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

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包括呈几字形的底座,底座上表面的中部滑动安装有移动座,移动座的下端延伸至底座的内侧并连接有驱动组件,移动座的上端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上端开设有球形槽并镶嵌有转动球;本装置在各零件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图片显示屏进行支撑的方式,可有效降低图片显示屏对人员手部的负担;同时通过转动球、驱动组件以及顶杆的设置,使得装置不仅可以控制图片显示器多角度转动,还可以前后移动,且可以通过顶杆对图片显示屏转动角度进行固定。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244407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贵州民族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220083137.8

  • 发明设计人 孙春艳;

    申请日2022-01-13

  • 分类号A61B5/16(2006.01);F16M11/14(2006.01);F16M11/18(2006.01);F16M11/04(2006.01);

  • 代理机构重庆以知共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6;

  • 代理人高建华

  • 地址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

  • 入库时间 2022-09-26 23:50: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23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心理学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心理学实验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根据视觉刺激来研究人们的心理作用,视觉刺激往往是通过观看显示器上的图片来实现的,即图片与被测人员眼睛之间的夹角、以及距离的不同对被测人员起到的刺激程度亦不同。

目前在心理学实验中进行图片刺激时,主要通过手动移动图片的方式或电推杆移动的方式控制图片与被测人员眼睛之间的夹角和距离,即测试人员手持图片显示器进行多方位移动,从而对被测人员进行图片刺激,但是此方式导致图片显示器的重量全部压在拿持人员的手部,从而导致拿持人员手部易酸痛,无法长时间拿持;而电推杆移动的方式其移动方向单一,无法根据需求控制图片显示器进行转动,从而无法用于测试图片与被测人员眼睛之间的角度变化对人员所起到的刺激程度;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包括呈几字形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中部滑动安装有移动座,所述移动座的下端延伸至底座的内侧并连接有驱动组件;

所述移动座的上端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开设有球形槽并镶嵌有转动球,所述转动球的内侧固定有连动杆,所述连动杆的两端延伸至转动球的外部并分别连接有拿持柄和夹持组件,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对应转动球安装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内侧啮合有顶杆。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微型电机、丝杆以及滑块,所述丝杆通过安装块安装在底座的内侧,所述滑块安装在移动座的下端且与丝杆相啮合,所述电机安装在底座内侧表面的一端且输出端与丝杆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靠板和夹持爪,所述靠板固定在连动杆的端部,所述夹持爪安装在靠板的上下两端。

优选的,所述靠板的上下两端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夹持爪的中部分别位于相邻的容纳槽内,且所述夹持爪朝向支撑架的一端为末端并共同连接有弹力带。

优选的,所述移动座对应底座对称固定有限位盘,两个所述限位盘分别卡设在底座上端的上下两侧。

优选的,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限位盘的上表面安装有转动环,所述支撑架的下端通过转动环与限位盘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杆位于支撑架外部的一端固定有拨动架,所述顶杆朝向转动球的一端呈弧形。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在使用过程中,测试人员则通过手部握住拿持柄,此时人员可通过手部的任意转动控制图片显示屏进行相应的转动或倾斜,由此便实现了对图片与被测人员之间角度调节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图片显示屏、连动杆、拿持柄以及转动球共同形成一个杠杆,其图片显示屏与转动球之间、以及拿持柄与转动球之间分别为阻力臂和动力臂,而图片显示屏到转动球之间的距离小于拿持柄端部到转动球之间的距离,由此呈省力杠杆状态,即人员通过拿持柄控制图片显示屏时更省力。

因此,本装置在各零件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图片显示屏进行支撑的方式,使得人员的手部不会承担全部的图片显示屏自身重量,从而有效降低图片显示屏对人员手部的负担;同时通过转动球、驱动组件以及顶杆的设置,使得装置不仅可以控制图片显示器多角度转动,还可以前后移动,且可以通过顶杆对图片显示屏转动角度进行固定,由此通过各零件的配合,使得装置在心理学实验过程中,可灵活的控制图片与被测人员之间的夹角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的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的限位盘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的转动球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的夹持爪与弹力带配合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移动座;3、支撑架;4、转动球;5、连动杆;6、拿持柄;7、螺纹套;8、顶杆;9、电机;10、丝杆;11、滑块;12、限位盘;13、靠板;14、夹持爪;15、弹力带;16、转动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5,一种心理学实验视角转换装置,包括呈几字形的底座1,底座1上表面的中部滑动安装有移动座2,移动座2的下端延伸至底座1的内侧并连接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微型电机9、丝杆10以及滑块11,丝杆10通过安装块安装在底座1的内侧,滑块11安装在移动座2的下端且与丝杆10相啮合,电机9安装在底座1内侧表面的一端且输出端与丝杆10相连接,驱动组件的设置,与传统的的电推杆移动的方式相比,其图片移动速度可精准控制,且图片移动更平稳。

移动座2的上端连接有支撑架3,支撑架3的上端开设有球形槽并镶嵌有转动球4,转动球4的内侧固定有连动杆5,连动杆5的两端延伸至转动球4的外部并分别连接有拿持柄6和夹持组件,支撑架3的上端对应转动球4安装有螺纹套7,螺纹套7的内侧啮合有顶杆8,顶杆8位于支撑架3外部的一端固定有拨动架,顶杆8朝向转动球4的一端呈弧形,顶杆8朝向转动球4的一端为弧形,使得顶杆8的端部与转动球4外环面更贴合,从而提升了顶杆8对转动球4提供的固定效果。

夹持组件包括靠板13和夹持爪14,靠板13固定在连动杆5的端部,夹持爪14安装在靠板13的上下两端,靠板13的上下两端开设有容纳槽,夹持爪14的中部分别位于相邻的容纳槽内,且夹持爪14朝向支撑架3的一端为末端并共同连接有弹力带15,夹持组件的设置,使得装置可夹持不同尺寸的图片显示屏,从而提升了装置实用性。

移动座2对应底座1对称固定有限位盘12,两个限位盘12分别卡设在底座1上端的上下两侧,位于底座1上方的限位盘12的上表面安装有转动环16,支撑架3的下端通过转动环16与限位盘12相连接,限位盘12的设置,使得移动座2移动时更平稳。

使用原理及优点: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把底座1安装在外界的桌面或其余物体的水平表面,进而拉开两个夹持爪14并把图片显示屏夹持在两者之间,进一步的被测人员面对图片显示屏,而测试人员则通过手部握住拿持柄6,此时人员可通过手部的任意转动控制图片显示屏进行相应的转动或倾斜,由此便实现了对图片与被测人员之间角度调节的效果。

而在装置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电机9带动丝杆10转动,即丝杆10通过滑块11带动移动座2、支撑架3以及图片显示屏进行前后移动,从而实现了对图片与被测人员之间距离进行调整的效果;且转动环16的设置,使得人员在通过转动球4调整图片与被测人员之间夹角的同时,还可以转动支撑架3,即通过支撑架3实现对图片与被测人员之间夹角进行调整的效果,从而进一步的提升装置调整图片与被测人员之间夹角的便利性。

进一步的装置在使用时,人员仅需通过拿持柄6控制图片显示屏位置即可,其图片显示屏自身重量由支撑架3以及转动球4承担一部分,从而有效降低图片显示屏对人员手部的负担,且当图片显示屏需要被固定时,人员可通过顶杆8对转动球4进行挤压,即支撑架3对转动球4形成了固定效果,避免了转动球4在人员松手后会转动的现象。

因此,本装置在各零件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图片显示屏进行支撑的方式,使得人员的手部不会承担全部的图片显示屏自身重量,从而有效降低图片显示屏对人员手部的负担;同时通过转动球4、驱动组件以及顶杆8的设置,使得装置不仅可以控制图片显示器多角度转动,还可以前后移动,且可以通过顶杆8对图片显示屏转动角度进行固定,由此通过各零件的配合,使得装置在心理学实验过程中,可灵活的控制图片与被测人员之间的夹角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