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

一种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相关的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用于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体位护理提供支撑力的支具,多采用靠背、枕头等支具,无法保证患者的舒适感和安全度,也无法有效快速的完成体位护理,容易影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腿组件和支撑板,支撑腿组件包括两组前支撑腿和两组后支撑腿;每组前支撑腿均包括前支撑底杆和前支撑顶杆,前支撑底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滑道,前支撑顶杆滑动式卡合在第一滑道内;每组后支撑腿均包括后支撑底杆和后支撑顶杆,后支撑底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滑道,后支撑顶杆滑动式卡合在第二滑道内。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793656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220737189.2

  • 发明设计人 闫红丽;张可;叶婷婷;

    申请日2022-03-30

  • 分类号A61G7/07(2006.01);

  • 代理机构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刘婷婷

  • 地址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庐江路17号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25: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15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相关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或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长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在患者进入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期时,往往由于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而不能平卧,被迫采取端坐强迫体位,且当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时,患者强迫体位时间随之延长,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在病床上通过调整靠背、枕头等支具,使患者保持一定的体位,无法保证患者的舒适感与安全度,也无法有效快速的完成体位护理,容易影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用支撑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用于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体位护理提供支撑力的支具,多采用靠背、枕头等支具,无法保证患者的舒适感和安全度,也无法有效快速的完成体位护理,容易影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率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腿组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腿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四角,所述支撑腿组件包括两组前支撑腿和两组后支撑腿;每组所述前支撑腿均包括前支撑底杆和前支撑顶杆,所述前支撑底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滑道,所述前支撑顶杆滑动式卡合在所述第一滑道内,所述第一滑道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第一卡孔,所述前支撑顶杆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卡孔的第一弹性卡块,所述前支撑顶杆的外侧壁通过铰接杆设置有护栏;每组所述后支撑腿均包括后支撑底杆和后支撑顶杆,所述后支撑底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后支撑顶杆滑动式卡合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所述第二滑道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第二卡孔,所述后支撑顶杆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卡孔的第二弹性卡块。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腿组件包括有前支撑腿和后支撑腿,前支撑腿的前支撑顶杆卡合在前支撑底杆的第一滑道内,使得前支撑顶杆能够沿第一滑道上下移动,即达到了前支撑腿升降的目的,后支撑腿的后支撑顶杆卡合在后支撑底杆的第二滑道内,使得后支撑顶杆能够沿第二滑道上下移动,即达到了后支撑腿升降的目的,使得可以根据患者身高升降支撑腿组件,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前支撑腿上通过铰接杆设置有护栏,该护栏能够基于铰接杆进行折叠,有效保证患者使用时的安全度;整体结构简单,支撑板的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支撑腿组件,使得支撑板能够通过支撑腿组件放置在病床上或病床一侧供患者进行体位护理,能够有效快速的完成体位护理所需的支具的组装与调试,便于保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铰接杆上由上至下均匀设置有多个横杆,每个所述横杆的外接端均连接于竖向护杆。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前支撑腿的外侧壁通过铰接杆设置有多个横杆,且每个横杆的外接端均连接有竖向护杆,使得多个横杆结合铰接杆、竖向护杆组成了护栏,结构轻便,便于折叠与张开。

进一步地,所述后支撑顶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竖向的放置槽,所述竖向护杆放置在所述放置槽内。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后支撑顶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放置槽,能够在护栏向支撑板的侧壁折叠时,能够放置竖向护杆。

进一步地,所述后支撑顶杆的顶部设置有伸缩杆,所述支撑板的前端铰接在两组所述前支撑腿的顶部,所述支撑板的后端铰接在所述伸缩杆的顶部。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后支撑顶杆的顶部设置有伸缩杆,同步支撑板的前端底部铰接在支撑腿组件的顶部,支撑板的后端底部铰接在伸缩杆的顶部,使得能够根据患者的需求,调整支撑板的角度,即升高或降低支撑板的后端,调整支撑板的倾斜角度,灵活度与适应度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包括伸缩底座和伸缩顶杆,所述伸缩底座的底部固接在所述后支撑顶杆的顶部,所述伸缩顶杆的底部伸缩式插设在所述伸缩底座的内部,所述支撑板的后端铰接在所述伸缩顶杆的顶部,所述伸缩顶杆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卡合所述伸缩底座内侧壁的凸起。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伸缩杆的伸缩顶杆能够在伸缩底座内伸缩,且通过伸缩顶杆外侧壁上的凸起进行卡点式固定,便于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腿组件的底部均设置有防滑支撑脚。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防滑支撑脚能够增大支撑腿组件的触地面积,增强支撑腿组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硅胶支托垫。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硅胶支托垫便于放置患者的上身,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利于给患者减压。

进一步地,所述硅胶支托垫的两边设置有内凹式放置部。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硅胶支托垫两侧的内凹式放置部可以放置患者的胳膊。

进一步地,所述硅胶支托垫的中部设置有中空的放鼻部。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硅胶支托垫中部的放鼻部有利于患者趴俯在支撑板上时,口、鼻与外界直接接触,便于呼吸。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前端设置有内凹弧度。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内凹弧度能够适应于患者的上身弧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通过支撑腿组件和支撑板,使得可以根据患者身高升降支撑腿组件,来进一步改变支撑板的高度,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2)通过铰接杆设置护栏,使得护栏能够基于铰接杆进行折叠,便于放置的同时,有效保证患者使用时的安全度;

(3)整体结构简单,使得支撑板能够通过支撑腿组件放置在病床上或病床一侧供患者进行体位护理,能够有效快速的完成体位护理所需的支具的组装与调试,便于保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基于图1的一个实施例的前支撑底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基于图1的一个实施例的前支撑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基于图1的一个实施例的前支撑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基于图5的一个实施例的前支撑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01、支撑板;102、前支撑腿;103、后支撑腿;104、前支撑底杆;105、前支撑顶杆;106、第一滑道;107、第一卡孔;108、第一弹性卡块;109、护栏;110、后支撑底杆;111、后支撑顶杆;112、第二滑道;113、第二卡孔;114、第二弹性卡块;115、横杆;116、竖向护杆;117、硅胶支托垫;118、内凹式放置部;119、放鼻部;120、伸缩杆;121、伸缩底座;122、伸缩顶杆;123、防护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以下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腿组件和支撑板101,所述支撑腿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01的底部四角,所述支撑腿组件包括两组前支撑腿102和两组后支撑腿103;每组所述前支撑腿102均包括前支撑底杆104和前支撑顶杆105,所述前支撑底杆104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滑道106,所述前支撑顶杆105滑动式卡合在所述第一滑道106内,所述第一滑道106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第一卡孔107,所述前支撑顶杆105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卡孔107的第一弹性卡块108,所述前支撑顶杆105的外侧壁通过铰接杆设置有护栏109;每组所述后支撑腿103均包括后支撑底杆110和后支撑顶杆111,所述后支撑底杆11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滑道112,所述后支撑顶杆111滑动式卡合在所述第二滑道112内,所述第二滑道112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第二卡孔113,所述后支撑顶杆111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卡孔113的第二弹性卡块114。

具体地,所述铰接杆上由上至下均匀设置有多个横杆115,每个所述横杆115的外接端均连接于竖向护杆116,所述后支撑顶杆11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竖向的放置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竖向护杆116放置在所述放置槽内,所述支撑板101的顶部设置有硅胶支托垫117,所述硅胶支托垫117的两边设置有内凹式放置部118,所述硅胶支托垫117的中部设置有中空的放鼻部119。

其中,上述支撑腿组件包括有前支撑腿102和后支撑腿103,前支撑腿102的前支撑顶杆105卡合在前支撑底杆104的第一滑道106内,使得前支撑顶杆105能够沿第一滑道106上下移动,即达到了前支撑腿102升降的目的,后支撑腿103的后支撑顶杆111卡合在后支撑底杆110的第二滑道112内,使得后支撑顶杆111能够沿第二滑道112上下移动,即达到了后支撑腿103升降的目的,使得可以根据患者身高升降支撑腿组件,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前支撑腿102上通过铰接杆设置有护栏109,该护栏109能够基于铰接杆进行折叠,有效保证患者使用时的安全度;整体结构简单,支撑板101的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支撑腿组件,使得支撑板101能够通过支撑腿组件放置在病床上或病床一侧供患者进行体位护理,能够有效快速的完成体位护理所需的支具的组装与调试,便于保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率。

如图5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包括支撑腿组件和支撑板101,所述支撑腿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01的底部四角,所述支撑腿组件包括两组前支撑腿102和两组后支撑腿103;每组所述前支撑腿102均包括前支撑底杆104和前支撑顶杆105,所述前支撑底杆104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滑道106,所述前支撑顶杆105滑动式卡合在所述第一滑道106内,所述第一滑道106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第一卡孔107,所述前支撑顶杆105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卡孔107的第一弹性卡块108,所述前支撑顶杆105的外侧壁通过铰接杆设置有护栏109,所述护栏109包括竖向护杆116和多个横杆115;每组所述后支撑腿103均包括后支撑底杆110和后支撑顶杆111,所述后支撑底杆11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滑道112,所述后支撑顶杆111滑动式卡合在所述第二滑道112内,所述第二滑道112的侧壁上均匀设置有第二卡孔113,所述后支撑顶杆111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二卡孔113的第二弹性卡块114。所述后支撑顶杆111的顶部设置有伸缩杆120,所述支撑板101的前端铰接在两组所述前支撑腿102的顶部,所述支撑板101的后端铰接在所述伸缩杆120的顶部。

具体地,所述伸缩杆120包括伸缩底座121和伸缩顶杆122,所述伸缩底座121的底部固接在所述后支撑顶杆111的顶部,所述伸缩顶杆122的底部伸缩式插设在所述伸缩底座121的内部,所述支撑板101的后端铰接在所述伸缩顶杆122的顶部,所述伸缩顶杆122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卡合所述伸缩底座121内侧壁的凸起,所述支撑腿组件的底部均设置有防滑支撑脚,所述支撑板101的顶部设置有硅胶支托垫117,所述硅胶支托垫117的两边设置有内凹式放置部118,所述硅胶支托垫117的中部设置有中空的放鼻部119,所述支撑板101的前端设置有内凹弧度。

其中,使用过程中,患者保持端坐体位,端坐在病床旁边,将支撑腿组件的防滑支撑脚放置在床边,保持患者的腿部放置在支撑腿组件之间,调节支撑腿组件,保持支撑板101前端的内凹弧度与患者的上身接触,患者趴俯在硅胶支托垫117上,同步手持横杆115,转动护栏109至患者的两侧,保持患者的端坐体位,在上述过程中,可调节伸缩杆120的高度,保持支撑板101维持在适应于患者的倾斜角度。

在完成体位护理后,先将护栏109转动折叠至支撑板101的两侧,再移动支撑腿组件,进行收纳放置。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急性心衰患者用支撑装置,通过支撑腿组件和支撑板,使得可以根据患者身高升降支撑腿组件,来进一步改变支撑板的高度,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通过铰接杆设置护栏,使得护栏能够基于铰接杆进行折叠,便于放置的同时,有效保证患者使用时的安全度;整体结构简单,使得支撑板能够通过支撑腿组件放置在病床上或病床一侧供患者进行体位护理,适用度与灵活度较高,能够有效快速的完成体位护理所需的支具的组装与调试,便于保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