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野外地质勘探人员检测装置

一种用于野外地质勘探人员检测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用于野外地质勘探人员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无人机和无线远程控制器,所述检测无人机的底部安装有检测盒,所述检测盒的底部安装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电动云台、检测摄像头、红外传感器、保护罩、散热管以及散热板,所述检测盒的两侧均安装有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数据传输天线、减阻罩以及GPS定位器,通过设置检测无人机、检测盒、检测机构以及传输机构,解决了目前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探时,检测人员容易走失,寻找走失人员较为困难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6900942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123447300.9

  • 发明设计人 卢晶;

    申请日2021-12-30

  • 分类号G01S19/42(2010.01);G01V11/00(2006.01);

  • 代理机构杭州五洲普华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0;

  • 代理人姚宇吉

  • 地址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239号

  • 入库时间 2022-08-23 08:00: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05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野外地质勘探人员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地质勘探即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

目前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探时,检测人员容易走失,寻找走失人员较为困难,因此需要一种用于野外地质勘探人员检测装置来改善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野外地质勘探人员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野外地质勘探人员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无人机和无线远程控制器,所述检测无人机的底部安装有检测盒,所述检测盒的底部安装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电动云台、检测摄像头、红外传感器、保护罩、散热管以及散热板,所述检测盒的两侧均安装有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数据传输天线、减阻罩以及GPS定位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电动云台安装在检测盒的底部,所述电动云台的底部安装有检测摄像头,所述检测盒的底部且在检测摄像头的两侧均安装有红外传感器,所述检测盒的底部且在电动云台的外壁安装有保护罩,所述检测盒内部且在电动云台的两侧均安装有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均安装有散热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数据传输天线安装在检测盒的两侧,所述检测盒的两侧且在靠近数据传输天线位置处安装有减阻罩,所述检测盒的两侧且在数据传输天线的下方安装有GPS定位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检测盒的内部且在检测机构的上方安装有蓄电池,所述电动云台、检测摄像头、红外传感器、GPS定位器以及数据传输天线与蓄电池的连接方式均为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保护罩由亚克力玻璃制成,所述保护罩为球形机构设计,所述散热管和散热板均由紫铜制成,所述散热管设置有多组,所述散热管为几字形结构设计。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减阻罩由透波材料制成,所述减阻罩为水滴形结构设计,所述数据传输天线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无线远程控制器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检测无人机、检测盒、检测机构以及传输机构,使用者通过无线远程控制器启动检测无人机,检测无人机带动检测盒飞上天空并按照使用者的操纵进行分析,同时无线远程控制器启动检测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检测摄像头会拍摄地面的高清图像,红外传感器会接收周围环境的红外辐射,当红外传感器接收到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时,数据传输天线通过无线数据网络将拍摄的高清图像以及GPS定位器的定位信息传输到无线远程控制器中,使用者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寻找到走失的人员,省时省力,解决了目前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探时,检测人员容易走失,寻找走失人员较为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检测无人机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线远程控制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检测盒正剖图。

图中:1、检测无人机;2、无线远程控制器;3、检测盒;4、检测机构; 5、传输机构;6、蓄电池;401、电动云台;402、检测摄像头;403、红外传感器;404、保护罩;405、散热管;406、散热板;501、数据传输天线;502、减阻罩;503、GPS定位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野外地质勘探人员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无人机1和无线远程控制器2,检测无人机1的底部安装有检测盒3,检测盒3的底部安装有检测机构4,检测机构4包括电动云台401、检测摄像头402、红外传感器403、保护罩404、散热管405以及散热板406,检测盒3的两侧均安装有传输机构5,传输机构5包括数据传输天线501、减阻罩502以及GPS定位器503,检测盒 3的内部且在检测机构4的上方安装有蓄电池6,电动云台401、检测摄像头 402、红外传感器403、GPS定位器503以及数据传输天线501与蓄电池6的连接方式均为电性连接。

实施例,参考图1、图2以及图3,电动云台401安装在检测盒3的底部,电动云台401的底部安装有检测摄像头402,检测盒3的底部且在检测摄像头402的两侧均安装有红外传感器403,检测盒3的底部且在电动云台401的外壁安装有保护罩404,检测盒3内部且在电动云台401的两侧均安装有散热管 405,散热管405的两端均安装有散热板406,保护罩404由亚克力玻璃制成,保护罩404为球形机构设计,散热管405和散热板406均由紫铜制成,散热管405设置有多组,散热管405为几字形结构设计;

使用者通过无线远程控制器2启动检测无人机1,检测无人机1带动检测盒3飞上天空并按照使用者的操纵进行飞行,同时无线远程控制器2启动检测摄像头402和红外传感器403,检测摄像头402会拍摄地面的高清图像,红外传感器403会接收周围环境的红外辐射,散热板406和散热管405能够将红外传感器403和检测摄像头402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避免保护罩404内积累过多的热量影响红外传感器403运行。

实施例,参考图2和图3,数据传输天线501安装在检测盒3的两侧,检测盒3的两侧且在靠近数据传输天线501位置处安装有减阻罩502,检测盒3 的两侧且在数据传输天线501的下方安装有GPS定位器503,减阻罩502由透波材料制成,减阻罩502为水滴形结构设计,数据传输天线501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无线远程控制器2相连接;

当红外传感器403接收到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时,数据传输天线501通过无线数据网络将拍摄的高清图像以及GPS定位器503的定位信息传输到无线远程控制器2中,使用者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寻找到走失的人员,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使用者通过无线远程控制器2启动检测无人机1,检测无人机1带动检测盒3飞上天空并按照使用者的操纵进行飞行,同时无线远程控制器2启动检测摄像头402和红外传感器403,检测摄像头402会拍摄地面的高清图像,红外传感器403会接收周围环境的红外辐射,散热板406 和散热管405能够将红外传感器403和检测摄像头402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避免保护罩404内积累过多的热量影响红外传感器403运行;

当红外传感器403接收到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时,数据传输天线501通过无线数据网络将拍摄的高清图像以及GPS定位器503的定位信息传输到无线远程控制器2中,使用者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寻找到走失的人员,省时省力。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