1,模型本体 1为人体头部模型,对应于人体吞咽部位的解剖结构,其主要呈与人体头部相对应的形状,正面上形成有各个内陷的腔体,腔体的形状和位置分别与各个人体吞咽器官和部位相对应,主要包括仿真的咽部11,以及与咽部11相连通的口腔12、鼻腔13、喉腔14和食道15,上述的模型本体1结构,与常用的人体头部解剖模型结构相同。

本公开的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会厌板2,会厌板2为弧形板,其形状与人体会厌的形状相同,会厌板2一端与模型本体1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使会厌板2可转动至封闭喉腔14的入口,或是脱离喉腔14的入口使其打开。具体的,会厌板2与模型本体1铰接的一端采用硬质塑料制成,以便于与模型本体1连接,其余部分可采用硅胶或橡胶材料制成,以模拟真实的人体会厌。会厌板2与模型本体1通过铰链或是孔轴配合的方式实现铰接,当会厌板2向上转动至脱离喉腔14入口处时,喉腔14入口呈打开状态,会厌板2向下转动至盖合在喉腔14入口处时,喉腔14入口呈关闭状态。

软腭板3,软腭板3为弧形板,其形状与人体软腭的形状相同,软腭板3一端与模型本体1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使软腭板3可转动至封闭鼻腔13的入口,或是脱离鼻腔13的入口使其打开。具体的,软腭板3与模型本体1铰接的一端采用硬质塑料制成,以便于与模型本体1铰接,其余部分可采用硅胶或橡胶材料制成,以模拟真实的人体软腭。软腭板3与模型本体1通过铰链或是孔轴配合的方式实现铰接,当软腭板3向下转动至脱离鼻腔13入口处时,鼻腔13入口呈打开状态,当软腭板3 向上转动至盖合在鼻腔13入口处时,鼻腔13入口呈关闭状态。

本公开通过设置仿真的咽部11、口腔12、鼻腔13、喉腔14和食道15结构,可直观地展示人体吞咽部位的结构,并通过设置可转动的会厌板2和软腭板3,在正常状态下可转动会厌板2和软腭板3,使喉腔14入口和鼻腔13入口处于打开状态,可展示人体正常状态下吞咽结构各器官的状态,当转动会厌板2和软腭板3时,使会厌板2和软腭板3分别封闭喉腔14入口和鼻腔13入口,此状态表示吞咽状态下,咽部 11神经感受到吞咽的食团,控制会厌和软腭并配合其他肌群封闭喉腔14入口和鼻腔 13入口的动作。

本公开通过设置可转动的会厌板2和软腭板3,会厌板2可转动以使喉腔14入口打开或关闭,软腭板3可转动以使鼻腔13入口打卡或关闭,在讲解吞咽过程中可摆动会厌板2和软腭板3使其转动,可模拟吞咽过程中会厌和软腭的运动过程,可直观地展示吞咽过程的动态变化,可帮助患者和学生理解吞咽动作,可有效提高讲解教学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第一手柄,第一手柄一端露出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之外,且呈手柄状,另一端伸入到模型本体1之内,且与会厌板2的铰接位置相连接,使第一手柄与会厌板2呈同步转动结构,这样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转动第一手柄时,可以带动正面的会厌板2 同步转动。

第二手柄,第二手柄一端露出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之外,呈手柄状,另一端伸入到模型本体1之内,且与软腭板3的铰接位置相连接,使第二手柄与软腭板3呈同步转动结构,这样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转动第二手柄时,可以带动正面的软腭板3同步转动。

通过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设置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的结构,可通过背面转动来带动会厌板2和软腭板3转动,无需在正面拨动会厌板2和软腭板3,避免正面拨动时遮挡结构,影响教学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与会厌板2联动用于带动会厌板2转动,具体的,第一电机为小型伺服电机,第一电机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与会厌板2相对应的位置,会厌板2向外延伸形成一连接轴,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该连接轴之间通过联轴器相连接,以使会厌板2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同步转动,这样可通过第一电机来带动会厌板2 转动,无需手动转动。

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软腭板3联动用于带动软腭板3转动,第二电机与软腭板 3之间的联动结构和第一电机与会厌板2的联动结构相似,可参照上文描述进行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设置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来带动会厌板2和软腭板3转动,无需手动拨动会厌板2和软腭板3,更便于教学过程的操作。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第一光电传感器4,第一光电传感器4设置在咽部11的内侧壁上,其感应端朝下,光电传感器具体为光电式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物体接近,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光电传感器4用于感应吞入的仿真食团7,即仿真食团7经过咽部11时,当经过第一光电传感器4的检测区域时,使第一光电传感器4产生感应信号,第一光电传感器4可选用基恩士的EV系列光电式接近传感器。

控制器,控制器可选用单片机或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第一光电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信号输入端。

当仿真食团7进入咽部11内时,第一光电传感器4产生感应信号输入到控制器中,控制器接收到感应信号后分别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转动,进而带动会厌板2 和软腭板3转动,使会厌板2和软腭板3分别转动至封闭喉腔14和封闭鼻腔13的状态,这样仿真食团7只能通过咽部11进入到食道15中。通过第一光电传感器4和控制器,可模拟食物进入咽部11后,人体控制会厌和软腭关闭喉腔14和鼻腔13的动作过程,更直观地展示吞咽过程的动态变化过程,可显著提高讲解教学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第二光电传感器5,第二光电传感器5设置在喉腔14内用于感应仿真食团7,第二光电传感器5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

第三光电传感器6,第三光电传感器6设置在鼻腔13内用于感应仿真食团7,第三光电传感器6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

第二光电传感器5和第三光电传感器6均为光电式接近传感器,当仿真食团7 进入喉腔14内时,使第二光电传感器5产生感应信号,当仿真食团7进入鼻腔13 内时,使第三光电传感器6产生感应信号。

蜂鸣器,蜂鸣器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位置,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蜂鸣器的信号输入端,当第二光电传感器5或第三光电传感器6产生感应信号时,表示仿真食团7进入到喉腔14或鼻腔13位置,模拟人体进食时食物进入喉腔14或鼻腔13 等错误部位内,此时控制器控制蜂鸣器发出蜂鸣,起到提示作用。

通过设置第二光电传感器5、第三光电传感器6和蜂鸣器,可模拟食物进入喉腔 14或鼻腔13的场景,并通过蜂鸣器发出提示,可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仿真食团7,仿真食团7呈橄榄形,可便于仿真食团7在各个腔道中的移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吞咽动作教学装置还包括:

磁吸件,磁吸件采用磁性材料制成,仿真食团7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磁吸件用于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通过磁力吸附仿真食团7,并可带动仿真食团7在模型本体1上移动。具体的,在进行模拟教学时,仿真食团7放置在模型本体1正面的腔道中,将模型本体1竖直放置使其正面朝向患者或学生,将磁吸件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对准仿真食团7,磁吸件对仿真食团7产生磁吸力,两者之间通过磁吸力夹附在模型本体1 的正背两面,当从背面移动磁吸件时,由于两者的磁吸力作用,正面的仿真食团7 会随磁吸件同步移动,这样就可以通过磁吸件在模型本体1的背面来带动仿真食团7 在各个腔道中移动,避免了正面手持仿真食团7移动时遮挡视野,影响教学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模型本体1包括骨架以及包覆于骨架外层的硅胶层,骨架采用铝合金或硬质塑料制成,以使模型本体1具有一定的机械硬度,硅胶层可使模型本体1外表面柔软,模拟人体组织的柔软度。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