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

一种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包括工作箱、滑槽、滑块、工作板、第一电机、丝杆、固定座、移动座、固定夹和铰链,滑槽开设在工作箱的顶部,滑块设置在滑槽的内腔中,工作板设置在滑块的顶部,第一电机设置在工作板顶部的左侧,丝杆设置在第一电机的右侧,固定座设置在丝杆的右侧,移动座套装在丝杆的外圈,移动座的内腔与丝杆的齿牙相互啮合,固定夹设置在移动座的顶部,铰链设置在固定夹的底部与移动座的顶部之间。该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折叠杆收缩,使得支撑板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电机与转轴向下移动,位于转盘底部的检测导管也向下移动,刚好进入最左侧试管的内腔进行血液分析,数据通过显示屏显示。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787116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张惠;

    申请/专利号CN202221724775.X

  • 发明设计人 张惠;

    申请日2022-07-06

  • 分类号G01N35/00(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箐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105;

  • 代理人程建秀

  • 地址 620860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凤鸣大道三段1038号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23:1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11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液细胞分析仪又叫血细胞分析仪、血球仪、血球计数仪等,是一种医院临床检验医疗器械。传统的“血液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定量4项,以前血常规检验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过显微镜人工镜检,完全使用手工方法。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已成为取代镜检进行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进行血液分析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人工进行采样,然后人工送往检测区域进行检测。这个过程,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机械性操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可能会由于长时间工作从而产生一些操作失误,影响检测。如何设计一种血液分析装置,用机械代替人工,实现血液的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包括工作箱、滑槽、滑块、工作板、第一电机、丝杆、固定座、移动座、固定夹和铰链,所述滑槽开设在工作箱的顶部,所述滑块设置在滑槽的内腔中,所述工作板设置在滑块的顶部,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工作板顶部的左侧,所述丝杆设置在第一电机的右侧,所述固定座设置在丝杆的右侧,所述移动座套装在丝杆的外圈,所述移动座的内腔与丝杆的齿牙相互啮合,所述固定夹设置在移动座的顶部,所述铰链设置在固定夹的底部与移动座的顶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滑槽的形状为凸字形。

优选地,所述移动座共有六组,为线性阵列。

优选地,所述工作板的背面设置有背板,所述背板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设置有折叠杆,所述折叠杆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底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依次贯穿支撑板和顶板并延伸至顶板的底部,所述转轴的底部设置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底部设置有检测导管,所述折叠杆的右侧设置有显示屏。

优选地,所述检测导管共有六组,为圆周阵列。

优选地,所述工作箱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通过折叠杆、检测导管、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配合,折叠杆收缩,使得支撑板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电机与转轴向下移动,位于转盘底部的检测导管也向下移动,刚好进入最左侧试管的内腔进行血液分析。检测结束后,折叠杆展开,带动支撑板与转轴上升,随后第二电机启动,带动转轴与转盘的转动,使得一个新的检测导管位于试管的上方。同时第一电机启动,带动丝杆转动与移动座移动,从而左侧第二支试管位于检测导管的底部,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试管中血液的检测。

2、该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通过移动座、固定夹和检测导管的配合,六组移动座对应六组固定夹,从而可以实现夹取六支血液试管。六组检测导管对应六支试管,从而一次可实现检测六支试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4为图3的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中:1、工作箱;2、滑槽;3、滑块;4、工作板;5、第一电机;6、丝杆;7、固定座;8、移动座;9、固定夹;10、铰链;11、背板;12、顶板;13、折叠杆;14、支撑板;15、第二电机;16、转轴;17、转盘;18、检测导管;19、显示屏;20、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医院检验科的血液分析装置,包括工作箱1、滑槽2、滑块3、工作板4、第一电机5、丝杆6、固定座7、移动座8、固定夹9和铰链10,滑槽2开设在工作箱1的顶部,滑块3设置在滑槽2的内腔中,工作板4设置在滑块3的顶部,第一电机5设置在工作板4顶部的左侧,丝杆6设置在第一电机5的右侧,固定座7设置在丝杆6的右侧,移动座8套装在丝杆6的外圈,移动座8的内腔与丝杆6的齿牙相互啮合,固定夹9设置在移动座8的顶部,铰链10设置在固定夹9的底部与移动座8的顶部之间。

其中,滑槽2的形状为凸字形。

本实施例中,凸字形滑槽2可以使得滑块3移动得更加稳定。

其中,移动座8共有六组,为线性阵列。

本实施例中,六组移动座8对应六组固定夹9,从而可以实现夹取六支血液试管。

其中,工作板4的背面设置有背板11,背板11的顶部设置有顶板12,顶板12的顶部设置有折叠杆13,折叠杆13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板14,支撑板1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电机15,第二电机15的底部设置有转轴16,转轴16依次贯穿支撑板14和顶板12并延伸至顶板12的底部,转轴16的底部设置有转盘17,转盘17的底部设置有检测导管18,折叠杆13的右侧设置有显示屏19。

本实施例中,折叠杆13伸展,从而使得折叠杆13的高度升高,此时会带动支撑板14与第二电机15的高度升高。此时第一电机5启动,由于第一电机5的输出轴与丝杆6之间设置有联轴器,丝杆6也会转动。由于移动座8的内腔与丝杆6的齿牙相互啮合,移动座8也会左右移动,从而使得最左侧的试管位于检测导管18的底部。此时折叠杆13收缩,使得支撑板14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电机15与转轴16向下移动,位于转盘17底部的检测导管18也向下移动,刚好进入最左侧试管的内腔进行血液分析,分析的数据通过显示屏19进行显示。检测结束后,折叠杆13展开,带动支撑板14与转轴16上升,随后第二电机15启动,带动转轴16与转盘17的转动,使得一个新的检测导管18位于试管的上方。同时第一电机5启动,带动丝杆6转动与移动座8移动,从而左侧第二支试管位于检测导管18的底部,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试管中血液的检测。

其中,检测导管18共有六组,为圆周阵列。

本实施例中,六组检测导管18对应六支试管,从而一次可实现检测六支试管的任务。

其中,工作箱1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20。

本实施例中,万向轮20的配合,可以使得装置完成移动,到达工作地点开始工作。

工作原理:固定夹9中可夹取含有血液的试管,通过铰链10的配合,可以较为轻松地安装或取下试管。通过滑块3在滑槽2中的前后移动,可以带动顶部工作板4的前后移动,进而带动第一电机5与丝杆6的前后移动,最终带动固定夹9中的试管前后移动,使得试管与检测导管18在同一平面中,滑槽2的凸字形可以使得滑块3移动得更加稳定。此时折叠杆13伸展,从而使得折叠杆13的高度升高,此时会带动支撑板14与第二电机15的高度升高。此时第一电机5启动,由于第一电机5的输出轴与丝杆6之间设置有联轴器,丝杆6也会转动。由于移动座8的内腔与丝杆6的齿牙相互啮合,移动座8也会左右移动,从而使得最左侧的试管位于检测导管18的底部。此时折叠杆13收缩,使得支撑板14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电机15与转轴16向下移动,位于转盘17底部的检测导管18也向下移动,刚好进入最左侧试管的内腔进行血液分析,分析的数据通过显示屏19进行显示。检测结束后,折叠杆13展开,带动支撑板14与转轴16上升,随后第二电机15启动,带动转轴16与转盘17的转动,使得一个新的检测导管18位于试管的上方。同时第一电机5启动,带动丝杆6转动与移动座8移动,从而左侧第二支试管位于检测导管18的底部,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试管中血液的检测。六组移动座8对应六组固定夹9,从而可以实现夹取六支血液试管,而六组检测导管18对应六支试管,从而一次可实现检测六支试管的任务。万向轮20的配合,可以使得装置完成移动,到达工作地点开始工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