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带旋转补偿的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及风送式喷雾机

一种带旋转补偿的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及风送式喷雾机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旋转补偿的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及喷雾机,进水组件、过渡组件、过滤器、增压泵与出水组件;进水组件包括沿竖直布置的回转中心硬管,过渡组件包括旋转接头以及水平布置的软接头,软接头包括橡胶管以及设在橡胶管两端的丝扣活接;回转中心硬管的顶端与旋转接头的一端相连,旋转接头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直角内丝接头与橡胶管一端的丝扣活接相连;橡胶管另一端的丝扣活接、过滤器、增压泵、出水组件依次相连。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喷雾机领域,通过软接头提供轴向及径向方向的位移补偿,能够有效地避免喷雾机上底座组件与旋转组件由于制造精度对中性不足时旋转接头两端硬管接口处管路及接头扭曲开裂大量漏水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774491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湖南九九智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1911172.0

  • 申请日2022-07-21

  • 分类号B05B9/04(2006.01);B05B15/40(2018.01);B05B15/00(2018.01);

  • 代理机构长沙国科天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赵小龙

  • 地址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西大道2450号环创企业广场A4栋1101-1105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23:1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11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雾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旋转补偿的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及风送式喷雾机。

背景技术

目前,钢铁、焦化、水泥等多粉尘的工矿企业料场,大都广泛采用视觉联动、粉尘联动以及基于机器视觉的灰度识别联动等方式,通过联动风送式喷雾机定时、定量、定向的喷雾,以实现料场精准化的粉尘治理。风送式喷雾机通常主要由风机、喷环、旋转组件、底座组件、电控系统、管路系统等组成,喷环位于风机前端出风口,喷嘴装在喷环上,其雾化过程分为喷嘴的一次液力雾化和高速气流的二次雾化两个过程。一次雾化是液体在管路系统增压泵的泵送压力作用下流出喷嘴的压力雾化过程;二次雾化是液滴弥散在空气中,在风机高速气流挤压作用下的破碎雾化。二次雾化需建立在一次雾化的基础上,即液滴需首先通过管路系统增压泵增压、连续、稳定地输送至喷环经喷嘴喷出,方能使喷雾机在旋转、俯仰动作配合下雾滴充分覆盖扩散至产尘区域,可靠抑尘。管路系统的稳定可靠,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目前,风送式喷雾机一般通过旋转和俯仰两个方向的动作来实现风机喷环喷嘴喷射液滴对产尘区域进行充分覆盖、可靠抑尘。在管路系统中,增压泵安装在旋转组件上与之一同旋转,风机出风口处的喷环至增压泵出水口的压力管路始终和风机一起动作。喷雾机取水水源至增压泵进水口的压力管路一般分两段:第一段为水源取水至通过支架固定安装于底座组件的过水管路;第二段为底座组件过水管路至旋转组件上增压泵进水口,这段管路因底座组件与旋转组件通过回转驱动轴承联接而有相对旋转运动,这样底座组件过水管路至旋转组件上增压泵进水口这段管路就必须承受相对旋转运动。常规地,使用全硬管与旋转接头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水源经底座组件过水管路至旋转组件上增压泵进水口的联通,全硬管结构紧凑、便于北方使用时的保温处理,但管路固定与涉及相对旋转运动的回转驱动轴承上下两安装结构件——底座组件与旋转组件制造精度对中性要求特别高,生产成本高,在实际喷雾机的使用旋转过程中,往往便发生因制造精度对中性不够受力偏载、或高频使用带来的硬管固定支架松动、无法提供轴向与径向方向的位移补偿而使旋转接头两端硬管接口处管路及接头扭曲开裂大量漏水。市场上也有从旋转接头至增压泵进水口采用橡胶软管联接的做法,利用软管的柔韧性来保证旋转时压力水源能顺利通过底座组件上过水管路、回转中心硬管、旋转接头、橡胶软管输送至增压泵进水口。但是,日常工作中,为了风送式喷雾机能治理更大范围的粉尘,旋转很频繁,橡胶软管又只能设置较少的固定点,在承压的情况下仍需频繁弯曲和扭转,这就导致普通的橡胶软管耐用度不高,同时又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软管与喷雾机底座组件及旋转组件等其它结构件相摩擦或剐蹭的现象;再次,使用环境在北方的风送式喷雾机需要对管路进行保温,一般采用保温棉缠绕在管路外,较厚的保温层使得软管的弯曲和扭转更加受限,且容易发生保温层断裂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旋转补偿的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及风送式喷雾机,通过软接头提供轴向及径向方向的位移补偿,能够有效地避免喷雾机上底座组件与旋转组件由于制造精度对中性不足时,受力偏载或高频使用带来的硬管固定支架松动而导致旋转接头两端硬管接口处管路及接头扭曲开裂大量漏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旋转补偿的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包括进水组件、过渡组件、过滤器、增压泵与出水组件;

所述进水组件包括沿竖直布置的回转中心硬管,所述过渡组件包括旋转接头以及水平布置的软接头,所述软接头包括橡胶管以及设在所述橡胶管两端的丝扣活接;

所述回转中心硬管的顶端与所述旋转接头的一端相连,所述旋转接头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直角内丝接头与所述橡胶管一端的丝扣活接相连;

所述橡胶管另一端的丝扣活接、所述过滤器、所述增压泵、所述出水组件依次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水组件还包括进水硬管,所述进水硬管的一端为进水口,另一端通过第二直角内丝接头与所述回转中心硬管的底端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硬管组件,所述硬管组件包括过滤器进水硬管、增压泵进水硬管、出水电磁阀与增压泵出水硬管;

所述过滤器进水硬管的一端与所述橡胶管另一端的丝扣活接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过滤器的进水口相连;

所述增压泵进水硬管的一端与所述过滤器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增压泵的进水口相连;

所述出水电磁阀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的出水口相连,所述出水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增压泵出水硬管的一端相连,所述增压泵出水硬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组件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硬管组件还包括第一三通接头;

所述出水电磁阀的出水端、所述增压泵出水硬管的进水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两个接口相连,所述第一三通接头的第三个接口上连接有压力变送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出水组件包括喷水直通接头、第二三通接头、排水电磁阀与排水管;

所述增压泵出水硬管的出水端、所述喷水直通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两个接口相连;

所述排水电磁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三通接头的第三个接口相连,所述排水电磁阀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直角内丝接头与所述排水管的一端相连,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送式喷雾机,包括底座组件、旋转组件、风机与喷环,所述旋转组件通过回转驱动轴承安装于所述底座组件上,所述风机铰接在所述旋转组件上,所述喷环设在所述风机的前端出风口,且所述喷环上具有若干喷嘴;

还包括上述的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所述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中的出水组件通过软管与所述喷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中的进水组件通过支架或卡箍与所述底座组件固定相连,且所述进水组件中的回转中心硬管位于所述底座组件的回转中心;

所述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中的过滤器、增压泵与出水组件分别通过支架或卡箍或螺栓与所述旋转组件固定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在回转中心硬管与增压泵之间采用软接头+硬水管软硬结合的布置形式,软接头采用由橡胶管与丝扣活接组成的丝扣橡胶软接头,使得各硬水管用支架可靠固定的同时丝扣橡胶软接头提供轴向及径向方向的位移补偿,防止喷雾机上底座组件与旋转组件制造精度对中性不足受力偏载或高频使用带来的硬管固定支架松动而致使旋转接头两端硬管接口处管路及接头扭曲开裂大量漏水;

2、由橡胶管与丝扣活接组成的软接头在同等通径下它的体积、长度较小,大大短于常规扣压式橡胶软管,能最大限度保留硬管布置长度,利于北方使用时喷雾机管路系统的保温处理,这种旋转使用了丝扣橡胶软接头+硬水管软硬结合的管路,整个管路系统结构布置明显更加紧凑,进一步地又大大补偿了旋转时结构件的不同心等带来的轴向和径向位移,确保了回转中心处管路的稳定可靠和喷雾机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管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软接头的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接头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喷雾机的第一轴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喷雾机的第二轴测图。

附图标号:进水硬管1、回转中心硬管2、第二直角内丝接头3、旋转接头4、软接头5、橡胶管501、丝扣活接502、第一直角内丝接头6、过滤器7、增压泵8、过滤器进水硬管9、第一管段901、第二管段902、第三直角内丝接头903、第四直角内丝接头904、增压泵进水硬管10、出水电磁阀11、增压泵出水硬管12、第五直角内丝接头13、第六直角内丝接头14与、第一三通接头15、压力变送器16、喷水直通接头17、第二三通接头18、排水电磁阀19、第五直角内丝接头1901、排水管20、底座组件21、旋转组件22、风机23、喷环24、橡胶软管25、回转驱动轴承26、第一硬管支架27、第二硬管支架28、第三硬管支架29、第四硬管支架30、第五硬管支架31、第六硬管支架32。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物理连接或无线通信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3所示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带旋转补偿的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其主要包括进水组件、过渡组件、过滤器7、增压泵8、出水组件与硬管组件。

进水组件包括进水硬管1以及沿竖直布置的回转中心硬管2,进水硬管1的一端连接外部水源的进水口,另一端与回转中心硬管2的底端通过第二直角内丝接头3相连。过渡组件包括旋转接头4以及水平布置的软接头5,软接头5包括橡胶管501以及设在橡胶管501两端的丝扣活接502,回转中心硬管2的顶端与旋转接头4的一端相连,旋转接头4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直角内丝接头6与橡胶管501一端的丝扣活接502相连,橡胶管501另一端的丝扣活接502、过滤器7、增压泵8、出水组件依次相连。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橡胶管501内具有由金属编织而成的骨架层,骨架层粘粘在橡胶管501的内壁上,使得软接头5具有一定的刚性承压能力外,还能对两相对旋转的管路具有一定轴向及径向位移补偿,防止管路及接头扭曲开裂大量漏水。

本实施例中,硬管组件包括过滤器进水硬管9、增压泵进水硬管10、出水电磁阀11与增压泵出水硬管12。过滤器进水硬管9的一端与橡胶管501另一端的丝扣活接502相连,另一端与过滤器7的进水口相连;增压泵进水硬管10的一端与过滤器7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与增压泵8的进水口相连;出水电磁阀11的一端与增压泵8的出水口相连,出水电磁阀11的另一端与增压泵出水硬管12的一端相连,增压泵出水硬管12的另一端与出水组件相连。

需要注意的是,过滤器进水硬管9或增压泵进水硬管10或增压泵出水硬管12在具体应用是可以直接采用一根单独的金属管,也可以是由多根金属管以及管接头连接组成的拼接管。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器进水硬管9包括第一管段901与第二管段902,第一管段901的一端与橡胶管501另一端的丝扣活接502相连,第一管段901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直角内丝接头903与第二管段902的一端相连,第二管段902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直角内丝接头904与过滤器7的进水口相连。增压泵进水硬管10的则为一根整管,且增压泵进水硬管10的一端通过第五直角内丝接头13与过滤器7的出水口相连,另一端通过第六直角内丝接头14与增压泵8的进水口相连。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硬管组件还包括第一三通接头15,出水电磁阀11的出水端、增压泵出水硬管12的进水端分别与第一三通接头15的两个接口相连,第一三通接头15的第三个接口上连接有压力变送器16。通过压力变送器16即能为上位机实时提供增压泵8的出水口压力信息,

本实施例中,出水组件包括喷水直通接头17、第二三通接头18、排水电磁阀19与排水管20。增压泵出水硬管12的出水端、喷水直通接头17分别与第二三通接头18的两个接口相连。排水电磁阀19的一端与第二三通接头18的第三个接口相连,排水电磁阀19的另一端通过第五直角内丝接头1901与排水管20的一端相连,排水管20的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进而可以使得喷雾机停止使用时喷雾机以及管路系统中的余水则依靠自身重力压差自低位的排水管20中排出,防止冬季使用时的管路冻结。

实施例2

如图4-5所示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风送式喷雾机,其主要包括底座组件21、旋转组件22、风机23、喷环24以及实施例1中的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中的喷水直通接头17通过橡胶软管25与喷环24连通。

旋转组件22通过回转驱动轴承26安装于底座组件21上,风机23铰接在旋转组件22上,喷环24设在风机23的前端出风口,且喷环24上具有若干喷嘴。旋转组件22连同安装在它上面的风机23等其它件,通过回转驱动轴承26实现与底座组件21的相对旋转运动,而风机23与旋转组件22同时可以通过电推杆的伸缩实现俯仰动作,风送式喷雾机一般便通过旋转和俯仰上述两个方向的动作来实现风机23喷环24喷嘴喷射液滴对产尘区域进行充分覆盖、可靠抑尘。

本实施例中,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中的进水组件通过支架或卡箍与底座组件21固定相连,且进水组件中的回转中心硬管2位于底座组件21的回转中心。而风送式喷雾机管路系统中的过滤器7、增压泵8与出水组件分别通过支架或卡箍或螺栓与旋转组件22固定相连。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风送式喷雾机的连接结构与工作原理为:

增压泵8、过滤器7安装在旋转组件22上,跟随喷雾机在旋转时一同转动。喷雾机工作喷水时,通过胶管从外接水源取水接至安装在底座组件21上的进水硬管1,进水硬管1通过两个第一硬管支架27与U型卡箍固定在底座组件21上。回转中心硬管2则通过U型卡箍与第二硬管支架28竖直安装于底座组件21的回转中心。回转中心硬管2的一端通过第二直角内丝接头3与进水硬管1相连,另一端连接旋转接头4,旋转接头4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直角内丝接头6、软接头5、过滤器进水硬管9与过滤器7进水口相连,其中,旋转接头4的上部通过U型卡箍与第三硬管支架29固定安装于底座组件21上。过滤器进水硬管9通过U型卡箍与第四硬管支架30固定安装于底座组件21上。因喷雾机工作时需频繁响应电控系统的旋转联动指令对特定区域进行喷雾,此时过滤器7进水口前的过滤器进水硬管9与回转中心硬管2则需通过旋转接头4进行高频地相对旋转运动。软接头5两端的丝扣活接502与做高频旋转运动的过滤器进水硬管9及旋转接头4相连,由于软接头5由丝扣活接502与橡胶管501铰接而成,且橡胶管501含金属编织骨架层,使得软接头5除具有一定的刚性承压能力外还能对两相对旋转的过滤器进水硬管9及回转中心硬管2有一定轴向及径向位移补偿,防止管路及接头扭曲开裂大量漏水;

过滤器7通过增压泵进水硬管10与增压泵8进水口相连,它对进入增压泵8的压力水源进行过滤,防止杂质堵塞喷嘴。增压泵8出水口通过出水电磁阀11、第一三通接头15、增压泵出水硬管12与喷水直通接头17相连,压力变送器16安装于三通接头上为上位机实时提供增压泵8的出水口压力信息。橡胶软管25一端连接喷水直通接头17,一端连接喷环24上的进水接口,通过风机23上管夹可靠固定跟随风机23一同旋转与俯仰。

增压泵出水硬管12通过U型卡箍与第五硬管支架31固定于旋转组件22上,增压泵出水硬管12通过第二三通接头18一端与喷水直通接头17相连,第二三通接头18的另一端通过排水电磁阀19及第五直角内丝接头1901与排水管20相连。排水电磁阀19为常闭电磁阀,当喷雾机长时间待机或停机不工作时得电打开,喷环24、橡胶软管25及其它硬管管路中的余水则依靠自身重力压差自低位的排水管20中排出,防止冬季使用时的管路冻结。排水电磁阀19的固定则通过U型卡箍与第六硬管支架32可靠固定于旋转组件22上。

本实施例中的风送喷雾机通过在管路系统中设置软接头5,通过软接头5连接相对旋转运动的两段硬管,对过滤器进水硬管9及回转中心硬管2的相对旋转运动造成的轴向与径向位移进行一定的补偿,消除了因结构件对中性不足或高频使用带来的硬管固定支架松动而致使旋转接头4两端硬管接口处管路及接头扭曲开裂大量漏水的风险,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硬管的紧凑型布置,有利于北方冬季使用喷雾机时管路系统的保温处理,这种采用带补偿功能软硬结合的管路系统确保了回转中心处管路的稳定可靠和喷雾机的正常使用,结构简单,布局美观合理,使用维护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