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

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包括机架及吊运单元;机架包括两根水平设置的轨道梁,两根所述轨道梁相互平行,各所述轨道梁均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于岸基基座上的第一支腿,以及用于连接于河道内基座上的第二支腿;轨道梁自所述第二支腿向河道中心延伸有悬臂段,所述悬臂段作为船舶的装卸区;所述吊运单元包括第一行进机构,所述第一行进机构可沿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直线行进,所述第一行进机构通过钢丝绳连接吊具。上述方案的,船舶的装卸区位于第二支腿靠近河道中心的一侧,这样,第二支腿就可以设置在岸坡较浅的位置处,而无需伸入到深水区,不会对深水区的正常航道造成影响,因此,不会阻碍河流泄洪,且不会影响航道安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6863435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2220415869.2

  • 发明设计人 李益琴;李海波;陈庆为;谢琛;

    申请日2022-02-28

  • 分类号B66C17/00(2006.01);B66C7/00(2006.01);B66C6/00(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郭栋梁

  • 地址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8号

  • 入库时间 2022-08-23 07:55:3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01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

背景技术

内河港口岸坡宽浅,为进行重大件装卸,适应大吨位船舶(如3000吨左右等)的货运装卸需求,传统采用实体或架空的高大码头建筑伸入深水区,在起重设备的跨距内进行船舶装卸,但会阻碍河流泄洪、影响航道安全和增加工程量,如常规的跨距内装卸重大件的门式起重设备,采用钢筋混凝土跨式墩柱的工艺布置形式,为达到水深要求,水侧的墩柱伸入水中较远,会影响航道的通行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用以解决现有内河港口起重设备会影响航道通行安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包括机架及吊运单元;

所述机架包括两根水平设置的轨道梁,两根所述轨道梁相互平行,各所述轨道梁均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于岸基基座上的第一支腿,以及用于连接于河道内基座上的第二支腿;所述轨道梁自所述第二支腿向河道中心延伸有悬臂段,所述悬臂段作为船舶的装卸区;

所述吊运单元包括第一行进机构,所述第一行进机构可沿所述轨道梁的长度方向直线行进,所述第一行进机构通过钢丝绳连接吊具。

作为可实现方式,各所述轨道梁的顶部均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轨道梁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行进机构设置于两所述轨道上,并可沿所述第一轨道的长度延伸方向直线行进。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行进机构包括跨梁,所述跨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与对应的所述轨道滚动配合。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跨梁上设置有第二行进机构,所述第二行进机构可沿所述跨梁的长度方向直线行进;所述第二行进机构的行进方向与所述第一行进机构的行进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行进机构包括钢丝绳收放卷轴,所述钢丝绳绕设于所述钢丝绳收放卷轴上。

作为可实现方式,两所述轨道梁相背离的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加强梁支座,所述加强梁支座上固定连接有加强梁,两所述加强梁的端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端梁;两所述加强梁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吊装梁,所述吊装梁高于所述吊运单元,所述吊装梁上连接有电动卷扬机。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加强梁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各所述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加强梁支座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与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与所述轨道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根稳定杆。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轨道梁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支撑座,所述稳定杆支撑座上连接有三根所述稳定杆,其中一根所述稳定杆竖直设置,另外两根所述稳定杆相对于竖直设置的所述稳定杆对称。

作为可实现方式,靠近所述河道中心侧的所述立柱的上部与所述悬臂段之间设置有第一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悬臂段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柱铰接。

作为可实现方式,远离所述河道中心侧的所述立柱的上部与所述轨道梁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拉杆,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轨道梁的端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柱铰接;所述第一拉杆的最大受力大于所述第二拉杆的最大受力。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支腿的下端用于与所述岸基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的下端用于与所述河道内基座铰接。

上述方案,船舶的装卸区位于第二支腿靠近河道中心的一侧,这样,第二支腿就可以设置在岸坡较浅的位置处,而无需伸入到深水区,不会对深水区的正常航道造成影响,因此,不会阻碍河流泄洪,且不会影响航道安全。另外,因无需深入到深水区,还降低了工程施工量,降低了建造成本。此外,该方案中,由于第二支腿可以设置在岸坡较浅的位置处,悬臂段向河道中心悬伸,则悬臂段可以悬伸到深水区上方,使得该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可以对大型船舶进行大重量(例如1000吨)物资的装卸。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的机架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的机架的左视图;

图5为河道内基座与第二支腿连接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包括机架1及吊运单元2;

所述机架1包括两根水平设置的轨道梁13,两根所述轨道梁13相互平行,各所述轨道梁13均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于岸基基座7上的第一支腿11、以及用于连接于河道内基座5上的第二支腿12;所述轨道梁13自所述第二支腿12向河道3中心延伸有悬臂段17,所述悬臂段17作为船舶4的装卸区;

其中,岸基基座7和河道内基座5均可以采用混凝土结构形式,混凝土的砼强度等级例如可以为C35。岸基基座7和河道内基座5均可以采用钻岩桩及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以保证各基座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中,河道内基座5设置有爬梯、橡胶护舷和不同高程的系船柱,以满足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时重大件船舶4靠泊要求。

在该示例中,岸基基座7包括圆柱形的混凝土墩柱,河道内基座5包括工字型的混凝土墩柱,各混凝土墩柱下为钢筋混凝土承台及多根(如6根)钢筋混凝土灌注型嵌岩桩。

所述吊运单元2包括第一行进机构21,所述第一行进机构21可沿所述轨道梁13的长度方向直线行进,以将货物在船舶4与港口内车辆6之间进行转运,所述第一行进机构21通过钢丝绳连接吊具。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吊具可以为单钩吊具、集装箱吊具等,这里不对其进行唯一性限定。

上述方案的,船舶4的装卸区位于第二支腿12靠近河道中心的一侧,这样,第二支腿12就可以设置在岸坡较浅的位置处,而无需伸入到深水区,不会对深水区的正常航道造成影响,因此,不会阻碍河流泄洪,且不会影响航道安全。另外,因无需深入到深水区,还降低了工程施工量,降低了建造成本。此外,该方案中,由于第二支腿可以设置在岸坡较浅的位置处,悬臂段向河道中心悬伸,则悬臂段可以悬伸到深水区上方,使得该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可以对大型船舶进行大重量(例如1000吨)物资的装卸。

作为可实现方式,为了使第一行进机构21运行平稳,在轨道梁13的顶部均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轨道梁13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行进机构21设置于两所述轨道上,并可沿所述轨道的长度延伸方向直线行进,通过轨道对第一行进机构21进行支撑,并引导第一行进机构21进行直线往返运行。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行进机构21包括跨梁,所述跨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行走轮(通俗点讲,第一行进机构21可以称为大车;下述第二行进机构22可以称为小车,小车上可以设置卷扬机构,如下述的钢丝绳收放卷轴,通过钢丝绳收放卷轴来对钢丝绳进行收放,以控制与钢丝绳连接的吊具的起降),所述行走轮与对应的所述轨道滚动配合。通过电机驱动行走轮转动,以控制第一行进机构21在轨道上的行进。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跨梁上设置有第二行进机构22,所述第二行进机构22可沿所述跨梁的长度方向直线行进;所述第二行进机构22的行进方向与所述第一行进机构21的行进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行进机构22包括钢丝绳收放卷轴,所述钢丝绳绕设于所述钢丝绳收放卷轴上。例如,但不限于,第二行进机构22上同样设置有行走轮,通过电机驱动行走轮转动,以控制第二行进机构22在跨梁上的行进。

作为可实现方式,为了便于安装,且避免第一行进机构21在运行时与加强梁14发生碰撞,则,在两所述轨道梁13相背离的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加强梁支座19,所述加强梁支座19上固定连接有加强梁14,两所述加强梁14的端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端梁145,以提高加强梁14的稳定性;两所述加强梁14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吊装梁18,所述吊装梁18高于所述吊运单元2,所述吊装梁18上连接有电动卷扬机(图中未示出)。在吊运单元2进行安装、检修等作业时,可以通过吊装梁18上连接的电动卷扬机,对所要安装、检修的部件进行吊装,提高该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的适应能力,无需通过外部的吊车等即可进行安装、检修等作业。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吊装梁18。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加强梁14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143,各所述立柱143的下端与所述加强梁支座19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立柱143固定在加强梁支座19上,所述立柱143与横梁141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横梁141与所述轨道梁13之间固定连接有多根稳定杆142。多根稳定杆142将横梁141、轨道梁13及立柱143围成的方形区域,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区域,提高了结构的刚度及稳定性。

作为可实现方式,为了便于安装,且避免第一行进机构21在运行时与稳定杆142发生碰撞,所述轨道梁1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支撑座144,所述稳定杆支撑座144上连接有三根所述稳定杆142,其中一根所述稳定杆142竖直设置,另外两根所述稳定杆142相对于竖直设置的所述稳定杆142对称。

作为可实现方式,为了提高悬臂段17的刚度、强度,以提高该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悬臂段17的吊装能力,在靠近所述河道中心侧的所述立柱143的上部与所述悬臂段17之间设置有第一拉杆15,所述第一拉杆15的一端与所述悬臂段17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柱143铰接。

作为可实现方式,为了提高该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设置了第一拉杆15的情况下,在远离所述河道中心侧的所述立柱143的上部与所述轨道梁13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拉杆16,所述第二拉杆16的一端与所述轨道梁13的端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柱143铰接;所述第一拉杆15的最大受力大于所述第二拉杆16的最大受力。

作为可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支腿11的下端用于与所述岸基基座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腿12的下端用于与所述河道内基座5铰接,如河道内基座5顶部设置有铰支座122,第二支腿12下端设置连接板121,连接板插入到铰支座122内,通过圆柱销123将连接板121与铰支座122连接,以实现第二支腿12的下端与河道内基座5铰接,采用此种连接形式,降低扭矩对混凝土墩柱结构的影响,保证了受力稳定性。

下面以其中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对该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进行示例性说明,其不应理解为对该实用新型的唯一性限定。

该内河港口用起重设备包括机架1及吊运单元2;

其中,该机架1包括两根水平设置的轨道梁13,两根所述轨道梁13相互平行,各所述轨道梁13均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于岸基基座7上的第一支腿11、以及用于连接于河道内基座5上的第二支腿12;轨道梁13可以采用箱型梁,箱型梁的内部沿轨道梁13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加强肋板和/或加强筋,以提高箱型梁的刚度。轨道梁13自第二支腿12向河道中心延伸有悬臂段17,悬臂段17作为船舶4的装卸区。在轨道梁13的顶部均设置有轨道,轨道的长度延伸方向,与轨道梁13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在两轨道梁13相背离的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加强梁支座19,加强梁支座19上固定连接有加强梁14,两所述加强梁14的端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端梁145,以提高加强梁14的稳定性;两所述加强梁14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吊装梁18,所述吊装梁18高于所述吊运单元2,所述吊装梁18上连接有电动卷扬机。加强梁14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143和横梁141,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立柱143固定在加强梁支座19上,横梁141的两端连接在立柱143的顶部。在轨道梁1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稳定杆支撑座144,稳定杆支撑座144上连接有三根稳定杆142,其中一根稳定杆142竖直设置,另外两根所述稳定杆142相对于竖直设置的稳定杆142对称,各稳定杆142异于与稳定杆支撑座144连接的一端,连接在横梁141上,当然,对称设置的两个稳定杆142的其中一端也可以链接在立柱143上。两个轨道梁13之间还可以固定连接横向固定梁10。在靠近河道3中心侧的立柱143的上部与悬臂段17之间设置有第一拉杆15,第一拉杆15的一端与悬臂段17铰接,另一端与立柱143铰接。在远离河道3中心侧的立柱143的上部与轨道梁13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拉杆16,第二拉杆16的一端与轨道梁13的端部铰接,另一端与立柱143铰接;第一拉杆15的最大受力大于第二拉杆16的最大受力,例如,但不限于,第一拉杆15比第二拉杆16粗,以达到第一拉杆15的最大受力大于第二拉杆16的最大受力。

吊运单元2包括第一行进机构21,第一行进机构21包括跨梁,跨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行走轮,行走轮与轨道滚动配合,以使行走轮在轨道上进行行进。跨梁上设置有第二行进机构22,第二行进机构22可沿跨梁的长度方向直线行进;第二行进机构22的行进方向与第一行进机构21的行进方向垂直;第二行进机构22包括钢丝绳收放卷轴,钢丝绳绕设于钢丝绳收放卷轴上。例如,但不限于,第二行进机构22上同样设置有行走轮。通过电机驱动各行走轮转动,以控制第一行进机构21、第二行进机构22的运动。

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